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蒙古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2第五、六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前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各持见解,著书立说,奔走游说,互相争辩,出现了“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现象。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局面( )
A.直接促成了各诸侯大国改革的成功 B.推动了传统文化体系最终形成
C.全面奠定后世主流思想的发展基调 D.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2.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中说:“黄帝曰:医有五经,何谓也 岐伯曰:‘五经者,脉口也,脉口者,气之所发也;气之所发,以生五脏之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段话表明( )
A.儒家的经学体系构建于西汉 B.辩证唯物主义根植于文化传统
C.天人合一观念渗透到中医学 D.系统的哲学理论此时已经萌生
3.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的数百年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呈现本土化倾向。下列选自东晋文献中的论述,最能体现这一趋势是( )
A.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
B.王侯虽以存存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
C.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
D.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可议
4.有学者指出,“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是牧人,不是野蛮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也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该学者的观点( )
A.意在强调少数民族比汉族更为先进 B.侧重于分析华夏观念形成的背景
C.辩证地认识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D.说明了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的动因
5.《商品帝国》一书中,作者举例谈道,仅番薯这样一种作物,在传入中国后就使得承载的人口大幅增长,还让农村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参与到培育蚕丝、采摘茶叶、种植糖料作物之中,生产中国明朝后期和清代用来出口的商品。这说明该时期( )
A.列强通过丝路贸易掠夺中国 B.世界市场的拓展影响明清对外贸易
C.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 D.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由宋代及清代,江西因赣江贯穿南北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东西货物汇聚,各方商贾云集。有学者认为,近现代江西发展由于海运的兴起,原本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赣江内河航运大不如前;随着铁路交通的兴起,江西更是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该学者以江西为例,论述了( )
A.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 B.水运交通应该继续发挥作用
C.现代交通发展进入了铁路时代 D.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
7.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是一种“文化批判”,这种“文化批判”的任务是解放思想,把中华民族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守旧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思想文化上的“破旧”。这种文化“破旧”反映出( )
A.尊孔复古实为时代逆流 B文化时代性是当时的必然
C.民主共和国已名存实亡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8.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最终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形成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B.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C.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 D.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9.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建立起集体医疗保健模式,这是具有互助特征的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当年11月,卫生部牵头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研米山乡医疗保健模式后,开始在全国推广这种模式。当时这种模式( )
A.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解决了农村的医保问题
C.体现了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D.反映了农村的社会变革
10.在埃及共计大约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著名的就是吉萨高地的胡夫金字塔,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石块建筑物,重达625万吨,总共用了200多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古代埃及( )
A.社会组织能力强大 B.宗教信仰氛围浓厚
C.物资运输依赖水运 D.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11.罗马的首位史学家匹克托采用希腊文撰写了《罗马史》,在这部著作中,他将罗马民族的起源与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相联系。在帝国初期,李维的历史巨著《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却以颂扬罗马祖先的辉煌业绩为主题,“致力于记述这个世界上最卓越民族的壮丽历史”。这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 )
A.面对的史学传统不同 B史学研究方法不同
C.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D.史学素养存在高低
12.图1所示为古代印度佛教经典南传与北传的书写文字。材料可用于说明,古代印度( )
图1
A.文化具有多元性与辐射力 B.教育管理系统的混乱
C.国家分裂局面形成的状况 D.佛教传播方式的变化
13.1650年,一位来自西班牙的殖民者在新世界建立了一个种植园。他使用了从非洲运来的奴隶劳动力,并与当地的原住民社区进行了交流。这种情况最能反映( )
A.不同洲之间的族群混合 B.美洲原住民的迁移
C.欧洲对亚洲的文化影响 D.亚洲殖民地的发展
14.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人的体质。1866年,法国画家雷诺阿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法国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景。材料可用于说明( )
A.茶叶已成为欧洲民众生活必需品 B.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C.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 D.英法两国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15.新加坡法院的调解最早由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杨邦孝引入,他将西方的调解方式与亚洲文化融为一体,鼓励当事人庭外和解。此后,新加坡的调解经历了从法院鼓励到社会广泛接受的过程,新加坡也逐步成为亚太地区国际纠纷解决中心。新加坡的调解机制体现的儒家精神是( )
A.社会为先 B.经世济民 C.勤奋节俭 D.以和为贵
16.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数据显示:英国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而卫生总费用在1997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85%,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对此解释合理的是,英国( )
