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讲义(无答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溶液讲义(无答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资源简介

溶液相关概念
溶液及其组分
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 、 的混合物。
均一性:溶液中任意部分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浓度、密度等。
稳定性:当外界条件不变时(如温度、压强等),固体和液体不会再分开。
溶质:在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溶剂:在溶液中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
有些化合物溶于水,与水反应,溶质是与水反应后的产物。
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注意事项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
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
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质和溶剂是溶液特有的概念,悬浊液或乳浊液中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实验探究——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步骤】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I水或5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碘溶解在汽油中,溶液呈紫色;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实验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容解性也是不同的。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物质在溶解时,一般会伴随能量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吸热和放热。
溶解放热的物质: ;
溶解吸热的物质: ;
溶解时吸放热不明显的物质:氯化钠。
乳化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化合物。
乳化现象: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油脂虽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均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的现象。
乳化剂:能够改善乳浊液中物质之前存在形式,使其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物质。如:洗洁精、肥皂等。
悬浊液:把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1.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硝酸铵 B.碳酸钾 C.苛性钠 D.花生油
2.下列溶液中的溶剂不是水的是(  )
A.碘酒 B.生理盐水 C.稀硫酸 D.稀盐酸
3.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4.最易洗净沾有油污的餐具的是(  )
A.冷水 B.热水 C.加了餐具洗洁精的冷水 D.加了餐具洗洁精的热水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凡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溶液和浊液特征的不同主要与物质分散在液体中的颗粒大小有关
6.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7.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难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难溶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8.将相同质量的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分别同时放入2个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中,用仪器测出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则如下图所示的“温度—时间”曲线中正确的是(  )
9.如图所示,U型管内a、b两液面高度相同。现将胶头滴管内的少量水挤入锥形瓶内,一会儿后观察到U型管内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已知固体X是氢氧化钠、硝酸铵、氧化钠、蔗糖四种固体物质中的一份种,则X是(  )
A.氢氧化钠固体
B.硝酸铵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蔗糖固体
10.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 ℃,沸点为100 ℃。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图1和图2两种实验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
图1 图2 图3
Ⅴ.【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形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 (填序号)。
CaO固体   ②NH4NO3固体  ③NaCl
Ⅶ.【反思交流】
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
若Q吸 (填“>”“<”或“=”,下同)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反之,则溶液温度降低;
若Q吸 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实验探究物质溶解的限度
【实验步骤】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20ml水能完全溶解5g氯化钠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烧杯中有未溶解的固体 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g氯化钠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解的溶质溶解
【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是不能无限溶解溶质的。
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的,称为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代表对所有溶质都饱和。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不饱和的KNO3溶液可能是浓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大多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如:硝酸钾;
少部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
极少部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气体。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变成其不饱和溶液
C.增加溶质可以使某不饱和溶液变为其饱和溶液
D.增加溶剂可以使某饱和溶液变为其不饱和溶液
2.化学概念间有如图所示的部分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氧化物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C.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3..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溶质的体积加溶剂的体积就是溶液的体积
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4.如图: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若向试管外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浓硫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加
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乙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的质量增加
5.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6.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7.向一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列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8.20 ℃时,将不同质量的食盐固体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食盐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选项 A B C D
加入食盐的质量/g 5 15 35 40
所得溶液的质量/g 105 115 135 136
9.下图所示实验中,当打开分液漏斗上的活塞把水滴入大试管中时,可观察到以下现象:
①U形管中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
②烧杯中的饱和溶液里有晶体析出。
则大试管中的固体M和烧杯中的饱和溶液N可能是(  )
A.M是CaO,N是KCl溶液
B.M是KOH,N是NaCl溶液
C.M是NaOH,N是NaNO3溶液
D.M是NH4NO3,N是KNO3溶液
10.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4个烧杯
中加入20 g、15 g、10 g、5 g的某溶质,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各题。
(1)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若固体溶质为KNO3,对A、B两个烧杯同时升高温度(均匀加热),固体物质先消失的

(3)在一定温度下,在A、B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 
(填“会”或“不会”)全溶。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固体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影响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种类: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②温度:
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
少部分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如氯化钠;
极少部分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 。
气体溶解度
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 。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 。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用来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溶解性: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液中溶解能力的大小。
溶解度/g(20℃) <0.01 0.01~1.0 1~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曲线
定义:把温度作为横坐标,溶解度作为纵坐标,把各个温度对应的溶解度连成一条曲线,就形成了溶解度曲线。
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有固体析出的饱和溶液。
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为曲线坡度较陡,如硝酸钾。
②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表现为曲线坡度较平,如氯化钠。
③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现为曲线坡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应用
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等。
结晶方法
恒温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温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是一种混合物,各部分性质相同
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通过蒸发溶剂或加溶质的方法都可以达到饱和状态
D.20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则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36 g
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 )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3.小欣拉开易拉罐汽水的拉环时,听到“啵”的一声,并有气体自汽水中冲出。有关此现象的说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因压力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B.因压力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大
C.因压力增大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D.因压力增大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大
4.已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g,则在50℃时的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等于 ( )
 A.1∶2∶3 B.2∶3∶1 C.3∶1∶2 D.1∶3∶2
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 ℃降到t1 ℃,析出甲的质量大
C.将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 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6.在2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5.5 g,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8 g,现将30 g氯化铵和30 g碳酸氢钠同时加入20 ℃时的100 g水中,充分搅拌,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20 ℃时,两种物质相比,碳酸氢钠的溶解能力较小
B.未溶解的固体一定是碳酸氢钠
C.形成的溶液是20 ℃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
D.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7.右图是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 ℃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
B.t2 ℃时,KNO3和NH4Cl的溶解度相等
C.t3 ℃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除去NH4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NO3
D.NH4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于KNO3
8.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
B.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溶剂的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
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9.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恢复到原温,下列各相关的变化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10.如图表示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Y中含有少量X,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提纯Y
B. 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中溶质质量
分数的大小关系是Y>X>Z
C. t3℃时,X、Y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析出晶体较多的是X
D. t3℃时,等质量的X、Y分别配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X<Y
11.根据下列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图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KNO3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 。
(2)50 ℃时,乙的溶解度为 。
(3)60 ℃时,将甲、乙、丙的固体各40 g分别加入100 g
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4)影响硝酸钾溶解度的因素是 。
A.温度  B.压强  C.水的量
12.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时,物质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从t2 ℃降温到t1 ℃,仍为饱和溶液的是
(3)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 g。t2 ℃时,小丽向100 g的水中加入50 g A物质,意外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A物质的晶体析出,小丽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
13.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7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110 g硝酸钾固体,所形成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上述溶液降温到10 ℃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 g。
(3)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晶体中的主要物质是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含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既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既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