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2月9日晚,央视春晚正式亮相,为广大观众献上了一场______A _____的文化盛宴,尽显国风国潮的意境之美、文化之美、科技之美。
《瓷影》以青白瓷为出发点,演员们以舞造型,舞姿婀娜舒展,如琴键上奏着的悠扬名曲。这一节目还充分考虑北宋时期的审美特质,展现出青白瓷超越千年的东方神韵,投射出其背后_____B _____的瓷器文化。
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首次将手机AR(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实体场景,实现了古今文化的深度碰撞与交融,千人齐诵名篇《将进酒》的壮观场面,让观众们拍案叫绝。
春晚已陪伴国人走过四十载岁月,成为春节这一阖家团圆的欢乐时刻里 C 的一部分。2024年春晚让观众不仅看到了艺术之美,更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村桥
罗隐
村桥酒旆月明楼,偶逐渔舟系叶舟。
莫学鲁人疑海鸟①,须知庄叟恶牺牛②。
心寒已分灰无焰,事往曾将水共流。
除却思量太平在,肯抛疏散换公侯?
【注】①鲁人疑海鸟:《庄子·至乐》中有“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后以此典故形容违背本情,无所适从,适得其反;或形容山野之士不耐世俗烦嚣。②庄叟恶牺牛:庄子主张放任自适,而将金钱与高官视为束缚他的东西,比之为养以待宰杀的以享太庙的牺牛。后以此典故表示轻视功名富贵的志趣。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呈现了明月当空,酒旗招展,湖里偶见渔舟相互追逐的图景,营造了悠闲的氛围。
B.颔联中的“莫学”“须知”“恶”等词语情感热烈,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对仕宦束缚的反感。
C.诗人用比喻的修辞写自己心如死灰,表明自己对仕宦的热情已燃尽,往事如水远去。
D.本诗语言浅切、明畅、平易,夹叙夹议,呈现出和杜甫《登高》相似的沉郁苍凉的风格。
4.诗歌的尾联与李白《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歌行①
李白
桃李得②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③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青春,谁能贳④白日。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注】①长歌行:乐府旧题。②得:一作“待”。③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④贳:出借,赊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以比拟开端,写桃李得朝阳而怒放;桃李遇春阳而开,贤人逢明君而荣,明写朝阳桃李,暗拟君臣关系。
B.第三句至第六句赞美春光之妙用,东风遍吹大地万物,万物从蛰伏中苏醒,争现新姿,展现了生命的律动。
C.“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这里的“秋霜”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时又是象征邪恶政治势力的残酷打击。
D.该诗构思精巧别致,由自然之景延伸到人生际遇,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饰。
6.此诗与《将进酒》都是李白被“赐金放还”后的抒情名篇,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致酒行
唐·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①。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②,谁念幽寒坐呜呃③。
【注释】①请恩泽:马周因替常何代写政治利弊得失条目而为太宗赏识,因此得到官职。②拏云:犹凌云,指志向高远。③呜呃:悲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一二句总写劝酒场面,客人对酒兴怀,主人举杯劝酒。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
B.“主父”两句与“吾闻”两句使用典故。前者从对面落笔,通过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后者则采用夸张表现困守的狼狈。
C.“空将”两句中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相同,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
D.“我有”两句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虽然灵魂无所归依却仍旧执着不改,对个人志向能够受到赏识充满希望。
(2)借酒抒情,是李贺的《致酒行》与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共同的特色,但二者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贺铸①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②,初谓商山遗四老③。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④。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⑤初不数刘伶?
【注】①贺铸,北宋词人,出身贵族,耿介豪侠,喜论世事,不肯为权贵屈节,因而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②三秦扫:指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③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汉高祖时商山的四位隐士。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山中,不肯做汉朝的臣子。后又应诏积极出来做官。④曳长裾:指依附于王侯权贵。⑤二豪:刘伶在《酒德颂》中,曾假设有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各一人,起先反对饮酒,后来被痛饮的先生感化。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六句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都表达了人事变迁、世事沧桑的感慨。
B.“黄埃赤日长安道”五句,写烈日下黄尘飞扬的长安道上,关开关掩,即使改朝换代,依然到处都是颠沛流离的百姓。
C.“六国扰”六句,写从七雄争霸到秦朝统一,从秦末战乱到汉朝建立,连隐居的“商山四老”都被卷进了政权的纷争。
D.“高流”五句,作者认为酒徒能够摆脱人世的种种干扰,处于安稳的醉乡,流露出对“忘形”“忘名”之酒徒的肯定。
9.本词和李白的《将进酒》表达情感的方式有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贺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①。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②。高流③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④初不数刘伶?
