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业水平期中质量检测 科学试卷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业水平期中质量检测 科学试卷Ⅲ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业水平期中质量检测 科学试卷Ⅲ
(考试范围1、2、3章)
1. 全卷分试题卷Ⅰ、试题卷Ⅱ和答题卷。试题卷有4大题3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请将学校、姓名、班级、试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3. 答题时,把试题卷I的答案在答题卷上对应的选项位置用2B铅笔涂黑涂满。将试题卷
Ⅱ答案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上各题目规定区
城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下列是光源的是(  )
A.闪烁的星星 B.道路两旁起警示作用的反光胶带
C.璀璨的钻石 D.发光的电灯
2. 空气对所有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大气压的作用,下列四个实例中,与大气压作用无关的是(  )
A.注射器注射药液 B.覆杯实验 C.吸尘器吸灰尘 D.吸盘吸在墙上
3. 从宁波自然灾害发生的历史趋势情况看,台风灾害是我市最为典型的自然灾害,台风引发的暴雨造成洪涝、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影响较为突出。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登陆属于(  )
A.①蒸发 B.⑤地表径流 C.④降水 D.③水汽输送
4.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宁波市被评为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中不包括(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总悬浮颗粒
5.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人们过节的重要习俗。小彤看见妈妈在家煮粽子时,锅中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  )
A. 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能更快的将粽子煮熟
B. 用“大火”可使水沸腾更剧烈,沸点升高,不应该改用“小火”
C. 水沸腾后,改用“小火”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
D. 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可节能
6. 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分析实验过程,正确的判断是(  )
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7. 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8. 今有4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以下方法最终都不会有晶体析出)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4g氢氧化钠固体
C.把溶剂蒸发掉20g D.加入25%的氢氧化钠溶液l6g
9.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电视遥控器 B.医用“B超”机 C.验钞机 D.夜视仪
10. 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科同学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下列是他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是(  )
A.水的表面积 B.水的温度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 D.水的质量
11. 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 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温度很高
B. 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较难蒸发
C. 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 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
12. 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
B. 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是凝固
C.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D. 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吸收热量
13. 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
②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
③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④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
⑤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A.2 B.3 C.4 D.5
14. 如图所示,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溶液变蓝 ⑤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15. 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 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C. 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D. 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也是导致水寨迅速烧尽的一个原因
16.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实验室常用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红磷燃烧会产生浓厚的白烟
B.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 红磷燃烧结束后,可以立即打开止水夹
D. 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
17.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 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18. 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  )
A. A处应是紫光
B. 只有AB之间有光
C. 将照相底片放到B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
D. 将温度计放到A的外侧,温度计液柱会上升
19. 小科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做小孔成像实验。结果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了一个蜡烛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的是正立的蜡烛像 B.小孔形状一定是圆形
C.蜡烛离小孔越远像越大 D.所处环境越暗,效果越明显
20. 在下列四个相同容器中装入等量的水,然后给其中3个容器外壁涂上不同颜色,并同时放在阳光下(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U形管b处液面上升最快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3分)
21. 夏天的中午,小华来到公园,看见地面上有很多光斑和树荫,还有很多光柱从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
(1) 树荫的形成说明了   。
(2) 圆形的光斑一般是   (填“树叶”或“太阳”)的   (填“像”或“影子”)。
(3) 小华让光透过三棱镜,在地面上看见一个彩色的光带,说明太阳光是由   。
22. 如图,小明用一束绿色激光射向白色气球表面,若要将此气球射破,则应把气球上被照亮的区域用颜料涂成   色;激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
23. 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前会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目的是   。
(2) 若甲试管生成A气体,则b应该接直流电源的   极。
(3) 把带火尾的木条放入B气体中,能看到的现象是   ;点燃A气体前需要   。
