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卷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傩舞(如图1)发端于夏商,起源于远古狩猎时代对付野兽的驱逐法术。周朝时期,傩礼作为祭礼成为举国大事,“天子傩”在天子脚下的宗主国进行,“国人傩”在分封诸侯国进行。《论语》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先秦傩舞的演变反映出
A.宗法制的瓦解 B.个体耕作的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C.分封制的巩固 D.敬天保民的思想与礼制相结合
2.《墨子·尚同上》:“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这可以推知,墨家
A.与法家思想主张相同 B.主张巩固周天子的地位
C.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 D.倡导社会阶层间的平等
3.据云梦秦简记载:采矿两次评为下等,“赀 (罚)啬夫一甲,佐一盾”;三年连续评为下等,“赀啬夫二甲”,并撤职永不叙用;“大(太)官、右府、左府、右采铁、左采铁课殿,赀啬夫一盾”。这说明秦代
A.突破“工商食官”格局 B.实行严格的什伍连坐制
C.强化经济指标考核制 D.设置专吏管理民营作坊
4.表1为两宋时期部分地区可考小说家分布变化情况(单位:人),这一变化
表1 两宋时期部分地区可考小说家分布变化情况 (单位:人)
地区 时间 河南 河北 山东 浙江 江苏 江西
北宋 24 4 14 19 11 21
南宋 14 1 3 28 18 21
一高三 历史 第1页 (共6页)一
A.与政治局势相关联 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促进南北文化交流 D.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5.盐引是古代食盐运销许可凭证。清代两淮盐务中,由根窝 、朱单组成的引窝 (领受盐引,运销官盐的权利)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围绕其交易、炒作,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资本市场。根窝虽可交易,但须受盐运使司、总商严密控制;朱单在经系列改革后,成为可通过引行中介进行交易的有价证券。这说明当时
A.抑商政策趋于严厉 B.引盐运销商成本增加
C.金融市场渐趋稳健 D.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
6.表2所示为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与中国出口茶、丝的总体概况。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表2 英国1843——1860年输华货物总值与中国出口茶、丝的总体概况
年份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英镑) 年份 中国出口货物
茶(万磅) 丝(包)
1843 1 456 180 1844 7 047.65 2 604
1845 2 394 827 1850 7 743 21 548
1852 2 503 599 1853 10 122.7 62 896
1860 5 318 036 1859 11 091.52 67 874
A.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B.扭转了对外贸易格局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手工业仍具优势
7.1921年5月1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改造社首倡者袁玉冰担任大会主席,向劳动群众作了《劳工神圣纪念日》的报告,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据此可知,当时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
C.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
D.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
8.1935年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发表宣言:“尽量的组织民众,一心一德的拿铁和血与敌人作殊死战。”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1936年5月通过了《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等文件,并申明此会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上述现象反映了
A.全面抗战路线得到广泛拥护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基础扩大
C.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D.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9.1949年10月至1954年6月,中央以原有中央局、大军区为基础,在省以上建立了东北、华北、中南等六大行政区,作为地方最高政权机关,实行党政军一体化领导。中央大行政区建制的设置
A.是对基层治理模式的有益尝试
B.旨在协调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C.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适应了过渡时期的历史需要
—高三 历史 第2页 (共6页)—
10.198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的决定,随后全国各地出现抢购风潮。1988年8月,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这一过程
A.说明市场调节机制的固有缺陷暴露
B.反映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
C.揭示市场化改革已形成社会性共识
D.表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11.图2为该帝国鼎盛时期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 据记载:“(帝国)从印度河到多瑙河,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面到撒哈拉沙漠。无论从规模和持久性上来说,还是从展现和维持权力的能力上来说……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该帝国

A.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税收体系 B.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C.任用马其顿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D.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12.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玛雅文明的中心区是以石灰岩地形为主的尤卡坦半岛,他们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和骨器。该地区一个农民每年用250小时的劳动就可给全家提供80%的食物,这主要是由于
A.工具技术的改进 B.地理条件的影响
C.农业管理的进步 D.对外交流的加强
13.18世纪,英国下院经常借助公众舆论的压力对政府的有关事务进行调查,而且议会对政府提出的质询事例越来越多,在议员进行听证时,还常常要求有关部门的大臣提供证人。这一状况
A.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B.有助于政府效率的提高
C.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 D.表明议会实际控制政府
14.1938年3月18日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通过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了石油国有化改革的声明,从即日起墨西哥将十七家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其中包括皇家壳牌、新泽西美孚、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等石油巨头的墨西哥分公司。这一举措
A.标志世界殖民体系在拉美的瓦解
B.加快墨西哥民族独立的步伐
C.使墨西哥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D.推动墨西哥民族经济的发展
宜= 历史 第2页 (共6页)
15.美国在柯立芝和胡佛两位总统任职期间,明确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建交建议,但1933年美苏却在短暂的10天时间里,就困扰双边关系的主要问题很快达成一致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转变A.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B.缘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C.遏制了德日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D.源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淡化
16.图3为1965—2016年美国国内储蓄总额和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季度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美国
40
35
国内储蓄总额+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
30
25
国内储蓄总额
20
15.
