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练习-化学实验探究(2)(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练习-化学实验探究(2)(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浙江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练习-化学实验探究(2)
酸碱基础性质实验
1.图甲装置可以用来比较不同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情况,其中的压强传感器能够测出密闭容器内的气压大小。现将等质量的镁、铝、铁与等量的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的相关数据记录如图乙。已知在等温、等体积条件下,装置内气压与气体的量成正比。
(1)实验中还要控制成一致的变量是    。
(2)分析乙图,根据   得出三次实验的盐酸都已反应完全。
(3)在进行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每组实验测得的装置内压强的实际值都比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大。如图丙所示。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某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
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3%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
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
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
(1)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   。
(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依据是   。
(3)为了确定稀盐酸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请简要阐述应补充的实验:  。
3.在“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小乐发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内出现了灰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小乐在老师指导下,猜想灰白色沉淀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①镁; ②氯化镁; ③氢氧化镁; ④碱式氯化镁[Mg(OH)Cl]。
老师肯定了小乐的猜想,并鼓励他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步骤一:将上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和灰白色滤渣。
步骤二:取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
步骤三:取少量灰白色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无其他现象。
步骤四:将剩余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取洗涤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反思及结论:
(1)从步骤二可知,灰白色沉淀不可能是氯化镁,因为滤液是氯化镁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从步骤三可知,该沉淀中没有   。
(3)步骤四中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   。
(4)根据实验探究可知,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   。
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相关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确认最终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
(1)【提出猜想】
猜想1:Na2SO4、NaCl; 猜想2:Na2SO4、NaCl和   ;
猜想3:Na2SO4、NaCl和H2SO4; 猜想4:Na2SO4、NaCl、H2SO4和Na2CO3。
(2)【交流讨论】小强同学认为猜想4一定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进行实验】小明同学设计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① 猜想3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 ②
请写出方案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   。
5.图一、图二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金属、酸的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回答:
(1)甲烧杯中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
B.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C.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
D.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
(2)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无其他现象。则试管③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可能组合是   (写化学式)。
(3)将乙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滤液中的溶质是
步骤2: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4)在上述(3)的实验探究中,步骤1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的目的是    。
6.一次用餐中,小丽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决定买回一袋,对其进行研究.
【收集资料】
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她获得如下信息:
⑴该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物质;
⑵酒精的化学式为 C2H5OH; (3)氯化钙、氯化钡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⑶酒精的化学式与 NaOH 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⑷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1)【实验探究】
实验一: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   (填“显”或“不显”)碱性.
(2)实验二:她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观察到   ,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3)她取上述烧杯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现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液体呈红色,她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老师发现后,提示她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只要将上述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变为   (填化学式)溶液, 即可得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
(4)【拓展应用】
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7.科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少量白色固体且玻璃瓶塞打不开,这一情况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于是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瓶口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找资料】
⑴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SiO2),试剂瓶身经抛光处理,不易反应,而瓶口和玻璃塞上的磨砂将二氧化硅裸露出来;
