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 电荷(专题训练)【七大题型】一.电现象及其本质(共4小题)二.判断物体带电的电性(共4小题)三.电量、电荷守恒定律(共7小题)四.元电荷与比荷(共6小题)五.接触起电(共5小题)六.摩擦起电(共6小题)七.感应起电与验电器(共5小题)一.电现象及其本质(共4小题)1.下列关于电荷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电荷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C.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D.可以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2.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互相吸引,异种电荷互相排斥C.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D.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大的3.(多选)以下判断小球是否带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吸引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B.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排斥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C.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后,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能改变角度,则小球一定带电D.如果小球能吸引不带电的小纸屑,则小球一定带电4.自然界中只存在 电和 电两种电荷。二.判断物体带电的电性(共4小题)5.一带电体与带正电的玻璃棒相互排斥,则该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不带电 B.带负电 C.带正电 D.不能确定6.有A、B、C三个轻质金属小球,已知A球带正电,现用绝缘轻质细绳分别系住A、B、C小球,使它们两两挂于天花板下,结果出现如图所示的场景,关于B、C球带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球一定带负电 B.C球一定不带电C.C球一定带负电 D.B、C球有一个不带电7.(多选)如图所示,、、、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吸引d,排斥,排斥,d吸引,则( )A.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B.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C.、d小球带同种电荷 D.、d小球带异种电荷8.如图,电荷A、B、C放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透明管道内,其中带正电的A电荷固定,B的位置可人为控制,C可在水平方向自由移动。若将B向右移动,电荷C也跟着向右移动。则电荷C带 电,电荷B带 电。三.电量、电荷守恒定律(共7小题)9.球形导体A带3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球形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后再分开,则导体的带电荷量为( )A.-q B.q C.2q D.4q10.下列几种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在数值上不可能的是( )A.4.8×10-19C B.8.8×10-18CC.6.6×10-19C D.1.92×10-11C11.关于元电荷、电荷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是指电子,电量等于电子的电量,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是指点电荷B.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得的C.单个物体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电荷守恒定律指带电体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D.利用静电感应可使任何物体带电,质子和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比荷也相等12.(多选)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荷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B.元电荷是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没有正负之分C.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13.(多选)按照现代的粒子理论,可以将粒子分为三大类:媒介子、轻子和强子,质子和中子属于强子,强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根据夸克理论,夸克有6种,它们是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璨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它们的带电量分别为±e或±e,电荷量e为元电荷。已知一个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一个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夸克的电荷量为+e B.下夸克的电荷量为﹣eC.上夸克的电荷量为﹣e D.下夸克的电荷量为+e14.若A、C两个金属小球完全相同,分别带有电荷量为QA=+3.2×10-9C、QC=+1.6×10-9C,让两个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球 (选填“A向C”或“C向A”)转移了 个电子。15.三个相同的金属球A、B、C,先让A球带上正电,靠近相互接触的B、C球,将B、C分开,用手摸一下A球,将A球上的电荷导入大地。若此时B球所带电荷量为。用A球再去接触B,然后再接触C,最后A所带的电荷量是多少?四.元电荷与比荷(共6小题)16.某宏观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不可能为( )A. B. C. D.17.关于元电荷说法正确的是( )A.很小的电荷量就是元电荷 B.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C.元电荷就是体积很小的电荷 D.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18.已知元电荷,一个二价铜离子Cu2+的电荷量是( )A.2C B.-2C C.+3.2×10-19C D.-3.2×10-19C19.