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预习资料
10.阿长与《山海经》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0年起,他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文艺运动。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誉为“民族之魂”。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作品风格:他的作品凝练、简洁、顿挫而又令人回味无穷,既是深刻理性思维的结晶,又饱含着烈火燃烧般的炽热情感。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等。
二、相关资料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而被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去往厦门大学任教,后又遭到守旧势力的排挤。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三、词语
1.读读写写
搁 掷 脐 憎恶 菩萨 竹竿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 疮疤 诘问 哀悼 茉莉 书斋 霹雳 震悚 粗拙 守寡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2.多音字
背 (bèi)违背
(bēi)背包
恶 (wù)可恶
(ě)恶心
(è)凶恶
3.形近字
诘(jié)诘问
拮(jié)拮据
四、句子
1.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 字。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阿长睡觉时不雅的睡相比作“大” 字,生动传神,表达了“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
2.“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赏析: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的样子,同时表现出她对“我”的祝福诚心诚意,隐含着阿长对“我”的爱。
3.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赏析:“严重地诘问”“当面叫她阿长”,表现了“我”的不满情绪,表明“我”对阿长“憎恶”到了极点,以致对她的敬意彻底消失了。
五、课文
主题:本文通过回忆“我” 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一些生活片段,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真诚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封建礼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六、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1.第19段花大量笔墨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是否离题?为什么?
不离题。(1)"我"对绘图的《山海经》的渴慕正是因远房叔祖而起的,远房叔祖对绘图的《山海经》的生动描述,激起了"我"对《山海经》的兴趣;(2)为后文写"我"渴慕绘图的《山海经》以及阿长为"我"买绘图的《山海经》做铺垫;(3)这段文字传递出"我"读书广泛的信息。
问题探究2.阿长给"我"买的《山海经》刻印十分粗拙,可"我"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的内容深深吸引着"我",是"我"渴慕已久、极力想得到却又无法得到的书;《山海经》是目不识丁、"我"有点看不起的阿长买来的,它凝聚着阿长对"我"全部的爱,使"我"既意外又感动,让"我"对阿长充满了感激之情。
七、中考对接
1.分析标题的含义或妙处: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心理情感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的一扇窗子。文章的标题,常常蕴含着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也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标题,把人物和书籍并列在一起,设置悬念,就很新颖别致。
2.答题模式:(1)标题的含义:"······"标题的表面意思是······深层意思是······表达了······情感。
(2)标题的作用:点明写作对象,是全文的线索;运用······的技法,新颖独特,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示或暗示主旨(文章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标题的妙处:标题含义+标题风格+标题作用。
11.老王
一、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
江苏无锡人,原名杨季康。是作家、翻译家、戏剧家。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 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2016年5月25日凌晨逝世。
作品风格:她的作品沉静诙谐中包含着沉着老道,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代表作品: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小癞子》等等。
二、相关资料
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倒在地。文中“单干户”老王在这一时期也受到影响。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因此,作者对老王印象深刻,就写下了这篇文章来纪念他。
相关人物背景
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作家、学者。他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并取得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管锥编》等等。
三、字词
1.读读写写
蹬 绷 捎 惶恐 肿胀 荒僻 取缔 降格 镶嵌 门框 滞笨 侮辱 愧怍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愧怍:惭愧。
2.多音字
解 (jiě)瓦解
(jiè)押解
(xiè)解数
3.形近字
怍(zuò)愧怍
诈(zhà)欺诈
炸(zhà)爆炸
四、句子
1.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赏析:“破破落落的大院” “塌败的小屋”表明老王居住的地方非常简陋,进一步突出其生活的艰难。
2.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赏析:语言描写 老王只是为了答谢,并不是为了钱,足见其朴实和善良。
3.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赏析:“攥” “滞笨” “直着脚”等词语描写出老王离开时的情形,此处的描写为第二天老王的去世埋下了伏笔。
五、课文
主题: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淳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六、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1.在作者的笔下,老王是"不幸者"的代表。请结合文章第2-4段,概括老王的"不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谋生手段:他是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2)家庭情况:哥哥去世,两个侄儿"没出息",没有别的亲人。(3)生理缺陷:只有一只眼,也有病,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4)居住条件:一个荒僻的小胡同里的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5)社会地位:被人瞧不起,得不到起码的尊重(成为单干户,被人恶意猜测)。
问题探究2.为什么作者"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
老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抱病登门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一家致谢。然而,作者因受惊而忽略了老王当时的心意,条件反射式地给老王钱,自认为不让老王在钱上吃亏,就是对老王最大的善意。作者回屋后为没有请老王坐坐喝口茶水感到抱歉,得知老王去世后又升级为"不安"。作者一再追忆和老王对答的话,实际上是作者在自我反省,安慰自己,希望老王离开自己家时并没有带着伤感和遗憾。
七、中考对接
