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蔚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蔚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蔚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一至二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辣,在我们的饮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我国,很多人喜欢吃辣。右图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辣味偏好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四大辣味区域( )
A. 淡味区分布范围最大 B. 内部植被类型相同
C. 多味区分布省区最多 D. 相同辣味集中分布
2. 四川省为重辣区,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湿热 B. 昼夜温差大 C. 文化传承 D. 缺少调味品
读我国六大地理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各区域( )
A. 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B. 内部作物熟制一致
C. 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D. 内部自然环境一致
4. 图中各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 资源丰缺 B. 气候差异 C. 地理位置 D. 经济水平
5. 与华东地区相比,东北地区( )
A. 水热组合条件好 B. 水陆交通便利 C. 技术水平发展高 D. 矿产资源丰富
黄河流域“几”字弯区(如下图所示)是黄河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区所形成的“几”字形生态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黄河“几”字弯区( )
A. 对外开放早 B. 水土流失严重 C. 水运较发达 D. 石油资源丰富
7. 黄河“几”字弯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 )
A 本地市场广阔 B. 产业基础雄厚 C. 自然资源丰富 D. 高新产业集聚
云南是我国中药材种植品种最多的省份,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中药材种(养)业在云南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且是当地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滇产中药材在国际国内都具有独特的市场地位。下图为云南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云南中药材品种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病虫害较少 B. 雨热充足,地势复杂
C. 昼夜温差大 D. 土壤肥沃,平原广大
9. 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是( )
A. 种植面积小 B. 中药材保质期短 C. 经济效益差 D. 精深加工程度低
10. 提高云南中药材质量的合理措施是( )
A. 增加农药的使用,减少病虫害 B. 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业产值
C.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栽植技术 D. 推广大棚种植,减小灾害影响
目前,我国已成功遏制石漠化扩展态势,石漠化面积近5年以年均3860km2的速度持续缩减,岩溶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下图为某年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省(区、市)石漠化面积占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我国石漠化面积分布最广的流域是( )
A. 长江流域 B. 怒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 澜沧江流域
12. 图示省(区、市)石漠化形成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
A. 植被较稀疏,风力侵蚀强烈 B. 位于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多
C. 多碱性土壤,易被冲蚀 D. 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
13. 我国成功遏制石漠化扩展态势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平整土地减小坡度 B. 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
C. 打坝淤地截留水分 D. 采用滴灌等灌溉技术
经济韧性指城市应对经济冲击、从阵痛期恢复和更新的能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质检仪”和“导向标”,可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综合衡量标准。下图为某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资源型城市( )
A. 经济发展一直持良好的态势 B. 在c阶段正处于城市衰退期
C. 经济韧性在a阶段总体下降 D. 没有出现过资源枯竭的现象
15. 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韧性快速增长的是( )
A. 提高矿产开采 B. 降低消费水平 C. 扩大城区范围 D. 促进产业多样化
16. 我国广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困难,主要原因( )
A 矿产资源丰富 B. 产业创新不足 C. 工业基础薄弱 D. 城镇化水平低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三江平原和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两个重要的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洪涝灾害频发。下面甲图为三江平原地理位置示意图乙图为鄱阳湖平原地理位置示意图。
(1)比较两平原河流汛期差异。
(2)与三江平原相比,简析鄱阳湖平原洪涝灾害更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3)与鄱阳湖平原相比,分析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之间,面积4.22万平方千米,其中约一半面积在榆林境内。新中国成立之初,榆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70多年来,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93.2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特殊原因已治理的毛乌素沙地存在“二次沙化”的风险。下图为毛乌素沙地范围示意图。
(1)说明毛乌素沙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2)简析毛乌素沙地存在“二次沙化”风险的主要原因。
(3)简述榆林地区林木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影响。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境内瓷土矿丰富,是我国四大“瓷都”之一。早在战国时期,景德镇就开始制陶,宋景德元年这里成为我国瓷器中心。20世纪60~80年代,景德镇瓷器年产量曾占全国的20%。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21世纪初期,景德镇踏上转型发展之路,以“文化渗透城市”为导向,在老工业区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将工业遗产、市民生活融为一体。下图为景德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景德镇成为我国“瓷都”的有利条件。
(2)推测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的可能原因。
