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宝塔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宝塔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物科试卷
一、单选题: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中。(每题2分,共70分)
1. 下列各学说中,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 )
A. 自然发生论 B. 宇宙生命论 C. 神创论 D. 化学进化论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生命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观点,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A.自然发生论与神创论差不多同样的古老,人们根据自己双眼对许多表面现象的观察,如腐肉会产生蛆等,得出了低等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这叫做自然发生论或自生论,故A错误。
B.宇宙生命论:认为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生命可能起源于其他星球。人们提出地球生命来源于别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种”,根据是地球所有生物有统一的遗传密码及稀有元素埋在酶系中持有特殊重要作用等事实,故B错误。
C.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在大约6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 钟创造出来的。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地球上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相信世界是上帝有目的地设计和创造的,由上帝制定的法则所主宰,是有序协调、安排合理、美妙完善且永恒不变的。并且,那个年代所有著名的学者都毫不怀疑地相信圣经的字面解释,神创论的思想对那个时代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故C错误。
D.化学进化论:主张从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来研究生命的起源。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属于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并得到很多资料和数据支持的理论,故D正确。
故选D。
2.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一般认为是( )
A. 甲烷、水蒸气、氢气、氨、氧气等
B. 甲烷、水蒸气、氢气、氨等
C. 甲烷、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D. 甲烷、水、氢气、氨、氧气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详解】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由此可见,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 蛋白质是由多个氨基酸合成的化学物质。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
A. 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
B. 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
C. 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
D. 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详解】化学起源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成功证明了生命起源的“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 如图是米勒模拟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B. 装置中的四种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
C. 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D. 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该实验不能证明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5. 原始地球条件下,氨基酸等简单有机小分子的生成和原始生命的诞生分别在
A. 原始海洋和原始陆地 B. 原始大气和原始陆地
C. 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 D. 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是化学起源说。这一假说认为,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比如小分子氨基酸)。后来,地球温度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大气中产生的有机物就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中,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在原始的海洋中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可以说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详解】按照化学起源说,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比如小分子氨基酸)。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也证实了原始大气在高温、闪电等环境中可以合成小分子氨基酸。故氨基酸等简单有机小分子的生成是在原始大气中。后来随着地球温度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有机物随着雨水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在原始的海洋中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生命的诞生的场所是在原始海洋中。故此题选C。
6. 雷迪的实验推翻了①的基本观点;“鹅颈烧瓶”实验支持②的观点;③的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有机物。上述①②③分别为(  )
A. 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米勒
B. 生生论、化学进化论、巴斯德
C. 自然发生论、生生论、米勒
D. 神创论、生生论、巴斯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雷迪认为蝇蛆是由蝇产生,而不是无生物自然发生的。雷迪的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论的基本观点。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鹅颈烧瓶”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支持“生生论”。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正确。
【点睛】此题的知识面比较广,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
7. 生物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证据是(  )
A. 地层 B. 化石 C. 火山喷发 D. 岩浆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这说明: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 “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C. 两栖类是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D. 根据“最早的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可见在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B错误。
C.两栖动物的背部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C正确。
D.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D正确。
故选B。
9. 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
A. 越复杂、高等 B. 越简单、低等
C. 越复杂、低等 D. 越简单、高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少、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形成晚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种类多、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10. 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A. 丙、甲、乙 B. 乙、甲、丙 C. 甲、乙、丙 D. 乙、丙、甲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详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马、象牙、犀牛),马、象、犀牛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是软体动物,动物都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
故选A。
11. 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物和植物分别是( )
A. 爬行类、裸子植物 B. 两栖类、蕨类
