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天津专用)(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天津专用)(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天津专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评卷人得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播出的节目《黑鹰少年》在网络平台上收获9.5分的观众好评;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的单元剧《热爱》也 大众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讨论。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胜负,也在于奋勇拼搏的精神,“激活”观众心中的热血。单元剧《我们这十年——热爱》中,刚来到学校任教的中学教师张雷,开始还 的,但看着他带领的校足球队在训练有素的对手面前溃不成军,眼眶泛红却只能躲闪着孩子们求助的哭喊,屏幕前观众的内心也被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折感击中。但正因如此,随着校足球队知耻而后勇的进步,观众也深切体会到那种艰苦训练所带来的澎湃向上的激情和力量。
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塑造,也体现在对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的 。例如大凉山交通不便,如果没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普及,一群打篮球的孩子也很难被外界关注到。瓦尔阿木不仅是孩子们的教练,同时也是球队的“运营经理”,他通过拍摄短视频以及手机直播的形式把孩子们训练和比赛的镜头分享到网络上,引发了大众的兴趣,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过37万粉丝。网络传播和热度让这群孩子有机会从大凉山深处走出来,一步步走到 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今年10月,凉山黑鹰队的这群孩子甚至受邀在2022-2023赛季CBA常规赛揭幕战上亮相,也让雏鹰振翅越飞越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引发 三翻四覆 呈现 举世闻名
B.生发 三心二意 浮现 举世闻名
C.引发 三心二意 呈现 万众瞩目
D.生发 三翻四覆 浮现 万众瞩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B.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C.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D.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
【答案】1.C 2.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引发”,引起,触发。“生发”,指“滋生,发展”或“生利”。本处是说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的单元剧《热爱》引起大众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讨论,所以用“引发”。第二空,“三翻四覆”,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三心二意”,常指不安心,不专一。本处是说中学教师张雷刚来到学校任教时并不专心,所以用“三心二意”。第三空,“呈现”,显现,展示出。“浮现”,再次在脑子里显现。本处是说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展现出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第四空,“举世闻名”,指吸引全世界人的注意力。“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本处是形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是说能引起很多人注视的体育馆,所以用“万众瞩目”。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体育精神”与“传扬”搭配不当,应与“传递”搭配;二是“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语序不当,应该为“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通过热血的故事”作状语,提前与否,不影响句意。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
3.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B.元杂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民族古代最长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D.《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合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英国现代作家”错误。他是美国作家。B.“元杂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错误。元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D.“《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选C。
评卷人得分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载。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了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延续、继承及发展。
(摘编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在当今21世纪开始之际,人类既享受到现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文明发展,同时也切身地感受到现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态的急剧恶化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应当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速过渡到后工业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之中的许多智慧资源的确是极其宝贵的。特别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当前亟须建设的当代生态人文主义,我国古代生态智慧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在当代,人与自然、生态观与人文观能否真正实现统一,从而建设当代形态的生态人文主义,这是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十分紧
迫的现实问题。
对于我国当前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更有其特殊价值。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许多矛盾暴露出来,其中非常突出的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突出矛盾。因此,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和谐协调成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国要真正做到两者之间的和谐协调,除了发展模式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样重要的是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易于为广大人民接受的生态与环境理念,这就要借鉴我国古代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构建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当代中国生态理论体系,以期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早就引起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美国研究环境问题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指出:“我们只应当追求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财富,我们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精神文化的。如果我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那就会导致灾难。老子提倡无私和博爱,并认为这是人类事业中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对此评价道:“这恰与老子几千年前所提‘无欲’‘天人合一’相对应,这正是人类正‘道’的基本前提。并且老子的思想提供的价值观念真正切中了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异化的种种问题与要害,正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方。”当然,还有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许多已经为大家熟悉的理论家,都从我国“天人合一”思想中吸取诸多精华,说明我国古代这一理论所具有的当代普世性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
材料三:
2014年开始,国务院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缓解环保和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2015—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及销量统计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社会中“虞”这一机构的设立,与“里革断罟”等典故的出现,表明中华民族保护自然的意识
古已有之。
B.超前的绿色环保思想催生出了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其中的一些在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如“二十四节气”。
C.“天人合一”包含自然与社会双重意蕴,是当代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来源。
D.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认为,老子提出的“无欲”“天人合一”等思想,能为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提供良方。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且论述的切入点不谋而合。
B.中国当代生态人文主义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符合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需要。
C.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智慧符合西方后工业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