⑵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⑶硅酸钠(Na2SiO3)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很强的粘合性,可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硅酸钠溶液能与强酸反应,如:Na2SiO3+2HCl=2NaCl+H2SiO3↓(白色);
硅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SiO3+CaCl2=2NaCl+CaSiO3↓(白色)。
【作出猜想】白色固体的成分是:
Ⅰ.硅酸钠; Ⅱ.硅酸钠和碳酸钠; Ⅲ.硅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取一定量白色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形成样品溶液,分组进行如下实验并相互评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与评价
第1组 有气泡冒出且产生白色沉淀 同学们认为猜想①   不成立;写出生成气体的反应化学方程式:②
第2组 第一步 产生白色沉淀 第1组同学认为:此步骤还不能准确判断出原固体的成分。
第二步 ③ 大家一致认为:猜想Ⅱ成立。
【反思交流】
有同学认为,第2组实验中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理由是④   。
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且试剂瓶只能用橡胶塞。
8.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氢氧化钠固体猜想】猜想Ⅰ:该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
猜想Ⅱ:该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
猜想Ⅲ:该氢氧化钠固体全部变质。
【实验和推断】
①小华同学取一定量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加入适量水配成2mL溶液,然后向其中投入0.2g的熟石灰粉末,振荡,观察到有白色不溶物,于是小华就得出猜想Ⅰ不成立的结论。小明认为小华的实验不严密,其理由是    。
②经过同学们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要取一定量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加入适量水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加入两种试剂就能验证三种猜想。其实验过程: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若实验证明猜想Ⅱ成立,则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Na2CO3含量的测定】同学们经过实验发现该氢氧化钠固体已部分变质,该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该氢氧化钠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⑴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取10.0g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进行实验。
⑵操作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②打开弹簧夹C,在A处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③称量G的质量;④关闭弹簧夹C,慢慢滴加浓盐酸至过量,直至D中无气泡冒出;⑤打开弹簧夹C,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⑥再次称量G的质量,得前后两次质量差为4.4g
⑶数据计算:该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
⑷反思与评价:请你仔细分析此次实验并结合所求出的该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对此次实验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选填“合理”或者“不合理”,如果此次实验合理,改进方法不填)
9.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通过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烧碱样品纯度。
(1)【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   (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2)【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_______。(填选项)
A.打开a,b 关闭c B.打开a,c 关闭b
(3)【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0.我国不少地方有端午吃“灰水粽”的习俗。所谓“灰水粽”是指用草木灰的浸出液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清香软糯。小柯对制作“灰水粽”的草木灰展开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糯米中加入食用碱可起到中和微生物生成的酸、软化食物纤维等作用;
②草木灰中富含钾盐,主要成分是K2CO3,还含有少量K2SO4和KCl。
【实验探究】检验草木灰的成分,并测定草木灰中K2CO3的质量分数。
(1)取适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足量水浸泡,过滤得到草木灰的浸出液;取少量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酚酞试液   ,则说明草木灰的浸出液呈碱性。
(2)为了检验草木灰的浸出液中存在Cl-,请写出实验方法:   。
(3)小柯用图示装置测定草木灰中K2CO3的质量分数,通过测定C装置质量的增加量来计算K2CO3的质量(草木灰中其他成分遇稀盐酸不产生气体),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除搅拌B、C中的反应物外,还可以   。
(4)有人认为通过C装置质量增加量来计算K2CO3的质量,结果会偏大,理由是   。
11.小明同学学习完酸、碱、盐后发现: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呢?设计了如下图三个实验,请你和小明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Na2CO3 属于    (填“酸”、“碱”、“盐”);
(2)实验Ⅰ的目的是为了   ;
(3)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4)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后,振荡,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了    (提示:CaCl2溶液呈中性)。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溶液中的CO32-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12.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小海为了探究稀硫酸与MgCl2溶液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1: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以下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1)老师评价小海的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你认为应该将所选的BaCl2改成   (填化学式);
(2)小海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了实验,如果猜想1正确,则步骤则步骤Ⅱ、步骤Ⅲ中必然会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
(3)小海反思进行步骤Ⅲ时,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没有立即观察到明显的变化,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
13.兴趣小组同学在做镁与盐反应的实验时,不小心将镁条加到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意外发现溶液中有白色不溶物生成。同学们对白色不溶物的成分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不溶物是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是Mg(OH)2;
猜想②是MgCO3;