C. 哺乳类、被子植物 D. 鱼类、藻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据此解答。
【详解】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今天的煤炭石油绝大部分是中生代时期的裸子植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故选A。
【点睛】知道中生代时期的动植物特点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2. 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体色叫保护色,如枯叶蝶颜色枯黄,竹节虫体表翠绿.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动物具有保护色的本质原因是(  )
A. 主动适应 B. 被迫适应 C. 变异作用 D. 自然选择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
【详解】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点睛】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3. 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都产生了定向变异
C.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 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使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因生存资源有限,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A.达尔文认为:古代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肢长和肢短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肢和颈长能够吃到高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肢和颈短个体,吃不到高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这样,长颈鹿一代代进化下去,就成今天上们看到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的长颈鹿,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身体产生不定向的变异,B错误。
C.具有保护色变异的野兔在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更容易生存下去,而具有锐利视觉变异的鹰在与野兔的生存斗争中更容易捕获到野兔,在长期的相互选择中,形成了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视觉。故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视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农田害虫在未使用农药前就出现耐药性强与耐药性弱的变异,而不是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才使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D错误。
故选C。
14. 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致使很多致病细菌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抗生素的质量下降,杀菌能力低
B. 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
D. 耐药细菌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而不是抗生素的质量下降,杀菌能力低,A不符合题意;
B、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而不是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是不定向的,B 不符合题意;
C、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C符合题意;
D、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而不是耐药细菌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强,D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度中等,属于理解层次。
15. 菊花是我们德州市的市花。德州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菊花品种多样性的形成是( )
A.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各地气候条件不同的结果
C. 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D. 菊花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工选择及其意义,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菊花品种众多,有些并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
16. 食蚁兽为哺乳动物。舌能伸到60厘米长,舌头上遍布小刺并有大量黏液,适于舔食蚂蚁。下列关于食蚁兽长舌的形成原因,错误的是(  )
A. 古代食蚁兽舌头经常伸缩而变长,并把这一性状传给子代
B. 古代食蚁兽有舌长的和舌短的,该性状可以遗传
C. 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为有利变异,能更好地生存并繁殖后代
D. 经过许多代后,舌短的被淘汰,食蚁兽舌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般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积累、适者生存。任何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被称之为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逐代积累有利变异,才能形成新的物种。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被淘汰,即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食蚁兽舌头长短是由基因决定的,即便某些个体的舌头经常伸缩而变长,基因也没有发生改变,其长舌性状不能遗传给子代,A错误。
B.舌头长短是古代食蚁兽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可以遗传,B正确。
C.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使食蚁兽适于舔食蚂蚁,能更好地生存并繁殖后代,C正确。
D.古代食蚁兽有舌长的和舌短的,生存斗争时,短舌个体因为不能获取足够的食物会被淘汰,舌长个体能适应环境并将长舌基因遗传给子代,长舌的特征越来越显著,D正确。
故选A。
17. 下列观点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竞争
B.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C.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D. 进化的方向是由遗传决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达尔文认为,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有限,因此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竞争。故A正确。
B.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故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故C正确。
D.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环境决定。故D错误。
故选D。
18. 右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我们可以推测
A. 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 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 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 a一定比c高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进化树可以得出,f是a、b、c、d、e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在地层中出现的最早;a和b在同一分支上,a和c不在同一分支上,所以较a和c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c一般应该比a高等。
【详解】A、进化树表示几种生物的进化过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出f→b→a;f→e→d→c,因此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f,A错误;
B、从图中得出f最古老,因此在地层里出现最早的生物是f,B错误;
C、从图中得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f→b→a,f→e→d→c,因此,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C正确;
D、据图f→b→a比f→e→d→c的进化历程短,因此可推测,c比a高等,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历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可结合生物进化树进行记忆。
19. 人类和大猩猩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 (  )
A. 黑猩猩是人类的原始祖先
B. 人类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