(4) 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的原因可能是   。
24. 生活处处有科学,只要你留心,身边许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做科学小实验。
(1) 在一个塑料瓶内倒入少量热水,摇晃后倒出热水,立即拧紧瓶盖,过了一会儿,塑料瓶被压瘪了。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存在。
(2) 塑料瓶在地上有影子,这说明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是沿   (填“直线”或“曲线”传播的。
(3) 夏天,把一大块0℃的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0℃的水,这是一种   (填物态变化)现象。用手直接去触摸0℃的水和 0℃的冰,一段时间后哪个感觉更冷些?小科立刻回答:   ,因为两者的温度相同。你认为小科的回答正确吗?说出你的理由:   。
25.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 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 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 图甲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
26. 白磷燃烧的最低温度是40摄氏度。红磷燃烧的最低温度是240摄氏度。将一小块白磷a放在烧杯上方,把少量红磷b放在薄铜片上,还有一小块白磷c放在80摄氏度水中。
稍过一会儿可看到的现象是a   、b   (选填“燃烧”或“不燃烧”) ;如果用一根导管向c吹空气(与c接触),则可看到c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   。
27.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
(1) t3℃时,将40g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2) 将t1℃时,等质量的乙和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后,溶液中溶剂质量乙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8.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决定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他们选择了水和酒精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两个容器放在同一通风的环境中,还需设置B组的温度为   ℃。
(2)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过程,绘制了容器中水和酒精在蒸发时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C为酒精,D为水。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 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得越慢,如果将A组的环境湿度调节为50%,请在图乙中画出容器中水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9. 竹子,高风亮节,常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竹的“虚心,有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准备活动: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几瓶(瓶子容积均为200mL)气体。
探究活动一:小兰同学探究收集的竹子里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①操作:向一瓶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②实验现象:   ;
③结论:竹子里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二:小立同学探究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他用一瓶气体按乙装置组装并测定。
①液体C是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②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瓶的水为6mL,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   。
③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小立测定的结果明显小于真实的竹子里气体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并指出“偏小”与前面的准备活动有关,你分析小立测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
30. 小科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cm 20 17 14.5 13.5 13 12.6
(1) 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   。
(2) 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象(如图),由图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 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cm。
(3) 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   。
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34题5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31. 如图所示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如果使蜡烛在平行于塑料薄膜的平面内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后倒置,则蜡烛的像将会沿着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32. 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 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D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
(2) 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V、V1、V2表示)
(3) 该实验不能将红磷换成铁丝,原因是   。
33. 小科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 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如图甲所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表示水沸腾时气泡的情形是   (填“A”或“B”);
(2) 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实验时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大气压   (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水沸腾在过程中有    特点
(3) 小科在实验中把水煮沸的时间过长,现想使水沸腾的时间缩短,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条即可)。
34. 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
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 2 12
② 10 3 14
③ 10 4 13.6
④ 10 5 m
(1) 表中m=   ;
(2) 在这4次实验中,得到的20℃氯化钠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实验序号)
(3) 计算第3次实验得到的氢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闪烁的星星,反射的其它恒星的光,不是光源,故A不合题意;
道路两旁起警示作用的反光胶带,反射的其它物体的光线,不是光源,故B不合题意;
璀璨的钻石,也是反射的光线,不是光源,故C不合题意;
发光的电灯为自己发光,是光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A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注射器注射药液时,依靠的是活塞对药液的压强,与大气压强无关,故A符合题意;
B.覆杯实验中,水和纸片受到大气向上的压强而不下落,故B不合题意;
C.吸尘器吸灰尘时,里面的气压小于外面的气压,从而将灰尘吸入里面,故C不合题意;