(多选)M和N是两个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且所带电荷量为1.6×10-10 C,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摩擦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且所带电荷量为1.6×10-10 C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6×1010个电子20.(多选)关于电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为某些值C.电子的电荷量为D.安培首先测出了元电荷的数值21.最小电荷量被称为 ,一个正二价的铜离子所带的电量为 。五.接触起电(共5小题)22.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箔片不带电 B.金属箔片带负电荷C.部分电子由金属球转移到玻璃棒上 D.部分电子由玻璃棒转移到金属球上23.不带电的金属导体P与带正电的金属导体N接触后带正电,是因为在接触过程中( )A.有正电荷由P转移到N B.有正电荷由N转移到PC.有电子由P转移到N D.有电子由N转移到P24.(多选)把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一下再分开一小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这两个金属小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A.两球原来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两球原来带有同种电荷C.两球原来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两球中原来只有一个带电25.如图所示,第一次用带正电的金属球A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B时,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C张开一定的角度;第二次用带正电的金属球A与验电器的金属球B接触一下,同样金属箔片C张开一定角度。第一次金属球B带 电荷,金属箔片C带 电荷;第二次金属球B和金属箔片C都带 电荷。(选填“正”“负”)26.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让两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电荷量?六.摩擦起电(共6小题)27.《博物志》云:“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摩擦起电 B.感应起电C.接触起电 D.摩擦导致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28.如图,将通过摩擦起电的塑料丝靠近带电的PVC管,塑料丝“躲开”状似章鱼,所以称为“静电章鱼”。由此现象可以判断( )A.塑料丝和PVC管都带正电 B.塑料丝和PVC管都带负电C.塑料丝和PVC管带同种电荷 D.塑料丝和PVC管带异种电荷29.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创造了电荷B.两种不同材料的不带电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C.丝绸摩擦玻璃棒时,质子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正电D.摩擦起电是摩擦导致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30.(多选)如图所示,当人用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会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下面关于这个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范德格拉夫起电机起电过程满足电荷守恒B.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能够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C.若金属球带正电,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人头发带上负电荷D.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要想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人需要站在绝缘材料上31.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股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字形。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淮南子》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即雷电是阴阳两气对立的产物。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进,进而声为雷,光为电。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羽毛,说明羽毛带的电荷与琥珀所带电荷的电性 (选填“相同”或“相反”)。32.有A、B两个物体经摩擦后,使B带上了2.4×10-6C的正电荷。求此过程中有多少电子发生了转移?是如何转移的?七.感应起电与验电器(共5小题)33.如图所示,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放在绝缘支柱上并相互接触,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带等量同种电荷B.B带负电,A带正电C.若先将A、B分开,再把C移走,A带负电,B带正电D.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B带正电,A带负电34.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绝缘棒甲左端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乙的金属球,乙的金箔片张开,则( )A.金属球带负电 B.金属球带正电C.金属球和金箔片均带正电 D.金属球和金箔片均不带电35.(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接触起电是使正电荷发生转移B.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C.感应起电实际就是电荷在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转移D.无论是那种起电,电荷的总量总保持不变36.如图所示,为均匀带正电球体,四分之一圆弧形金属板靠近带电球体,圆弧的圆心与球心重合,金属板接地,稳定时,圆弧面有感应的 (填“正”或“负”)电荷;圆弧面 (填“有”或“无”)感应电荷。 37.(1)如图甲所示,使带正电的金属球靠近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2)如图乙,若用一个金属网罩把验电器罩住,再让带电金属球靠近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3)如图丙,金属网罩不带电,罩内小球带正电,将验电器靠近金属网罩,如图丁,把金属网罩接地.