初中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之为什么原句更好?(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之为什么原句更好?(学案)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语言文字运用之为什么原句更好?
一、导入
原句:小燕子,我真的好喜欢你,不管是那个刁蛮任性的你,活泼可爱的你,还是现在这个楚楚可怜的你,我都好喜欢好喜欢。
改句:小燕子,我喜欢刁蛮任性、活泼可爱、楚楚可怜的你!
你更喜欢哪种表达,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出课题。
二、典例分析
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答案: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完;原句的重点落在“又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三、学习目标
掌握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四、总结解题模式
设问方式:“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 学生结合以往做题经验归纳答题技巧。
【参考答案】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明角度/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五、重点找不同,差异分析
1.内容上:①侧重表现什么②突出什么③强调什么
2.结构上:①在文段的位置②与上下文的衔接、照应③层次性
3.句式上:①长短句②整散句③特色句④特殊句式
4.风格上:①语言风格②语体风格③整体文风
5.手法上: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③修辞手法
6.用词上:注意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名词罗列、副词、介词等极富特色的字词及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
7.陈述对象上(有没有改变主语,突出人,还是突出物、景)
变换句式,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1)长短句表达效果
①长句:表意严密、内容丰富、集中紧凑、逻辑严密
②短句:简洁明快,活泼灵动(表意灵活),节奏分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口语化,有真切的生活气息/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将句子的内容分别呈现,层次更加鲜明,更有节奏感,并使语句富有诗意美/与上下文语言形式一致,衔接自然,与整个文段的风格更相合
③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2)整散句表达效果
①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强烈,加强表达,更有力度/与整个文段整齐句式相吻合,前后搭配也更合理。
②散句: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使用性广。
③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主动句与被动句表达效果
①内容上:强调内容不同
②结构上:陈述主体一致,与前句照应,与下句搭配
(4)肯定句与否定句表达效果
双重否定句:一般情况下,比用肯定句式表达的程度要重;有时候,使用双重否定句式,比用肯定句式显得委婉
(5)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表达效果
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设问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
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
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语体不同(口语与书面语)
口语表达效果: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
书面语表达效果:庄重严谨。
语言风格不同:
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六、模题精选
【2022高三湖南师大附中一模】
车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听不见声音;眼也渐渐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溢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震耳欲聋的声音,让人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那上下翻飞的水雾,把人的眼睛迷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原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听不见声音;眼也渐渐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改句:那震耳欲聋的声音,让人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那上下翻飞的水雾,把人的眼睛迷住。
【参考答案】
①从表达技巧来看,原句用了细节描写;“奋不顾身地下降”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看见对方开口,听不见声音”“蒸腾地上升””奋不顾身地下降”具有对照感。
②从陈述对象来看,改句以声音和水雾为主语来写对人的影响,而原句从看景的人的角度来写,更有感染力。
③从审美效果来看,改句更概括,而原句更具体、更细腻、更生动形象。
【2022高三长沙市适应性考试】
相对于世俗生活而言,诗是圣洁而温婉的。一旦命运将人们抛进阴森暗淡的沟壑中,也许只有诗才能带领人们走出狭小阴沉的天地,引导人们步入骄子阵营和强者行列。对梦想的坚持和对希望的期许,正是诗的力量和诗的功效。诗,坚定地挺立在时代前沿、矗立在生活高地,观测和记录着社会的风霜雨雪,审视和铭刻着时代的阴晴圆缺。
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诗,坚定地立在时代前沿和生活高地,观测和记录着社会的种种艰难,审视和铭刻着时代的种种变化”相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原句:诗,坚定地挺立在时代前沿、矗立在生活高地,观测和记录着社会的风霜雨雪,审视和铭刻着时代的阴晴圆缺。
改句:“诗,坚定地立在时代前沿和生活高地,观测和记录着社会的种种艰难,审视和铭刻着时代的种种变化”
【参考答案】
(1)原句将“立”分解为“挺立”和“矗立”,分别与“前沿”和“高地”搭配,用词更精准,表意更明确,表达更形象。
(2)原句“挺立在时代前沿、矗立在生活高地”构成对仗句,整句的方式,节奏鲜明,语势加强,表达更有力度。
(3)原句“社会的风霜雨雪”,“时代的阴晴圆缺”,运用了比喻(缩喻)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更富于语言的美感。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入手答题,要求不但要答出术语,还要准确指明其效果。分三点作答,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
【2022高三武汉高三质量检测】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 (4分)
原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改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参考答案】
①强调的内容不同:原句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
②与下文衔接关系:原句以“严厉而又古板”结尾,与下文的转折“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
七、合作探究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问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认为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原句: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准荐褪了
改句: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答案】 改句效果更好
1.改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浮夸”“炫耀”修饰“琉璃”和“朱红”,这体现出四百年前地坛华丽辉煌的风貌,更反衬出后面它的荒芜与衰败。
2、改句使用特殊句式(谓语动词提前)强调了“剥蚀”“淡褪”这些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发出者——地坛,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强化了一种凋零衰亡的味道,这也映照了作者的遭遇与心境。
3、改句的四个词的顺序呈递进关系,“剥蚀”和“淡褪”是表面的,外在的,“坍圮”就是一种质的毁灭,而“散落”则是一地残破,零落衰亡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