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前两首)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王安石陈子昂01关于作者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后世称其为“陈拾遗”, 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 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的诗歌风格高昂清峻、雄浑苍凉、寓意深远,著作有《陈伯玉集》代表作有《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的千古绝唱。。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读音过关朗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诗歌的字音和节奏。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qián bú jiàn ɡǔ rénhòu bú jiàn lái zhěniàn tiān dìzhī yōu yōudú chuàng rán ér tìxià知识连接题目解析幽 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幽州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歌”: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前 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过去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未来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想到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悲伤的样子眼泪译文: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全文,结合诗文的翻译,说说你觉得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独“独”字为此诗“诗眼”,为“一篇之警策”,诗人登幽州台,孑然一身,怀才不遇的苦闷涌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抒发了作者不逢时、郁郁不得志的伤感。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1)本诗的开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连用了两个”不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诗人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贤明之主,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感伤。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2)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登上燕昭王招贤纳才的幽州台,想到的是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在遥远的时间长河里,在空阔寂寥的天地中,竟然找不到一个赏识人才的君主,其深意是抒发自己难觅明君,壮志难酬的悲愤。知识小结本诗小结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不我待、孤独悲伤的感情。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传达出时空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杜甫02望 岳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望岳》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的朝气。关于作者写作背景字词过关朗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诗歌的字音和节奏。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ài zōnɡwèi liǎoxiùhūn xiǎocénɡjué zìlínɡ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泰山指山色不尽造化 钟神秀,阴阳 割昏晓指天地、大自然聚集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划分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荡胸 生曾云,决眦 入归鸟。指心胸震荡同“层”,重叠眦:眼眶。眼眶(几乎)要裂开收入眼底,即看到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当,终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重点词语解析古今词义大不同细读课文,找出下面标注的字,结合当下语境,思考古今词义的不同。阴阳割昏晓古义:山北水南为阴;今义:不见阳光的地方;阴阳割昏晓古义:山南水北为阳;今义:温暖、明亮;会当凌绝顶古义:登上;今义:侵犯、逼近、升高;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望着)层云生起,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1)本诗的题目是“望岳”,但是全篇没有一个“望”,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描写来着笔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远望近望凝望俯望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怎么描写景色的,这样描写传达了什么。拟人——“钟”字运用拟人修辞,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比喻——“割”字写出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的刀切断一样,突出表现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3)诗的尾联让你想到了孔子的哪一句话?说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登泰山而小天下”此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知识小结本诗小结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知识小结课堂练习1.阅读杜甫的《望岳》回答下面问题。(1)《望岳》是一首借景抒情诗。杜甫由设问起笔,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用“ ”点明泰山的位置特点和它的雄伟阔大;又用泰山可以分割日月,表现泰山的 。(2)初中毕业会上,同学们纷纷用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来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3)描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所展现的画面。齐鲁青未了高大巍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使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感觉眼眶都要裂开了。知识小结课堂练习2.选出对杜甫的《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用设问的方式写出远望中的泰山郁郁葱葱,绵延连亘,掩映齐鲁大地。恢弘壮阔,极富气势。B.颔联前一句中的“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后一句“割昏晓”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C.颈联写凝神细看之景。“决眦”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对这神奇缥缈景观的着迷。D.尾联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由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B“钟”字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知识小结课堂练习3.下面对《登幽州台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主题角度看,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以及寂寞苦闷的情绪。B.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第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C.诗人“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寂寥。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因此有感而发。C诗人“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理想来不及实现;知识小结课堂练习4.阅读《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这两首诗,回答问题。(1)这两首诗,都有“看”,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你觉得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不能。“见”表示的距离较近,而在杜甫的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知识小结课堂练习4.阅读《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这两首诗,回答问题。(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诗人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所以写“不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杜甫登临泰山之巅,俯视群山的豪情,此时杜甫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诗人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前两首)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