图丙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图丁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9.1 电荷(专题训练)【七大题型】一.电现象及其本质(共4小题)二.判断物体带电的电性(共4小题)三.电量、电荷守恒定律(共7小题)四.元电荷与比荷(共6小题)五.接触起电(共5小题)六.摩擦起电(共6小题)七.感应起电与验电器(共5小题)一.电现象及其本质(共4小题)1.下列关于电荷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电荷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C.异种电荷相互排斥D.可以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答案】D【详解】A.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B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BC错误;D.可以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故D正确。故选D。2.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互相吸引,异种电荷互相排斥C.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D.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大的【答案】A【详解】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故选A。3.(多选)以下判断小球是否带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吸引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B.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排斥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C.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后,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能改变角度,则小球一定带电D.如果小球能吸引不带电的小纸屑,则小球一定带电【答案】BD【详解】ABD.由于带电体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所以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小球,如果能够吸引小球,小球不一定带电,但如果能够排斥小球,说明小球一定带电,且电性与带电体相反;如果小球能吸引小纸屑,则小球一定带电,故A错误,BD正确;C.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后,验电器的金属箔能改变角度,有可能是金属球上原先带的电荷转移到了原先不带电的小球上,故C错误。故选BD。4.自然界中只存在 电和 电两种电荷。【答案】 正 负【详解】[1][2]自然界中只存在正电和负电两种电荷。二.判断物体带电的电性(共4小题)5.一带电体与带正电的玻璃棒相互排斥,则该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不带电 B.带负电 C.带正电 D.不能确定【答案】C【详解】一带电体与带正电的玻璃棒相互排斥,可知该带电体与玻璃棒带同种电荷,则该带电体带正电。故选C。6.有A、B、C三个轻质金属小球,已知A球带正电,现用绝缘轻质细绳分别系住A、B、C小球,使它们两两挂于天花板下,结果出现如图所示的场景,关于B、C球带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球一定带负电 B.C球一定不带电C.C球一定带负电 D.B、C球有一个不带电【答案】D【详解】由图可知A球和B、C都吸引,但B、C球也吸引,说明B、C球只能有一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故选D。7.(多选)如图所示,、、、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吸引d,排斥,排斥,d吸引,则( )A.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B.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C.、d小球带同种电荷D.、d小球带异种电荷【答案】BD【详解】设a带正电,a吸引d,异种电荷相吸,所以d带负电,c斥a,同种电荷相斥,所以c带正电,d吸b,所以b带正电,即a+、d-、c+、b+。同理,若a带负电,则a-、d+、c-、b-,所以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d小球带异种电荷。故选BD。8.如图,电荷A、B、C放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透明管道内,其中带正电的A电荷固定,B的位置可人为控制,C可在水平方向自由移动。若将B向右移动,电荷C也跟着向右移动。则电荷C带 电,电荷B带 电。【答案】 正 正【详解】[1][2]由题意,若将B向右移动,根据库仑定律可知,BC间的电场力减小,则电荷C跟着向右移动,说明A、C间为斥力;对C受力分析,之前保持平衡状态,则B、C间也为斥力,所以B、C均带正电。三.电量、电荷守恒定律(共7小题)9.球形导体A带3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球形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后再分开,则导体的带电荷量为( )A.-q B.q C.2q D.4q【答案】B【详解】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后再分开,则导体的带电荷量为故选B。10.下列几种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在数值上不可能的是( )A.4.8×10-19C B.8.8×10-18CC.6.6×10-19C D.1.92×10-11C【答案】C【详解】最小的电荷量是1.6×10-19C,我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任何物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或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由于6.6×10-19C不是1.6×10-19C的整数倍,所以该电荷量是不可能的。故选C。11.关于元电荷、电荷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是指电子,电量等于电子的电量,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是指点电荷B.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得的C.