C. 黑猩猩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D. 人类是黑猩猩进化的一个分支
【答案】C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类和类人猿的祖先的知识,据此答题 。
【详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黑猩猩是类人猿的一种,人类与黑猩猩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黑猩猩和人类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选C。
20. 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 拉玛古猿 B. 森林古猿 C. 南方古猿 D. 类人猿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和类人猿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常见的四种类人猿是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
【详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1. 中国人属于哪类人种(  )
A. 蒙古利亚人 B. 高加索人 C. 尼格罗人 D. 澳大利亚人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相关知识,思考解答。
【详解】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现代人类可分为四个种族: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四个人种。中国人属于蒙古利亚人中的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蒙古利亚人的主要特征是:体形肤色中等,头发直而硬,体毛和须发较少,脸扁平,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唇厚中等,眼睑大多有内毗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称蒙古眼),高眼眶,顺骨突出,多铲形门齿,面骨平扁。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现代人的分类,明确中国人属于蒙古利亚人。
22. 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
A. 脑容量增加 B. 会使用工具 C. 产生了语言 D. 能直立行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直立行走意义。
23. 下列关于人类进化历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四肢行走转变为直立行走②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制造工具③森林大量消失④古猿从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⑤产生了语言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④①②⑤ C. ③④⑤②① D. ③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出现原始文化和意识的物质基础是头部和脑的进化。
【详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森林大量消失,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因此,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各阶段的正确排序是:③森林大量消失、④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①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②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⑤产生了语言,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4. 目前发现的最早能两足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类和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分别属于?( )
A. 南方古猿和智人 B. 智人和能人
C. 能人和直立人 D. 南方古猿和直立人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详解】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北京猿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应属于直立人阶段。山顶洞人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5. 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是( )
A. 科 B. 种 C. 目 D. 属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不同,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其中种是最小的单位,界是最大的单位。
【详解】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生物的分类学按大小和从属关系可排列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分类单元。其中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是最小的等级,界是最大的等级,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6. 下列处于同一分类等级中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 牛科 B. 偶蹄目 C. 哺乳纲 D. 脊索动物门
【答案】A
【解析】
【详解】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选项A中的分类单位是科,比门、纲、目小,因此同一分类等级中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27. 林奈的双命名法正确的是( )
A. 科名+属名 B. 科名+种名 C. 属名+种名 D. 种名+属名
【答案】C
【解析】
【分析】林奈,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详解】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物种的正式名称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后面还常常附有定名人的姓名和定名年代等信息。在生物学中,双名法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中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名,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8. 四季常绿的文竹(Asparagus setaceus)让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充满生机。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下列校园植物都挂上了“名片”。从学名分析与文竹亲缘关系较近的是( )
A.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B. 玉兰(Magnolia denudata)
C. 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D.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答案】C
【解析】
【分析】科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是生物的七个分类单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减小,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详解】1768年,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文竹(Asparagus setaceus),其中的Asparagus为属名,setaceus是种加词。比较ABCD与文竹(Asparagus setaceus)发现,只有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与文竹同属,可见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与文竹亲缘关系较近。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9. 观察衣藻、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 )
A. 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C. 海带可食用的部分是叶片
D. 都能供人类食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自然界中百分之九十的氧气都是藻类植物产生的,因此藻类植物是空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详解】藻类植物的种类繁多,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有单细胞的,如衣藻,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无根状体和叶状体;有多细胞的,如海带、紫菜等,有根状体和叶状体;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0. “凉拌海带丝”和“紫菜寿司”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下列植物与海带、紫菜属同一类群的是( )
A. 玉米 B. 衣藻 C. 蒲公英 D. 葫芦藓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称为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称为种子植物。