D.201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及销量整体上均呈现增长之势,这体现了工业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为努力医治现代文明病做出的努力。
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天人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B.《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答案】4.B 5.A 6.B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超前的绿色环保思想催生出了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错误,强加因果,“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可见“‘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的原因,也是“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的原因,而“超前的绿色环保思想”与“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且论述的切入点不谋而合”错,曲解文意,材料一的切入点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正面意义,材料二的切入点是现代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两者一正一反,切入点不同。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欣羡,感受自然的乐趣;B.体现了诗人内在心境与外在自然的相融相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C.描写的是李清照的寂寥生活;D.体现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故选B。
评卷人得分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①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无惭焉可也。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低反顾失之皆是也。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②,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方寸之心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
(节选自【宋】叶适《留耕堂记》,有删改)
【注】①四民: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也泛指从事不同职业的人。②侧履:犹如侧足,侧立,是极恭谨谦逊之貌。
材料二: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节选自【宋】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有删改)
材料三: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之赢焉 赢:胜过、胜利
B.朝营暮逐 营:求,谋求
C.货虽不留 货:财物,财产
D.然士罕能蹈其义 蹈:遵循,履行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 某所,而母立于兹
B.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贪于财货,好美姬
C.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 成以其小,劣之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B.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C.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D.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居民的区域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B.“汴之阳”指汴河的北面。中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C.古人跨出一脚为“步”,再跨一脚为“跬”。韩愈在《劝学》中有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苏轼,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他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将对亡妻诚笃的感情写得感人至深。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各行各业的人都拼命追求,不知满足,是为了尽己所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物质财产。
B.灵璧张氏之园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这样的环境会让人淡忘功名利禄,获得淡然的心态,放弃仕途而选择怡情养性的隐居生活。
C.有人居于乡野、安于现状,因而不愿外出做官;有人身在官场,为利益所牵,因而不愿退出官场。这两种人在苏轼眼中都是不可取的。
D.学之有恒,不应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曾国藩就在选文中批驳了在家读书时因种种借口不能用功的情况。
【答案】7.A 8.D 9.A 10.C 11.B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赢”,盈余、积余。句意:(担心)没有为后代积余什么。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所”,结构助词,构成所字结构;/名词,处所,地方。句意:所到的乡里没有不用这句话互相教诲告诫的。/某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里。B.“于”,介词,在;/引出动作的独享,不译。句意:才在汴水的北面经过灵璧张氏的园亭。/贪图财物,宠爱美女。C.“则”,于是,就;/竟然,却。句意: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D.“以”,因为。句意:千万不要因家里有琐事而间断看书的功课。/成名因为它(促织)个儿小,看不上它。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否则的话,财物即使留下来可是内心修养却没有,那么把财物留在家里。室里不能承受,财物传给子孙,子孙不能守护,甚至出现遭受刑狱、杀戮等灾祸和羞辱,遭爱水灾、火灾、被偷、被抢,不久后反而失去它们的情况,都是因为这内心没有修养的情况啊!“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句子对称,故应在这四句话的前后停顿,排除BC;“刑祸戮辱”是遭受的一种情况,“水火盗贼”是另一种情况,故应在“刑祸戮辱”后断开,排除D。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人跨出一脚为‘步’,再跨一脚为‘跬’”错,说反了。古人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这样的环境会让人淡忘功名利禄,获得淡然的心态,放弃仕途而选择怡情养性的隐居生活”错,无中生有。通过“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仕隐皆便的环境。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
评卷人得分
四、(27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4分)
(2)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舟车冠盖之冲。(4分)
【答案】(1)大概因为这句话的言辞质朴但是劝勉告戒的意旨深远,恐怕不是善于对文辞进行修饰的人所能看出的。
(2)如今张氏的先人,用来替子孙后代考虑的长远又周到,因此在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建筑居室营造
园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质”,质朴;“殆”,恐怕、大概;“文”,修饰;“于”,对;“窥”,看出。(2)“所以”,用来;“周”,周到、细密;“冲”,要道、要地、要冲;“筑室艺园于舟车冠盖之冲”,介宾短语后置。
13.葛自得先生、灵璧张氏先君与曾国藩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葛自得先生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是好的品德、举止、修养、礼仪;灵璧张氏先君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是仕隐皆便的艺园/住所/宅院;曾国藩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是善学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家书/家风/家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葛君……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方寸之心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概括:葛自得先生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是:好的品德、举止、修养、礼仪;
(2)根据材料二“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概括:灵璧张氏先君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是:仕隐皆便的艺园/住所/宅院;
(3)根据材料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概括:曾国藩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是:善学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家书/家风/家训。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小时候听民间传诵这句话,就已经知道它的旨趣。后来外出游学,所到的乡里没有不用这句话互相教诲告诫的。现在葛自得先生从这句话中取了“留耕”二字来为自己的居室命名,大概因为这句话的言辞质朴但是劝勉告诫的意旨深远,恐怕不是善于对文辞进行修饰的人所能看出的。
人们一切穿、吃、住、玩的需求,只要够自己一个人使用就可以了,能留给子孙后代的本来就有限。然而,人们的思想为家庭所迫促,(担心)没有为后代积余什么。爱护子孙并被这种感情牵制,(担心)不能为后代置什么产业。于是士农工商各个行当,朝朝暮暮谋求追逐,全都争相花费力气,全都认为自己追求的合情合理,即使有危险也始终不畏惧,已经得到了很多仍然不会满足,是因为人们留下的财物不仅仅是给自己本身的缘故。唉!像这样的话,人们的欲望实在是不能控制了。虽然这样,如果那些留下的财物一定要和内心修养同时俱备,只要良心不沦丧,谋求追逐的方法没有错误,即使留下阡陌连接的田地,堆积如山的粮食,也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否则的话,财物即使留下来可是内心修养却没有,那么把财物留在家里。室里不能承受。财物传给子孙,子孙不能守护,甚至出现遭受刑狱、杀戮等灾祸和羞辱,遭受水灾、火灾、被偷、被抢,不久后反而失去它们的情况,都是因为这内心没有修养的情况啊!所以增加财物不如少量占取,多贪多得不如减少欲望,有收获不如不去争抢。这样,财物即使没有留下,好的品性却
可以代代相传。哪里只是田野里巷这样,士人君子难道偏偏不是这样吗?
