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第1章和第2章综合练习四(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1章和第2章综合练习四(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1章和第2章综合练习四(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音调高
2.如图为某地中小学男女生身高生长速度曲线图,不能从曲线图中读出的是(  )
A.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喉结比女生凸起明显
B.男生女生在7~8岁之间生长速度相近
C.8~11岁之间女生生长速度比男生快
D.男生女生身高突增的年龄不同
3.2021年5月31日,国家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下列关于人类生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卵巢是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
B.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
C.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子宫
D.睾丸能产生精子并能分泌雄性激素
4.小徐在学习课本第一章内容后,在笔记本中整理了两种生物的生长时期图以及一些注释。下列注释有误的是(  )
A.图甲可能为家蚕的一生,图中②表示幼虫时期
B.图乙可能为蝗虫的一生,图中⑧表示成虫时期
C.两图中生物发育经历的时期完全相同
D.两图中生物发育的最大差异在于蛹期的有无
5.一只白鹭在水中觅食(如图所示),此时在水中形成两个不同的“像”,关于这个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像”A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像”B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像”A的大小与白鹭一定相同
D.“像”B是白鹭在水面形成的虚像
6.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种子结构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③胚轴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
B.根是由①胚根发育来的
C.①②③④合称为胚,它是新植物的幼体
D.所有植物种子的营养都储存在④子叶中
7.刚出芽不久的苦瓜苗用刀切断,仅剩下子叶以下约3厘米左右,然后将切好的苦瓜苗插进一株幼小的南瓜苗劈开的茎中,两天后新的苦瓜苗就能长成,这一技术可以提高苦瓜的抗病性。下列培育技术中与这种苦瓜苗的繁殖方式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
A.番茄的组织培养 B.柳树用枝条扦插成活
C.多莉绵羊通过克隆产生 D.“竹稻”利用竹子开花授粉,进行杂交育种
8.健康码是疫情期间用来展示健康状态的二维码,如图是健康码的绿码,下列关于绿码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部分只反射绿光
B.白色部分只反射绿光
C.绿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
D.白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
9.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10.为了保护视力以及让学生安心在校学习。2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如图是眼球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图表示视力正常的眼睛的成像原理
B.结构3既是成像也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C.当某学生从教室走到明亮的室外时,他的瞳孔变小
D.近视眼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结构[2]曲度过小,不能恢复原状
11.同学们在课后一起玩激光击目标游戏,小明的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如图所示,请帮小明合理操作以击中目标(墙壁上的黑点)(  )
A.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
B.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
C.在不改变入射角的情况下,激光笔向左移动
D.在不改变入射角的情况下,激光笔向右移动
12.初中生王鹏在电脑前倾听科学老师的分屏直播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王鹏能听到老师的声音是因为听觉的形成部位在鼓膜
B.听课过程中王鹏自始至终都配戴耳机,长时间配戴耳机容易损伤耳蜗
C.王鹏听到老师喊他回答问题,耳中对声波刺激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听小骨
D.听觉形成的流程图是: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13.如图所示,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
A. B.
C. D.
14.“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下列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 B.