1.分析重点句子 (段落)的作用:是体现作者思路发展或文章层次的关键所在。"新课标"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指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如《老王》中分析结尾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的含义及作用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2.答题模式:在结构上······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作用;在内容上,交代······内容,表达······情感(特殊效果需要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分析)。
12.台阶
一、作者简介
李森祥
作品风格: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背景为主要题材,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形象,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短篇小说《小学老师》等等。
二、相关资料
写作背景
李森祥离开故乡去参军,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这种回忆成为李森祥小说创作的灵感与契机。他带着美学的思考,从容而艺术地审视故乡的人和事。李森祥以《台阶》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基本上侧重于“家族圈”的表现。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一般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含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分类: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古传、当代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三、字词
1.读读写写
啃 蹦 撬 磕 门槛 厚道 糟糕 醒悟 晌午 烦躁 头颅 自言自语 言外之意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2.多音字
抹 (mǒ)抹粉
(mā)抹布
(mò)抹墙
磨 (mó)磨破
(mò)磨坊
3.形近字
揩(kāi)揩汗
楷(kǎi)楷体
谐(xié)和谐
四、句子
1.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
赏析:“蹦” “啪” 这两个词的反复使用和数量的变化,表现了“我” 童年时在台阶上玩耍的情趣。
2.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过烟瘾比作“磨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休息的方式。
3.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赏析:写黄泥的颜色和光泽,其实是为了衬托父亲喜悦与期待心情。
五、课文
主题: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父亲造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六、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1.标题"台阶"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台阶指我们家房屋前的三级台阶、九级台阶。父亲从三级台阶起步,最后建成了九级台阶。(2)台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房屋台阶高,主人身份地位才高,才能被人尊重。所以,建造高高的台阶是父亲终日劳碌、坚忍执着的力量源泉,建成的九级台阶是父亲理想的勋章、人生的巅峰。(3)台阶象征人生的使命。九级台阶的建成表明父亲圆满地实现了改善居住环境的生活愿望。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父亲却感到既困惑又失落,这不仅是因为他身体的衰老,更是因为他精神生活的质量没有得到同步提升,他的人生失去了方向。
问题探究2.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
(1)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新台阶建好后,他感到骄傲,虽然也庆祝,却又羞于张扬。(2)新台阶砌成后,父亲并没有得到他人的"另眼相待",依旧如往常一样,答错了乡邻的话,就是父亲心理"不自在"的真实写照。
13.卖油翁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
简介: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风格: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代表作品:著有《醉翁亭记》《秋声赋》《丰乐亭记》等;他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撰写成《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二、相关资料
写作背景
欧阳修作文强调要有个人的独创性,强调“道”重于“文” (“道”指思想内容,“文”指形式、文采)。本文是作者采用笔记体写的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说。它通过讲述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寓言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义或有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篇幅短小精悍,多运用借喻的手法,将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中。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某类人的特点;一种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特点。
三、课文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大意:康肃公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他)曾经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出十支箭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康肃公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滴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铜钱却没有被沾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让他走了。
主题:本文讲述了陈尧咨与卖油翁之间的问答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 的道理,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满。
四、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1.第1段结尾写卖油翁"但微领之"有何作用?
(1)表现了卖油箱对陈尧咨射技勉强认可的态度及其老练内敛的性格、从容自得的心态。
(2)为下文写两人的冲突埋下伏笔。
问题探究2.陈尧咨的"笑"有何内涵?
既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油技艺的赞赏,又说明他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还表现出他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自我解嘲。
五、中考对接
1.词类活用现象:是中考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往往以词语解释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词类活用是通过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实现的,如果离开句子孤立地看一个词,就看不出它是不是活用了。"活用"后的词义,与原来的词义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理解的重点应为后者。如《卖油翁》中"领"是名词用作动词,点头;"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2.词类活用常见类型:(1)名词用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4)形容词用作动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