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华美实验学校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错。由原文“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可知,原文只是说“据说”。C.“都是”绝对化。由原文“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可知,原文是“最大多数的人”。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错。“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是“土地”的具体形象,“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故选B。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可知,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
B.“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D.“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故选C。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论证进行分析能力。
A.“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错误,原文有“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故选A。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答案】首先,第一段说土气,借用美国朋友的话,论述“土”对于中原民族的重要性。
然后,第二段说到奶妈和波兰民族的风俗,突出“土”在文化中的重大作用。
另外,第三段通过农业和牧业、工业的比较,论述了“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
最后,第四段从语言入手,解读中国乡土社会“基层人口流动”微乎其微的特征。
(4分。答对4点4分,答对1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答案】原因:①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②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方法:保护村落、振兴乡村。①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②让村民成为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让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
(6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优游林泉”错,文中是“有时候谈谈林泉之乐”;“挣脱苦闷”错,原文只说“他和住持相谈甚欢,有时候谈谈因果,有时候谈谈林泉之乐”,文中无“挣脱苦闷”之意。故选D。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 “反衬”的说法不当。要说高二衬托江景防,这种说法没有问题。“阻止对活人烧香”的原因是他认为“活人也会被咒死的”,说明他和主人认识上的差异,但不认同此举是共同的;“不理解‘桂岩’命名的深意”,这个表述是不严谨的,文中只提他对此地“无桂”的疑惑。所以不是反衬。故选D
8.①他曾是犯过欺君之罪的大宋官员,不可崇拜;②他决定归乡隐居,忘怀俗事功名;③让家族避祸延绵。
(4分。答对2点4分,答对1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①饱含深情。狗叫声中,江景防听出乡音,感到亲切、兴奋。②充满生活情趣。黄狗领路,既是乡村真实场景的再现,也在幽默的语调中透露出轻松和调侃。③增强语言情致。对狗的拟人化写法,语言的生动含情带来阅读快感和兴致。④铺垫蓄势。黄狗把他们领到村口,不肯再走,江景防才能看到自己的“泥塑金身”;“显然,它认识他”,暗示真身和塑像酷似,产生悬念,为后面真相的揭示蓄势伏笔。⑤本处“闲笔”,巧妙关联内容情节,丰富小说审美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
(6分。答对3点满分,答对2点4分,答对1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D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
“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是主谓宾结构,“今”是状语,“王”是主语,“以衍为可使将”是动宾结构作谓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将”后断开,所以选D;
“固用之也”是动宾结构,“固”是状语,“用”是谓语,“之”是宾语,“也”是句末助词,应在“也”后断开,所以选E;
“听相之计”是动宾结构,“听”是谓语,“相之计”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计”后断开,所以选G。
故选DEG 。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藉,借助/借给。句意: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B. 正确。相,互相/动作偏指一方,你。句意:互不伤害。/会不答应你。
C. 正确。句意: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名声传播到国内和国外。
D. 正确。此之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句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故选A。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错。原文“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意思是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据此看出原文并未提到“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故选C。
13.(1)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2)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丧”,使……灭亡;“偃”,取消;“悖”,荒谬。(4分。每处1分,大意1分)
(2)“致”,达到;“因”,依据;“宜”,适当。(4分。每处1分,大意1分)
14.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
(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正方)管子说:“如果对现实生活感到疑惑,就应该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该看看以往。”古话讲:“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病的人,不可能活命;与灭亡多国家走同样的路的国家,不可能长存。”
(反方)《吕氏春秋》中说:“见有人因吃东西噎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吃东西,荒谬啊;见有人因乘船淹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乘船,荒谬啊;见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材料二:
(正方)韩宣王对掺留说:“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说可以吗?”掺留回答说:“不可以。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阙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都丧失。现在您如果同时重用了这两个人,那么两人之中,势力大的必然会在国内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群臣当中,有的会在国内树立党羽,以便独揽君主的号令;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一来您的国家就危险了。”掺留又说:“公孙衍担任魏国大将时,和宰相田需关系不好。季文子替公孙衍向魏王说情:‘大王您难道见过把马和牛套在一起拉车的情形吗?牛和马同驾一车就连百步也走不了。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牛和马都累死了,事情也办不成,而您的国家还会遭到损失。希望大王明察。’”
(反方)傅子说:“天和地最为神妙,但是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最为英明,但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水与火的本性,是相反相灭的,可是善于运用水和火的人,把炊具放在它们中间,用来煮水做饭,使水与火各尽其用,互不伤害。天下之物,就像水和火一样,为什么要担心它们会互相危害呢?为什么要担忧它们不能各尽其用呢?”