葛先生的宅院只有几亩大小,没有高墙大屋这样的建筑,房前屋后的桑麻果树也是有数的。有两个孩子,品行可以称得是文质彬彬,行为谦恭,违背礼的事情不做,吃穿朴素,自得其乐。这样以后,知道内心修养其实才是无穷的。他留传给子孙的东西和一般人留传给子孙的东西不一样。至于说从“留耕堂”来取得实际的功用,还是把它看作身外之物啊。
材料二:
从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一共走了八百里,才在汴水的北面经过灵璧张氏的园亭。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榈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屋,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来修建这座园。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如果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如果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固君,就像饮食一样,满足饱腹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遵循道义,不顾一切保全节操。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贪图利益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是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如今张氏的先人,用来替子孙后代考虑的长远又周到,因此在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建筑居室营造园林。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假使他们的子孙想要迈出家门出去做官,走几步就到达朝堂;假想他们要使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态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出仕的子孙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在家不仕的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些大概都是他们先人的思惠。
材料三:
学海无涯,没有穷尽,总要以有恒心为主。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我现在在京城,天天事务繁多,而仍然坚持读书从不间断,何况家中怎么也不会如我这里事务繁杂!千万不要因家里有琐事而间断看书的功课,更不要因考试临近而间断看书的功课。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9分)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②此词是作者受诬陷、弹劾后于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
B.“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结语,语言质朴无华,斩截有力。
C.上片末二句精力弥满、笔势劲挺,下片前两句凄然欲绝、情绪低沉。
D.结尾二句紧承前句,与首句互相呼应,使全词结构完整严谨。
(2)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3分)
(3)本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以情语取胜,请分析下片抒发了作者那些情感。(3分)
【答案】
(1)C
(2)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的角度,答成以乐静衬托愉悦心情也可。)②上阕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③虚实结合,虚写十年前纵饮时的喜悦,实写十年后忧患凋零中感慨年华逝去的迟暮伤感。
(3)①诗人用“心无改”直抒胸怀,表明自己虽年华渐老而壮志无改。②以年华老去鬓生华发的外表与未曾改变的壮志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老当益壮之情。③“旧曲重听”为实写,“当年醉里声”为虚写,虚实结合,沉郁而昂扬地抒发了一如往日的豪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精力弥满、笔势劲挺”“凄然欲绝、情绪低沉”错误。“忧患凋零”四字,如今好友相继离去,忧愁疾患催人朽。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写出了想起了往事,倍觉光阴流转如此迅速。可以说上片末二句凄然欲绝、情绪低沉。而“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写到词人鬓发虽已经变成了白色,但是内心的豪情壮志并没有改变。可以说下片前两句精力弥满、笔势劲挺。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月白风清”意思是春风得意前途亮。这四字色调明朗,明朗美好的景色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所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意思是十年前,酒席宴上我是客人。春风得意前途亮。这是对十年前美好生活的回忆,写出了自己愉悦的心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写到如今好友相继离去,忧愁疾患催人朽,想起了往事,倍觉光阴流转如此迅速。所以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这是对十年前美好生活的回忆,是虚写;“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这是对如今现状的描写,虚实结合,虚写十年前纵饮时的喜悦,实写十年后忧患凋零中感慨年华逝去的迟暮伤感。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鬓华虽改心无改”写到鬓发虽已经变成了白色,但是我的心没改变。“心无改”直接抒发了自己虽年华渐老而壮志无改的情感,属于直抒胸臆。“鬓华虽改心无改”写到鬓发已经变成了白色,内心的豪情壮志并没有改变,以年华老去鬓生华发的外表与未曾改变的壮志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老当益壮之情。“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写到旧曲重听心里觉着耳熟,就好似当年醉里听。“旧曲重听”为实写,“当年醉里声”为虚写,虚实结合,沉郁而昂扬地抒发了一如往日的豪情。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6分)
风景,是心灵的庇护所。面对“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景,杜甫心怀身已衰老却志业无成的遗憾,吟出“_______________”;黄州赤壁之下,面对“_______________,水光接天”的美景,苏轼借客之口叹人生短促“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洞庭湖畔,张孝祥“_______________”的胸怀,与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交融。风景,亦是一所无言的学校。当我们站在阿房宫的遗址之上,会想象阿房宫当年“_______________,隔离天日”的壮丽,并借古鉴今,反思历史。
【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白露横江;哀吾生之须臾;肝肺皆冰雪;覆压三百余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萧、鬓、臾、覆。
评卷人得分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驿路梅花
王剑冰
①花瓣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像一层层的云,驿路在云中伸展。地上片片白了,说不清是雪还是梅。馨香随着山风灌得满怀,深吸一口,就吸进了梅岭诗意盎然的早晨。
②路前面出现了一个弯,而后又一个弯,拐过去就看到了融在风景中的风景。
③能让一个个朝代为之倾目的地方,一定有它的不寻常处。秦始皇派十万大军进入岭南,汉武帝出兵征讨南越,都是翻越梅岭山隘。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中国运销国外的商品也都是逾梅岭进入韶关然后到达广州入海。不管是出去还是进入,梅岭都是当时的必由之路,只是自秦汉开拓的山路险峻之极,需要拓展得更顺畅。这项不大好干的工作一直拖到了唐代开元四年,唐玄宗安排给了老家在韶关的张九龄,艰难可想而知。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宰相诗人,硬是率民工在梅岭留下了一首仄仄平平的经典。
④梅岭,是在梅中开了路,还是因路种了梅?不好找到确切的答案,路与梅就此相伴千年。坚硬与柔润、古朴与馨香和谐地融为一体,一些梅老去,新的梅长出来,石头将梅的根压住了,会抬一抬身子,让那些根舒展,抬起身子的石头有一天走失。新的石头还会补缺上去。
⑤梅随着或明净的雨或晶莹的雪一同洒落,说不准哪位诗人走来,会随着诗句曼扬,路渐渐上升到了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层次。梅开与未开,在梅岭都会生发缤纷的联想。一步步踏着光滑的石道前行,身上早已经汗涔涔的了。有人及早地到亭上歇息,驿路上无数大大小小的亭,当年苏轼是在哪个亭子歇脚呢?陈毅遇险时躲在哪一片林子,而有了《梅岭三章》的绝唱?