C. D.
15.下列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一致的是( )
A.甲图中,在种子的剖面滴上碘液,研究淀粉储存的位置
B.乙图中,将纸板绕oN转动,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
C.丙图中,挤压气球,研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丁图中,将玻璃钟罩抽成真空,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二、填空题
16.跑操是各校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同学们跑操训练时,步伐整齐、气势宏博。
(1)某同学在跑操训练过程中,看到同排同学是静止的,而国旗杆在向后退,则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
(2)班级跑操训练时,同学们听到指挥员的指令,听觉是在    
形成的。
(3)跑到指定位置后,同学们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17.小高和小照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开始向东运动,小高运动的距离与时间关系图像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照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小高和小照在出发后第    秒时第一次相遇,在第4﹣5秒内,小高相对于小照向    (填“东”或“西”)运动。
18.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烛焰的像变得模糊。近视眼镜对光线有   作用,将光屏适当   (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
19.小柯通过玻璃门(如图)简单地验证了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让自己的像落在标记物上,此时他看到的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    像(选填“虚”或“实”)。
20.小丁同学最近看远处的物体模糊不清,去眼科医院配眼镜。医生采用了如图方法给她检查视力。视力表的像距离小丁    米。
21.新疆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盛产的水蜜桃甜度更高。请回答:
(1)吃水蜜桃时,汁水四溢。流出的汁水来自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名称)。
(2)水蜜桃的果肉a(如图)是由    发育而来的。
(3)水蜜桃的口感与其他水果不同,这一性状是由    决定的。
(4)请用所学知识解释新疆的水蜜桃甜度更高的原因    。
三、作图题
22.画出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四、探究题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   cm;
(2)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中心的    (“上方”或者“下方”);
(3)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选填“1”、“2”或“3”)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4)实验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发现在图丙中蜡烛A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
   (选填“B”、“C”、“D”或“E”)。
25.面对新冠肺炎我们需要常洗手,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步:与乙握手后,甲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步:与乙再握手后,甲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与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    。
(2)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   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    。
26.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着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下表。
(1)比较r和i,可以得出结论:   。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探究反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下一步操作是:   。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   的。
27.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    、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    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填选项)。
A.无影响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D.不成像
28.小晨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
(1)实验时小晨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其原理为   。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正立的像;
(3)实验中,如果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4)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则会导致的后果是   。
答案
1.解:A、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小一些,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B正确;
C、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故C正确;
D、“震耳欲聋”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D错误。
故选:D。
2.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在青春期之前(即7﹣8岁之前)身高增长都比较缓慢,但在进入青春期以后,女孩约在9﹣11岁,男孩约在11﹣13岁,身高突增,男孩一般比女孩晚1~2年。但在图中看不出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喉结比女生凸起明显这个情况。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3.解:A、卵巢是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A正确。
B、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C错误。
D、睾丸是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并能分泌雄性激素,D正确。
故选:C。
4.解:A、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家蚕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所以图甲可能为家蚕的一生,图中②表示幼虫时期,A正确。
B、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蝗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图乙可能为蝗虫的一生,图中⑧表示成虫时期,B正确。
CD、图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图乙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所以两图中生物发育经历的时期不完全相同,C错误,D正确。
故选:C。
5.解:AC、“像”A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A的大小与白鹭一定相同,故C正确,A错误;
BD、“像”B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故BD错误。
故选:C。
6.解:A、①胚轴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A错误;
B、根是由③胚根发育来的,B错误;
C、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合称胚,是植物的幼体,C正确;
D、一般来说,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内,双子叶植物种子储存在子叶内,D错误。
故选:C。
7.解:苦瓜苗的繁殖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方式为无性生殖。
ABC、番茄的组织培养,柳树用枝条扦插成活和“多莉”绵羊通过克隆产生等繁殖过程均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属于无性生殖,不符合题意。
D、“竹稻”利用竹子开花授粉,进行杂交育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属于有性生殖,符合题意。
故选:D。
8.解:AC、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绿色部分只反射绿光,故A正确,C错误;
BD、白色部分反射所有的色光,故BD错误。
故选:A。
9.解:A、丙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A错误;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不相同,丙的响度大,故B错误;
C、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故C正确;
D、甲和丁的变形不同,说明声音的音色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0.解:A、由图可知,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故A错误;
B、图中3是视网膜,是视觉形成的部位,但图中的像并没有成在视网膜上,故B错误;
C、由经验可知,当人从教室走到明亮的室外时,人的瞳孔变小,故C正确;
D、结构2是晶状体,近视眼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不能恢复原状,故D错误。
故选:C。