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
10
5
0
Y
图3 1965—2016年美国国内储蓄总额和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季度图
A.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B.福利国家规模持续扩大
C.居民财富总量萎缩 D.不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木牍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以适应国家强化统治的需要。魏晋之际,户籍开始以纸质代替简册,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进行查勘核实。相较于战国秦汉普罗大众被统一纳入乡里,承担相同赋役的编户齐民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面对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民众逃移流徙严重的情况,开始将治下编户划分为多种身分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他们与普通民户一起,按照身分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魏晋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6分)
YE(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时期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6分)
一高三 历史 第4页 (共6页)一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通过长江、赣江与唐代兴建的大庾岭古道连接,形成了中原通往岭南的国道,江西由此成为南北贯通的中轴。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通道裹挟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从唐帝国中期开始,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态势。洪州(南昌)、江州 (九江)、吉州 (吉安)、饶州(上饶)乃至南端的虔州(赣州)等城市皆因临水交通便捷而崛起成为一方的经贸中心。进入宋代,江西人文鼎盛,经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在宋代文坛各领风骚,而后的黄庭坚、杨万里、辛弃疾、文天祥也如星光闪耀。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形成,“无江西人不成码头”在运河一线成为风景。在运河的治理过程中,江西的朝中贤达如欧阳修、王安石、侯叔献、万恭等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
近代以来,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不再顺畅,大庾岭古道也逐渐趋于清冷,这条自唐宋到明清时期繁忙的国脉开始萧条,江西似乎回到相对封闭的格局中。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明确提出要实业救国,提出要沟通大江大河,把赣粤运河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但国弱民贫限制了理想的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对开凿赣粤运河一直抱有热切的期望,但交通部门水运网方案的落实因为种种原因而耽搁。在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实施之后,江西“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格局加快形成。“十四五”期间,江西正在绘制一幅国内大循环的水运蓝图——浙赣粤运河。在蓝图中,既有与历史对接的赣粤运河,还有与时代相通的浙赣运河,这将使江西实现新的腾飞!
——摘编自谢光前等《流动的运河与江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运河在江西历史发展中的地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江西“落后”的原因,并概括现代江西运河战略的特征。(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开始建立近代工业,但是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18世纪末期之前,法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80%以上。拿破仑上台之后,宣布保障农村的小土地所用制,但由于忙于战争而将经济的发展置于次要的地位。连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后又被迫支付沉重的战争赔款。19世纪,法国的大部分银行不愿贷款给工商业界,而是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小的政府或收益较大的海外。由于长时间处于战乱状态,一部分资金充裕的资产阶级携带资金出国,导致法国国内资金的流失。同时,大陆封锁政策的长期实施隔断了法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仅使法国刚刚发展起来的棉纺织工业由于原材料缺乏而中断,而且还使多年苦心经营的海外市场大量丧失。
——摘编自贺建平《简评萨伊学说对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及影响》等
一高三 历史 第5页 (共6页)一
材料二
1925年12月,在联共 (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了“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人选择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等等。只是后来,苏联把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片面化、固定化、模式化,没有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形势与条件及时做出调整。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财力和物力都是不充裕的,但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通过计划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用十几年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程。
——摘编自汤德森《苏联国家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工业化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简要说明材料中体现出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阐述自己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高三二模试卷
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A B A B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C D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 ( 12分)
【参考答案】
(1 )表现: 书写载体改进 ,从简册到木牍再到纸张 ;制作主体上移 , 由乡到县廷;保 管查勘由县廷到州郡、户部 , 中央加强户籍管理;从编户齐民到以职业区分户籍类型 ,户 籍种类增多。 (6分)
(2 )原因: 强化集权和社会控制的需要; 门阀政治发展 ,社会分化严重 ;人口隐瞒现 象增加 ;土地兼并加剧;征发赋役 ,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造纸技术的发展。 (6分)
【评分细则】
(1)分载体、管理、种类三个层面,每个层面2分,同一层面不重复给分,共6分.