【详解】海带、紫菜属于藻类植物,选项中,玉米、蒲公英是被子植物,葫芦藓是苔藓植物;衣藻是藻类植物。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1. 下列都属于原生动物的是(  )
A. 疟原虫、眼虫、夜光虫、变形虫 B. 疟原虫、蛔虫、夜光虫、眼虫
C. 疟原虫、蛔虫、珊瑚虫、涡虫 D. 珊瑚虫、蛔虫、疟原虫、眼虫
【答案】A
【解析】
【分析】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的一类真核单细胞动物,个体由单个细胞组成,与原生动物相对,一切由多细胞构成的动物,称为后生动物,据此解答。
【详解】A.疟原虫、眼虫、夜光虫、变形虫都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原生动物,A符合题意。
B.疟原虫、夜光虫、眼虫都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原生动物,而蛔虫属于线形动物,是多细胞动物,B不符合题意。
C.疟原虫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原生动物,而蛔虫、珊瑚虫、涡虫都属于多细胞动物,C不符合题意。
D.疟原虫、眼虫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原生动物,而珊瑚虫、蛔虫都属于多细胞动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 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不能完成呼吸、生殖等复杂的生命活动
B. 能够独立生活
C. 能够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D. 整个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据此作答。
【详解】A、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A错误。B、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B正确。C、单细胞生物能够趋利避害、适应环境,C正确。D、单细胞生物的整个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D正确。故选A
【点睛】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33.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生物是( )
A. 酵母菌 B. 大肠杆菌 C. 衣藻 D. 草履虫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详解】选项中,酵母菌是真菌、大肠杆菌是细菌、草履虫是动物,它们的细胞内都没有叶绿体,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衣藻属于单细胞藻类植物。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的单细胞生物。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4. 下列诗句描述藻类植物的是(  )
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D.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具有假根、茎和叶。
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是植物界中最具高等的一个类群。
【详解】A.“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苔藓植物,不正确。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科植物和小草,属于被子植物,不正确。
C.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的是小草属于被子植物,不正确。
D.“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述的是藻类植物,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植物各类群特征是解题关键。
35. 藻类植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害,下列哪一项属于有害的一面。(  )
A. 提供氧气 B. 提取工业原料
C. 出现“赤潮”现象 D. 净化污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藻类植物的数量极为庞大,分布也十分广泛。藻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仅给鱼类提供了饵料和氧,而且是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从经济意义上说,海带、紫菜等藻类植物可以食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和琼脂等,可供工业和医药上作用。
【详解】ABD.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可以提供氧气、提取工业原料、食用和净化污水等,ABD不符合题意。
C.“赤潮”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大量污水的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浮游藻类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由于这些藻类多呈红褐色,所以称为“赤潮”,在淡水中称为“水华”。海洋赤潮的发生不但对海洋生态系统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对海洋沿岸的水产养殖以及食用海产品的人都有直接的危害,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36. 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可将生物加以分门别类。科学家将生物从大到小依次分为______七个等级,其中______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答案】 ①. 界、门、纲、目、科、属、种 ②. 界
【解析】
【分析】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差异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详解】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特征和亲缘关系的远近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等级越大,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把各个分类等级按高低和从属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37.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混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______,规定每种生物只有一个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第一个词为____名,第二个词是____名。
【答案】 ①. 双名法 ②. 属 ③. 种
【解析】
【分析】林奈是瑞典最著名的科学家,他所创立的植物分类系统和双命名法,成为现代植物学和生物学分析的基础。
【详解】林奈是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他在生物学上的成就是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双名法规定,每一种生物只能有一个科学名称,即学名。一种生物的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形式的词形成,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
38.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学会人工取火的阶段是______。
【答案】 ①. 南方古猿 ②. 能人 ③. 直立人 ④. 智人 ⑤. 直立人
【解析】
【分析】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详解】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万-150万年前,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生活在距今200万-150万年前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万-20万年前,会打造不同的石器,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学会了用火、并开始狩猎,是人类进化的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生活在距今20-1万年前,相当于现在的人类,他们不仅完全直立,而且脑容量已经达到了现代人的大小(平均为1360mL),这标志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最后演化成为现代人。
39. 如图所示,在地层中发现A、B、C三种化石,请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更高等、更复杂的化石是_____。
(2)出现较早的物种是_____。
(3)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三种生物进化的顺序是_ __(用字母箭头排序)。
(4)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地层里埋藏的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说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A ②. C ③. C→B→A ④. 由低等到高等 ⑤. 由简单到复杂 ⑥. 由水生到陆生
【解析】
【分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详解】(1)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一般来说更复杂更高等的化石是A。
(2)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出现较早的物种是C。
(3)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通过对物种化石研究发现,三种生物进化的顺序是C→B→A。
