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册《4.1 土壤的成分》2024年同步练习卷(4)(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4.1 土壤的成分》2024年同步练习卷(4)(含解析)

资源简介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4.1 土壤的成分》2024年同步练习卷(4)
一、选择题
1.风力吹刮、流水冲击将岩石击碎成小石块,这种作用属于风化中的(  )
A. 物理因素 B. 化学因素
C. 生物因素 D. 物理和化学两种因素
2.下列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干旱使农作物减产 B. 蚯蚓疏松土壤
C. 地衣可促使岩石变为土壤 D. 植物可以防风固沙
3.“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
A. 有机物 B. 无机盐 C. 土壤生物 D. 矿物质
4.俗话说:“滴水穿石。”有关这个成语,在科学上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变成小碎块
B. 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岩石
C.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
D.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埋入矿物质中形成的
5.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
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着生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①③④②⑤⑥ D. ③⑤⑥④②①
6.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  )
A. 涵养水源 B. 增加有机质的积累 C. 加速岩石的风化 D. 增加空气的比例
7.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
B. 土壤最初是由岩石形成的
C. 地球上今后不可能形成新的土壤
D.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过程
8.2019年1月4日,“玉兔二号”登录月球背面。月球表面绝大部分月壤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 空气 B. 矿物质 C. 腐殖质 D. 水
9.如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其中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下列生物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是(  )
A. 原始苔藓类 B. 原始蕨类 C. 原始两栖类 D. 原始人类
11.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 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二、填空题
1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因素,另一类是______因素.
13.土壤是在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体外,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______.
(2)选择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立方体土壤和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立方体铁块,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然后比较所加入的水量.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14.腐殖质的主要来源是动物的______和动植物死亡后遗留在土壤里的______,还有人工施用的有机肥等,经过微生物______后形成的腐殖质在土壤中呈黑色的小颗粒,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
15.土壤是经过漫长的______和______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一般每形成一厘米的表土,需100一400年时间,所以要保护土地,珍惜土地。
16.下面是土壤形成过程简图:“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风化”“高等植物的生长”分别代表A、B、C三者的内容(未对应)。请根据以上简图,写出字母代表的内容:A ______,B ______,C 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7.科学探究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中学”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还是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的基础。某兴趣小组发现蚯蚓生活在池塘边或者庭园、菜园、耕地等阴暗潮湿的土壤中,为探究“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1: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蚯蚓,该装置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然后分别统计两种环境中的蚯蚓的数量,并记录。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
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2)实验中设置“木板”和“玻璃板”的目的是为了设置______。
(3)重复此实验5次,并求平均值的原因是______。
(4)分析图示数据统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5)如果要探究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应该把实验装置进行两处改动:①将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干燥土壤,②______。
(6)实验结束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蚯蚓?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在自然界中造成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气温、动植物和水等。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这种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强。因此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蚀岩石,植物的生长也会对岩石碎裂起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属于岩石风化中的生物因素。风力吹刮、流水冲击将岩石击碎成小石块,这种作用属于风化中的物理因素。
故选:A。
岩石风化指的是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的现象,导致上述现象的作用称风化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答案】A
【解析】解:A、干旱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水分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
B、蚯蚓在土壤中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
C、地衣可促使岩石变为土壤是生物地衣对环境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可以防风固沙,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所以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反过来生物又能影响环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3.【答案】B
【解析】解:“叶落归根”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将叶片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然后被植物吸收利用。
故选:B。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4.【答案】A
【解析】解:A、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风化变成小碎块,A项正确。
B、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石砾和砂砾,最后形成含有砂砾、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壤,B项错误。
CD、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贮存在土壤中,C、D项错误。
故选:A。
土壤是岩石长期在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些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本题主要是考查土壤的形成过程。
5.【答案】B
【解析】解:土壤的形成过程是:②岩石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如苔藓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
故选:B。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
6.【答案】B