猜想③是Mg(OH)2和MgCO3 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 ⒈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
⒉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实验验证]取适量干燥的白色不溶物,充分加热,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
[实验现象]装置A中   ,装置B中出现白色浑浊。
[实验结论]猜想③正确。则白色不溶物充分加热的产物是   。
[拓展探究]直接向白色不溶物中滴加足量    ,也能检验MgCO3的存在。
同学们为了进一步测定白色不溶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关系,继续进行了下列探究:称取干燥的白色不溶物一定质量,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被图中装置完全吸收并称量增重质量,由此计算出上述白色不溶物的组成比。
[反思评价]实验后,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方案可进一步优化,下列优化方案可行的是   (填序号) 。
①只称量装置A、B增重的质量,不称量白色不溶物的质量
②去掉装置B,只称量白色不溶物和装置A增重的质量
③去掉装置A,只称量白色不溶物和装置B增重的质量
1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纯碱(Na2CO3)的性质后,联想到家中蒸制馒头时常用的物质小苏打(NaHCO3),于是采用市售的小苏打样品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⑴取样品溶于适量的水中,测得溶液的pH大于7。
⑵向小苏打样品中滴加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向小苏打的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生成了白色沉淀。
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如上图所示装置对小苏打和纯碱做了对比实验.实验中小试管内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a烧杯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b烧杯中石灰水了现白色浑浊.试回答:
①在实验结束时,操作上要注意的问题是:   。
②由实验(4)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③请归纳出小苏打的化学性质(至少三点)   、   、   。
15.实验室有两瓶标签模糊的药品(编号X和Y),其中一瓶是碳酸钠,另一瓶是碳酸钾;现要将两种药品区别开来,小实进行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分别将相同质量的两种待检药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并用电子天平测得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其质量如表所示。
方案二: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分别将相同质量的两种待检药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并用量筒测出排出水的体积,其体积值如表所示。(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3克/升)
待检药品 二氧化碳的质量 待检药品 排出水的体积
m克X 0.4克 m克X 0.22升
m克Y 0.3克 m克Y 0.17升
(1)方案一中要获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则需要测量甲图中的   装置前后的质量差。
(2)两次实验结束后,锥形瓶内都会有二氧化碳残留,但大家认为方案二的数据更精确的理由是   。
(3)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确定待检药品X为   。
酸碱中和实验
1.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地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了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含有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溶质只有CaCl2;猜想二:溶质有CaCl2、HCl和Ca(OH)2;
猜想三:溶质有CaCl2和Ca(OH)2;猜想四:溶质有   ;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方案设计】
方案 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若酚酞不变色 则猜想一正确
若酚酞变红色 则猜想三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若产生白色沉淀 则猜想四正确
【方案评价】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后认为:
⑴方案一能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但无法证明猜想一是否正确。
⑵方案二不可行,理由是如果猜想一正确,按照方案二的实验操作也会生成白色沉淀。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按照方案一进行实验,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酚酞溶液不变色,即说明猜想三不正确。
【再次探究】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一和四哪个正确,小组又设计了试验方案三: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进行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并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填序号)
①锌粒 ②铜丝③二氧化碳 ④氧化铁 ⑤氢氧化钾 ⑥硫酸铜 ⑦碳酸钙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经过实验后最终证明猜想四是正确的。
【反思与拓展】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有CaCl2,需要除去杂质,该如何操作   ?
2.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其理由是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   (选填“1”或“2”)
3.为了证明酸和碱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资料】
①乙酸是一种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②无水硫酸铜遇到水或水蒸气变蓝色;
③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设计实验】
实验一:如图甲,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为1号、2号、3号,向1号试管中加入无水乙酸和无水硫酸铜,向2号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和无水硫酸铜,向3号试管中加入无水乙酸、氢氧化钠固体和无水硫酸铜,使试管内各试剂充分混合。(每支试管加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
实验二:如图乙,取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试管,逐滴匀速滴加NaOH溶液,用传感器实时获得反应过程溶液的pH,结果如图乙中的右图。
【实验反思】
(1)实验一中设置1号、2号试管的目的是   。
(2)实验一中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   。
(3)由实验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分析,酸和碱发生反应的证据是   。
4.许多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就是其中之一、
(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滴酚酞试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溶液,若观察到   即可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2)【提出问题】怎样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设计】
同学们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并分别设计了图①、图②两个实验。
【实验验证】
小柯按图①所示,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过一会儿观察到气球鼓起,认为二者发生了反应。小龙认为该实验不严谨,建议小柯将该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   ,做对比实验。
