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业水平期中质量检测 科学试卷Ⅳ
(考试范围1、2、3章)
1. 全卷分试题卷Ⅰ、试题卷Ⅱ和答题卷。试题卷有4大题34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请将学校、姓名、班级、试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3. 答题时,把试题卷I的答案在答题卷上对应的选项位置用2B铅笔涂黑涂满。将试题卷
Ⅱ答案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上各题目规定区
城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B. 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 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D. 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2. “美林”是一款儿童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放久了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需要摇匀后服用。“美林”属于( )
A.溶液 B.乳浊液 C.悬浊液 D.纯净物
3. 水可以造福人类, 但水被污染后却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为了防止水的污染,下面各项措施中可以采用的是 ( )
①控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③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⑤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 防止酸雨的形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4. 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在室温时难以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A.二氧化碳 B.食盐 C.酒精 D.氯化钾
5.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今年的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下列有关保护水资源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B.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里
C.使用低流量淋浴喷头 D.严禁使用一切化肥和农药
6. 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氧气极易溶于水
C. 氧气可以燃烧 D. 氧气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7. 炎热的夏天,打开雪碧瓶盖时会发现雪碧自动喷出,喝了雪碧后又常常会打嗝,由此得出若要降低气体的溶解能力,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增大气压 B.降低温度、减小气压
C.升高温度、减小气压 D.降低温度、增大气压
8. 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 下列针对物体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
B. 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
C. 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吸收了红色光,反射了其它颜色的光
D. 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
9. 已知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1.4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若取这两种盐各22g,按图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盐A是氯化铵
B. 充分搅拌能使①中盐A继续溶解
C. 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 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44%
10. 在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克,则此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 )
A.m溶液︰m溶质=5∶1 B.m溶液︰m溶质=4∶1
C.m将剂︰m溶质=5∶1 D.m溶剂︰m溶质=4∶1
11.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则( )
A. 前者是由于小孔成像,后者是影
B. 都是由于小孔成像
C. 前者是影子,后者是由于小孔成像
D. 都是影子
12. 下表是某同学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 衣服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C. 水、汽油、酒精都可以做溶剂
D.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13. 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改进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
①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 ②白磷不足,会使测定结果偏小
③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④若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10mL刻度处,说明氧气体积分数约为
⑤胶头滴管与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4. 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态空气时,首先被汽化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氢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
15.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以下对实验的观察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暗红色的红磷被点燃后,观察到集气瓶内充满白烟,燃烧结束后,白烟逐渐消失
B. 淡黄色的硫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 银白色的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瓶底出现白色固体
D. 黑色木炭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看到石灰水变浑浊
16.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的保护气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常用作保护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7. 下列关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集气瓶中预先装有少量水以防集气瓶破裂
B. 将铁丝螺旋状缠绕在火柴上便于引燃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 铁丝燃烧后生成一种红色的固体
18. 在看不见的光中有红外线和紫外线,下面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红外线可以用来杀菌、消毒
B. 可以利用紫外线来识别伪钞
C. 可以利用紫外线来遥控电视
D. 夜视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发出的紫外线
19.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由①到②,需等到试管内气体冷却至室温
B. 将白磷改为木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 如果塞子没塞紧,最后的测量结果会偏大
D. ②中应注意试管内外液面应保持相平
20. 硝酸钾可作为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小温同学在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过程中,向硝酸钾固体中分批加水,并充分搅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所给选项中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21.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 数字②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 。