(3)简述景德镇转型模式对其他“瓷都”的借鉴意义。蔚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一至二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辣,在我们的饮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我国,很多人喜欢吃辣。右图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辣味偏好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四大辣味区域( )
A. 淡味区分布范围最大 B. 内部植被类型相同
C. 多味区分布省区最多 D. 相同辣味集中分布
2. 四川省为重辣区,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湿热 B. 昼夜温差大 C. 文化传承 D. 缺少调味品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多味区分布范围最大,而且多味区分布的省区最多,为11个;淡味区分布的范围最小,分布的省区为4个;微辣区分布的省区为9个,且不连续分布,重辣区分布的省区为5个,集中分布,A错误,C正确;多味区和微辣区都是不连续分布,D错误;多味区和微辣区北方和南方都有分布,植被类型不同,B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省位于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且受盆地地形影响,多阴雨天气,因此气候湿热,所以形成重辣区,A正确;四川省多阴雨天气,因此昼夜温差小,B错误;四川省形成重辣区与文化传承无关,也不是缺少调味品,CD错误。故选A。
【点睛】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菜肴流派。
读我国六大地理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各区域( )
A. 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B. 内部作物熟制一致
C. 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D. 内部自然环境一致
4. 图中各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 资源丰缺 B. 气候差异 C. 地理位置 D. 经济水平
5. 与华东地区相比,东北地区( )
A. 水热组合条件好 B. 水陆交通便利 C. 技术水平发展高 D. 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3. A 4. C 5. D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各区域是类似于行政区的划分,有明确的边界,故A正确;作物熟制与热量有关,有些区域纬度跨度较大,内部热量差异显著,熟制不一致,故B错误;区域之间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人口、经济水平等社会因素有显著差异,故C错误;如图中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等,它们的自然环境并不一致,故D错误。综上,选A。
【4题详解】
图中各区域若按资源丰缺划分所得,得有明确的资源种类指标,材料并未体现,故A错误;如图中华东地区包含了亚热带和温带两种气候,内部都不具有气候指标的一致性,故不是依据气候差异划分,B错误;图中区域名称的描述明显带有地域位置特征,故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理位置,C正确;图中有些区域内部经济水平都 差异较大,不吻合区域内部性质相对均一的特征,故不是按照经济水平划分的,D错误。综上,选C。
【5题详解】
东北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故A错误;二者水陆交通都较便利,故B错误;东北技术水平发展低,故C错误;东北矿产资源丰富,D正确。综上,选D。
【点睛】区域具有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开放性。
黄河流域“几”字弯区(如下图所示)是黄河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区所形成的“几”字形生态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黄河“几”字弯区( )
A. 对外开放早 B. 水土流失严重 C. 水运较发达 D. 石油资源丰富
7. 黄河“几”字弯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 )
A. 本地市场广阔 B. 产业基础雄厚 C. 自然资源丰富 D. 高新产业集聚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几”字弯区大部分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B正确。该区域位于内陆对外开放晚;河流含沙量大,水运不发达;石油资源不丰富,煤炭资源丰富,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由图可知,黄河“几”字弯区内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为区内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条件,C正确;黄河“几”字弯区经济水平较低,本地市场并不广阔,A错误;产业发展历史较短,产业基础不雄厚,B错误;技术水平较低,故高新产业较少,D错误。故选C。
【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形起伏大,泥土易随雨水流失;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缝;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植被被严重破坏。人为原因有:过度放牧和樵采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采矿、建设过程中对植被破坏严重等。
云南是我国中药材种植品种最多的省份,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中药材种(养)业在云南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且是当地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滇产中药材在国际国内都具有独特的市场地位。下图为云南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云南中药材品种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病虫害较少 B. 雨热充足,地势复杂
C. 昼夜温差大 D. 土壤肥沃,平原广大
9. 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是( )
A 种植面积小 B. 中药材保质期短 C. 经济效益差 D. 精深加工程度低
10. 提高云南中药材质量的合理措施是( )
A. 增加农药的使用,减少病虫害 B. 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业产值
C.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栽植技术 D. 推广大棚种植,减小灾害影响
【答案】8. B 9. D 10. C
【解析】
【8题详解】
云南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纬度低,热量条件好,且地形复杂,适合多种中药材的种植,B正确;云南山地面积广,平原面积小,D错误;云南水热条件好,病虫害较多,A错误;云南纬度低,昼夜温差较小,且昼夜温差的大小不是影响中药材种植品种的原因,C错误,所以选B。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大,经济效益好,AC错误;中药材的保质期一般较长,B错误;由于云南的经济技术水平较低,中药材精深加工程度低,D正确,所以选D。
【10题详解】
增加农药的使用,会降低中药材的品质,A错误;云南的地势起伏较大,如果扩大种植面积,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B错误;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栽植技术,可增加经济效益,C正确;云南热量条件好,不需要推广大棚种植,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 :气候、水分、地形、土壤;社会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技术条件:良种、化肥、机械、灌溉。