(3)小江在原实验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图②所示。他先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过一会儿打开止水夹,观察到   也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归纳总结】
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和生成物生成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
5.科学实践小组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后,从不同角度开展实验活动,验证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反应。
(1)通过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进行验证。
在实验1中,用滴管缓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观察到   现象时,证明了盐酸和 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2)利用中和反应放热进行验证。
在实验2中,将稀盐酸全部注入试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观察到氢氧化钠固体全部消失,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部分同学由此认为氧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但有的同学费同,他认为仍利用此装置,再补充一个实验才能达成实验2日的,实验时,针筒内需要的试剂及用量为   。
(3)利用酸碱反应有水生成进行验证。
实验3是醋酸与烧碱进行的三个实验,其中硅胶具有吸水性,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若醋酸与烧碱能反应,你能预测的实验现象是:   。
6.某科学课堂围绕“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开展探究活动。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   。
[实验探究]①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
②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a.测溶液pH b.滴加Na2CO3溶液 c.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标准比色卡,pH<7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 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实验探究]②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   ;实验方案中错误的是   。
7.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是否放出热量?三位同学为探究此问题按图进行了实验:
(1)甲同学按图实验:在烧杯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变大,于是得到“反应放出热量”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乙同学用乙图实验,可以根据   现象证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3)丙同学是将稀硫酸不断的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数字化仪器测量的数据。由图可知,当反应进行到20s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4)实验过程中小乐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
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K2CO3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
假设Ⅰ:只含KOH;
假设Ⅱ:含KOH和K2CO3;
假设Ⅲ:只含K2CO3.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假设   错误
b、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Ⅱ正确
c、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K2CO3在农业上的可以作为钾肥使用。
金属化学性质相关实验
1.小科对Mg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成分产生了疑问,于是开始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Mg 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中有哪些溶质
(1)【猜想假设】
猜想1:MgCl2; 猜想2:MgCl2和HCl。
【实验过程】
小科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由上述现象,小科得出结论:猜想1正确。请评价小科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在听取老师建议后,小科用其他试剂进行实验,并得出猜想⒉正确。推测小科可能选择的试剂或药品并描述关键现象   。(写出一种即可)
(3)小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镁与热水能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在过量的镁与盐酸反应的过程中,小科发现试管很烫,那么此时镁与水反应了吗 小科又做了如下实验:
  试管Ⅰ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试剂 和药品 镁条 冷水 镁条 热水 镁条 热水 氢氧化钠溶液 镁条 热水 氯化钠洛液
实验 现象 无气泡 少量气泡 少量气泡 大量气泡
分析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资料上说“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
小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实验中发现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同时有固体物质出现在容器底部。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气体。
【问题及猜想】 会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
【实验及现象】分别取10mL硫酸铜溶液,然后取5块大小相同的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浓度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① 绿豆大小 10% 立即剧烈燃烧,有爆炸声,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② 绿豆大小 5% 4-5s后剧烈燃烧,有爆炸声,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③ 绿豆大小 2% 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嘶嘶响声",偶尔有火光,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④ 绿豆大小 1% 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嘶嘶响声",产生蓝绿色沉淀。
⑤ 绿豆大小 0.5% 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嘶嘶响声”,产生蓝绿色沉淀。
(1)请将【问题及猜想】补充完整   。
(2)小金觉得气体可能是①氧气 ②甲烷 ③氢气,从物质组成角度,你觉得哪个不可能,请说说理由。   。
(3)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不能置换出铜。
(4)实验①②中小金观察到钠块不会游动,当他想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时,便有了解释。他的解释是   。
3.有一种均匀、呈颗粒状的Mg-Al合金,现需要测定该合金中Mg的质量分数。
[实验原理]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合金与酸反应生成H2的体积及反应前后合金质量的变化。
[实验过程]
(1)应在广口瓶中加入   。
(2)部分操作步骤如下:
a.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b.分别向烧杯和广口瓶中加入试剂
c.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球形管
d.向球形管中加入合金,再置于烧杯中
请将上述操作进行排序:   。
(3)此装置的优点为   .