单个物体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电荷守恒定律指带电体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D.利用静电感应可使任何物体带电,质子和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比荷也相等【答案】B【详解】A.元电荷的电量等于电子的电量,但不是电子,元电荷是带电量的最小单元,没有电性之说,当两个带电体的形状对它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时,这两个带电体可看作点电荷,所以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未必就是点电荷,选项A错误;B.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得的,这是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要原因,选项B正确;C.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选项C错误;D.静电感应不能使绝缘体带电,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量相等,但它们的质量不相等,比荷不相等,选项D错误。故选B。12.(多选)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荷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B.元电荷是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没有正负之分C.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答案】BC【详解】A.质子或电子是带电粒子,所带的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A错误;BC.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所以元电荷是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没有正负之分。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最小的电荷量,所以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BC正确。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D错误。故选BC。13.(多选)按照现代的粒子理论,可以将粒子分为三大类:媒介子、轻子和强子,质子和中子属于强子,强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根据夸克理论,夸克有6种,它们是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璨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它们的带电量分别为±e或±e,电荷量e为元电荷。已知一个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一个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夸克的电荷量为+e B.下夸克的电荷量为﹣eC.上夸克的电荷量为﹣e D.下夸克的电荷量为+e【答案】CD【详解】设上夸克的电荷量为q1,下夸克的电荷量为q2,由题意可得2q1+ q2=eq1+2q2=0解得,,故AB正确,CD错误。故选CD。14.若A、C两个金属小球完全相同,分别带有电荷量为QA=+3.2×10-9C、QC=+1.6×10-9C,让两个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球 (选填“A向C”或“C向A”)转移了 个电子。【答案】 C向A【详解】[1][2]两小球接触,电荷量均分,有其中金属球C增加的电荷量为可知在接触过程中球C向A转移的电子数为15.三个相同的金属球A、B、C,先让A球带上正电,靠近相互接触的B、C球,将B、C分开,用手摸一下A球,将A球上的电荷导入大地。若此时B球所带电荷量为。用A球再去接触B,然后再接触C,最后A所带的电荷量是多少?【答案】【详解】由题意可知,当A球靠近相互接触的B、C球时,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则B、C球分别带正电和负电,且电荷量相等。当将A球上的电荷导入大地后,A球不带电。由题意可知,此时B球所带电荷量为+q,用A球再去接触B,则A球带电量为,C球带电量为,则此时A球再接触C球,可得A球电量为四.元电荷与比荷(共6小题)16.某宏观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不可能为( )A. B. C. D.【答案】A【详解】宏观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必为元电荷的整数倍。故选A。17.关于元电荷说法正确的是( )A.很小的电荷量就是元电荷B.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C.元电荷就是体积很小的电荷D.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答案】D【详解】A.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因此很小的电荷量不是元电荷,A错误;B.电子和质子所带的电荷量的绝对等于元电荷,而不是元电荷,B错误;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而不是一个物理模型,因此元电荷不是体积很小的电荷,C错误;D.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元电荷,或者是元电荷的整数倍,D正确。故选D。18.已知元电荷,一个二价铜离子Cu2+的电荷量是( )A.2C B.-2C C.+3.2×10-19C D.-3.2×10-19C【答案】C【详解】元电荷为:,二价铜离子失去了两个电子,所以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其电荷量为故选C。19.(多选)M和N是两个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且所带电荷量为1.6×10-10 C,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摩擦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且所带电荷量为1.6×10-10 C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6×1010个电子【答案】BC【详解】A.摩擦前M和N都不带电,是指这两个物体都呈电中性,也就是没有得失电子,但内部仍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故A错误;B.M和N摩擦后M带正电荷,说明M失去电子,电子从M转移到N,故B正确;C.根据电荷守恒定律,M和N这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原来电荷量的代数和为0,摩擦后电荷量的代数和应仍为0,故C正确;D.