材料三:
班固说:“从前王道衰微,诸侯凭借武力互相征伐,当世的君主,好恶不同,因而使诸子百家的学说蜂拥而起,他们各执已见,大力宣扬自己所推崇的理论观点,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争取让诸侯采纳。他们的学说虽然各不相同,但就好比水和火的关系一样,既能相灭,又能相生。”《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个目标却有多种考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的能力。
B.“运用比喻”说法错误。“云犹冻”指云彩也仿佛冻结了,形容云彩一动不动,是夸张的手法,而非比喻。故选B。
16.①首联极写路途遥远,单调乏味,暗写对兄弟的思念之深;
②颔联借景抒情,天气阴冷、无风起浪的环境表现诗人离乡后的黯淡心境,不由加深了思念之情;
③颈联借“数点家山”表现了对家乡兄弟的依依不舍之情,大雁的叫声牵动了诗人满怀的愁绪;
④尾联烹煮鲤鱼,用鲤鱼传书的典故写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任选三点即可)
(6分。答对3点满分,答对2点4分,答对1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惟”“零落”“壁”等。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赋予了太阳以人的神态,说明了太阳对于各大行星的影响之大。
①因此称之为太空
②人们也迫切需要太空天气预报
③太阳活动会给地球空间带来三轮打击。
20.空间天气是太阳风暴搅动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太空中短时间尺度变化。
2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原文中的“阴”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A.选项意思是天空有云,不见阳光或星、月。B.选项意思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C.选项意思是不光明的,诡诈。D.选项意思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到的地方。故选B。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逻辑能力。
(1)搭配不当,“负氧离子浓度强”改为“负氧离子浓度高”
(2)成分残缺,改为:“是通过......完成的”
(3)偷换主语,改为:“自愈力的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6分。答对3点满分,答对2点4分,答对1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围绕着比尔·盖茨对年轻人的五条忠告展开。
第一条,“你的生活不是独幕剧”,它总有第二幕、第三幕。换句话说,现代人已经注定进入多段式的人生模式。正在学的专业、正在从事的工作,乃至今后十年从事的工作,都未必是我们一生的事业。眼下我们可能会因为学业择业就业而压力巨大,感觉这会影响一生,但实际并非如此。因此,我们需要规划未来,勇于尝试,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以此成就多样人生。
第二条,再聪明的人也会遇到难题。在日常生活或职业生涯中,即使再聪明的人,也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应正视问题,理性对待,并积极向聪明的人学习解决之道。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步是不固步自封,接受自己所不知道的,积极向他人学习。
第三条,专注于能解决重要问题的工作。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的行业和公司每天都在涌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产生重大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如果我们每天都投入时间去解决重要问题,那么,也许我们会变得更富创造力,更具使命感。能解决重要问题的工作方能激励我们去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最好的能力,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强烈的目标感。因此,专注于能解决重要问题的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不二法门。
第四条,不要低估友谊的力量。这句话启示我们要重视友谊,积极去建立自己的友谊。对个人而言,友谊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喜悦和悲伤,减轻孤独感,增强自信,并在困难时期提供安慰和勇气。友谊还促进个人自我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从朋友那里获得正面的反馈和建设性的批评。对社会而言,友谊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和谐,促进合作与共享,提供支持和帮助,传递积极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现在学习阶段的同桌、伙伴甚至竞争对手不仅仅是自己的同学,更可能是我们的人脉网络。他们可能是我们未来的合伙人和同事,是我们寻求支持、信息和建议的重要资源,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低谷的重要力量。