[实验结果]
若合金的质量在实验前为m1g,反应后为m2g,量筒中接收到的液体体积为VL,该实验条件下H2的密度为ρg/L,请写出该合金中Mg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
4.钢丝棉是一种由低碳钢制成的细丝,直径约0.125~0.189毫米。小科利用钢丝棉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实验如下:
步骤一:取4个50mL活塞润滑性良好的注射器,检查气密性。
步骤二:称取4团等质量的钢丝棉(每团体积约为6cm3),A保持干燥,B、C用少量蒸馏水润湿,D用少量食盐水润湿,分别放入甲、乙、丙、丁注射器中。
步骤三:移动活塞,使它们均处于46mL刻度处,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如图所示)
步骤四: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表。
5分钟 20分钟 1小时
甲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乙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丙 出现少许锈斑,活塞未明显移动 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 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
丁 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 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 锈蚀严重,绣斑增多,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1)设计甲丙两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步骤三中要完成乙组设置,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
(3)小科回想起一次去海边的旅行发现面对大海的铁栏杆锈蚀程度比其他地方更严重。请联系探究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
5.小明同学取镁、铝、锌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盛有质量和质量分数部相等的稀盐酸的锥形瓶中,实验装置如图1,采集数据,得到如图2所示的气压变化曲线。
(1)镁、铝、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相同气体是   (填化学式)。
(2)铝对应的曲线是B,反应速率先慢后快,其主要原因是   。
(3)从图2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镁对应的气压变化曲线是A
②M点时参加反应的镁锌质量相等
③实验时取用的镁铝质量可能相等
6.为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实验结果显示:B、D 实验中铁生了锈,而 A、C 实验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仔细分析这 4 个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评价方案:对照实验指除了一个变量外,其他的量都保持不变的实验.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填 ABCD 实验代号)和变量。如:BC 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
(2)解释数据: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cm)
时间/小时 编号 0 0.5 1.0 1.5 2.0 2.5 3.0
A 0 0 0 0 0 0 0
B 0 0 0 0.3 0.8 2.0 3.5
C 0 0 0 0 0 0 0
D 0 0.4 1.2 3.4 7.6 9.5 9.8
导致 B、D 实验装置中导管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
(3)获得结论: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导致铁生锈的物质有   。
7.小科在验证Al和Cu的活动性实验时,把表面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盛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发现无明显现象。难道是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小科查阅资料得知铝参加反应速率与液体中所含离子的种类有关,于是重新设计实验,如图甲、乙、丙、丁,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甲 乙 丙 丁
现象 不明显 反应剧烈,铝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放热 反应剧烈,铝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放热 ?
(1)小科实验时打磨铝片的目的是   。
(2)小明认为要确定Cl能否促进铝反应,实验中    (选填 “应该”或“不应该”)采用NaCl溶液,理由是   。
(3)改进实验后,小明也进行了上述实验,若Cl能促进铝反应,则丁“?”处预期观察到的现象为   。
8.久置的镁带表面会有一层灰黑色固体。为了测量久置镁带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同学们提出了两种实验方法:
物理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用砂纸打磨,除尽表面的灰黑色固体,根据剩余固体质量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
化学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根据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
(1)经讨论,同学们否定了物理方法。理由是:打磨过程中   。
(2)常温常压下氢气密度已知,因此大家认为化学方法可行。