D.吸盘吸在墙上时,依靠大气对吸盘的压强,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D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三个途径,从大类上包括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以及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依靠水汽输送和径流进行的。
【解答】A.蒸发现象一般在海上或陆上内循环中发生。
B.地表径流发生地上表面。
C.降水一般发生在海上和陆上内循环中,所以其不符合题意。
D.水汽输送发生在海陆间循环,依靠空气的流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定义判断。
【解答】空气污染物是指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悬浮颗粒为空气污染物,只有二氧化碳为空气的组成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分析】沸腾的条件有两个:第一,达到沸点;第二,继续吸热;
【解答】水沸腾后,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所以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可节能;
故答案为:D
6.【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恒温蒸发溶剂时,若无晶体析出,则溶质质量分数随溶剂的减少而增大,若饱和溶液蒸发溶剂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温度不变,则溶解度不变分析。
【解答】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随溶剂的减少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B. 在②→③过程中,温度不变,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 ,不符合题意;
C. 若②恰好为饱和溶液,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若②为不饱和溶液,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符合题意;
D. ②→③过程中, ③→④为升温蒸发析出晶体,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解答】冬天到来时,教室内的空气中水蒸气温度较高,而窗户玻璃温度很低。教室内高温的水蒸气在低温的玻璃上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汗。综上所述,汗水出现在玻璃内侧,故①④⑤正确,而③错误。
故选A。
8.【答案】C
【解析】【分析】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常通过三种方式:①加入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加入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该溶液,据此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x,(40g-x)×20%=40g×10%,x=20g,应将溶剂蒸发掉溶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溶剂质量的一半,故A错误;
B.设需要再溶解该物质的质量为y,(40g+y)×20%=40g×10%+y,y=5g,故B错误;
C.根据A选项的分析,可蒸发掉20克水,故C正确;
D.加入25%的氢氧化钠溶液16g,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C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然后分析是否与红外线有关即可。
【解答】电视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工作,故A不合题意;
医用“B超”机,利用超声波工作,故B不合题意;
验钞机,利用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工作,故C符合题意;
夜视仪,利用红外线工作,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分析】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大小有关,根据图片确定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两个水滴的温度和上方空气流速相同,只是表面积大小不同,因此它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为液体的表面积,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主要是因为空气湿度增加,导致身上的汗液较难蒸发,从而起不到致冷作用。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分析】
①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的熔化两种,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是一个变软变稀的过程。
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可以分为晶体凝固和非晶体的凝固两种,晶体凝固时有固定的温度(凝固点),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凝固点,温度降低。
③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的熔化两种,蒸发是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等有关;沸腾是在固定的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④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气体液化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途径。
⑤升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⑥凝华——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
A、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的过程,故A正确;
B、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的过程,故B错误;
C、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的过程,升华要吸热,故C错误;
D、 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的过程,液化要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故①错误;
②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故②正确;
③溶液和浊液都是混合物,故③错误;
④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形成乳浊液;泥土不溶于水的固体,则泥水是悬浊液,故④正确;
⑤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⑤错误。
则正确的有2个。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试管内的气压变化分析判断。
【解答】试管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使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流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升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则正确的是①②。
故选A。
15.【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A.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温度,但是不能降低物质的着火点,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也是导致水寨迅速烧尽的一个原因,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解答】A、 红磷燃烧会产生浓厚的白烟 ,放出热量 ,符合题意;
B、硫或木炭燃烧都会产生气体,不能使装置内压强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能将燃烧匙中的红磷换成硫或木炭 ,不符合题意;
C、 红磷燃烧结束后立即打开止水夹,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会使结果偏小 ,应待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不符合题意;
D、 本实验无法证明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存在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答案】D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不均匀的透明介质中,光线会发生弯曲。