11.解: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边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中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B不合题意。
CD、激光笔在不改变入射角的情况下向左移动,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能中目标;同理可知,激光笔在不改变入射角的情况下向右移动,不能命中目标,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解:A、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错误。
B、鼓膜内外的气压要保持平衡,若一方压力过大,鼓膜就会被震破,听力受损。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使鼓膜受损,错误。
C、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错误。
D、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中的一定区域。正确。
故选:D。
13.解:AD、射水鱼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的昆虫,是因为水面上方的昆虫“发出”的光射向水面,发生折射,再进入射水鱼的眼睛中,因此光的传播路线是由空气到水中,故AD错误;
BC、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正确,B错误。
故选:C。
14.人的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u>2f(或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A、图中,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
B、图中,u=v,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A、淀粉遇碘变蓝,在种子的剖面滴上碘
液,研究淀粉储存的位置,故A正确;
B、实验中将纸板绕ON转动,是为了研究反射光线
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B错误;
C、用左边气球挤压右边气球,两气球都变形了,
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c正确;
D、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由于空气介质在减少,
声音变小到消失,此实验可以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
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
16.解:(1)某同学在跑操训练过程中,看到同排同学是静止的,而国旗杆在向后退,该同学选取的参照物一定和国旗旗杆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他是以自己为参照物;
(2)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鼓膜,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3)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排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因此排队是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故答案为:(1)自己;(2)听觉中枢;(3)直线。
17.解:由图可知,小高和小照在出发后第一次相遇在BC段,相遇时间在第4秒;
在4~5s内,小高静止,小照超过小高继续向东运动,以小照为参照物,则小高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4;西。
18.解:(1)近视镜片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凸透镜所成的像会后移,所以烛焰的像变得模糊;
要想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应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发散;远离。
19.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他看到的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反射;虚。
20.解: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2.5m,即视力表与它的像的距离为2.5m+2.5m=5m,又由于人在视力表前0.3m,所以人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0.3m=4.7m。
故答案为:4.7。
21.解:(1)吃水蜜桃时,汁水四溢。流出的汁水来自细胞中的液泡,液泡内含有细胞液,里面含有溶解的营养物质。
(2)水蜜桃的果肉a其实就是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
(3)基因控制性状。水蜜桃的口感与其他水果不同,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4)新疆地区相对于我国其它地方,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温度高,光照强,光合作用也强,合成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积累的有机物多。所以新疆的水蜜桃甜度更高。
故答案为:(1)液泡。
(2)子房壁。
(3)基因。
(4)新疆地区相对于我国其它地方,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温度高,光照强,光合作用也强,合成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积累的有机物多。
22.4
23.【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答】分别作出物体的端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用虚线连接、即为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24.解:(1)凸透镜的焦距是凸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20.0cm﹣10.0cm=10.0cm;
(2)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会向下移动,由于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则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上方;
(3)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m刻度线处时,u=36cm﹣30cm=6cm<f,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同侧,则人眼在2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4)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都是倒立的,而像的大小可以是缩小、放大或等大;当凸透镜成虚像时,像都是正立的,且像的大小是放大的,因此由丙图可知,C是实像,不可能是正立的,故蜡烛A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C。
故答案为:(1)10.0;(2)上方;(3)2;(4)C。
25.解:(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我们要探究的是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只有洗手前接种还是洗手后接种这一条件为变量的,其他条件都一样,可以作为一组对照试验。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2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因为酵母菌很小,不易观察。因此,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故答案为:
(1)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2。
(3)酵母菌太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26.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将纸板F沿ON向后折(向前折),看纸板F上是否有反射光线,转动后,若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在同一平面内;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将纸板F沿ON向后折(向前折),看纸板F上是否有反射光线;(3)可逆。
27.解:(1)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60.0cm﹣50.0cm=10.0cm;
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物距为30.0cm,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减小,像距变大,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右移动;
(3)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应将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越向上移动;
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故C正确。
故答案为:(1)倒立;(2)右;(3)左;(4)上;C。
28.解:(1)玻璃板前蜡烛射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是平面镜成像,所以看到的蜡烛A的虚像;
眼睛透过玻璃板看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镜后蜡烛射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眼睛,看到的蜡烛B的虚像;故选D;
(2)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正立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玻璃有两个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较亮,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4cm。
(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故答案为:(1)D;(2)不能;(3)0.4;(4)无论怎么移动蜡烛,都不能和玻璃板后面的像重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