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简介

7.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教材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接着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建立并的第一定律,后又回到生活,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实际建立惯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培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关对惯性概念的理解。根据教材结构及学生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特点,本节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教学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一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不同的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不同,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并理想化推理建立牛项第一定律,突破学生科学推理这一难点。第二个重点是惯性,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实例自行建立惯性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对实例进行分析、讨论,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突破惯性现象的分析这一难点。
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运动与力学的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在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也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定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力学一些简单知识,为本节学习做好了辅垫。但学生生活经验中感觉到力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却与本节知识相矛盾,正确利用这点提出学生观点的“反现象”,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反而直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基础。同时初二学生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对物理实验充满好奇和兴奋,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的去交流、讨论;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其中。所以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通过启发,点拨,知识的迁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了解伽利略以事实实验为基础,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思想方法。
(2)知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1)针对学生对运动的片面认识“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实行先破后立的方法。
(2)学生亲身体会以实际实验为基础,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得出结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对理想实验的推理,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理想实验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教学难点:学生从“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转变到“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掌握了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并用这些物理量去描述运动和运动的一些规律,以及力的基本知识,懂得了如何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知道了力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为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做好了思想准备。
②学生能力背景:好奇心强﹑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具备了自己动手进行简单实验的技能。
③不利因素: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不够,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2﹑教学方法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设疑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仪器】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图片“蹬滑板车”思考问题,引出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2、了解历史上两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不同观点。
那么,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用实验探究法来确定。)
二、新课讲授
1、先看伽利略实验推论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进行推论,让一个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如果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2、那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呢?请同学们根据桌上的器材,四人一组,相互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小车移动的距离与阻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展示实验方案,讨论实验细节)
小组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在水平桌面上铺上不同的毛巾,棉布,木板,看小车在不同的表面移动的距离,用标志物标出小车的位置,根据小车的不同位置来判断什么表面对小车的阻力大或小。
小组 2:在实验过程中要用同一小车和同一斜面。
老师:用同一高度、同一小车和同一斜面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可以保证小车在进入平面时的速度一样。
老师:对,就是要让每次实验时小车在进入平面时的速度一样,这种实验方法叫什么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对,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看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表面移动的距离。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完成探究内容。并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再根据三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推理“在光滑水平面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每个小组的成员做好分工,每个同学都动起手来,一起来完成这次探究。学生探究活动过程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对不会的小组进行引导,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实验记录表: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
表面越光滑,阻力越小,而小车滑动的距离就越长。通过这三次实验,我们来想象一下,若表面更光滑,那么受到的阻力就更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又会是怎样的呢?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后来,科学家迪卡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最后,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将保持静止状态)(引导学生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加推理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对“一切、没有、总、或”等关键词进行理解。
3、认识惯性
(1)引导学生认识一切物体总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尝试用惯性去解释。
(3)知道惯性的应用和惯性危害的避免。
三﹑布置作业和随堂练习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畅谈收获,提出疑问,课堂顺利结束。
【板书设计】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1、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2、牛顿第一定律
3、惯性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评测练习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B.物体只要运动,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不受力的物体,只能保持静止状态
D.如果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没有惯性
B.高速公路上限速是为了安全,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跳远比赛时,运动员需要助跑,是为了增大惯性,跳得更远
D.足球比赛时,守门员抱在手中的足球也具有惯性
3、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
A.坐汽车时要系好安全带B.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
C.行车时要注意保持车距D.学校路段减速慢行
4、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具有的惯性大B.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没有惯性
C.太空中的物体没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5、让滑块从斜面滑下,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滑块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探究“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下列做法能获得结论的是( )
A.坚持不懈进行多次实验探究 B.改进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C.调整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D.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
6、研学旅行途中,小明同学坐在沿直线匀速行驶的动车上,他正上方行李架的书包里有一包餐巾纸掉落,则这包餐巾纸掉落的位置在( )
A.小明前排乘客身上B.小明的身上
C.小明后排乘客身上D.无法判断
7、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下列说法错误的( )
A.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B.牛顿第一定律是公认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
C.撞击锤柄下端使锤头套紧在锤柄上,是利用锤头的惯性
D.环绕火星运行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中的物体没有惯性
1-7 D D B D D B D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蹬滑板车”来引出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思考,展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矛盾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通达实验来验证正确的观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梯度,知识点之间有较好的衔接,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把握适中,注意了前后知识的照应。但对学生引导的话语过多,对“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有强调单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少,没有让学生完全独立的去表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加以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引导水平,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