⑥我转换两次飞机到达赣州,又走了很长的陆路才到大庾驿路,古人在途中得耗费多少时光?梅岭是中原最后一座山,多少人走到这里,都会有辞国望乡的感怀,尤其那些贬谪之士。唐初宋之问贬南粤时,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哀惋不已:“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翦鸟,泪尽北枝花。”苏轼、苏辙、寇准、秦观、杨万里、汤显祖,这些人过梅岭时无不神离泪飞。究竟有多少贬官走过这驿路,数不清了。他们成为梅岭一道特殊的风景。其实,过去了,也就安心了。正是一批批的人过往梅岭,促进了南粤文明的发展。苏轼不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欣叹吗?他在建中靖国元年北归时,
梅岭迎接他的,仍是雪样的梅花,还有汤显祖,贬谪的时候,在南安听到太守女借树还魂的故事,方写成一曲千古名剧,大余还修了牡丹园念着他。所以还是放放那些沉重的心事吧,“飘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梅孤清高洁,凌寒不惧,报天下春而后隐去,与人的品性如此相融,一切的疲惫、忧烦、离愁郁暂时隐退,目光里盈满春的笑意,于是更多地有了王安石、黄庭坚、朱熹、解缙、王阳明的足迹。
⑦终于上到了最高处,南托交广、西拒湖湘的梅关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暨立于梅岭分水界上,从这里向南,就是广东地界,一个慢下坡弯向了同样盛开的梅林。虽没见什么人走上来,眼前却呈现出一片肩挑车运的繁忙景象。其间。荷兰访华使团从广州出发,沿水路北上觐见清朝皇帝。900名挑夫、150名护卫,熙熙攘攘走上梅岭,他们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问候,我得给他们让路了。那个时候朝贡或通商的除东南亚30多个国家外,还有欧洲荷兰、意大利等国,这条路也是西方同中国往来的使节路。
⑧在驿路的起点,我看到了章水边的码头,老得不成样子了,几棵树歪斜地伸进了水中,树旁还有拉纤的岸路,系船的拴石。一艘艘大船在纤夫的拉扯下靠岸。成千上万的脚夫涌上去,一箱箱一袋袋的货物紧张地搬卸,驿路上就连续不断地沉沉走过北中国的特产,而后换回所需的物品。当年文天祥在广东被抓就从这里下船,被解上北京,还有北伐军的步履,帝国主义的铁蹄,都在这里留下了记忆。很多的博物馆、纪念馆、史籍典章都联通着这条路。很多死去的和活着的人心里都装着这条路,这条路给一个民族带来的东西太多太多。驿路上,叠压着无数的血泪、无数的呼喊和叹息,也承载着无数的盈满春意的诗魂,更烙刻着无数来自异域匆匆的足迹。
⑨“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驿路回望中,百树梅花又竞相开放,或傍石古拙,或临水曲斜,那暗香盈盈的花瓣,将芬芳一个又一个千年……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梅花”贯穿全文,把梅岭风光与古道上的历史足迹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融在风景中的风景”指在梅岭花海美景包围下的梅岭驿路,写出了驿路所处的自然环境之美。
C.第⑧段描绘了“老得不成样子”的“码头”、“歪斜”的“树”等意象,意在说明“梅岭驿道”从古至今一直只是悲情的代名词。
D.文中加入了作者于梅岭驿道目睹西方使节经行的段落,从而增加了文章的现实意义,颇具巧思。
E.全文从“景”“人”“情”等多方面组织材料,将所见与所感结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形敬而神聚。
17.简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8.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6分)
19.文末说“那暗香盈盈的花瓣,将芬芳一个又一个千年……”,请结合全文探究其内涵。(6分)
【答案】
16.C、D
17.内容上,写梅岭花瓣纷飞的景象与作者愉悦的心情,吸引读者;
结构上,照应题目,引出下文(或:为后文写驿路上的文人足迹铺垫)。
18.比喻,把驿路比作仄仄平平的经典,“仄仄平平”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驿路的崎岖险峻(或:开路艰难),“经典”则体现其从古至今一如既往的重要作用;引用诗句,增加诗意与文化气息,表达对张九龄其人的崇敬赞美。
19.表层义写现实梅花将持续开放;深层义是梅岭驿路承载的中华文化精髓(或文人风骨精神/诗魂)将永世传承;驿道促进了南北、中西文明的沟通交流,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作用,表达作者对梅岭驿路的赞美,对其光明未来的期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从古至今一直只是悲情的代名词”错,第⑧段描绘的“老得不成样子”的“码头”、“歪斜”的“树”等意象,意在说明它们见证了“梅岭驿道”一段曾经繁华如今破败的历史记忆。D.“作者于梅岭驿道目睹西方使节经行的段落”错,并非“目睹西方使节经行”,只是作者的想象。故选CD。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1)分析内容上的作用“花瓣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像一层层的云,驿路在云中伸展”“地上片片白了”“馨香随着山风灌得满怀”“梅岭诗意盎然的早晨”等词句,写出了梅岭花瓣纷飞的景象与作者愉悦的心情,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2)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本文标题是“驿路梅花”,第一段首句说“花瓣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像一层层的云,驿路在云中伸展”,所以,第一段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下文第5、6段写到驿路上走过很多文人墨客,他们留下了很多与梅岭有关的诗篇,故第一段为后文写驿路上的文人足迹铺垫。
1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硬是率民工在梅岭留下了一首仄仄平平的经典”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在梅岭开凿的驿路,喻体是“一首仄仄平平的经典”,把驿路比作仄仄平平的经典,其中“仄仄平平”一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驿路的崎岖险峻(或:开路艰难),“经典”一词体现了驿路从古至今,一如既往的重要作用;“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宰相诗人”运用引用修辞手法,引用张九龄本人的诗句,既增加诗意与文化气息,又表达对张九龄的崇敬、赞美之情。
1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的能力。结合“驿路回望中,百树梅花又竞相开放”可知,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写现实梅花将持续开放;结合“梅岭是中原最后一座山,多少人走到这里,都会有辞国望乡的感怀,尤其那些贬谪之士。唐初宋之问贬南粤时,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哀惋不已:‘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翦鸟,泪尽北枝花。’苏轼、苏辙、寇准、秦观、杨万里、汤显祖,这些人过梅岭时无不神离泪飞”“苏轼……在建中靖国元年北归时,梅岭迎接他的,仍是雪样的梅花,还有汤显祖,贬谪的时候……方写成一曲千古名剧……梅孤清高洁,凌寒不惧,报天下春而后隐去,与人的品性如此相融,一切的疲惫、忧烦、离愁郁暂时隐退,目光里盈满春的笑意,于是更多地有了王安石、黄庭坚、朱熹、解缙、王阳明的足迹”“驿路上,叠压着无数的血泪、无数的呼喊和叹息,也承载着无数的盈满春意的诗魂”分析,梅岭驿路承载的中华文化精髓(或文人风骨精神/诗魂)将永世传承;结合“秦始皇派十万大军进入岭南,汉武帝出兵征讨南越,都是翻越梅岭山隘。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中国运销国外的商品也都是逾梅岭进入韶关然后到达广州入海。不管是出去还是进入,梅岭都是当时的必由之路”“其间。荷兰访华使团从广州出发,沿水路北上觐见清朝皇帝。900名挑夫、150名护卫,熙熙攘攘走上梅岭,他们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问候……那个时候朝贡或通商的除东南亚30多个国家外,还有欧洲荷兰、意大利等国,这条路也
