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环境保护——(2019—2023)五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一、材料分析题1.[2023年全国高考真题]【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摘自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18日)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要求:结合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建议;建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表达准确。)2.[2023年全国高考真题][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要求:材料与原理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3.[2022年全国高考真题]【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多氯联苯曾被广泛使用,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被公认为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美国于1929年最先使用,1978年禁用。时至今日,美国某湖虽然鱼类丰富,但由于存在多氯联苯污染,湖边仍立着“不建议食用鱼类”的警示牌。分析该湖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来源,列出应采集的样品种类及采样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4.[2022年全国高考真题]【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呼伦贝尔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伴生优质豆科牧草,两类牧草对生长空间的竞争激烈。这里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但对豆科牧草的生长影响较弱。21世纪初,在草原公路两侧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范围内,汽车尾气导致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响牧草生长。说明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5.[2021年全国高考真题]【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下图)。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6.[2021年全国高考真题][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为评估青藏铁路建设和营运对环境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某11千米长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视为固定沙地。2001~2008年为铁路建设期,2008年~2015年为铁路营运期。铁路两侧 年份 固定沙地 工程治沙地 半固定沙地 半流动沙地 流动沙地 合计0.5km以内 2001 0 0 3.16 5.20 0.14 8.502008 0.12 2.02 4.57 1.89 0.03 8.632015 1.56 2.14 4.29 0.36 0.06 8.411km以内 2001 0 0 6.54 10.06 0.25 16.852008 0.37 2.02 10.20 4.37 0.10 17.062015 3.49 2.14 9.64 1.31 0.10 16.682km以内 2001 0.12 0 14.03 18.3 0.75 33.202008 1.07 2.02 21.78 8.21 0.24 33.322015 7.50 2.14 20.42 2.35 0.20 32.61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3数据予以论证。(要求:可就建设期或营运期,也可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7.[2020年全国高考真题][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据估计,建筑物的玻璃幕墙每年导致全球数以亿计的鸟儿死亡。某度假村建于燕山南麓沟谷之中,周边树木葱茏,鸟儿啼鸣,环境优美。建筑物整体顺谷地南北向延伸,外立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剖面如下图所示)。该建筑建成初期,清晨和傍晚鸟儿频频撞击玻璃幕墙而死亡,且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合理解释鸟儿撞击玻璃幕墙“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8.[2020年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建设沿岸景观工程及污水厂等措施,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9.[2020年全国高考真题][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10.[2019年全国高考真题][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加,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等。提出治理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11.[2019年全国高考真题][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历史上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是一条著名的河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政府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参考答案1.答案:总体上,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科学规律,循序渐进地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①上游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②中游地区应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推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和修筑梯田等措施,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统筹相关部门和企业,综合治理,禁止污水废水超标排放,不断提高水质。③下游地区加固大堤,注重清淤,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淤、减淤作用;平衡水沙关系,建立全天候的生态监测中心;治理海水倒灌,修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解析:本题考查黄河上中下游地区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根据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保护和治理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的具体措施入手,提出合理化建议。2.答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体现了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各区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要素缺一不可。山水林田湖草沙都能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维持着生物多样性,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渗透,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所以才需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自然环境中的要素相互联系和制约,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存在时空综合与要素综合,例如山区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减轻风沙;湖泊等湿地可调蓄洪水以保护下游地区;又如林草植被的破坏会导致沙漠快速扩张。因此必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系统治理”。解析:本题考查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认识。需要结合材料解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的体现。可以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反映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山水林田湖草沙形成独特又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在各区域的时空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和区域的变化等角度来说明。3.答案:来源:工业直接排放、流域内地表和地下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湖中,长期难以降解、以及食物链的富集。样品种类与位置:流域内土壤、注入湖泊的地表水、地下水、湖底淤泥、湖泊食物链中各级生物体内样本以及湖泊水、下游河水、入海口处等。原因:多氯联苯曾经广泛使用并污染,并且难以降解。除了直接污染湖水外,土壤中的污染物也有可能迁移带到湖中,经由食物链逐渐富集。也有可能随着湖泊出水口,将污染物排放至下游河流和海洋当中。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鱼类体内的多氯联苯,主要是入湖的水源将污染物带入湖中,使水中的鱼类受到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多氯联苯曾经广泛使用并污染,且难以降解,所以除了直接污染湖水外,土壤中的污染物也有可能迁移带到湖中,也有可能随着湖泊出水口将污染物排放至下游河流和海洋当中,因此可以在湖泊水、下游河水、入海口处放置采样位置,采集流域内土壤、湖泊中的水、湖泊中各级生物体作为样本。4.答案:氮素含量增加,不再成为当地土壤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禾本科牧草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氮素供应,长势改善,能竞争到更多的生长空间,覆盖度和多样性提高;豆科牧草在种间竞争中的优势减弱,部分资源被禾本科牧草侵占,覆盖度和多样性减小。总体上,群落结构改变,多样性增大,但优质的豆科牧草减少,杂类草增加。解析:本题考查交通尾气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氮素含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分析。氮素含量增大会加大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的竞争,改变公路两侧牧草群落结构和多样性。5.答案: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叶,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有利影响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利于植被萌发和生长、提高土壤肥力等角度分析回答。6.答案: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营运,有效减轻了沿线区域的风沙危害,使沿线区域生态改善。论证:建设期:铁路两侧不同范围内固定沙地,工程治沙地,半固定沙地都有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较多,说明青藏铁路的建设对两侧的自然生态干扰较少,使两侧的风沙得到了有效治理。营运期:铁路两侧不同范围内固定沙地增加幅度大,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较多,说明在营运期内也并未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持久地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进一步减轻风沙危害。解析:本题考查工程措施对治沙的效果等相关知识。青藏铁路建设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其理由可以结合表格信息,从建设期和营运期分开作答,建设期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营运期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7.答案:原因:清晨太阳从东面照射沟谷西侧的山体,明亮的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朝西(西侧)的玻璃幕墙,鸟儿误认为镜像里是真实的山林,由西向东飞向西侧玻璃幕墙,撞击而亡。傍晚反之。解决措施:改变玻璃幕墙镜面效应,如在东西两侧立面上贴磨砂膜;在鸟儿撞击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放置驱鸟装置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生物活动的因素,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8.答案:节约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下游的影响);改善全流域的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解析:考查流域环境污染治理的意义,可从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9.答案:影响: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化;密度过大时,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策略: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解析:由图可知,高原鼠兔密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化,因此需要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10.答案: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解析:治理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可以结合材料“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从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灌溉用水、洗盐、土壤替换等方面进行回答。11.答案: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解析:应结合材料所给的“清溪川复原工程”的各项措施进行分析:过去清溪川河道被覆盖,恢复自然河道,将其由暗河恢复为正常河道,有利于清理水中污染物,有利于水中动植物更好地获取光照、氧气等从而更好地生长,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恢复;由暗河恢复为自然河道,有利于增加地表水域面积,从而增强水体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使局部地区微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温和;在河流两岸建生态公园,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扩大水域面积,有利于增强植被和湿地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的功能,提高沿岸地区的环境质量;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有利于减少清溪河的污水排放量,能有效地改善、提高河流水质;拆除高架道路,兴建横跨河道的桥梁,有利于减少经过各河段的车辆数量和通行时间,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