(老师提示:镁与稀硫酸反应放热;灰黑色固体除了氧化镁之外,还存在少量碱式碳酸镁【MgCO3 Mg(OH)2】,它与酸反应会产生CO2气体;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同学们从下列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组装并进行实验。
①图C、D虚线框内有一种测量体积的仪器(未画出),该仪器是   。
②完成该实验应选择的装置为    (填字母)。
③结合实验方法和选择的装置分析,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的是   。
A.加入稀硫酸不足,镁带有剩余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反应结束,立即读数
金属冶炼
1.如图为气体X(纯净物)与氧化铜反应制取铜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在对A中氧化铜进行加热前,需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X,其目的是   。
(2)若实验中,观察到A中黑色氧化铜粉末变红,B中无水硫酸铜无明显现象,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X为   。
(3)查阅资料得知:①气体X与氧化铜反应除生成铜外还可能生成氧化亚铜(Cu2O);②铜和氧化亚铜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③Cu2O+H2SO4═CuSO4+Cu+H2O。
小乐为了探究反应所得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取20g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红色固体可能是氧化亚铜,也可能是铜和氧化亚铜
步骤二 将步骤一反应所得的混合物经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剩余红色固体质量 剩余红色固体质量为12g 20g红色固体中,铜和氧化亚铜的质量比为
2.如图所示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小科对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也有多种可能
[作出猜想]
猜想①:CO;猜想②:CO2;猜想③:CO和CO2。
[设计方案]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点燃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喷灯和酒精灯,打开K,再通一段时间氮气。
方案一: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
(1)若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排除猜想   。
(2)实验结束后,需要先熄灭(选填“A”或“D”)   酒精灯。
(3)方案二: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取一定量炭粉和4g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并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A(玻璃管+固) m1 m2
B+C+(广口瓶+混合液) m3 m4
若猜想②成立,则理论上(m4-m3)   (m1-m2)(填“>”“=”或“<”)。
(4)若猜想③成立且CuO全部转化成Cu,则参加反应碳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CO还原Fe2O3粉末的实验进行探究(固定装置略)。
【查阅资料】CO能溶于铜液。铜液:醋酸二氨合铜和氨水的混合液
(1)按如图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先   。
(2)装置C中玻璃管的作用:   。
(3)反应一段时间后,能证明CO与Fe2O3反应的实验现象:  。
(4)某同学认为该装置有缺陷,需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装置E、F的接口连接顺序:a连接   (填“b”或“c”)。
4.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除去混在N2中的O2,将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铜丝网后,发现铜丝网变黑。在研究如何除去黑色物质,回收再利用铜丝网的讨论中,制定了下列方案。
请根据以上方案回答:
(1)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铜丝网后,铜丝网变黑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两种方案相比较,甲方案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
(3)若采用甲、乙两种方案处理此黑色铜丝网,则回收的铜丝网a的质量   (填“<”、“>”或“=”)铜丝网b的质量。
(4)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反应后烧杯中的液体有腐蚀性,应加以适当的处理。他们采取加入过量的铁粉的方案处理废液。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搅拌,最后得到的溶液中溶质为   。(填物质名称)
5.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天然气断供,欧洲居民争相囤积煤炭。但在使用煤炭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中毒事件,这是灼热的煤炭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导致的。那么生成的气体中有哪些成分呢 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煤炭主要成分是碳,遇水或氧气不足时会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建立猜想】同学们对生成的气体成分做了以下猜想:
猜想1:有CO、CO2 猜想2:有CO、H2
猜想3:有CO、CO2和 H2 猜想4:有CO、H2、CO2和 H2O
【初步分析】
(1)小组讨论后,很快否定了猜想1,理由是   。
(2)【实验操作】他们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如何连接组装实验装置,同学们意见不一。某同学按照C→A→C→B→B→D→B→C的顺序连接装置,将生成的气体通过该装置,请评价该方案是否可行,理由是   
