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四单元 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第一课时)1.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2.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目标20世纪下半期的中国美术时代背景:194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1987年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中国美术也从此走向新的阶段,美术的各个门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阶段中国美术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1.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个发展高潮。2.油画本土化结出了丰硕果实。3.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个发展高潮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比较单一逐渐向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取得了令上瞩目的成就,产生了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潘天寿 擅长“指画”。作品追求博大静穆、古拙浓郁、生涩凝练、质朴无华。其对中国画的发展主张先承后革、先钻进去再跳出来,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记雁荡山花》采用双勾重彩画法,表现山花幽草,用大笔浓墨的写意画法画岩石,形成强烈地对比,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相结合,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独特形式。傅抱石开启现代金陵山水画派的一代新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听瀑图》构图新颖,墨色浓淡变化多端,生动表现了山雨过后,山泉奔泻而下的瀑布和激流。林凤眠在绘画艺术上主张“西体中用”,常常融浓丽的色彩于水墨,突出对大自然视觉感受的新鲜感、质量感,破除了传统水墨画略施淡色的程式。其笔下的侍女高雅、古典,又具现代美。石鲁运用传统山水画表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之作,开一代新风。《转战陕北》,取材于延安保卫战这一历史题材,表现陕北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的笔法、墨法。二、本土油画创作成果丰硕中国油画,自康熙年间由传教士郎世宁传入中国,清末维新戊戌变法后,李铁夫、李叔同(弘一法师)、林风眠、徐悲鸿等许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学习西洋油画,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油画教学方法及理念。油画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与传统中国画相融合的过程,形成强烈的本土化特征,硕果累累。吴作人《齐白石像》, 生动再现了齐白石的肖像,形神兼备。吴冠中 主张对待传统要做到“风筝不断线”,意在中国油画(风筝)应始终贯穿中国传统绘画精神(风筝线),将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完美结合。油画本土化结出了丰硕果实罗中立《父亲》(油画)1979年, 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画中的“父亲”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广大农民生活的一种深刻反思。愁苦与渴望并存的面容,那双养育了我们的粗糙的大手,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三、雕塑和建筑艺术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优越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产生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平少女》《日日夜夜》《李大钊像》等一批优秀的雕塑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雕塑和建筑艺术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万象更新、百业待兴,从而也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艺术蓬勃发展,产生了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北京火车站等“北京十大建筑”。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美术美术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体现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形式风格的变革,都不能忽视社会生活的影响,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就不会存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不断地吸收、借鉴、革新和创新的过程,从而诞生出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特征、镌刻着时代烙印的优秀美术作品,铸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璀璨的篇章。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曾竹韶《虎门销烟》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 现代艺术家选择了虎门销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立场、行动和决心。在整幅画面中把硝烟的群众分为三组,人物空间关系聚敛起伏,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潘鹤、王克庆、郭其详 、 程允贤《和平少女》 (雕塑 日本长崎)1986年,这是作者为日文广岛和平公园创作的雕塑,是一个美丽、善良的中国少女,她双臂舒展,好像正在维护和平和正义的女神。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张得蒂《日日夜夜》(雕塑)1984年,一洁白的大理石材料雕刻了一位悉心呵护病人的护士,她用嘴轻轻吹着勺中的汤水,生怕烫着病人。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很感人的细节。作品雕刻手法细腻,大理石的晶莹洁白更突出了白衣天使美好的心灵。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钱绍武《李大钊像》(雕塑)1989年,李大钊的造型受泰山南天门的启迪,结构为拔地而起、不可动摇、开阔雄浑的伟大基石,使人物形象的精神气质与巨大的外在形式之间达到和谐统一。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人民大会堂正门(建筑)1959年 北京市规划局 北京建筑设计院,灰色大理石柱配以黄色的琉璃瓦屋顶,把东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壮丽宏伟、庄严肃穆、典雅和谐的政治中心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外观形式。20世纪中国社会对中国美术的影响20世纪中国绘画的主旋律与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始终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意识,以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艺术观念引导创作,涌现了大批饱含时代精神的作品。经历了对西方艺术的引进、吸收和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反映出承古开今、探索创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文化特征。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