(2) 目前,人类修建水库主要是改造水循环中的 环节。
(3) 不同的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 。
22. 实验室常借助传感器研究气体的性质与变化。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所示。分析该实验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氧气传感器一是 。
(2)当氧气浓度变为 时蜡烛不再燃烧。
(3)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3. 工业上以空气为原料制备氧气的流程图如下:
(1) 工业上制备氧气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 能利用上述方法分离氧气和氮气的依据是 。
24. 小敏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 红磷点燃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此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 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等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部分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消耗的氧气体积可用 表示。
(3) 小敏将装置改成图乙所示,点燃红磷前先塞紧瓶塞,再用电热棒给红磷加热。请分析改进后的优势: 。
25. 如图所示,是一个能粗略反映气温变化的天气预报瓶。密封的玻璃容器内白色固体为樟脑、硝酸钾、氯化铵晶体,液体是三者溶解在水与酒精混和液中形成的溶液。溶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天气预报瓶放在室外24小时,瓶中物质的状态从图甲变为图乙,请回答问题:
(1)天气预报瓶放在室外的这段时间内气温的变化是 。
(2)物质的状态从图甲变为图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是 。
26. 2022年5月9日,北京天空出现日晕景观。
(1) 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 、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
(2) 这种景象说明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3) (3)日晕的形成与彩虹的形成原理相同,都是光的 现象
27. 如图所示,把两只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有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同时甲涂黑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L1,乙为L2,则L1 L2(填“>”“<”或“=”),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27分)
28. 如图所示,小科找一个空的易拉罐,制成如图的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
(1)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 传播。
(2) 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影子 D.烛焰的像
(3) 本实验中为了使烛焰所成的像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是将蜡烛 (填“远离”获“靠近”)小孔。
29. 利用图甲所示的教材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选用红磷作为药品是最佳选择吗?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并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准备如图乙的玻璃容器,顶部用密封盖密封,并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氧气传感器(能实时显示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固定在容器内壁,并装入足量的红磷;③用激光笔点燃红磷,红磷剧烈燃烧,观察并记录氧气传感器所显示的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④用白磷替换红磷重复步骤①~③;⑤换用食品脱氧剂(可以直接与氧气反应,无需点燃的物质)重复上述步骤①~③。
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三种物质氧化时容器内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
示。
(1) 步骤①中检查气密性时,将玻璃容器浸没水中,如果观察到容器内充满水或有气泡冒出,则说明气密性 (填“良好”或“不好”)。
(2) 装置甲中225毫升集气瓶中装入25毫升的水,量筒内装有50毫升水,用红磷做实验,根据图丙的实验数据,理论上实验结束后量筒内剩余的水为 毫升。
(3) 根据该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用图甲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选用哪种药品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
30. 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率有快有慢,他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与冰糖颗粒大小有关
【猜想B】与水的温度高低有关
【猜想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他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① 0.5g块状冰糖 100mL、10℃的水 缓慢溶解
② 0.5g块状冰糖 100mL、80℃的水 较快溶解
③ 0.5g粉末状冰糖 100mL、80℃的水 快速溶解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 ;
(3)如果要验证猜想C,应如何设计实验? 。
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34题6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31. 下表是空气中部分组成成分的沸点,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沸点/℃ -195.80 -183.00 -186.00 -78.44
(1) 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 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 ;把空气降温加压后,先液化的气体是 ;液化后升高温度,先逸出的气体是 。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液态空气制取大量的氧气,该方法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2.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 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40mL 20mL 10mL 。
(2) 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 (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反应前注射器内空气体积至少为 mL。
33. 常温下,取100克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先按实验1将NaCl溶液分成两等份,再进行实验2操作,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 配置100克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
A.集气瓶 B.烧杯 C.玻璃棒 D.量筒
(2) 完成实验2操作后,比较甲、乙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其大小关系是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4. 用氯化镁溶液喷洒路面可融雪、防尘。已知2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54.6g,在该温度下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
序号 ① ② ③ ④
氯化镁的质量/g 30 40 50 6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 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的是 ;(选填序号,下同)