(2)分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每个层面2分,同一层面不同要点不重复给分,共6分。
18. ( 14分)
【参考答案】
(1 )地位:交通运输的枢纽 ;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提高了江 西的政治地位。 (6分)
(2 )原因: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出海口 ,江西河运衰落 ;九江开辟 为通商口岸 ,重要交通枢纽被英国控制 ;政治局势动荡 ,导致人口减少 ;工业发展成为历 史潮流 ,江西作为农业大省优势不再 ;近代交通的落后。 (4 分)
特征: 汲取先辈智慧 ;借助国家发展战略 ;连南接北 、承东启西 、通江达海 ;实施过 程曲折 ,达成意志坚定。 (4分)
【评分细则】
(1)地位: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四个层面,任意一个层面2分,共6分.
(2)原因:任意一点2分,共4分; 特征:任意一点2分,共4分.
19. ( 14分)
【参考答案】
(1 )困境: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资金匮 乏; 大陆封锁政策的长期实行;市场狭小 ;原料短缺 ;劳动力不足。 (6分)
(2 )不同:西方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西方的工业化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机制,苏联的工业化则是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西方的工业化先从轻工业开始,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工业化过程比西方时间更短,速度更快;苏联强调党的领导,以人民群众为基础。 (4分)
启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根据国情调整发展战略。 (4分
【评分细则】
(1) 困境: 共6分.分国际、国内层面; 国际层面2分; 国内层面任意一点2分,共4分。
(2)不同之处:任意1点2分,共4分;启示:任意一点2分,共4分。
20. ( 12分)
【示例1】
近代中西方文明在碰撞中交融
自鸦片战争以来, 西方列强屡次武力侵华, 并逼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等条约。西方人大量涌入中国, 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商品、 风俗和思想文化。
一方面,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城市产生了猛烈的冲击。西方人在中国上海等城市建立租界, 盖起西式的建筑; 汽车及交通规则也很快进入中国城市。 与此同时, 西方的服饰、饮食也受到一部分中国人的追捧、模仿, 中国传统社会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因素。
另一方面, 部分西方人也为中国文化所吸引,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们在中国办报纸,帮助更多来华外侨适应中国的社会生活, 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他们喜爱中国的商品,迷恋中国的服装, 大力向不了解中国的西方人推介中国。
综上所述,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西方列强侵略扩张的产物,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重要表现,但同时也客观上加深了中西方对彼此的了解,使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新的变化。
【示例2】
近代中国城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西方的建筑、服装和交通文化也传入中国,特别是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城市。
首先, 西方建筑的风格,影响了近代中国城市的面貌。 西方建筑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给中国城市带来了新的建筑风格。许多城市开始兴建西式建筑,如洋房、洋楼等,这些建筑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
其次,西方服装元素逐渐融入甚至取代中国传统服饰。西方服装的传入,使中国女性开始尝试穿裙装, 男性也逐渐摒弃了传统的长袍马褂。
最后,西方交通方式的传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交通状况。西方汽车、 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城市交通更加便捷、 高效。
综上所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 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很大程度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然而,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 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评分细则】
论题:2分
论述:背景2分;至少分两个层面具体阐述,每个层面3分;
总结: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