目前,我国已成功遏制石漠化扩展态势,石漠化面积近5年以年均3860km2的速度持续缩减,岩溶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下图为某年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省(区、市)石漠化面积占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我国石漠化面积分布最广的流域是( )
A. 长江流域 B. 怒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 澜沧江流域
12. 图示省(区、市)石漠化形成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
A. 植被较为稀疏,风力侵蚀强烈 B. 位于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多
C. 多碱性土壤,易被冲蚀 D. 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
13. 我国成功遏制石漠化扩展态势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平整土地减小坡度 B. 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
C. 打坝淤地截留水分 D. 采用滴灌等灌溉技术
【答案】11. A 12. D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由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黄河流域主要在北方,C错;长江流域、怒江流域、澜沧江流域都有喀斯特地貌区域,但受横断山分水岭影响,怒江流域、澜沧江流域都十分狭窄,流域面积远不及长江辽阔,云南、贵州两省也有相当大区域位于长江流域,故石漠化面积分布最广的流域是长江流域,A对,BD错,故选A。
【12题详解】
石漠化是由于地表石灰岩分布广,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渗漏多,使地表出现荒漠一般的景观。我国石漠化一般分布在降水较多的西南地区,风力侵蚀不强,A错;多为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性差异大,B错;南方降水多,多酸性土壤,C错;地表崎岖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D对。故选D。
【13题详解】
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与黄土高原不同,不是由于土壤疏松导致,而是地表植被破坏后造成的,平整土地减小坡度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是治理西南石漠化地区的措施,A错,B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地区降水充足,水分是由于渗漏损耗的,打坝淤地是黄土高原上的防水土流失的措施,在喀斯特地貌区不能有效截留水分,C错;滴灌等灌溉技术主要是干旱地区使用,主要目的是节约水资源,但不能遏制石漠化扩展,D错。故选B。
【点睛】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经济韧性指城市应对经济冲击、从阵痛期恢复和更新的能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质检仪”和“导向标”,可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综合衡量标准。下图为某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资源型城市( )
A. 经济发展一直持良好的态势 B. 在c阶段正处于城市衰退期
C. 经济韧性在a阶段总体下降 D. 没有出现过资源枯竭的现象
15. 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韧性快速增长的是( )
A. 提高矿产开采 B. 降低消费水平 C. 扩大城区范围 D. 促进产业多样化
16. 我国广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困难,主要原因是( )
A. 矿产资源丰富 B. 产业创新不足 C. 工业基础薄弱 D. 城镇化水平低
【答案】14. C 15. D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在a阶段先下降、后上升,但下降幅度大于上升幅度,故在a阶段总体下降,C正确,A错误;该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在a阶段下降,说明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后退,可能原因是资源枯竭,支柱产业产值下降,D错误;c阶段经济韧性上升,说明该阶段城市并没有衰退,B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促进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抵御不利因素对城市经济的冲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韧性快速增长,D正确;提高矿产开采、 降低消费水平、 扩大城区范围都不能实现城市经济韧性快速增长,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资源型城市转型一般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A错误;资源型城市一般工业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CD错误;由于长期依赖资源相关产业发展,资源型城市往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创新不足,B正确。故选B。
【点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对传统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拓宽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三江平原和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两个重要的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洪涝灾害频发。下面甲图为三江平原地理位置示意图乙图为鄱阳湖平原地理位置示意图。
(1)比较两平原河流汛期的差异。
(2)与三江平原相比,简析鄱阳湖平原洪涝灾害更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3)与鄱阳湖平原相比,分析三江平原农业发展优势条件。
【答案】(1)三江平原汛期较短,有春汛和夏汛;鄱阳湖平原汛期较长,只有夏汛。
(2)鄱阳湖平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经常受到梅雨、台风等影响,发生洪涝的频次高,洪水期长;鄱阳湖平原人口和经济密度大,发生洪涝时的损失更大等。
(3)耕地面积广,后备耕地资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较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纬度高,冬季寒冷,病虫害少;人均耕地多,粮食商品率高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三江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对比水文特征、洪涝灾害、农业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阐释地理事物、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
【小问1详解】
三江平原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积雪留存,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季风影响,大气降水多,形成夏汛。鄱阳湖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时间长,夏秋季节也易受台风影响,汛期时间长,集中在夏季,只有夏汛。
【小问2详解】
