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 2.4-2.6综合练习(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下 2.4-2.6综合练习(六)(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对环境的察觉2.4-2.6(六)(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日偏食景象(如图)是难得一见的天文景观。在发生日偏食景象时,小商同学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刻有一个很小的“Δ”形孔的纸板上,那么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  )
A.“”形 B.“”形 C.“Δ”形 D.“”形
2.当铅笔斜插入玻璃杯的水中时,我们从侧面看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3.小新自制了简易照相机,实物和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当眼睛从B端向筒内观察,可以观察到远处的景物。通过适当调节A、B间的距离,半透明薄膜上可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适当调节A、B间的距离,半透明薄膜上可得到清晰的虚像
B.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C.把圆筒上下翻转180°角后,原本倒立的像会变成正立的
D.得到清晰的像后,适当缩短A、B间的距离可清晰地呈现更远处的景物
4.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科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是模型法
B.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我们通过水波来学习声波,是类比法
C.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是控制变量法
D.通过真空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是转换法
5.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6.下列各项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相符合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解剖桃花雌蕊时,用刀片将子房纵切,并用放大镜观察 观察种子
B 潜入水下,用力敲击两块铁块 探究液体能否传声
C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音,观察振动快慢 探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 光反射实验中,绕法线前后转动纸板 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
A.A B.B C.C D.D
7.某同学画出了如下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D.
8.2022年从全球范围来看总共发生两次月食、两次日食。如图所示的光学现象与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冬奥会大跳台在水中的倒影 B.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C.倒入水后,杯底看上去“升高”了 D.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
9.小敏根据教材活动,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色的光屏上。若将透明的绿色塑料薄膜蒙在纸板圆孔上,下列符合事实的是(  )
A.红光照射时,光屏上呈现红色光斑
B.绿光照射时,光屏上呈现绿色光斑
C.太阳光照射时,绿色塑料薄膜吸收绿光
D.太阳光照射时,光屏上看到除绿色以外所有的光
10.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明把夜光显示的手表置于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当手表与光屏分别处于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小明看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若此时手表表盘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明看到光屏上呈现的像为图中的(  )
A. B. C. D.
11.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主要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12.现在,一些大厦用许多大块的平板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膜墙”).这种墙既能反射光线也能透过光线。下列四幅图中,能真实反映光通过玻璃膜墙进入室内传播途径的是(  )
A. B. C. D.
13.文明交通是每个杭州人都应履行的义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很多公路上都安装了高清监控摄像头(图甲),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
(2)道路上噪声太大会影响两侧居民正常生活,工作人员利用智能手机“分贝噪音测试”App(图乙)检测噪声。那么这个App主要检测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声速 C.音调
14.在“走进西藏”活动中,小高对藏民用面积很大的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烧水(如图甲)很好奇。于是他利用不锈钢汤勺的内表面当作凹面镜,将平行光正对“凹面镜”照射,光路如图乙。
(1)使用太阳灶烧水,水壶应放在    (选填“a”“b”或“c”)点。
(2)小商还观察到收集微弱电视信号的“卫星锅”(如图丙)也有类似结构。你认为“卫星锅”的凹形锅而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    (选填“反射”或“吸收”)性能的材料。
(3)“镜子”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例如自行车尾灯上安装了    ,车库的转弯镜属于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D.凸透镜
15.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发生反射,则入射角为    度,若入射光线逆时针旋转了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
16.某项目小组为学校制作了一个校标logo投影灯,其基本原理如图所示,通过凸透镜将透明图标上的彩色图案呈现在墙幕上。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为了使投影效果最佳,下列投影灯内部结构设计最合理的是    。
A.B.C.