(3)同学们最终选择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假设C、D装置内的反应都完全。
①该实验中判断氢气存在的关键现象是   。
②在该实验探究过程中,G装置的作用是   。
6.如图装置是检验CO及CO被氧化后氧化产物的化学性质。通入的气体主要含有CO,所含杂质在此条件下不参与任何反应。玻瑞管中的黑色粉末主要含氧化钢,杂质在此条件下不参与任何反应。所有反应充分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澄清石灰水吸收。
(1)在实验前,出于安全考虑,正确的操作是   ,当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后,仅凭此现象能否说明CO具有还原性?请说明理由   。
(2)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已知下列数据:反应前通入的气体总质量为m1,反应前黑色粉末的质量m2,玻璃管质量为m3,充分反应后玻璃管及物质总质量为m4,根据以上已知条件,通过计算,能测出的科学量有 。
A.气体中的CO的质量分数 B.CO被氧化后的氧化产物的质量
C.黑色粉末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 D.黑色粉末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7.小金为了探究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和反应产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注射器内装满氢气,并将注射器针头扎200m注射器入橡皮塞中,将少许氧化铜粉末送入长柄U形石英玻璃管内并平铺于管底。将少量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送入长柄U形石英玻璃管中并平铺于直管中部。然后将一个气球套在长柄U形石英玻璃管的直管出口处,连接好整个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1)为确保实验安全,在点燃酒精灯加热前的操作是   。
(2)装置末端连接的气球的作用是   。
(3)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   现象时可判断一定有产物水生成。
(4)实验开始时加入a克纯氧化铜粉末,实验结束后取出U形管底的固体称量为b克,当b为   (用含有a式子表示)时,可判断氧化铜已完全转化为铜。
8.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及产物检验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的基础上,按图示在各装置中添加药品;
步骤2:缓慢推注射器活塞,利用甲酸(一种无色溶液,溶质为HCOOH)与浓硫酸在80℃水浴的条件下制备一氧化碳(反应原理:HCOOH CO↑+H2O);
步骤3: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后再点燃酒精灯,当W型管右侧弯管处的氧化铁全部变为黑色时,继续加热2分钟后熄灭酒精灯;
步骤4:撤去酒精灯和盛热水的烧杯,用磁铁吸引黑色物质至W型管左侧弯管处进行固体产物的检验。
(1)进行气密性检査时,可在万用瓶中盛适量水,然后推注射器活塞,当观察到 (填写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点燃酒精灯前,需要“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的原因是 

(3)步骤3后,W型管左侧弯管处为反应后得到的稀硫酸,若固体产物全部是铁,步骤4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解析部分
酸碱基础性质实验
1.(1)金属颗粒大小
(2)最终装置内气压相同
(3)氢气中混入了氯化氢气体或水蒸气
2.(1)由红色变为紫色
(2)乙烧杯中溶液体积变成甲的一半,但消耗氢氧化钠体积大于甲中的一半
(3)从甲中取20毫升的盐酸, 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再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测得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合理即可)
3.(1)不饱和
(2)Mg
(3)洗去滤渣表面的MgCl2,防止MgCl2干扰实验。
(4)Mg(OH)Cl
4.(1)Na2CO3
(2)
(3)溶液变成红色;铁粉逐渐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5.(1)A;C;D
(2)Ba(OH)2、BaCl2或BaCl2
(3)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
(4)检验并去除碳酸钠,消除加入酚酞后对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6.(1)不显
(2)有气泡冒出;CO2+2NaOH═Na2CO3+H2O
(3)CaCl2(合理均可)
(4)Na2CO3+Ba(OH)2═BaCO3↓+2NaOH
7.Ⅰ;Na2CO3+2HCl=2NaCl+H2O+CO2↑;酚酞试液不变色;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影响检验氢氧化钠
8.熟石灰是微溶于水的,白色不溶物可能是熟石灰;加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在上层清液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10.6%;不合理,把C中的浓盐酸改为稀盐酸
9.(1)②③④
(2)A
(3)偏低
10.(1)变红
(2)先加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
(3)使反应生成的CO2全部被C装置吸收
(4)B装置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会进入到C装置中被吸收
11.(1)盐
(2)证明钠离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酚酞试液中含有水分子(或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分子)
(4)白色沉淀
12.(1)Ba(NO3)2