元电荷的值为,摩擦后M带正电且所带电荷量为,由于M带电荷量应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所以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09个电子,故D错误。故选BC。20.(多选)关于电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为某些值C.电子的电荷量为D.安培首先测出了元电荷的数值【答案】BC【详解】A.摩擦起电实质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误;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不能为任意值,只能为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正确;C.电子的电荷量为,故C正确;D.密立根首先测出了元电荷的数值,故D错误。故选BC。21.最小电荷量被称为 ,一个正二价的铜离子所带的电量为 。【答案】 元电荷【详解】[1]最小电荷量被称为元电荷;[2]一个正二价的铜离子所带的电量为五.接触起电(共5小题)22.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箔片不带电 B.金属箔片带负电荷C.部分电子由金属球转移到玻璃棒上 D.部分电子由玻璃棒转移到金属球上【答案】C【详解】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金属球上的部分负电荷移动到玻璃棒上,则金属箔片都带正电荷而张开,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3.不带电的金属导体P与带正电的金属导体N接触后带正电,是因为在接触过程中( )A.有正电荷由P转移到NB.有正电荷由N转移到PC.有电子由P转移到ND.有电子由N转移到P【答案】C【详解】原来金属导体P不带电,对外显电中性,金属导体P与带正电的金属导体N接触时,带正电导体N夺得电子的本领大于不带电的金属导体P,带正电的金属导体N夺得电子,金属导体P失去电子带正电,所以有电子由P转移到N。故选C。24.(多选)把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一下再分开一小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这两个金属小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A.两球原来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两球原来带有同种电荷C.两球原来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两球中原来只有一个带电【答案】BCD【详解】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一下再分开,两球之间相互排斥,说明在交换电荷之后,某一种电荷还有剩余,平分后两小球带同种电荷,因此不可能是两球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因为这样小球接触之后,电量抵消,都不带电,故A不符合题意,BCD符合题意。故选BCD。25.如图所示,第一次用带正电的金属球A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B时,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C张开一定的角度;第二次用带正电的金属球A与验电器的金属球B接触一下,同样金属箔片C张开一定角度。第一次金属球B带 电荷,金属箔片C带 电荷;第二次金属球B和金属箔片C都带 电荷。(选填“正”“负”)【答案】 负 正 正【详解】[1][2]金属球带正电,自由电子由于受到引力作用,转移到金属球B,第一次使B带负电,金属箔片C因失去电子带正电;[3] 第二次属于接触带电,自由电子由B、C转移到A,则第二次金属球B和金属箔片C都带正电。26.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让两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电荷量?【答案】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转移了【详解】金属导体中能自由移动的是自由电子,当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体金属小球A、B接触时,电子从B向A转移,最后两球带同样的电荷,均为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净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球带正电荷。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六.摩擦起电(共6小题)27.《博物志》云:“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摩擦起电B.感应起电C.接触起电D.摩擦导致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答案】A【详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故选A。28.如图,将通过摩擦起电的塑料丝靠近带电的PVC管,塑料丝“躲开”状似章鱼,所以称为“静电章鱼”。由此现象可以判断( )A.塑料丝和PVC管都带正电B.塑料丝和PVC管都带负电C.塑料丝和PVC管带同种电荷D.塑料丝和PVC管带异种电荷【答案】C【详解】根据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此可知塑料丝“躲开”是塑料丝和PVC管带同种电荷;由于不知道塑料丝与哪一种物体摩擦,所以不能判断出塑料丝带正电还是带负电,ABD错误,C正确。故选C。29.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创造了电荷B.两种不同材料的不带电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C.丝绸摩擦玻璃棒时,质子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正电D.摩擦起电是摩擦导致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答案】B【详解】A.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因此摩擦起电现象实质上是电荷发生了转移,故A错误;B.组成两种不同材料的原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不同,当两种不同材料的不带电绝缘体互相摩擦后,电子将发生转移,从而使两种不同材料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故B正确;C.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上的电子会被丝绸吸引从而转移到丝绸上,使丝绸带负电,而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且丝绸所带负电荷的电荷量等于玻璃棒所带正电荷的电荷量,故C错误;D.摩擦起电是因摩擦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30.