本题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分析,明确只有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时,才形成洪灾。鄱阳湖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经常受到梅雨、台风等影响,流量大,发生洪涝的频次高,洪水期长。鄱阳湖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人口城市多,经济相对发达,发生洪涝时居民生命财产损失大。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较肥沃;耕地集中连片,东北工业基础雄厚,有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商品率高;纬度高,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期长、利于有机物积累,产品质量高,市场竞争优势大。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之间,面积4.22万平方千米,其中约一半面积在榆林境内。新中国成立之初,榆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70多年来,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93.2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特殊原因已治理的毛乌素沙地存在“二次沙化”的风险。下图为毛乌素沙地范围示意图。
(1)说明毛乌素沙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2)简析毛乌素沙地存在“二次沙化”风险主要原因。
(3)简述榆林地区林木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影响。
【答案】(1)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较少,气候干燥;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且干燥的冬季风加剧了该地区的干旱;地形较为平坦,摩擦力小,对风的阻力小;多沙质沉积物等。
(2)受当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制约,可选的优良树种种源较少,造林质量较差,林木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差;矿产资源开采导致地下水系统破坏和污染,不能满足地表植物正常生长需求等。
(3)改善当地气候环境,提高空气湿度,减小温差;保持水土能力增强,减少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地表植被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减少了扬尘、沙尘暴等天气。
【解析】
【分析】本题以毛乌素沙地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毛乌素沙地的形成与环境问题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与内蒙古之间,地处大陆腹地,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降水较少,气候相对干燥,并且多沙质沉积物。由于毛乌素沙地距离蒙古与西伯利亚较近,所以距离冬季风风源地较近,在冬季风的作用下,该地区风力较大,并且冬季风较为干燥,会加剧该地区的气候干旱,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地势较平,对风的阻力较小,风力较大,所以会形成毛乌素沙地。
【小问2详解】
由于毛乌素沙地处内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所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差,并且由于毛乌素沙地附近存有矿产资源,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会污染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系统被污染与破坏,无法满足地表植物的生长需求。并且受限于种植树木的历史时期背景,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植树时可选的优良树种的种源较少,所以造林的质量较差,林木容易退化,导致毛乌素沙地存在“二次沙化”的风险。
【小问3详解】
榆林地区林木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表明植被增多,地表植被增多有利于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并且地表植被增加能够起到阻挡风的作用,能够减少扬尘与沙尘暴等天气,植被根系有固定水土的能力,所以植被增多意味着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现象,同时植被通过蒸发与蒸腾,能够提高空气湿度,减小温差,改善当地的局地小气候环境。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境内瓷土矿丰富,是我国四大“瓷都”之一。早在战国时期,景德镇就开始制陶,宋景德元年这里成为我国瓷器中心。20世纪60~80年代,景德镇瓷器年产量曾占全国的20%。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21世纪初期,景德镇踏上转型发展之路,以“文化渗透城市”为导向,在老工业区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将工业遗产、市民生活融为一体。下图为景德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景德镇成为我国“瓷都”的有利条件。
(2)推测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的可能原因。
(3)简述景德镇转型模式对其他“瓷都”的借鉴意义。
【答案】(1)原材料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2)原料(瓷石、高岭土等)、燃料(煤)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会逐渐枯竭;生产陶瓷的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高;传统经验丰富,现代科技发展慢;其他地方同类产品的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压力大。
(3)产业结构多元化;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融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景德镇瓷业发展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工业区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主要从原料、市场、交通、品牌效应等角度展开分析。根据材料,景德镇境内瓷土矿丰富,陶瓷产业原料丰富;根据图中信息,景德镇有公路、铁路等分布,交通便利;有河流流经,水源丰富;景德镇是我国四大“瓷都”之一,知名度高,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广阔。
【小问2详解】
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的原因主要从原料、环境、技术、市场角度分析。从陶瓷生产原料角度分析,原料(瓷石、高岭土等)、燃料(煤)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开采利用过度会逐渐枯竭;陶瓷生产对环境具有一定破坏,在生产陶瓷的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高;从技术角度分析,生产陶瓷以传统方式为主,传统经验丰富,现代科技发展慢;从市场角度分析,其他地方同类产品的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压力大。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景德镇踏上转型发展之路,以“文化渗透城市”为导向,在老工业区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将工业遗产、市民生活融为一体。因此之前以陶瓷产业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转向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将老工业区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充分利用了工业遗址,发展了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产业融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