第五条,适当放松并不意味着懒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种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工作、学习、家庭或社交等各个方面。长期的压力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上的问题。因此,适当放松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我们有着遥远的征途,只有懂得稍作放松的人,才能够坚持完全程。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以全新的自己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提示语部分“以上材料中哪条或哪些忠告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这一内容为考生明确了写作要求,考生可以任意选择以上五条建议中的一条展开写作,也可以选择多条建议综合立意。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多条忠告,所选的忠告之间必须有内在关联。如选择第二条与第四条,可以谈重视友谊、善借外力的重要性;选择第一条和第五条,可以谈适时放松,寻找生活的多样性等。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如我们应重视友谊、善借外力,成就人生。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述重视友谊、借助外力的重要性,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社会和谐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句子,论证善借外力的积极意义。然后论述我们该如何维护友谊、借助外力,考生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立意:
1.重视友谊、善借外力。
2.审慎择业,成就自身价值。
3.适时放松,寻找生活的多样性。2024年华美实验学校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B.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是分不开的。土既是生存的资本,同时又是一种束缚。
C.从现在的情形来说,远东这片大陆上的人都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新颖、独特。
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B.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C.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3.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B.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4.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来体现。请梳理材料一行文思路。(4分)
夏逝秋归,故乡在你的心中醒来,门前那条清澈的小河清粼幽静,路口的百年皂荚树又长了数个年轮,似是母亲望你的眼神。在故乡,鲜明印记的是色彩、也是声音,你看,那炊烟升起的黄昏,你听,那牛羊的叫声那么自然清新,还有比岁月更苍老的那山,那河,以及对你怀包希望的亲人。故乡里的村落记忆斑驳而色彩明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守护乡村留住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沉籍记
周新华
江景防端坐在这间房里,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每天,江景防都能看到有人进屋问候他。面前的小桌子上,堆满了醅糕、汽糕。这场景,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可今天是什么黄道吉日呢,他看到一个人走了进来,那人一进门就发出了一声惊呼。他认识他,这个闯进来的人名叫江景防。
没错,江景防看见了江景防。
不速之客正是江景防。他从沁水县辞官了,与高二雇了马车驶往原籍。他们不走水路,特别是不走大运河。至此,已经是最后一里路。他掀开窗帘,看到一条黄狗。离开村里这么久,不知道是谁家的。黄狗也看到了他,亲热地叫了一声,显然,它认识他。狗叫声中,江景防听出了乡音。
黄狗给他们领路。那些北方的高头大马到了江南,也依从了一条狗。那狗把他们领到村口一间房屋时,不肯再走。
江景防下了车,摇晃了几下,坚固的青石路让他站立不稳。高二要扶他,他不肯,他要高二回到车里等他。他双脚不动,如根系入地,从故土摄取了原生力,然后才起脚走进房子。
再然后,屋外的高二听到了房屋里传出一声惊呼。他迅速地拔出剑,跳下车跑进了房子,就看到了两个江景防。
另一个江景防,虽说是泥塑金身,但确实逼真。难怪,连村里的狗也把真假江景防混为一人了。与江景防的泥像并立的,还有一尊泥像。这一尊,高二就不认识了,江景防认识。说起来,他的命还是这个巴蜀人保下来的。
狗与狗碰一碰鼻子,就能传递信息。黄狗没多久,就把消息传遍村子。村人听说他们的侍御公回来了,都赶了过来。他们一见活的江景防就点香祭拜。高二立马阻止了他们。对着活人烧香,活人也会被咒死的。
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已养成了习惯。前年江景防冒死沉籍,引发皇帝关注,特派王方贽下了一趟江南。王方贽沿着浙水,走访越州、杭州、睦州、衢州,包括江景防的原籍地,进行实地调查,他左眼见丰年,右眼见饥戹,江南早已失血。不久,朝廷永久减免了江南各州的田赋。土人感念江景防和王方贽的恩德,就给两人建了生祠,塑了泥像,日日焚香供养。
江景防有些惶恐,他觉得自己没资格被人用香火供着。村人解释,给他和王方贽建的生祠不止一处。听说眼下,也有人筹备给末代国王钱俶建生祠。江景防无奈了,民间的爱憎就这么简单粗暴。只是自己多年未归乡,模样大变,是谁把自己的泥像塑得如此相似呢?一根泥手指,还做出了一道血红的伤口。他举起左手凑到泥像前,两相一对比,左手,食指,第二节,伤口的位置与斜度完全一致。