(2) 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3) 方法可以将上述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4) 求序号为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共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折射,即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也会发生折射,即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解析】【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解答】“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放久了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需要摇匀后服用,因此“美林”属于悬浊液。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水污染的来源,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分析。
【解答】① 控制水中所有生物的生长,且是不可能的,因为水中生物都消失了,人类自身恐怕也难以生存,故错误;
② 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且工业污水要净化达标后再排放,故正确;
③ 不能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业和化肥还是不能少的,我们只能合理使用或研制新型低毒的农药,故错误;
④ 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故正确;
⑤ 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防止酸雨的形成,酸雨呈酸性,对水中生物有严重的影响,故正确;
故②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的物质中不可能与水形成饱和溶液的应该是可以无限制的溶于水中的物质,属特殊的物质分析。
【解答】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A. 二氧化碳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在室温时都能形成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 氯化钠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在室温时都能形成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C. 酒精和水能互溶,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符合题意;
D. 氯化钾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在室温时都能形成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措施进行解答。
【解答】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可能还会导致地面塌陷,故A错误;
B.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河里会造成水体污染,故B错误;
C.使用低流量淋浴喷头可以节约用水,故C正确;
D.为防止水污染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但不能禁止使用一切化肥和农药,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为无色无味气体分析;
B、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分析;
C、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D、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A、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符合题意;
B、 氧气不易溶于水 ,不符合题意;
C、 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可以燃烧 ,不符合题意;
D、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不是与所有物质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C
【解析】【分析】气体溶解度除了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外,还与溶剂的种类有关,据此结合题意解答。
【解答】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会变大,压强越小,气体溶解度变小,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因此若要降低气体的溶解能力,应该升高温度、减小气压,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蓝玻璃只能透过蓝色光,而红布发出红光,因此透过蓝玻璃看红布,看到的红布是黑色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红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B
【解析】【分析】考查固体溶解度概念,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水中溶解的最多的溶质的质量。
【解答】A.氯化铵的溶解度较小,所以相同水中溶解的量少,因此溶质剩余的为氯化铵,所以A正确;
B.搅拌不能增加溶质的溶解度,所以不能继续溶解,所以B错误;
C.硝酸钾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2.9克,所以没有达到饱和,是不饱和溶液,所以C正确;
D.2中溶液质量分数为22/(22+50)=30%左右,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 在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克, 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0g,那么此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相当于100份,溶质质量为20份,溶液质量为120份,则: m溶液︰m溶质 =6:1, m溶剂︰m溶质 =5:1,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分析】 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以及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特点是:1、成的像是实像。2、成的像是倒立的,且与原物体成中心对称。3、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比例相同。4、成的像与物体大小之比为小孔到成像屏的距离除以小孔到物体的距离。
【解答】鸢在空中飞行时,地面上会出现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造成的;在纸窗上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鸢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这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倒立的实像,本质原因也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故答案为:C
12.【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表格溶解性的知识判断;
B.根据溶液的特点判断;
C.根据溶液组成的知识判断;
D.将碘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碘在汽油中为易溶,因衣服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是可能是有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表格可知,水、汽油、酒精都可以做溶剂,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表格可知,同一物质(碘)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引燃装置内白磷,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放出大量热,试管内压强先变大后减小,减少体积用水补充,由此确定氧气体积分析。
【解答】①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错误;②白磷不足,氧气不能完全消耗,会使测定结果偏小,正确;③实验中因白磷燃烧放热,且消耗氧气,放热造成压强增大值大于氧气消耗减少值,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正确;④若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10mL刻度处,说明氧气体积为10毫升,体积分数约为,正确;⑤胶头滴管中水作为反应物,注射器中的水作用是补充减少氧气体积,作用不相同,错误。
故选C。
14.【答案】C
【解析】【分析】 根据物质的沸点的不同进行分析.
