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8张PPT)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8张PPT)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轮复习
大单元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开辟现代化新路,追求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现代史(1949——现在)分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1.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时期(1949——1952年底)
2.工业化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三.“文化大革命”(1966 —— 1976.10)
极“左”思潮造成现代化的严重破坏
四.徘徊时期(1976—1978年)
百废待兴,新探索的孕育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现)
适合国情(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2.改革开放深化(1992——现)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轮复习
大单元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6)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部分)
2018 【Ⅰ】31·一五计划 无
2019 【Ⅰ】31·一五计划 【Ⅱ】41·新中国初期的经济 【Ⅲ】31·一五计划 【江苏·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局
2020 【Ⅰ】4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北京·9】人民政权的巩固
【海南·12】土地改革
【天津·7】一化三改
2021 【乙卷】31·一五计划 【甲卷】41·建国初期的经济 【浙江·14】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浙江·13】万隆会议
【考情扫描】
2022 【广东·10】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浙江·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山东·18】建国初期的时代特征
【海南·17】过渡时期的社会保障建设
考点:集中于一化三改、建国初期的外交、巩固政权的措施
分析: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一致
备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考得较少,建议关注。
考情分析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过渡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政权)
过渡的保障——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三章
过渡的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1949.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筹备会议)
《共同纲领》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开国大典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过渡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政权)
基础回顾: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议?内容?成立意义?
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
——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当代中国研究所著《新中国70年》第7页
意义=现实意义(破+立)+深远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思考:以上材料是以什么逻辑来梳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的?
【素养提升】
【概念阐释】过渡时期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1)社会形态上:
(2)政治上:
(3)经济上:
新民主主义特征:
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保留民族资本);
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性质的社会;
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
1949年
1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半殖半封社会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
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阅读材料,分析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怎样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环境。
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武装土匪威胁新生政权。
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阅读材料,分析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怎样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环境。
在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既拥有官僚资产阶级所没有的政治资本,又掌握着足以影响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P58
在城市:投机资本制造市场混乱,物价飞涨;
在农村:广大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之下,财政经济困难严重。
北京
1.政治——内:追歼残余、剿匪镇反(1949-1951)
1950年,解放海南
1949年底,解放了闽南、广东大部、广西全境
1949年,和平解放新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解放贵州、四川、云南地区
二、过渡的保障——人民政权的巩固
◎朝鲜半岛及“三八线”地图
(1)各方评价:
抗美援朝雄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美国在朝鲜打了两场战争,赢了北朝鲜,却输给了红色中国。(纽约时报)
抗美援朝战争无可争议地表明,“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毛泽东文集)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团结战斗的伟大胜利,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习近平)
(2)作用:
粉碎了美国的侵略阴谋;
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过渡的保障——人民政权的巩固
1.政治——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3)
抗美援朝精神
致敬抗美援朝70周年
抗美援朝精神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措施:
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民众发起拒用银元游行
2.经济:城市——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49-1950)
经济措施
+行政、法律手段
直接:
根本: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平抑
物价
恢复发展生产
统一财经
收支管理
物资管理
现金管理
毛泽东: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二、过渡的保障——人民政权的巩固
2、经济:农村——土地改革
知识卡片1 解放战争期间的土改
时间:1947年夏
地点:解放区
指导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
意义: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
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基
知识卡片2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
时间:1950年夏——1952年底 地点:新解放区
指导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④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思考1、两次土地改革的区别与联系?土地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土地所有权产生了怎样变化?
性质: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
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
思考2、毛泽东称土地改革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不仅仅是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包括摧毁封建统治根基。
② 土地改革具有上述双重意义。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是摧毁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 消灭地主阶级,则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
③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结成工农联盟创造了条件。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二、过渡的保障——人民政权的巩固
①有区别地对待各类资本主义企业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没收、取缔,纳入国营体制
有限制地扶持
②初步探索合作社经济
年份 合计 全民所有制工业 集体所有制工业 公私合营工业 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
绝对额 (亿元) 1949 140 36.8 0.7 2.2 68.3 32.2
1950 191 62.5 1.5 4.1 72.8 50.3
1951 164 90.8 3.4 8.0 101.2 60.1
1952 343 142.6 11.2 13.7 105.2 70.6
二、过渡的保障——人民政权的巩固(经济)
2.经济:
三条方针 解决的问题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
国民政府的外交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独立自主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
外交的任务:取消、肃清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巩固了新生政权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致于孤立
思考1:为什么50年代的中国要采取“一边倒”?而不走中间路线?
(双重属性)
含义
革命外交
二、过渡的保障——人民政权的巩固
3.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美苏冷战
(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外交上不承认)
巩固新生政权
(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建立的不平等外交关系存在)
恢复经济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
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国际
国内
原因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废除旧中国残留下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且把西方侵略势力一律清除净尽,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 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新中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 D.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A
外交成就
1.建交高潮:与苏联等19国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 东欧 苏联)
2.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如何破局?
影响
外交局限
思考2:奉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
“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
特征:包容性、开放性、平等性
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特征和意义?
和平外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中、苏、美、英、法,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
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新的建交高潮。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第二次建交高潮 亚非国家)
政治(军事)、经济
1.经济:
一五计划(1953-1957),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大改造(1953-1956)
三、过渡的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思考: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三、过渡的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宪法
基本政治制度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过渡的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1954
1954 年9 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根本)
政协制度(基本)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基本)
原则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化”
“三改”
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公有制占绝对优势
3.思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1)概念
(2)形成
(3)发展
萌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 1924- 1927)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7- 1937)
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1937- 1945)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
过渡时期(1949- 1956)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以后)
三、过渡的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例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3(2014·天津高考·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1954俄文书刊大增为工业化建设服务(苏联援建、学习苏联经验)
非生产性投资减少为工业化建设服务(集中进行工业生产、优先重工业)
院系调整增加工科专业为工业化建设服务(培养人才)
链接高考
(在高度集中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下,社会各领域的方针政策办法都必须围绕国家建设的总体战略,都必须为这个总体战略服务——突出工业化建设:在政治上,政权建设为国家建设的总体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在经济领域,为了给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筹集资金,农业和手工业采取了以合作社为主要方式的集体化道路;为了调动一切资源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建设,建立了计划经济;
在文化领域,科教文艺事业都必须突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在这一阶段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一边倒”)
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共同纲领》
建立:开国大典
建立新政权
经济:一化三改
政治:宪法、三大政治制度、
思想:毛泽东思想
建立新制度
过渡时期: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土地革命、稳定物价
军事: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外交:一个方针、三大政策
五项原则、 两个会议
巩固新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