A.医疗卫生体系较发达 B.最早建成福利国家
C.现代卫生体系已建立 D.全民健康得到保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安史之乱后,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各地正常来往和交流被阻隔,漕运和税收不通,粮食和物资难以运到京师,京师一带物价飞涨。财政危机和粮食危机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唐代宗(762-779年在位)任命主管财政的刘晏改革全国驿站军事交通体系,疏通漕运。刘晏在运河沿岸驿站设立驿防兵,保护沿岸驿站和漕运的安全。这迅速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江淮“每年运米数十一万石,以实关中”,同时朝廷得以通过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来传送各地物价信息,调动物资,平抑物价,“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驿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
——摘编自况腊生《论唐代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宗时期改革全国驿站军事交通体系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宗时期驿站的军事交通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历史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材料二:2023年5月,“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李奥《中国文化绽放塔什干》
材料三:2023年9月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200多名嘉宾参会。 ——据新华社相关报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公元7世纪之前,萨珊时代的波斯人与阿拉伯人在商贸、政治以及军事方面的交往,促进了阿拉伯半岛文明的初兴,也为伊斯兰教的诞生和阿拉伯文明的兴起埋下伏笔。倭马亚王朝(661-750年)时期,波斯旧地主阶级在皈依伊斯兰教后,成为倭马亚人管理地方的得力助手,为后者创设情报机构,完成复杂文书工作,皈依伊斯兰教的波斯人扩大了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其在与阿拉伯人的互动和交往中润物无声地传播着波斯文化,从而促使两大民族间的文化彼此碰撞、交流、融合。伴随阿拉伯语的推广,波斯的文人学者开始使用阿拉伯语进行翻译。同时,学校和清真寺培养了不少的波斯学者,他们作为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交流的桥梁,开始翻译哲学、典章制度等方面的书籍。此次学术活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之后更大规模的翻译运动奠定了学术文化基础。
——摘编自李敏《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往》
材料二:多重因素相互叠加,促成了阿拔斯翻译运动黄金时代的到来。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是在什叶派和波斯人的支持下以呼罗珊为根据地创立的,其政治制度在继承倭马亚体制的基础上,受到波斯文化的深刻影响,波斯人及其文化全面地进入阿拉伯社会,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传播波斯文明的优秀成果,促进了帝国的发展,同时也在阿拉伯社会的各个领域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正如有学者所言:“在阿拔斯时期,这些阿拉伯化的波斯人以及接受波斯文化的阿拉伯人,让整个世界充满了学术、格言、诗歌和散文,其创作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波斯色彩。”
——摘编自黄知韵等《阿拔斯王朝翻译运动的历史意义探究》
①根据材料,概括波斯人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7分)
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拔斯王朝翻译运动兴起的原因。(7分)
20.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5世纪到19世纪初,大规模迁往美洲的是非洲黑人,迁往美洲的黑人奴隶有1亿多人,但真正抵达美洲的,只有2000多万。当时,从欧洲迁移到美洲的人口规模并不大。
——摘编自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是世界人口迁移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人口国际迁移的规模逐渐扩大。1901-1913年,欧洲国家平均每年外迁的人口超过150万人,比19世纪中叶的平均数30万多了4倍以上。
——摘编自[荷]韦瑟林《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
材料三:1975年,中东引进外籍工作人员的数量达到200万,20世纪80年代初进一步增加到600万,1982年达到最高峰650多万人,1987年下降到500万左右。
——摘编自葛剑雄《全球侨民》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5-19世纪与19-20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迁移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引发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共同因素。(6分)
高二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B 6.D 7.B 8.D 9.D 10.A 11.C 12.A
13.A 14.C 15.D 16.A
17.(1)原因:大运河交通功能的凸显;安史之乱对经济秩序的冲击;藩镇割据阻碍各地正常物资和信息交流;统治中心区域财政危机叠加粮食危机,威胁王朝统治。(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以整顿漕运为重点:利用军事物流和情报网,传递消息并开展经营、救济活动(4分)
历史作用:保护了运河交通线安全;加强了对驿站体系的管理;有利于平抑物价和增加财政收入;缓解了当时的统治危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往来,及限制富商大贾投机行为的危害。(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合作,而且也促进了彼此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文明的互鉴。
中国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除了有官方主办的文化交流活动之外,还积极推动民间的文化交流。此外,中国还通过创办孔子学院和开设孔子课堂等方式传播中华文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领域也十分广泛,涉及工艺、历史考占、美术等各个方面。这些举措加强了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总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促进了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1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19.(1)影响: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初兴:扩大了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推动了波斯文化融入阿拉伯文化:推广了阿拉伯语: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借鉴波斯政治体制: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
(7分,答出三点给6分,四点给7分)
(2)原因:沟通东西的地理位置;推动伊斯兰文化传播的需要;阿拉伯帝国的巩固和扩张;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波斯人在阿拔斯王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统治者对翻译运动的支持。(7分,答出三点给6分,四点给7分)
20.(1)不同之处:15-19世纪,大规模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其中非洲移民是主体(3分)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人口国际迁移的规模扩大,欧洲外迁的人口大幅度增长。(3分)
(2)因素:战争引发的动荡;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的开发;部分地区劳动力缺乏:国家政策。(6分,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