【解答】 沸点越低的气体,在由液体转化成气体时,越易变成气体,通过比较三种气体的沸点,氮气的沸点最低,由液体变成气体时,首先是氮气.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磷燃烧现象分析;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分析;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分析;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及二氧化碳验证方法分析。
【解答】A、暗红色的红磷被点燃后,观察到集气瓶内充满白烟,燃烧结束后,白烟逐渐消失 ,不符合题意;
B、 淡黄色的硫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不符合题意;
C、 银白色的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瓶底出现黑色固体 ,符合题意;
D、 黑色木炭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看到石灰水变浑浊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分析,由各物质性质确定所给应用是否正确。
【解答】①氧气不易溶于水,错误;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的保护气,正确;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但不可作燃料,错误;④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常用作保护气 ,正确。
故选D。
1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铁丝燃烧现象及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A、 集气瓶中预先装有少量水是为了防止溅落熔化物使集气瓶破裂 ,不符合题意;
B、 将铁丝螺旋状缠绕在火柴上,利用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引燃铁丝 ,不符合题意;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不符合题意;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故选D。
18.【答案】B
【解析】【分析】红外线的热作用好,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紫外线可以用来杀菌、消毒,故A错误;
B.可以利用紫外线来识别伪钞,故B正确;
C.可以利用红外线来遥控电视,故C错误;
D.夜视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故D错误。
故选B。
19.【答案】C
【解析】【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通过白磷燃烧,消耗掉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冷却后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把试管倒立在水中后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会将水压入试管中,通过测量进入试管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解答】A. ①到②如果装置未冷却,试管内的气压大,水就无法进入试管,因此需要等到试管内气体冷却至室温,A正确
B. 白磷燃烧会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能使试管内的气压减少,木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是气体,因此无法使装置内气压减少,因此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
C. 如果塞子没塞紧,装置漏气,当试管中气压减少时,外界空气会进入装置,最后测量结果会偏小,C错误
D. ②中应注意试管内外液面应保持相平,为了防止内外液面存在高度差而产生液体压强对测量产生干扰,D正确
故答案为:C
20.【答案】A
【解析】【分析】相同温度的同种溶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解答】②③都有剩余溶质,都是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相同,查表可得, 20℃的硝酸钾溶解度刚好为31.6g,通过计算可得75g水刚好溶解23.7g硝酸钾,故④也是饱和的,质量分数与②③相同,⑤不是饱和溶液,质量分数较小,
故答案为:A。
21.【答案】(1)水汽输送
(2)地表径流
(3)蒸发和降水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五个环节: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对人类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人类可以控制的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
【解答】(1)数字②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水汽输送。
(2)目前, 人类修建水库主要是改造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3)不同的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22.【答案】(1)需要氧气
(2)15.3%
(3)氮气或 N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条件分析。
(2)根据图像可知,当氧气浓度变为15.3%时,氧气浓度不再改变,即蜡烛不再燃烧分析。
(3)根据空气的成分分析。
【解答】(1)物质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由此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根据图像可知,当氧气浓度变为15.3%时,氧气浓度不再改变,即蜡烛不再燃烧。
(3)由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23.【答案】(1)物理变化
(2)液氮和液氧沸点不同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指反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反应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离液态空气利用的是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
【解答】(1)工业上制氧气采用的是分离液态空气法:降温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升温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分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能利用上述方法分离氧气和氮气的依据是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
24.【答案】(1)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量
(2)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
(3)能避免甲实验中将燃烧匙伸入时因受热导致部分空气逸出而形成的误差,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解析】【分析】(1)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
(2)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后,集气瓶内的气压会逐渐增大。当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时,集气瓶内的气压等于外界的大气压强,此时水会停止流动。
(3)从是否需要打开瓶塞对红磷进行加热点燃的角度分析。
【解答】(1)红磷点燃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此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量。
(2)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等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部分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消耗的氧气体积可用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表示。
(3)小敏将装置改成图乙所示,点燃红磷前先塞紧瓶塞,再用电热棒给红磷加热,改进后的优势为:能避免甲实验中将燃烧匙伸入时因受热导致部分空气逸出而形成的误差,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5.【答案】(1)气温降低
(2)减小
【解析】【分析】溶质质量是指溶解在溶剂部分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是溶质质量在溶液质量中的占比,若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若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小。