【解答】 ①光在水中可以沿直线传播;由②可知,在水和海波的不均匀介质中,光的传播会发生弯曲,由③可知,光在水和海波的混合均匀的介质中,仍沿直线传播;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分析】
(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 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称为光的色散;
(2)红色光谱之外称为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
(3)紫色光谱之外的光称为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解答】
A.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因此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故A错误;
BD.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A的外侧是红外线,温度计放到这个地方,温度计的示数会明显升高,故B错误,D正确;
C.B的外侧是紫外线,将底片放到这个地方,底片会感光,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19.【答案】D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由直线传播形成的,它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而亮度越小。小孔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可知,看到是倒立的蜡烛的实像,故A错误;
B.小孔的形状不一定是圆形的,因为小孔的形状对成像没有影响,故B错误;
C.当小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蜡烛到小孔的距离越远,像距和物距的比值越小,则所成的像越小,故C错误;
D.所处的环境越暗,蜡烛看起来越明亮,成的像越清晰,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D
【解析】【分析】白光是复色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而物体的颜色由所反射的色光决定,各种颜色的物体被白光照射,看到的是它的本色,而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
【解答】由于黑色物体能够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吸收光越多,热量越高,瓶内温度升高,气体压强越大导致U形管b处液面上升最快,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1.【答案】(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太阳;像
(3)多种色光组成的
【解析】【分析】(1)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3)根据光的色散的本质解答。
【解答】(1)树荫就是树木在地面上的影子,它的形成说明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圆形的光斑一般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
(3)小华让光透过三棱镜,在地面上看见一个彩色的光带,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2.【答案】黑;3×108
【解析】【分析】(1)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根据光的传播速度解答。
【解答】(1)黑色区域能够完全吸收绿光,从而使气球表面温度最高,因此被照亮的区域应该涂成黑色;
(2)激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8 m/s。
23.【答案】(1)增强导电性
(2)负
(3)带火星木条复燃;验纯
(4)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
【解析】【分析】电解水实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产生氧气,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
(1)氢氧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使水含有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增多,所以导电性增强;
(2)根据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可知,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A气体是B气体体积的2倍,因此A为氢气,B为氧气;若甲试管生成氢气,则b应该接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3)B为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B气体中,能看到的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气体是氢气,点燃前需要验纯;
(4)在同一条件下,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因此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
故答案为:(1)增强导电性;(2)负;(3)带火星木条复燃;验纯;(4)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
24.【答案】(1)大气压
(2)直线
(3)熔化;一样冷;不正确,冰熔化成等温度的水要吸热
【解析】【分析】(1)根据有关大气压强的知识解答;
(2)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答;
(3)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根据物质熔化时需要吸热分析解答。
【解答】(1)在一个塑料瓶内倒人少量热水,摇晃后倒出热水,立即拧紧瓶盖,过了一会儿,塑料瓶被压瘪了。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塑料瓶在地上有影子,这说明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3)夏天,把一大块0℃的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0℃的水,物质由固态变成液体叫熔化,因此这是一种熔化现象。用手直接去触摸0℃的水和 0℃的冰,一段时间后哪个感觉更冷些?小科立刻回答:一样冷,因为两者的温度相同。我认为小科的回答不正确,理由:冰熔化成等温度的水要吸热。
25.【答案】(1)较小
(2)不变
(3)固
【解析】【分析】(1)在实验中,冰块的颗粒越小,受热面越大,则整体收热越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越小。
(2)根据图像分析冰块熔化时温度是否改变;
(3)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解答】(1)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应该选用颗粒较小的冰块进行实验,这样受热更均匀。
(2)根据甲图可知,当冰块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根据甲图可知,第4~10min时温度不变为熔化过程,则第3min时为熔化前,状态为固态
26.【答案】燃烧;不燃烧;空气(氧气)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答】a处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能燃烧,b处红磷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燃烧,c处白磷不接触氧气不能燃烧, 如果用一根导管向c吹空气(与c接触),则可看到c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燃烧;不燃烧;空气或氧气。
27.【答案】(1)80g
(2)等于
【解析】【分析】(1)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据此计算t3℃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再将其与溶剂质量相加得到溶液质量。
(2)首先根据t1℃时的溶解度比较乙和丙的溶剂质量大小,再根据温度改变时对溶剂的影响比较t3℃时溶剂质量的大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t3℃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则该温度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则此时溶液的质量为:30g+50g=80g。
(2)根据图片可知,t1℃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等,则相同质量时乙和丙的溶质质量相等,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知,二者的溶剂质量相等。当温度升高到t3℃时,乙的溶解度增大,丙的溶解度减小,但是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仍然相等。