是西方同中国往来的使节路”等内容分析,驿道促进了南北、中西文明的沟通交流,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作用,表达作者对梅岭驿路的赞美,对其光明未来的期待。这是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评卷人得分
六、(10分)
20.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敬辞和谦辞是古诗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一般来说,敬谦是有章可循的一一“尊彼谦此”。___。___。“足下”意指“脚下”,按说应该是谦词,但这个词却是敬词___。
其实,这两个词之所以能表达出敬意,是出于共同的原因,即尊敬到不能直视对方的眼睛,只能将目光停留在对方的脚下(“足下”),对方尊贵无比,自己只能仰视到台阶之下(“陛下”);___。
A.有两个词比较特殊,一个是“足下”,一个是“陛下”。
B.这两个词虽然貌似敬谦词中的异类,其实依然符合敬谦词“尊彼谦此”的规律。
C.含“高”(高堂)、“贵”(贵庚)、“令”(令郎)等美好字义的词语常常都是敬词,而含有“卑”(卑职)、“鄙”(鄙人)、“家”(家父)等卑微卑下之意的词语都是谦词。
D.“陛”是台阶的意思,在台阶之下应该是臣子的谦称,但这个词却是对皇上的敬称。
【答案】C;A;D;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开头说古文中有敬辞和谦辞两种,承接“敬谦是有章可循的”,后面应该介绍谦敬词的规律,第一处应选C;根据后文解释“足下”作为敬辞的原因,可知第二空应选A;承接A项中“陛下”,第三处应选D;最后一空作为总结句,放在最后,应选B。先后顺序是:CADB。
21.“钝感力”一词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同名作品,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钝感力”是指,当一个人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伤痛时,依然能够坚定或乐观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是“实现人生目标或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你认为谁是《红楼梦》中最具“钝感力”的人物?是刘姥姥?是香菱?还是史湘云?请从三人中选择一个,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与“钝感力”的定义,分析其“钝感力”的具体表现,100字左右。(6分)
【答案】
示例一: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凤姐和鸳鸯想着法子捉弄她,刘姥姥配合两人意图,在饭桌上扮丑、讲笑话、出洋相,一时惹得贾府众人哄堂大笑,并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游玩大观园时,刘姥姥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对戏弄巧妙化解。
示例二:香菱出身于乡绅之家,本应衣食富足一生无忧。但一次意外被拐改变了她的人生,后又被卖给“呆霸王”薛蟠做妾。一次薛蟠外出,香菱得以在大观园小住。她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孜孜不倦地学起了作诗,最终学有所成。
示例三:史湘云出生不久就失去父母,但她却永远保持乐观心态。她组局“螃蟹宴”、烤鹿肉,扑雪人、放鞭炮、醉卧芍药裀、对抢争联句……把欢乐传递给每一个人,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喜爱,将自己的人生
过得快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示例一:刘姥姥家境困苦,时值冬日,一家子为生计过活而一筹莫展。此时的她不同于女儿女婿在家中吃酒撒气、坐以待毙,而是厚着脸皮主动去贾府找王夫人寻求帮助。在二进荣国府时,她更是在饭桌上扮丑、讲笑话、出洋相,一时惹得贾府众人哄堂大笑。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带回了凤姐赠予的二十两银子,可保全家一年温饱;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获得贾母欢心,回家时除了王夫人赠予的一百两银子之外,还收获了贾母、凤姐、平儿等人各类衣衫物品。在游玩大观园时,刘姥姥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对戏弄巧妙化解,或夸得贾母心花怒放,或逗得贾府上下欢声笑语,竟不像是贾府众人取笑了刘姥姥,而是刘姥姥用自己乡野式的才智,赢得了众人喜爱,并达到自己的目标。刘姥姥机制幽默,大智若愚,顺时顺势而为。学会多一些钝感力,不因外界的评价而过度脆弱,不因逆境的产生而过度畏难,内心笃定,拥有平常心,想必诸事皆可迎刃而解。
示例二:香菱出身于乡绅之家,本应衣食富足一生无忧。名门望族出身她,却阴差阳错坠入奴隶阶层。但一次意外被拐改变了她的人生,后又被卖给“呆霸王”薛蟠做妾。一次薛蟠外出,香菱得以在大观园小住。她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孜孜不倦地学起了作诗。当时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香菱却具有冲破时代思想束缚的力量。她进入薛家之后,主动跟“蘅芜君”薛宝钗学习认字,其后又对作诗产生了兴趣,可薛宝钗认为女子应该学习女红针线,诗词只是娱乐,因此不建议香菱学习,香菱转而去找大观园第一诗人“潇湘妃子”林黛玉,拜其为师,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作诗上。有一个叫香菱的身份低下的丫鬟,在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毅然投入学习的浪潮之中。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用在香菱身上,恰如其分。
示例三:史湘云出生不久就失去父母,但她却永远保持乐观心态。她性格开朗、豁达。她酷爱男装,没有小女儿的羞羞答答,她能和宝玉喝酒猜拳,大喊大叫;她能烤肉饮酒,大吃大嚼;她能肆意痛饮,随处醉卧。她就像太阳一样,色彩明丽,让人愉快,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叽叽喳喳笑声不断。她是一个让人快乐的女孩子。她组局“螃蟹宴”、烤鹿肉,扑雪人、放鞭炮、醉卧芍药裀、对抢争联句……把欢乐传递给每一个人,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喜爱,将自己的人生过得快乐。
评卷人得分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许多花选择在春天开放,然而,也有些花会选择在其它季节开放:夏天、秋天甚至是严冬……许多花选择在花园中开放,然而,也有些花会选择在其它地点开放:墙角、绝壁、甚至是泥塘……花如此,人亦然。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别样的绽放
许多“花儿”均想开在春天里——因为温度适宜,雨水柔而足;要是再生在“花园”里,加以“园丁”的辛勤呵护,则更是美上加美。然而,这样占尽“天时地利”的你,真能如你所愿?游客们走在花园中,惊叹于生命的美,但他们叹的往往是整个花园,注意到的未必是你。“孤芳自赏”岂是你的本意?