【解答】(1)从甲到乙,固体增加,说明溶解度变小了,由题给信息可知气温降低。
(2)甲到乙,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质量质量分数减小。
26.【答案】(1)蓝
(2)复色光
(3)色散
【解析】【分析】(1)(3)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解答;
(2)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解答。
【解答】(1)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
(2)这种景象说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3)日晕的形成与彩虹的形成原理相同,都是光的色散现象。
27.【答案】>;黑色物体更易吸收热量
【解析】【分析】根据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不同分析解答。
【解答】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热量更多,于是烧瓶内空气温度更高,体积膨胀更大,液柱移动的距离更大,即L1>L2。
28.【答案】(1)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
(2)D
(3)靠近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2)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判断;
(3)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大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则: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蜡烛的像,故选D。
(3)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大小,即增大像距,或者减小物距,都能使蜡烛的像变大,可以采取的方法为:蜡烛靠近小孔。
29.【答案】(1)不好
(2)22
(3)食品脱氧剂,因其能耗尽密闭容器内的氧气且不需要点燃
【解析】【分析】(1)根据压强差检查装置气密性原理分析;
(2)根据量筒内减少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体积分析;
(3)根据食品脱氧剂可将装置内氧气完全耗尽分析。
【解答】(1) 步骤①中检查气密性时,将玻璃容器浸没水中,如果观察到容器内充满水或有气泡冒出,则说明不能形成压强差,即气密性不好;
(2) 装置甲中225毫升集气瓶中装入25毫升的水,量筒内装有50毫升水,用红磷做实验,根据图丙的实验数据,红磷减少14%体积,理论上实验结束后量筒内剩余的水为50-(225-25)×14%=22毫升。
(3)由丙中图像可知,食品脱氧剂不需点燃,且可将装置内氧气完全耗尽,所以用图甲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选用食品脱氧剂最合适。
故答案为:(1)不好;(2)22;(3) 食品脱氧剂,因其能耗尽密闭容器内的氧气且不需要点燃 。
30.【答案】(1)B
(2)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冰糖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3)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 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块状冰糖,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液体,观察两烧杯中冰糖溶解的快慢
【解析】【分析】 控制变量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实验①和实验②温度不同, 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温度对同种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即猜想B;
(2) 比实验②和实验③ 冰糖颗粒大小不同,粉末状溶解更快, 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冰糖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3) 如果要验证猜想C,设计实验应该其他条件相同,一个实验搅拌,一个实验不搅拌。
31.【答案】(1)21%;氮气
(2)低;二氧化碳;氮气;物理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
(2)根据氮气的沸点低于氧气,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降温时二氧化碳先液化,升温后氮气先范发,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解答】(1)氧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为2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
(2)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 把空气降温加压后,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最先液化,液化后升高温度,氮气沸点低,则先逸出。 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液态空气制取大量的氧气,该方法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1)21%;氮气;(2)低;二氧化碳;氮气;物理。
32.【答案】(1)16.7%
(2)装置二;10
【解析】【分析】本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通过铜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得装置内的气体体积减少,测量减少的体积则为氧气的体积。
【解答】(1)通过表格可以得出氧气的体积为:20mL-10mL=10mL,装置内空气的总体积为:40mL+20mL=60mL,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2) 装置一和装置比较,装置二的气球在玻璃管后,更容易让空气流通,使得氧气能和铜充分反应;
为了能测出氧气的体积,注射器的活塞不能减少到0,
设反应前注射器内空气体积至少为v
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可得:
(40mL+v)×=v ,解得v=10mL
故答案为(1)16.7% (2)装置二 ;10
33.【答案】(1)A
(2)小于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过程确定需要的实验器材;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
【解答】(1)配置100克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中,烧杯用于盛放溶液,玻璃杯用于搅拌溶液,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只有集气瓶没有用处,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2)将NaCl溶液分成两等分后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甲中加入5g水后,溶质质量不变,但是溶剂质量增大了。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乙中加入5gNaCl后,溶质质量增大,而溶剂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比较可知,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34.【答案】(1)③
(2)④
(3)蒸发溶剂
(4)A%==35.3%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出每组数据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
(2)将溶质的质量与溶解度进行比较即可;
(3)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改变温度减小溶解度。
(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第③组数据中,溶质质量为50g,溶剂质量为100g,则二者的溶质与溶剂质量之比:50g:100g=1:2;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④号溶液中溶质质量为60g,大于2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即溶液饱和。
(3)蒸发溶剂方法可以将上述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4)序号④为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A%==35.3%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