(4)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生物进化的历程。
40. 下图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进化历程的解释,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的长短存在着差异,这是一种______现象。
(2)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____(选填“长颈”或“短颈”)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因此,长颈的变异是______(选填“有利”或“不利”)变异,该变异是______(选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变异。
(3)在决定颈长这一变异的个体生存和淘汰过程中,食物起了______的作用。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______。
【答案】(1)变异 (2) ①. 长颈 ②. 有利 ③. 可遗传
(3)选择 (4) ①. 生存斗争 ②. 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长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短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机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短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
【小问1详解】
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肢四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差异,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小问2详解】
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长颈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因此,长颈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短颈的变异是不利变异。图③说明长颈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被淘汰掉。这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变异,且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长颈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该变异是可遗传变异。
【小问3详解】
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小问4详解】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根据图①-③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41. 如图所示的四种单细胞生物在结构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它们都能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生存。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观察以上生物结构,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是______(填字母),其生殖方式是______。
(2)蒸出来的馒头松软多孔,是______(填字母)参与的结果,其主要生殖方式是______。
(3)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以上生物结构与疟原虫最接近的是______(填字母),其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
(4)细胞质中含有叶绿体的是______(填字母),其细胞内含有的色素是叶绿素和______,藻类是大气中______的重要来源。
【答案】(1) ①. C ②. 分裂
(2) ①. D ②. 出芽生殖
(3) ①. A ②. 细胞核
(4) ①. B ②. 藻蓝素 ③. 氧气
【解析】
【分析】(1)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2)由图可知:A草履虫、B衣藻、C细菌、D酵母菌。
【小问1详解】
C大肠杆菌属于细菌,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通过分裂的方式生殖。
【小问2详解】
蒸馒头是利用D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够分解葡萄糖,并产生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受热膨胀形成空隙,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的方式生殖。
【小问3详解】
疟原虫是单细胞动物,与其最接近的是A草履虫,具有细胞核,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小问4详解】
以上生物中只有B衣藻体内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其细胞内含有的色素是叶绿素和藻蓝素,藻类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物科试卷
一、单选题: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中。(每题2分,共70分)
1. 下列各学说中,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 )
A. 自然发生论 B. 宇宙生命论 C. 神创论 D. 化学进化论
2.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一般认为是( )
A. 甲烷、水蒸气、氢气、氨、氧气等
B. 甲烷、水蒸气、氢气、氨等
C. 甲烷、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D. 甲烷、水、氢气、氨、氧气等
3. 蛋白质是由多个氨基酸合成的化学物质。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
A. 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
B. 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
C. 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
D. 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4. 如图是米勒模拟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B. 装置中的四种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
C. 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D. 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5. 原始地球条件下,氨基酸等简单有机小分子的生成和原始生命的诞生分别在
A. 原始海洋和原始陆地 B. 原始大气和原始陆地
C. 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 D. 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
6. 雷迪的实验推翻了①的基本观点;“鹅颈烧瓶”实验支持②的观点;③的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有机物。上述①②③分别为(  )
A. 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米勒
B. 生生论、化学进化论、巴斯德
C. 自然发生论、生生论、米勒
D. 神创论、生生论、巴斯德
7. 生物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证据是(  )
A. 地层 B. 化石 C. 火山喷发 D. 岩浆
8.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 “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C. 两栖类是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D. 根据“最早的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9. 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
A. 越复杂、高等 B. 越简单、低等
C. 越复杂、低等 D. 越简单、高等
10. 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A. 丙、甲、乙 B. 乙、甲、丙 C. 甲、乙、丙 D. 乙、丙、甲
11. 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物和植物分别是( )
A. 爬行类、裸子植物 B. 两栖类、蕨类
C. 哺乳类、被子植物 D. 鱼类、藻类
12. 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体色叫保护色,如枯叶蝶颜色枯黄,竹节虫体表翠绿.用达尔文进化论分析,动物具有保护色的本质原因是(  )
A 主动适应 B. 被迫适应 C. 变异作用 D. 自然选择
13 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都产生了定向变异
C.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 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使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14. 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致使很多致病细菌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抗生素的质量下降,杀菌能力低
B. 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