如何才能为他人所见?不妨绕开“寻常路”。众芳摇落我自开,孤崖绝壁我常在,往往更能博得人们的惊叹、赞美;不止因它们生得出乎意料,更因为它们彰显了一种生命的奇迹。
你不妨等一等,等到那黄色成了底色的“秋日”,或再晚些,到那白茫茫的“冬天”去。那时百花凋落,颜色单调,人们路过花草,便容易触景生情,感慨起时光飞逝,温暖明媚的日子一去不返。你若在此时盛开,该是“菊花”或“梅花”。悲天悯人者看到你,便看到你和陶渊明的闲情逸致,饮一口酒,想着“元亮之乐我今得之矣”,心里就有了点隐士之趣;心灰意冷者看到你,就想到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看到灰白色里绽放的一点红,盼头也随之而来。
你是青少年,你是“祖国的花朵”,花开之理,于你亦然。你若能如那菊梅一般,开在凋敝之时,开到严寒中去,在最寒冷、最黑的时刻站出来,为他人雪中送一点炭,你就自然是那极美的花了。
你不妨走远些,到那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或再远点,到那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去。那里风沙漫天,高寒少雨,正是需要植物抵御沙尘,改善水土的地方。你若在此地开放,该是“格桑”或“沙棘”。这下没有什么人来看你了,但你不必着急。你先“站好自己的这班岗”,幸福随后将至——你的同伴们当年大概也不曾想过,青藏铁路把现代化的一切都送到这块土地,祖国的政策扶持让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过上好得多的生活,全中国都知道了格桑花的花语是幸福;你的果实将被制成美味营养的沙棘汁,让人们喝了大呼神奇,你本身也驻扎在防风固沙的一线,以环保的卫士之名,被人们记得。
你若能如那格桑花、沙棘一般,开到需要你的地方去,开到能有大用处、有大价值——能为国有利、为人民服务的地方去,你就是那更美的“花”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该是喜欢这种赏识的。
如果你愿做“花园里”的“花朵”,那也很好;但我更希望你知道,如果你歌颂美,即使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花”之美丽,在于外表,更在精神。
我是谁?和你一样!我们是“花朵”,是新时代的青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花”和“春天、夏天”“墙角、绝壁”等一样,并非仅指事物本身,更是象征着与它们类似的人和场景。“春天”和“花园”可以理解为合适的时机、舒适的环境等,而其他意象则象征了与之相反的,“不合时宜”的时机和场合。但是材料中的两个“然而”色彩鲜明地提醒考生,本文落脚点应落在“春天”“花园”以外的地方,应重点去谈如何看待那些“开放在其他季节、其他场合”的花;材料最后的“花如是,人亦然”一句则要求考生必须由花及人,谈到材料带给人们的启发。
秋冬之花、墙角绝壁之花自古为人们所喜爱,是因为它象征了我们所看重的精神:不畏艰难、自主独立等,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花又可以看出“哪里需要哪里搬”“做对国家有用的人”等现代人需要的品质。考生应正确认识这些精神品质与不同花的对应关系,将其合理融入作文之中借题发挥,讨论如何从“花”中吸取经验教训。
题目还要求从“新时代的青年”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写作,因此考生必须将这些“花”与自身关联起来,既不可大谈“花”而忘记自身在作文中的定位,又不可一直谈论青年人如何做,而忘记了材料本身。
写作时,可采用总——分——总的文章结构。考生可先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即自己对于那些“其他季节、其他地点开放的花”的看法,再从不同角度,如它们的优点、意义、给考生的启发等方面解释说明中心论点,并在最后扣题,强调观点,收束全文。
立意:
1.宁为墙角数枝梅,不做园中一朵花。
2.为花应如菊、梅,开于秋冬之时。
3.温室花已足,开到需要处。
4.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人生如花开。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天津专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评卷人得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播出的节目《黑鹰少年》在网络平台上收获9.5分的观众好评;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的单元剧《热爱》也 大众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讨论。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胜负,也在于奋勇拼搏的精神,“激活”观众心中的热血。单元剧《我们这十年——热爱》中,刚来到学校任教的中学教师张雷,开始还 的,但看着他带领的校足球队在训练有素的对手面前溃不成军,眼眶泛红却只能躲闪着孩子们求助的哭喊,屏幕前观众的内心也被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折感击中。但正因如此,随着校足球队知耻而后勇的进步,观众也深切体会到那种艰苦训练所带来的澎湃向上的激情和力量。
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塑造,也体现在对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的 。例如大凉山交通不便,如果没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普及,一群打篮球的孩子也很难被外界关注到。瓦尔阿木不仅是孩子们的教练,同时也是球队的“运营经理”,他通过拍摄短视频以及手机直播的形式把孩子们训练和比赛的镜头分享到网络上,引发了大众的兴趣,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过37万粉丝。网络传播和热度让这群孩子有机会从大凉山深处走出来,一步步走到 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今年10月,凉山黑鹰队的这群孩子甚至受邀在2022-2023赛季CBA常规赛揭幕战上亮相,也让雏鹰振翅越飞越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引发 三翻四覆 呈现 举世闻名
B.生发 三心二意 浮现 举世闻名
C.引发 三心二意 呈现 万众瞩目
D.生发 三翻四覆 浮现 万众瞩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B.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C.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D.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
3.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B.元杂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民族古代最长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D.《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合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评卷人得分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载。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
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了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延续、继承及发展。
(摘编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在当今21世纪开始之际,人类既享受到现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文明发展,同时也切身地感受到现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态的急剧恶化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应当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速过渡到后工业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之中的许多智慧资源的确是极其宝贵的。特别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当前亟须建设的当代生态人文主义,我国古代生态智慧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在当代,人与自然、生态观与人文观能否真正实现统一,从而建设当代形态的生态人文主义,这是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对于我国当前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更有其特殊价值。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许多矛盾暴露出来,其中非常突出的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突出矛盾。因此,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和谐协调成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国要真正做到两者之间的和谐协调,除了发展模式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样重要的是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易于为广大人民接受的生态与环境理念,这就要借鉴我国古代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构建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当代中国生态理论体系,以期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早就引起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美国研究环境问题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指出:“我们只应当追求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财富,我们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精神文化的。如果我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那就会导致灾难。老子提倡无私和博爱,并认为这是人类事业中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对此评价道:“这恰与老子几千年前所提‘无欲’‘天人合一’相对应,这正是人类正‘道’的基本前提。并且老子的思想提供的价值观念真正切中了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异化的种种问题与要害,正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方。”当然,还有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许多已经为大家熟悉的理论家,都从我国“天人合一”思想中吸取诸多精华,说明我国古代这一理论所具有的当代普世性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