(2)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
(3)溶液中存在酸,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
13.无水硫酸铜变蓝;MgO、CO2、H2O;稀盐酸(或稀硝酸或稀硫酸);①②
14.NaHCO3+HCl=NaCl+H2O+CO2↑;为防止倒吸引起试管炸裂,应先将导管从烧杯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水溶液呈碱性;可与酸发生反应;受热能分解
15.(1)a和b
(2)虽然都有残留,但是方案二中测的是二氧化碳的体积,一产生一定体积的二氧化碳就会把等体承的空气压出,就会有等体积的水压出,所以残留没有影响。方案一补充说明:残留的二氧化碳和一开始的空气质量并不相等,两者密度不同。
(3)Na2CO3
酸碱中和实验
1.CaCl2、HCl;HCl和Ca(OH)2会相互反应,不能共存;①④⑦;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CaCO3至不再产生气体后过滤
2.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试管1中取出的2mL的溶液中含有的硫酸并没有2mL,硫酸的量不同有多个变量;加入Na2CO3溶液无气泡生成;1
3.(1)验证无水乙酸、氢氧化钠固体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色
(2)1、2号试管中没有出现蓝色,3号试管中出现蓝色
(3)出现pH等于7
4.(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等体积水
(3)烧杯中氯化钙溶液流进集气瓶中,且形成白色沉淀
5.(1)溶液的红色褪去
(2)5mL清水
(3)试管丙中硅胶由蓝色变成了红色,而甲和乙没有变化。
6.猜想四;NaOH;pH试纸浸入溶液中(或者填a);Na2SO4与BaCl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或者填c)
7.(1)不正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2)导管2口有气泡
(3)氢氧化钠和硫酸钠
(4)CO2+2KOH=K2CO3+H2O;Ⅰ;溶液变红
金属化学性质实验
1.不正确,HCI中也含有氯离子 ⑵在听取老师建议后,小科用其他试剂进行实验,并得出猜想⒉正确。推测小科可能选择的试剂或药品并描述关键现象 。(写出一种即可) 碳酸钠,有气泡(或pH试纸,PH<7 等) ⑶小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镁与热水能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在过量的镁与盐酸反应的过程中,小科发现试管很烫,那么此时镁与水反应了吗 小科又做了如下实验:
  试管Ⅰ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试剂 和药品 镁条 冷水 镁条 热水 镁条 热水 氢氧化钠溶液 镁条 热水 氯化钠洛液
实验 现象 无气泡 少量气泡 少量气泡 大量气泡
分析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镁能与热水反应,且氯离子能促进镁与水的反应
(1)不正确,HCl中也含有氯离子
(2)碳酸钠,有气泡(或pH试纸,pH<7 等)
(3)镁能与热水反应,且氯离子能促进镁与水的反应
2.(1)硫酸铜溶液浓度
(2)②甲烷不可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产物不可能有甲烷CH4
(3)红
(4)生成大量沉淀附着在钠表面,阻碍了钠的游动
3.(1)蒸馏水(或水)
(2)dbca
(3)能控倒反应的起止(合理即可); 或
4.(1)铁制品的锈蚀和水有关
(2)把钢丝棉塞进注射器中,将活塞推至注射器口,抽取足量的水后将注射器口朝上,缓缓推到活塞至46mL刻度处,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
(3)由丁试验可知,盐分会大大加速铁制品的锈蚀,海水中含有盐分,铁栏杆接触过海水后,锈蚀的程度比其他地方更严重
5.(1)H2
(2)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将氧化膜反应完之后,再和内部铝反应
(3)①③
6.(1)空气
(2)铁生锈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
(3)水分和氧气:食盐
7.(1)除去铝表面的氧化膜
(2)不应该;其中的钠离子或Na+会对实验造成干扰
(3)铝片表面出现大量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无色
8.(1)镁会被磨掉
(2)量筒(或量杯);ABC;ABC
金属冶炼
1.(1)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CO
(3)溶液变为蓝色,红色固体部分溶解;7:18
2.(1)①
(2)A
(3)=
(4)0.3g<m<0.6g
3.(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调节压强
(3)D中玻璃管内红色固体变成黑色,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c
4.(1)
(2)没有处理尾气
(3)>
(4)硫酸亚铁
5.(1)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合理即可)
(2)不可行,无法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
(3)F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检验CO2,收集尾气
6.(1)先通足量的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加热;不能,可能是氧化铜在此条件下分解
(2)CO有毒,未进行尾气处理
(3)B;C
7.(1)通入氢气
(2)收集尾气(或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3)U形石英玻璃管的直管中部白色粉末变蓝
(4)0.8a
8.(1)万用瓶中的水会进入导管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2)排尽W型管内的空气,防止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时发生爆炸
(3)有气泡产生,固体有溶解,且溶液呈浅绿色(写出有气泡产生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