【解析】解: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的作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为成土母质提高了有机质,而形成土壤肥力。所以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有机质的积累。
故选:B。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解答即可。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土壤的形成的过程。
7.【答案】C
【解析】解:A、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A正确。
B、土壤是由岩石的风化形成的,岩石由于长时间受温度、风、水、动植物等许多因素长时间的影响,变成了颗粒越来越小的土壤,B正确。
C、岩石和土壤会在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驱动下形成岩石循环和构造循环,地球上今后可能形成新的土壤,C错误。
D、土壤是岩石在自然界物理、化学、生物长期作用下分解形成的,D正确。
故选:C。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掌握土壤的成分和形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植物生长需要空气、水、矿物质等,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需要提供,A不符合题意;
B、月壤中本身就富含矿物质,所以无需补充,B符合题意。
C、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将月壤吸附成团,成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也需要补充,C不符合题意;
D、月球上没有水也需要补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不需要矿物质,题目中可知矿物质本来就有,空气是必须的,月球上没有空气,植物需要空气,水也是必须的,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将月壤吸附起来,成为土壤。
解本题时要懂得一些关于月球的地理知识,知道月球有哪些组成成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在甲处,风化岩石的深度不是最大的,所以不是风化作用最强烈的地区,错误。
B.乙处几乎没有风化岩石,错误。
C.丙处的风化岩石虽然较深,但是不是最深的地方,错误。
D.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风化岩石的深度在丁处最深,所以此处的风化作用最强烈,正确。
故选:D。
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风化岩石的深度在丁处最深,所以此处的风化作用最强烈。
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注意图表结合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苔藓植物生活于沙碛、荒漠、冻原地带及裸露的石面或新断裂的岩层上,在生长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分泌酸性物质,促使土壤分化,年深日久,即为其他高等植物创造了土壤条件,因此,它是植物界的拓荒者之一,是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植物。
故选: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苔藓植物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来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了解其对于环境的影响作用。
11.【答案】D
【解析】解: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岩石变成土壤,需要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作用等,故D错误。
故选:D。
地衣能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是生物地衣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点:土壤形成的过程。
12.【答案】生物;非生物
【解析】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群体结构和功能等,亦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生物;非生物
13.【答案】无机盐 为了测量土壤中的所含空气的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着空隙,验证土壤的吸水性)
【解析】解:(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体外,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所需的水分和无机盐,根还能获得土壤中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2)、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题中的实验铁块无空隙,另一组用土壤,所加入的水量不同,可知:土壤中存在着空隙,能吸水.因此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土壤中的所含空气的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着空隙,验证土壤的吸水性.
故答案为:(1)无机盐
(2)为了测量土壤中的所含空气的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着空隙,验证土壤的吸水性)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土壤的作用,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第一题是基础题,比较简单,第二题的实验,我们不常接触,但是只要明确土壤的吸水性,也可解答.
14.【答案】粪便 残体 分解作用
【解析】解: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也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腐殖质的主要来源是动物的粪便和动植物死亡后遗留在土壤里的残体,还有人工施用的有机肥等,经过微生物分解作用后形成的腐殖质在土壤中呈黑色的小颗粒,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
故答案为:粪便;残体;分解作用。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有机质总量的50~70%.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硫、磷等。
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好土壤的结构特点。
15.【答案】岩石风化 生物累计
【解析】解:土壤是经过漫长的岩石风化和生物累计过程才逐渐形成的,前者形成了土壤中的矿物质,后者形成了土壤中的腐殖质。
故答案为:岩石风化;生物累计。
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解答此题需要掌握土壤的形成原因。
16.【答案】风化 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 高等植物的生长
【解析】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从大变小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前者主要是由于风化的结果,包括热胀冷缩、流水冲刷等自然外力的作用。同时种类繁多的生物在地表上生活,也加速了这个进程,并不断积累有机物,逐渐形成了原始土壤,从而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土壤就是在这样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见A为“风化”,B为“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C为“高等植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风化;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高等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产物经生物及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掌握土壤的形成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光 对照实验 为了减小误差 光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将透明玻璃板改为木板 将蚯蚓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解析】解:(1)(2)此实验中设置“木板”和“玻璃板”形成了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光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3)重复此实验5次,并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4)分析图示数据统计,阴暗外蚯蚓的数量多于明亮处,因此,可以得出的光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5)如果要探究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湿度是变量,应该把实验装置:①将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干燥土壤,②将透明玻璃板改为木板。
(6)实验结束后,为了保护动物,应将蚯蚓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故答案为:(1)光;
(2)对照实验;
(3)为了减小误差;
(4)光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5)将透明玻璃板改为木板;
(6)将蚯蚓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