材料三:
2014年开始,国务院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缓解环保和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2015—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及销量统计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社会中“虞”这一机构的设立,与“里革断罟”等典故的出现,表明中华民族保护自然的意识古已有之。
B.超前的绿色环保思想催生出了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其中的一些在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如“二十四节气”。
C.“天人合一”包含自然与社会双重意蕴,是当代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来源。
D.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认为,老子提出的“无欲”“天人合一”等思想,能为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提供良方。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且论述的切入点不谋而合。
B.中国当代生态人文主义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符合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需要。
C.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智慧符合西方后工业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
D.201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及销量整体上均呈现增长之势,这体现了工业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为努力医治现代文明病做出的努力。
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天人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B.《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评卷人得分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①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无惭焉可也。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低反顾失之皆是也。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②,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方寸之心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
(节选自【宋】叶适《留耕堂记》,有删改)
【注】①四民: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也泛指从事不同职业的人。②侧履:犹如侧足,侧立,是极恭谨谦逊之貌。
材料二: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节选自【宋】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有删改)
材料三: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之赢焉 赢:胜过、胜利
B.朝营暮逐 营:求,谋求
C.货虽不留 货:财物,财产
D.然士罕能蹈其义 蹈:遵循,履行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 某所,而母立于兹
B.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贪于财货,好美姬
C.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 成以其小,劣之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B.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C.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D.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居民的区域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B.“汴之阳”指汴河的北面。中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C.古人跨出一脚为“步”,再跨一脚为“跬”。韩愈在《劝学》中有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苏轼,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他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将对亡妻诚笃的感情写得感人至深。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各行各业的人都拼命追求,不知满足,是为了尽己所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物质财产。
B.灵璧张氏之园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这样的环境会让人淡忘功名利禄,获得淡然的心态,放弃仕途而选择怡情养性的隐居生活。
C.有人居于乡野、安于现状,因而不愿外出做官;有人身在官场,为利益所牵,因而不愿退出官场。这两种人在苏轼眼中都是不可取的。
D.学之有恒,不应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曾国藩就在选文中批驳了在家读书时因种种借口不能用功的情况。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
评卷人得分
四、(27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4分)
(2)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舟车冠盖之冲。(4分)
13.葛自得先生、灵璧张氏先君与曾国藩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分别是什么?(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9分)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②此词是作者受诬陷、弹劾后于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
B.“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结语,语言质朴无华,斩截有力。
C.上片末二句精力弥满、笔势劲挺,下片前两句凄然欲绝、情绪低沉。
D.结尾二句紧承前句,与首句互相呼应,使全词结构完整严谨。
(2)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3分)
(3)本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以情语取胜,请分析下片抒发了作者那些情感。(3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6分)
风景,是心灵的庇护所。面对“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景,杜甫心怀身已衰老却志业无成的遗憾,吟出“_______________”;黄州赤壁之下,面对“_______________,水光接天”的美景,苏轼借客之口叹人生短促“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洞庭湖畔,张孝祥“_______________”的胸怀,与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交融。风景,亦是一所无言的学校。当我们站在阿房宫的遗址之上,
会想象阿房宫当年“_______________,隔离天日”的壮丽,并借古鉴今,反思历史。
评卷人得分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驿路梅花
王剑冰
①花瓣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像一层层的云,驿路在云中伸展。地上片片白了,说不清是雪还是梅。馨香随着山风灌得满怀,深吸一口,就吸进了梅岭诗意盎然的早晨。
②路前面出现了一个弯,而后又一个弯,拐过去就看到了融在风景中的风景。
③能让一个个朝代为之倾目的地方,一定有它的不寻常处。秦始皇派十万大军进入岭南,汉武帝出兵征讨南越,都是翻越梅岭山隘。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中国运销国外的商品也都是逾梅岭进入韶关然后到达广州入海。不管是出去还是进入,梅岭都是当时的必由之路,只是自秦汉开拓的山路险峻之极,需要拓展得更顺畅。这项不大好干的工作一直拖到了唐代开元四年,唐玄宗安排给了老家在韶关的张九龄,艰难可想而知。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宰相诗人,硬是率民工在梅岭留下了一首仄仄平平的经典。
④梅岭,是在梅中开了路,还是因路种了梅?不好找到确切的答案,路与梅就此相伴千年。坚硬与柔润、古朴与馨香和谐地融为一体,一些梅老去,新的梅长出来,石头将梅的根压住了,会抬一抬身子,让那些根舒展,抬起身子的石头有一天走失。新的石头还会补缺上去。
⑤梅随着或明净的雨或晶莹的雪一同洒落,说不准哪位诗人走来,会随着诗句曼扬,路渐渐上升到了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层次。梅开与未开,在梅岭都会生发缤纷的联想。一步步踏着光滑的石道前行,身上早已经汗涔涔的了。有人及早地到亭上歇息,驿路上无数大大小小的亭,当年苏轼是在哪个亭子歇脚呢?陈毅遇险时躲在哪一片林子,而有了《梅岭三章》的绝唱?