(2)为使墙幕上的像的颜色与彩色图标颜色尽可能相同。则采用的光源应是    。
A.黄光 B.红光 C.绿光 D.白光
(3)为了在墙幕上得到更大清晰投影,可以    (选填“增大”“减小”)a。
17.如图所示是一种反射式路灯,灯发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的反射板后照亮路面。
(1)为了增大路面被照亮的面积,反射板表面应该    (填“光 滑”或“粗糙”)一些;
(2)当黑夜灯亮时,地面上会有灯罩的影子,这是因为    。
18.如图甲为支付宝推出的扫脸支付装置,顾客站在摄像头装置前,摄像头捕捉人脸即可在感光器上成像,进行顾客身份识别。小科用凸透镜成像实验模拟支付装置的成像规律(如图乙)。请回答:
(1)人脸在感光器上成一个    (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2)图乙中小科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距(v),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u/cm 40 30 20 15 13.3 12.5
v/cm 13.3 15 20 30 40 50
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处,若某次记录时小科在光屏上看到了倒立放大的像,此时蜡烛在光具座上可能处于的刻度位置的范围是    。
三、作图题
19.如图所示,水平方向的光线与镜面成45°角射在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0.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刚好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入射到凸透镜上,请你作出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水中光线的大致位置。
四、探究题
21.小高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图甲中,让光线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多次改变入射角。小高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    。若实验操作正确,则小高可以得到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
(2)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如图丙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房间天花板的A处,若入射光线保持不变,要让反射光照在天花板的B处,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将平面镜    。
2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新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新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    (填“P”或“Q”)平面镜成像得到的。
(2)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则会导致的后果是    。
(3)小新在A′处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4)小新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是:   (填“物距u”或“像距v”)。
(5)如图所示,小新把ABCD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最好选用    。
23.晓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3)晓雯按照实验步骤做了四次实验,如图乙是第一次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40 13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3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 无 正立、放大的虚像
①在表中A处填写相应内容。    
②晓雯做到第3次实验时,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点,此时,像会成在光屏的    半部分(选填“上”或“下”)。
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丙)放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丙中
   (选填A、B、C、D)。
(5)如图乙,当光屏成清晰的像时,晓雯拿来一副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发现当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晓雯拿的眼镜属于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24.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等器材制成了水透镜,并利用水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1)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水透镜焦点时发现,当向水透镜内挤入少许水时,焦点向左移。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水透镜的焦距越    (填“小”或“大”)。
(2)如图乙所示,此时在光屏上获得一个清晰的蜡烛烛焰的像。保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到40cm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则应该把注射器的活塞
   (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保持不动”)。
25.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后,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光的偏折能力与溶液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他利用底部贴有白纸的透明水槽、激光笔、记号笔等器材按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在水槽顶部固定一激光笔,打开激光笔,用记号笔标记水槽底部的白纸上光点的位置为A。
②向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用记号笔标记光折射后在白纸上的光点位置为B。
③继续向水槽中加入10克蔗糖,待蔗糖完全溶解后,用记号笔标记此时白纸上的光点位置为C。
④重复步骤③,标记光点位置为D,实验结果如图乙。
(1)为减小加入蔗糖后液面高低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选择图丙中的装置    。
(2)实验中,小明判断溶液对光的偏折能力大小的标准是    。
(3)小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溶液的浓度越大,对光的偏折能力也越大。同桌小红认为该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其原因是    。
五、解答题
26.观看电影后,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模型来研究电影放映时银幕上的影像情况,如图所示:
(1)为了使观众在不同位置都可以看到银幕上的影像,银幕表面应    (选填“光滑”或“粗糙”)一些。
(2)请在银幕上大致画出胶片AB的像,并写出像的性质    。
(3)放映过程中影像大小超出了银幕边界,要使影像缩小到银幕范围且仍然清晰,则该如何操作?   