【注】:①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后被征召辅佐太子刘盈。这四人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②曳长裾:指依附于王侯权贵。③高流:指阮籍、陶渊明、刘伶等。④二豪:指贵介公子、搢绅处士。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并以景物的萧瑟与历史的变迁相勾连,引发怀古之思。
B.函谷关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千古以来到处都是为名为利你追我逐的忙碌身影。
C.“初谓商山遗四老”一句中“初谓”二字隐含着词人对商山四皓的否定。
D.“芰”“荷”化用《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句,“裂荷焚芰”之人与那些纵情于酒趣的“酒仙”形成鲜明的对比。
11.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咏史诗词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以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咏怀对象,而这首词则是对古代社会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予了深刻的历史反思。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 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13.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入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14.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朝如青丝暮成雪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钟鼓馔玉不足贵 D.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将进酒》中气势惊人,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用黄河的永恒浩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 , ”。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屈原列传》中的这几句,也启发我们作文时可以采用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手法。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 , ”,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抒写万古寂寞之愁,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3)苏轼《江城子》中,“ , ”两句既是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17.《将进酒》名句默写。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抒发人生短暂的名句,如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李白《将进酒》“ ,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3)《将进酒》中的“ , ”,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他对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于酒乡。
参考答案:
1.D 2.A.精妙绝伦 B.源远流长 C.不可或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舞姿婀娜舒展”为视觉,“奏着的悠扬名曲”为听觉,将视觉转化为听觉。
A.借代、对偶。“八百里”代指牛,“五十弦”代指乐器;“八百里”对“五十弦”,“分”对“翻”,“麾下炙”对“塞外声”,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符合对偶。
B.用典、比喻。“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C.比喻,将“明月”比作“天镜”。
D.比喻,拟人,通感。把“乐声”比喻成“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芙蓉泣”“香兰笑”是拟人;“乐声”为听觉,“香兰笑”为视觉,将听觉转化为视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是指为广大观众献上了一场精美巧妙到了极点的文化盛宴,应用“精妙绝伦”。精妙绝伦:精美巧妙到了极点。
B.语境是指投射出其背后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的瓷器文化,应用“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C.语境是指成为春节这一阖家团圆的欢乐时刻里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缺失的一部分,应用“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3.D 4.相同点:都认为自己的才能终将得到发挥,所以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态度。
不同点:李白《将进酒》用的是直抒胸臆,罗隐的《村桥》用的是反问手法。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本诗语言浅切、明畅”“沉郁苍凉的风格”错误,本诗引用了“鲁人疑海鸟”“庄叟恶牺牛”的典故,语言典雅,并不浅切;且此诗直抒胸臆,传达出不慕名利、乐观旷达之意,并不“沉郁苍凉”。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意思是:上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以夸张手法,直抒胸臆,写自己的才华施展就类似使用的黄金,还有机会再次得到。表现了诗人的高度自信与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复杂心理。
“除却思量太平在,肯抛疏散换公侯”的意思是:除了思考如何实现太平盛世,我怎会愿意抛弃我的自由闲散去换取公侯之位呢?用反问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作者自认有济世之才,屈居官场只为将来天下太平。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也表达了对仕宦束缚的反感,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因此,两首诗的作者都认为自己的才能终将得到发挥,所以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态度。不同之处在于,《将进酒》直抒胸臆,《村桥》用的是反问手法。
5.A 6.同:①结合“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知,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及时行乐的狂放;②结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等可知,表达了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感叹。
异:①结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将进酒》中体现出舍我其谁的自信;②结合“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可知,《长歌行》中表现出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比拟”错误,应是以“比兴”开端。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同:①怀才不遇的悲愤,及时行乐的狂放。如本诗“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写诗人及时行乐,纵情歌唱,酣饮消忧。《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说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说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同样有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及时行乐的狂放。②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感叹。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本诗“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是说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是说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异:①《将进酒》:舍我其谁的自信。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②《长歌行》:建功立业的渴望。如“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
7.(1)C