28.【答案】(1)30
(2)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在湿度,温度,液体表面积大小相同时,酒精蒸发得比水快
(3)
【解析】【分析】
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表面积、温度,以及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
【解答】
(1)实验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应控制液体表面积大小,空气流动速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相同,故B组的温度为30℃。
(2)据图乙可知,酒精蒸发完全的时间比水少,说明在相同条件下,酒精蒸发更快。
(3)由于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得越慢,所以将环境湿度增大至50%,水蒸发时间会更长。
29.【答案】石灰水变浑浊;3%;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
第一空:根据CO2+Ca(OH)2=CaCO3↓+H2O进行分析。
第二空:根据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进行分析。
第三空:根据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进行分析。
【解答】
第一空:考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
第二空:实验结束后流入B瓶的水6mL,说明200mL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6mL,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
第三空:测量值偏小说明部分二氧化碳的体积未被算入,可能与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逸出、氢氧化钠溶液未能完全吸收等原因。
30.【答案】(1)减小
(2)15.5
(3)慢;基本不变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的高度随距离的变化关系;
(2)根据图像找到对应的点,从而确定此时影子的高度;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从20cm增大到70cm时,黑板擦的影子高度从20cm变为12.6cm,那么得到结论: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减小。
(2)如下图所示,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15.5cm。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距离从20cm增大到30cm时,影子高度从19.5cm减小到17cm,减小了:19.5cm-17cm=2.5cm;
当距离从60cm增大到70cm时,影子高度从13cm减小到12.5cm,减小了:13cm-2.5cm=0.5cm;
因此: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基本不变。
31.【答案】实像;逆时针
【解析】【解答】(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
(2)根据小孔成像的规律分析解答。
【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蜡烛在塑料膜上成像,肯定成的是实像;
(2)小孔成像中像始终是倒立的,则使蜡烛在平行于塑料薄膜的平面内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后倒置,则蜡烛的像将会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保证与蜡烛的倒立关系。
32.【答案】(1)气体受热膨胀;水进入集气瓶,补充了氧气减少的体积
(2)
(3)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解析】【分析】(1)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气压减小,同时放出的热量导致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由于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前者,所以在BC段气压会增大。当瓶内恢复室温时,由于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于是水流入集气瓶,由于水占据了体积,从而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直到内外气压相等,水面不再发生改变。
(2)烧杯内减小水的体积等于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然后根据计算即可;
(3)该实验的原理就是通过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气压减小,从而利用水的体积测出氧气的体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气体受热膨胀,D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水进入集气瓶,补充了氧气减少的体积。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V氧气=V1-V2;
则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3)该实验不能将红磷换成铁丝,原因是: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3.【答案】(1)液化;A
(2)98;小于;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3)热水的量少一些
【解析】【分析】
①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的熔化两种,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是一个变软变稀的过程。
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可以分为晶体凝固和非晶体的凝固两种,晶体凝固时有固定的温度(凝固点),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凝固点,温度降低。
③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的熔化两种,蒸发是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等有关;沸腾是在固定的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④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气体液化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途径。
⑤升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⑥凝华——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⑦在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液体沸点的高低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
【解答】
(1)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液态的小水珠,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水沸腾时,随着气泡的上升,水蒸气的含量逐渐增多,气泡越来越大,故答案为:A。
(2)据图乙可知,水的最高温度保持在98℃,故水的沸点是98℃,说明产生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的特点是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要使水沸腾时间缩短,可以减少水量。
34.【答案】(1)13.6
(2)③④
(3)解: ×100%=26.5%
答:第三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6.5%。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可知,在第③次实验中,加入4g氯化钠,而得到溶液质量为13.6g,那么此时溶质的质量为:13.6g-10g=3.6g<4g,因此此时溶液已经达到饱和。在第④次实验中,当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5g时,肯定溶液还是饱和的,不会再有氯化钠溶解,据此推算m的数值。
(2)根据前面的分析解答;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在第③次实验中,溶液的质量小于加入氯化钠和水的总质量,即此时出现未溶解的氯化钠,那么此时溶液饱和。在第④次实验中,加入的氯化钠为5g,肯定还是饱和的,即溶液质量不变,m=13.6。
(2)在这4次实验中,得到的20℃氯化钠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③④。
(3)在第③次实验中,溶质的质量为:13.6g-10g=3.6g;
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