(多选)如图所示,当人用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会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下面关于这个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范德格拉夫起电机起电过程满足电荷守恒B.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能够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C.若金属球带正电,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人头发带上负电荷D.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要想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人需要站在绝缘材料上【答案】ABD【详解】A.起电机的起电过程实质上是电子的转移过程,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该过程中电荷量守恒,故A正确;BD.当人站在绝缘材料上触摸金属球时,电荷会传导到人的身体上并且不会很快流失,人的头发会带上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人的头发会竖起来,故BD正确;C.若金属球带正电,当人手接触金属球时,人的身体(包括头发)会带上正电荷,故C错误。故选ABD。31.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股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字形。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淮南子》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即雷电是阴阳两气对立的产物。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进,进而声为雷,光为电。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羽毛,说明羽毛带的电荷与琥珀所带电荷的电性 (选填“相同”或“相反”)。【答案】相反【详解】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羽毛,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说明羽毛带的电荷与琥珀所带电荷的电性相反32.有A、B两个物体经摩擦后,使B带上了2.4×10-6C的正电荷。求此过程中有多少电子发生了转移?是如何转移的?【答案】1.5×1013个;由B向A转移【详解】通过摩擦,B带上正电,故有电子从B向A发生了转移,由于所带的电荷量都是的整数倍,即,所以转移的电子数为七.感应起电与验电器(共5小题)33.如图所示,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放在绝缘支柱上并相互接触,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带等量同种电荷B.B带负电,A带正电C.若先将A、B分开,再把C移走,A带负电,B带正电D.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B带正电,A带负电【答案】C【详解】ABC.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端,由于感应起电,等量异种电荷,A端带负电,B端带正电,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整体带负电,B整体带正电,故AB错误,C正确;D.将C移走,A、B上的电荷又马上中和,不再带电,再把A、B分开,A、B都不带电,故D错误。故选C。34.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绝缘棒甲左端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乙的金属球,乙的金箔片张开,则( )A.金属球带负电B.金属球带正电C.金属球和金箔片均带正电D.金属球和金箔片均不带电【答案】A【详解】用带正电的绝缘棒甲去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乙,由于静电感应验电器(导体)两端出现等量正负感应电荷,近端的电荷的电性与甲相反,带负电,所以金属球带负电,远端的金属箔片电荷与甲的电性相同,带正电荷,即金属球带负电,金箔片带正电。故选A。35.(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接触起电是使正电荷发生转移B.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C.感应起电实际就是电荷在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转移D.无论是那种起电,电荷的总量总保持不变【答案】CD【详解】A.接触起电是使自由电子发生转移,故A错误;B.摩擦起电是电荷发生转移,不是创造电荷,故B错误;CD.感应起电实际就是电荷在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转移,且无论是那种起电,电荷的总量总保持不变,故CD正确。故选CD。36.如图所示,为均匀带正电球体,四分之一圆弧形金属板靠近带电球体,圆弧的圆心与球心重合,金属板接地,稳定时,圆弧面有感应的 (填“正”或“负”)电荷;圆弧面 (填“有”或“无”)感应电荷。 【答案】 负 无【详解】[1]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圆弧面为近端,感应出负电荷;[2]由于金属板接地,圆弧面没有感应电荷。37.(1)如图甲所示,使带正电的金属球靠近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2)如图乙,若用一个金属网罩把验电器罩住,再让带电金属球靠近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3)如图丙,金属网罩不带电,罩内小球带正电,将验电器靠近金属网罩,如图丁,把金属网罩接地.图丙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图丁验电器的箔片是否张开?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答案】(1)是;(2)否;见解析;(3)否;见解析【详解】(1)使带正电的金属球靠近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会张开(2)用一个金属网罩把验电器罩住,再让带电金属球靠近,验电器的箔片不张开,说明图甲中的验电器受到附近带电体的影响;图乙中金属网罩内的验电器不受附近带电体的影响。(3)金属网罩不带电,罩内小球带正电,将验电器靠近金属网罩,验电器箔片张开,把金属网罩接地,验电器箔片不张开,这些现象说明网罩不接地时内部带电体能影响外界;金属网罩接地时,内部带电体不影响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1 电荷(专题训练)【七大题型】(原卷版).docx 9.1 电荷(专题训练)【七大题型】(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