答案
1.解: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刻有一个很小的“Δ”形孔的纸板上,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地面上形成太阳的像,像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一样,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因此,根据日偏食缺口的方向可知,选项A正确。
故选:A。
2.解:水中的铅笔反射的光经水面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进入人的眼睛,人逆着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看到了水中铅笔的虚像,好像是折了,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解:A、虚像不能成在透明薄膜上,故A错误;
B、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应该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而不是对着A端向内方向观察,让光线从纸筒A通过凸透镜才可以看到、看清楚物体的像;为使半透明纸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要成像的物体就应该在明亮的地方,所以应该把模型照相机的A朝着室外面,B端朝着较暗的室内,故B错误;
C、把圆筒上下翻转180°角后,由于物体的位置不变,所以像仍然是倒立的,故C错误;
D、得到清晰的像后,适当缩短A、B间的距离,像距变小,物距变大,可清晰地呈现更远处的景物,故D正确。
故选:D。
4.解:A、用光线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这种方法是模型法,故A正确;
B、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把声波类比为水波,从而加深对声音传播方式的理解,是类比法,故B正确;
C、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是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
D、通过真空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是理想实验法,故D错误。
故选:D。
5.解:用红光照射白色瓷盘、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
①白色瓷盘,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故瓷盘呈现红色;
②红色的苹果只能反射红光,故呈现红色;
③黄色香蕉,只能反射黄光,吸收红色的光,因此在红光照射下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故呈现黑色;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
故选:D。
6.解:A.解剖桃花雌蕊时,用刀片将子房纵切,并用放大镜观察,不能看到种子,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胚珠完成受精才能发育成种子,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相符合,故A不符合题意;
B潜入水下,用力敲击两块铁块,可以听到声音,可以探究液体能否传声,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相符合,故B符合题意;
C.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音,观察振动快慢,可以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不是音调与振幅关系,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相符合,故B不符合题意;
D.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绕法线前后转动纸板,目的是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相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错误;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故正确;
、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故错误。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而图中的凹透镜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故错误。
故选:。
8.解:日食、月食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冬奥会大跳台在水中的倒影由于光的反射,属于平面镜成像,故A不正确;
B.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经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上所成的实像,属于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倒入水后,由于光线经进液面时发生了折射,杯底看上去“升高”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正确;
D.彩虹是太阳光经过空中的小水滴时,在折射和反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色散现象,故D不正确。
故选:B。
9.解:A、红光照射时,圆孔上蒙的绿色透明塑料薄膜无法透过红光,所以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红光,故A错误;
B、绿光照射,圆孔上蒙的绿色透明塑料薄膜可以透过绿光,白色光屏也可以反射绿光,因此能在光屏上看到绿光,故B正确;
C、太阳光是复色光,太阳光照射时,绿色塑料薄膜能透过绿光,而不是吸收绿光,故C错误;
D、太阳光是复色光,太阳光照射时,绿色塑料薄膜只能透过绿光,光屏上看不到除绿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故D错误。
故选:B。
10.解:根据图片可知,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此时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谓“倒立”,即上下颠倒后再左右颠倒;根据甲、乙两图可知,手表表盘的分针指向里,则左右颠倒时在图示位置可观察到分针指向外,故D正确。
故选:D。
11.解:A、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一定会发生改变,当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故A错误;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两支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和像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
C、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安装一个硬纸板后,能够间接的在纸板上看到光的传播途径,故C正确;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可知,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故D正确。
故选:A。
12.解:光通过玻璃幕墙进入室内,经历了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是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故选:B。
13.解:(1)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工作原理与照相机类似,即: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音量越大时,App显示的数值也越大,则可知App显示的数值是响度的大小,而响度的大小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A正确。
故答案为:(1)凸;照相机;(2)A。
14.解:(1)使用太阳灶烧水,水壶应放在凹面镜的焦点处,即图中的b点。
(2)卫星锅”的凹形锅而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反射性能的材料,将信号会聚然后放大。
(3))“镜子”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例如自行车尾灯上安装了尾灯反射器,利用了光的反射,故选择C;车库的拐弯处安装有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使用了凸面镜,故选择A。
故答案为:(1)b;(2)反射;(3)C;A。
15.解:根据题图,此时入射光线与水面的角度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
若入射光线逆时针旋转了10°,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10°=20°;后来的入射角为90°﹣20°=7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后来的反射角等于7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70°+70°=140°。