塑出这尊泥像的匠人,一定是跟自己接触过的某个熟人。他后背一阵发凉,感觉有人在暗处盯着。
村人回忆,当初的雕塑匠是温州来的,不止一个。江景防好像明白了什么,心里有了些许的宽慰。看来,江南人氏对沉籍一事还是认可的。只是,身为大宋命官,私下沉籍总是欺君之罪,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可以让后人推崇。
他不愿意他的子孙后代常常提及沉籍之举,所以,他必须从根子上让人忘了此事。
这尊泥像若真的有灵,那两只泥耳就会听到江景防的真身这么说:“赶紧撤掉泥像,除了王大人的。”这堆泥巴一听,暗自高兴,从此它不用天天打坐在此。供品那么香,它又够不着。它望着右边王方贽的泥像想,老王,不陪你了。既为泥土,不如归田。
江景防解放了自己的泥像,又发出下一道指令:“凡我子孙,不准再提沉籍一事;得取功名也不可显彰。违者,为欺罔之罪。”这些话,也许几百年后,就成了江氏谱牒里韬光养晦的祖训了。
接着,江景防用受过伤的左手,握住了泥像假装受伤的左手。他一用力,对方的左手就折断了,掉进了历史。村中长老,眼看他考取功名,眼看他一级级升为大臣,眼看他被贬官,眼看他两手空空回故里,现在又眼看他亲自动手,自毁偶像。
高二明白,刚毁掉的只是实体偶像,而江景防真正想做的,是要在江氏的家族史中自毁偶像。只有这样,才能让家族的一代代避开未来未知的灾祸,然后瓜瓞延绵。
三个月后,他决定搬出祖屋。他回来后,不断有人来访,很多还是官员。他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份连罪臣和贬官都算不上,顶多是山中一农夫。他不想别人骚扰他,便沿马尪溪往上走,在右岸择了一个山坳作隐居地,雇人在那里搭建几间茅铺。他看过风水,若在此处终老,利子孙。
那地方,并没地名。他察看过地形,跟高二说,这里就叫桂岩吧。高二说,大人,无桂。江景防指着满地荆棘说,砍了,种桂。
于是,那把铁斧又派上了用场,它在高二手里,成了新辟一个江南村落的元勋。斧子落下,灌木委地,成了家族绵延的肥料。
等待桂岩新居落成的这段时间,江景防常去保安寺。他和住持相谈甚欢,有时候谈谈因果,有时候谈谈林泉之乐。
住持求他给寺庙留幅笔墨,他随手提笔写了一首诗,满篇归隐之意。确实,江景防的伤口愈合了,他脑子里早把两面镇、药发傀儡一类的俗事忘光了。可住持看了诗文,心里却说,施主未必忘得干净,那些前事,一个呼哨就会回来的。
(选自《天涯》文学双月刊2022年第5期)
【注】江景防是吴越国大臣。吴越国向北宋纳土称臣后,宋太宗命他回江南收集吴越国的地域图形及州郡户籍地契,作为日后收缴税赋的凭据。江景防半道用斧凿船沉籍,左手受了伤。沉籍目的是想让朝廷减免江南税赋,以纾民困。他因此差点被杀,最终贬官。节选部分为小说第七节,写他辞官归乡后的故事。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堆满了醅糕、汽糕”,都暗示端坐在房子里的江景防是“泥塑金身”。
B.百姓为江景防和王方贽建生祠,体现他们爱憎的表达朴实而强烈,也说明他们已习惯于匍匐在神祇偶像下。
C.江景防选择溪上游的山坳,除棘种桂,“搭建几间茅铺”,见出归隐之志,“桂岩”的命名含有象征意味。
D.选文结尾部分,江景防常去保安寺与住持聊天,在谈论佛理和优游林泉中挣脱苦闷,心境恬适,并写诗明志。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开篇采用倒叙写法,让两个江景防猝然相遇,起笔突兀,悬疑感十足,能一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写王方贽巡查江南一事,叙述极简,“左眼见丰年,右眼见饥戹,江南早已失血”,语言具有诗的凝练。
C.两次写泥塑的心理,有“魔幻”色彩,与《百年孤独》中“阿玛兰妲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交谈”意趣相类。
D.高二虽是忠诚的仆人,但作者塑造他是为了反衬江景防,如他阻止对活人烧香,不理解“桂岩”命名的深意。
8.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与心理有着密切关系。请结合文本分析江景防自毁偶像的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4分)
9.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有一处闲笔:“(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闲笔不闲,细细咀嚼,别有一番韵味。本文开头写到的“黄狗”也是一处闲笔,请探究它的“闲笔不闲”之处。(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掺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曰:“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需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服牛骖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固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骖骥之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走出对未来的迷茫。
B.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相互掣时、相互斗争,危害国家安全。
C.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14.掺留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行舟①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诗人乘船离家前往吴地;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字突出了诗人刚启程,故乡之思、前路茫茫之,忧便涌上了心头。