(2)①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希望施展抱负的心情。②李白在“悲-喜-狂”的情感变化中,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主要抒发的是有才者被贬抑的愤激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相同”错,本诗中的“空”是“只”的意思,“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是“白白地”。“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说法错误,作者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并不是对马周行为的不屑一顾。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致酒行》结尾几句意思是,我是个执迷不悟的人,但听君一席话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大亮。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作者直抒胸臆,“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谁念幽寒坐呜呃”既是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对诗人以前想法的批判。总体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极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这里,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也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满的不平之气。可见主要抒发的是有才者被贬抑的愤激之情。
8.B 9.①用典抒情。如贺词使用“商山四皓”的典故讽刺了有些所谓的隐士表面上很恬淡,实则非常热衷于功名的虚伪;李诗使用“曹植设宴平乐观”的典故表达人生失意的感慨。
②直抒胸臆。贺词表达了对“忘形”“忘名”的酒徒们的肯定,批判世俗的名利观念;李诗则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和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
③对比抒情。贺词将以“商山四皓”为代表的假隐士与真正的高流形成对比,表达对历史上那些追名逐利、贪得无厌之徒的鄙视,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襟怀;李诗中将“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与“饮者”形成对比,表达自己的愤慨。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依然到处都是颠沛流离的百姓”说法有误,应是“依然到处都是人渴马饥的执迷不悟之徒”。这几句词的意思是:尽管连年战争,朝代不断更替,人们仍在苦苦奔波、你争我夺,不肯停歇。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贺诗用典,结合注释③“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是指汉高祖时商山的四位隐士。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山中,不肯做汉朝的臣子。后又应诏积极出来做官。此处用典故,讽刺了有些隐士表面上装得很恬淡,实际上非常热衷于功名的虚伪。
李诗用典,“曹植设宴平乐观”中用平乐观典故。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畅饮名贵好酒,尽情欢乐,陈王,即曹植,因封于陈,死后谥陈王。平乐,观名,汉明帝所建,在洛阳西门外。曹植在《名都篇》中描写洛阳饮宴时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词人引用曹植的典故表达人生失意的感慨。
故两首诗都用典抒情。
(2)贺诗,“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意为: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活着放浪忘形,死后无需留名。谁说公子、处士胜过潇洒爱酒的刘伶。这五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忘形”“忘名”的酒徒们的肯定,批判世俗的名利观念;
李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词人直接抒发对人生易老的感叹;“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词人直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词人直接抒发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
故两首诗都直抒胸臆。
(3)贺诗,“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写本以为世风转好,出了不慕荣华的商山四皓。谁知派一介使臣,送一封邀请书,他们就撕下伪装忙不迭地到侯门居住。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诗人将以“商山四皓”为代表的假隐士与真正的高流形成对比,表达对历史上那些追名逐利、贪得无厌之徒的鄙视,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襟怀;
李诗,“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将“钟鼓馔玉”的富贵生活与“饮者”寂寞的生活作对比,表达自己的愤慨。
故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抒情。
10.A 11.①对追名逐利者的批判:词人选取了长安和函谷关这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加以描写,通往长安的大道,黄尘滚滚,烈日炎炎,千古过客仍然不知疲倦地奔。函谷关打开又关闭,千百年来却见不到一人有空闲。②对趋炎附势者的嘲讽:芰荷为高士之象征,“接武曳长裾”指急切地依附于王侯权贵,即使是商山四皓,一旦功名可得,便立刻撕毁隐士服,出入王贵之门;又与后文真正的隐士形成鲜明的对比,把趋炎附势者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错,词的上片重在议论,以景物的萧瑟与历史的变迁相勾连,以“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这一问句收尾,是对前边描写的长安道上的人的评论。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词思想内容能力。
上阕中,词人选取了长安和函谷关这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加以描写,“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写通往长安的大道,黄尘滚滚,烈日炎炎,千古过客仍然不知疲倦地奔。“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写函谷关打开又关闭,千百年来却见不到一人有空闲。上阕以“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句收尾,是对前句描写的长安道上的人的评论,函谷打开又闭关,时局动荡,他们只关注“无浆马无草”的现状,只热衷于自己的权势,这里有词人对追名逐利者的批判。
下阕中“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写即使是商山四皓一旦功名可得,便立刻撕毁隐士服,出入王贵之门,其中,芰荷为高士之象征。后文“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句借古讽今,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体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怀。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批判了时人争名夺利的行为。“生忘形,死忘名”,人活着就应放浪忘形,死后也无须留名,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趋炎附势者的嘲讽。
12.C 13.D 14.C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
C.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解释错误。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是诗的主旨”错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C.借代,“钟鼓馔玉”代指富贵豪华的生活。其余为夸张。
故选C。
15.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称文小而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指”“迩”“洲”“渡”“萧”“瑟”。
16.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滟滟”“惟”“坟”“凄凉”等。
17.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背诵默写能力。
默写是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青、暮、材、贤、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