D. 耐药细菌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强
15. 菊花是我们德州市的市花。德州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菊花品种多样性的形成是( )
A.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各地气候条件不同的结果
C. 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D. 菊花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结果
16. 食蚁兽为哺乳动物。舌能伸到60厘米长,舌头上遍布小刺并有大量黏液,适于舔食蚂蚁。下列关于食蚁兽长舌的形成原因,错误的是(  )
A. 古代食蚁兽舌头经常伸缩而变长,并把这一性状传给子代
B. 古代食蚁兽有舌长的和舌短的,该性状可以遗传
C. 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为有利变异,能更好地生存并繁殖后代
D. 经过许多代后,舌短的被淘汰,食蚁兽舌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17. 下列观点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竞争
B.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C.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D. 进化的方向是由遗传决定的
18. 右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我们可以推测
A. 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 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 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 a一定比c高等
19. 人类和大猩猩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 (  )
A. 黑猩猩是人类的原始祖先
B. 人类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
C. 黑猩猩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D. 人类是黑猩猩进化的一个分支
20. 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 拉玛古猿 B. 森林古猿 C. 南方古猿 D. 类人猿
21 中国人属于哪类人种(  )
A. 蒙古利亚人 B. 高加索人 C. 尼格罗人 D. 澳大利亚人
22. 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
A. 脑容量增加 B. 会使用工具 C. 产生了语言 D. 能直立行走
23. 下列关于人类进化历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四肢行走转变为直立行走②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制造工具③森林大量消失④古猿从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⑤产生了语言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④①②⑤ C. ③④⑤②① D. ③①②④⑤
24. 目前发现的最早能两足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类和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分别属于?( )
A. 南方古猿和智人 B. 智人和能人
C. 能人和直立人 D. 南方古猿和直立人
25. 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是( )
A. 科 B. 种 C. 目 D. 属
26. 下列处于同一分类等级中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 牛科 B. 偶蹄目 C. 哺乳纲 D. 脊索动物门
27. 林奈的双命名法正确的是( )
A. 科名+属名 B. 科名+种名 C. 属名+种名 D. 种名+属名
28. 四季常绿的文竹(Asparagus setaceus)让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充满生机。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下列校园植物都挂上了“名片”。从学名分析与文竹亲缘关系较近的是( )
A.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B. 玉兰(Magnolia denudata)
C. 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D.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29. 观察衣藻、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 )
A. 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C. 海带可食用的部分是叶片
D. 都能供人类食用
30. “凉拌海带丝”和“紫菜寿司”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下列植物与海带、紫菜属同一类群的是( )
A. 玉米 B. 衣藻 C. 蒲公英 D. 葫芦藓
31. 下列都属于原生动物的是(  )
A 疟原虫、眼虫、夜光虫、变形虫 B. 疟原虫、蛔虫、夜光虫、眼虫
C. 疟原虫、蛔虫、珊瑚虫、涡虫 D. 珊瑚虫、蛔虫、疟原虫、眼虫
32. 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不能完成呼吸、生殖等复杂的生命活动
B. 能够独立生活
C. 能够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D. 整个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33.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生物是( )
A. 酵母菌 B. 大肠杆菌 C. 衣藻 D. 草履虫
34. 下列诗句描述藻类植物的是(  )
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D.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35. 藻类植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害,下列哪一项属于有害的一面。(  )
A. 提供氧气 B. 提取工业原料
C. 出现“赤潮”现象 D. 净化污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36. 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可将生物加以分门别类。科学家将生物从大到小依次分为______七个等级,其中______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37.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混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______,规定每种生物只有一个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第一个词为____名,第二个词是____名。
38.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学会人工取火的阶段是______。
39. 如图所示,在地层中发现A、B、C三种化石,请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更高等、更复杂的化石是_____。
(2)出现较早的物种是_____。
(3)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三种生物进化的顺序是_ __(用字母箭头排序)。
(4)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地层里埋藏的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说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
40. 下图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进化历程的解释,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的长短存在着差异,这是一种______现象。
(2)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____(选填“长颈”或“短颈”)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因此,长颈的变异是______(选填“有利”或“不利”)变异,该变异是______(选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变异。
(3)在决定颈长这一变异的个体生存和淘汰过程中,食物起了______的作用。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______。
41. 如图所示的四种单细胞生物在结构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它们都能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生存。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观察以上生物结构,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是______(填字母),其生殖方式是______。
(2)蒸出来的馒头松软多孔,是______(填字母)参与的结果,其主要生殖方式是______。
(3)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以上生物结构与疟原虫最接近的是______(填字母),其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
(4)细胞质中含有叶绿体的是______(填字母),其细胞内含有的色素是叶绿素和______,藻类是大气中______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