B.颔联“云犹冻”运用比喻,云似冻住一般,阴沉天色也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C.颈联“数点”表明家乡渐行渐远,诗人却仍不愿收回视线,写出乡愁难遣。
D.尾联“南来鲤”无理而有情,无端认为鱼是从家乡游来的,却显至深之情。
16.除诗题外,全诗无一字提及手足之情,而手足之情甚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 , ”的要求,
(2)屈原《离骚》中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用到相同意象的一句是“ , ”。
(3)视听结合手法的使用往往能令古诗文中的景物更加生动立体,也能为读者创设身临其境之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面对浩瀚天空,我们的先人认为那里除了点点星光,可能空无一物,______①_____。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太空其实并不空,而是充满了等离子体、宇宙射线、电磁场等物质,存在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随着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人类开始进入并利用太空,太空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越发紧密。就像人们需要根据日常天气预报安排生产生活一样,为了规避太空灾害、更好地探索和利用太空,_______②______,及时监测太空环境并准确预测其变化规律。
人们很早就发现太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源源不断地往外喷发物质和能量,时而平缓、时而猛烈。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太阳打个喷嚏,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就得“感冒”。一般而言,______③______;大幅增强的X射线、紫外射线将以光速轰击地球,8分多钟后即可导致大气电离率增强,引发电离层的剧烈扰动;太阳高能粒子将在几小时之后到达地球附近,极大影响在地球周围运行的航天器安全;上百亿吨的等离子体从太阳表面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抛出,形成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将在几天内到达地球,引起近地空间各种环境要素的剧烈扰动。
拟人修辞具有转移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进行简要分析。(4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各处最多不超过16个字。(3分)
20.请结合以上片段,对“空间天气”下定义,不超过40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愈力就是生物依靠自身的内在生命力,修复肢体缺损和摆脱疾病与亚健康状态的一种依靠遗传获得的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
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人类漠视了自身的自愈力,也藐视了自然界的强大力量。《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也就是说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要顺应自然和身体的规律,否则就会破坏天道,损害人体的自愈力。如果你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养生的核心就是顺应自然,顺应人体规律,做到天人合一。
人体的自愈力下降,就会出现疾病,所以增强人体自愈力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负氧离子正是通过增强人体自愈力,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来帮助人体战胜疾病的。自愈力如同大树的根,根壮叶就茂。自愈力增强了,身体里所有的疾病都会得到治疗。这也是负氧离子作用范围广的原因。长期生活在负氧离子浓度强的自然环境中的居民大都能健康长寿,因为负氧离子对人体状况的改善是修复人体自愈力来完成的,而自愈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1.下列句子中的“阴”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阴”,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气预报说今天只是阴天,没有雨,大家就不要带伞了。
B.凡事讲究阴阳调和,在家庭关系中要注意避免一方太过强势。
C.这个人常常在背地里使绊子,很阴,你还是少和他来往。
D.这个地方背阴,待久了容易着凉,大家还是早点离开。
22.文中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有几处表达不合理,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比尔·盖茨在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给出了自己对年轻人的五条忠告:
第一条,你的生活不是独幕剧。
第二条,再聪明的人也会遇到难题。
第三条,专注于能解决重要问题的工作。
第四条,不要低估友谊的力量。
第五条,适当放松并不意味着懒惰。
以上材料中哪条或哪些忠告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