答案:60;140。
16.解:(1)投影灯工作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广告片位于镜头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要使投影清晰,需要图标更亮一些,所以应将图标放在光源与镜头之间,故A正确;
(2)为使墙幕上的像的颜色与彩色图标颜色尽可能相同,说明墙幕反射所有的光,所以光源应为各种色光,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各光源应为白色,故D正确;
(3)为了在墙幕上得到更大清晰投影,需要增大像距、减小物距,所以需要减小a。
故答案为:(1)A;(2)D;(3)减小。
17.解:(1)反射板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板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发生漫反射,因此为了增大路面被照亮的面积,反射板表面应该粗糙一些;
(2)“影子”的形成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故答案为:(1)粗糙;(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8.解:(1)此装置相对于照相机,人脸在感光器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从表格数据可知,u=v=20cm=2f,故焦距f=10cm,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凸透镜在50cm处,此时蜡烛在光具座上可能处于的刻度位置的范围是:30cm~40cm处。
故答案为:(1)倒立、缩小;(2)30cm~40cm。
19.解:首先做出法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5°,所以入射角为90°﹣45°=4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反射角也为45°。
故答案为:
20.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再过焦点作法线,并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从空气到水中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1.解:(1)已知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多次改变光的入射角度,测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目的是多次实验排除偶然性,实验的结论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当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纸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3)由图可知,若要让反射光在光屏的B点,入射角不变,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需要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反射光线可经过B点,如图所示:
若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则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线也可能经过B点。
故答案为:(1)多次实验排除偶然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在;(3)向下平移(或绕O点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
22.解:(1)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测量,可以得到A和A'到平面镜P面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P面的成像得到的。
(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有可能找不到像;
(3)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小柯在A′处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白纸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如图,小柯测量时把像A'到玻璃板Q面的距离作为像距,像距v测量错误;
(5)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C、A、T、V,从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所以当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有C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
故答案为:(1)P;(2)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有可能找不到像;(3)不能;(4)像距v;(5)A。
23.:(1)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60.0cm﹣50.0cm=10.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3)①f=10.0cm,所以2f=20.0cm,u=40cm>2f,v=13cm,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为40cm时,像距为13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当物距为13cm时,像距为40cm;
②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可以将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向上移动;
(4)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乙)放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A;若放在离凸透镜15cm的地方,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丙中的B;
(5)晓雯拿来爷爷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晓雯同学发现当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即此时的像距变大的,所以该眼镜推迟了像的形成,所以能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是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该眼镜是近视眼镜。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3)①40;②上;(4)A;(5)近视眼镜。
24.解:(1)凸透镜凸度越大,对光的偏折能力越强,焦距越小;
(2)保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到40cm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不变,像距变小,说明水凸透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强,焦距变小,凸度变大,故应该把注射器的活塞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小;(2)向右移动。
25.解:(1)当向水槽中加入10克蔗糖,待蔗糖完全溶解后,增加的液体体积相同,要想减小加入蔗糖后液面高低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根据V=Sh知需要底面积较大的容器,即应选择图丙中的装置Ⅱ;
(2)实验中,小明判断溶液对光的偏折能力大小的标准是:折射光线在白纸上的光点偏离A点的距离,偏离的距离越大,说明溶液的折射能力越强,这用到了转换法;
(3)实验中需要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多处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故答案为:(1)Ⅱ;(2)折射光线在白纸上的光点偏离A点的距离,偏离的距离越大,说明溶液的折射能力越强;(3)实验中需要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26.解:(1)银幕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使观众在不同位置都可以看到银幕上的影像;
(2)电影放映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像距大于物距,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图所示;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放映过程中影像大小超出了银幕边界,要使影像缩小到银幕范围且仍然清晰,则像距变小,物距变大,即增大胶片与镜头的距离,缩短银幕与镜头的距离。
故答案为:(1)粗糙;(2)倒立、放大的实像;见解答图;(3)增大胶片与镜头的距离,缩短银幕与镜头的距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