⑥我转换两次飞机到达赣州,又走了很长的陆路才到大庾驿路,古人在途中得耗费多少时光?梅岭是中原最后一座山,多少人走到这里,都会有辞国望乡的感怀,尤其那些贬谪之士。唐初宋之问贬南粤时,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哀惋不已:“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翦鸟,泪尽北枝花。”苏轼、苏辙、寇准、秦观、杨万里、汤显祖,这些人过梅岭时无不神离泪飞。究竟有多少贬官走过这驿路,数不清了。他们成为梅岭一道特殊的风景。其实,过去了,也就安心了。正是一批批的人过往梅岭,促进了南粤文明的发展。苏轼不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欣叹吗?他在建中靖国元年北归时,梅岭迎接他的,仍是雪样的梅花,还有汤显祖,贬谪的时候,在南安听到太守女借树还魂的故事,方写成一曲千古名剧,大余还修了牡丹园念着他。所以还是放放那些沉重的心事吧,“飘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梅孤清高洁,凌寒不惧,报天下春而后隐去,与人的品性如此相融,一切的疲惫、忧烦、离愁郁暂时隐退,目光里盈满春的笑意,于是更多地有了王安石、黄庭坚、朱熹、解缙、王阳明的足迹。
⑦终于上到了最高处,南托交广、西拒湖湘的梅关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暨立于梅岭分水界上,从这里向南,就是广东地界,一个慢下坡弯向了同样盛开的梅林。虽没见什么人走上来,眼前却呈现出一片肩挑车运的繁忙景象。其间。荷兰访华使团从广州出发,沿水路北上觐见清朝皇帝。900名挑夫、150
名护卫,熙熙攘攘走上梅岭,他们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问候,我得给他们让路了。那个时候朝贡或通商的除东南亚30多个国家外,还有欧洲荷兰、意大利等国,这条路也是西方同中国往来的使节路。
⑧在驿路的起点,我看到了章水边的码头,老得不成样子了,几棵树歪斜地伸进了水中,树旁还有拉纤的岸路,系船的拴石。一艘艘大船在纤夫的拉扯下靠岸。成千上万的脚夫涌上去,一箱箱一袋袋的货物紧张地搬卸,驿路上就连续不断地沉沉走过北中国的特产,而后换回所需的物品。当年文天祥在广东被抓就从这里下船,被解上北京,还有北伐军的步履,帝国主义的铁蹄,都在这里留下了记忆。很多的博物馆、纪念馆、史籍典章都联通着这条路。很多死去的和活着的人心里都装着这条路,这条路给一个民族带来的东西太多太多。驿路上,叠压着无数的血泪、无数的呼喊和叹息,也承载着无数的盈满春意的诗魂,更烙刻着无数来自异域匆匆的足迹。
⑨“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驿路回望中,百树梅花又竞相开放,或傍石古拙,或临水曲斜,那暗香盈盈的花瓣,将芬芳一个又一个千年……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梅花”贯穿全文,把梅岭风光与古道上的历史足迹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融在风景中的风景”指在梅岭花海美景包围下的梅岭驿路,写出了驿路所处的自然环境之美。
C.第⑧段描绘了“老得不成样子”的“码头”、“歪斜”的“树”等意象,意在说明“梅岭驿道”从古至今一直只是悲情的代名词。
D.文中加入了作者于梅岭驿道目睹西方使节经行的段落,从而增加了文章的现实意义,颇具巧思。
E.全文从“景”“人”“情”等多方面组织材料,将所见与所感结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形敬而神聚。
17.简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8.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6分)
19.文末说“那暗香盈盈的花瓣,将芬芳一个又一个千年……”,请结合全文探究其内涵。(6分)
评卷人得分
六、(10分)
20.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敬辞和谦辞是古诗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一般来说,敬谦是有章可循的一一“尊彼谦此”。___。___。“足下”意指“脚下”,按说应该是谦词,但这个词却是敬词___。
其实,这两个词之所以能表达出敬意,是出于共同的原因,即尊敬到不能直视对方的眼睛,只能将目光停留在对方的脚下(“足下”),对方尊贵无比,自己只能仰视到台阶之下(“陛下”);___。
A.有两个词比较特殊,一个是“足下”,一个是“陛下”。
B.这两个词虽然貌似敬谦词中的异类,其实依然符合敬谦词“尊彼谦此”的规律。
C.含“高”(高堂)、“贵”(贵庚)、“令”(令郎)等美好字义的词语常常都是敬词,而含有“卑”(卑职)、“鄙”(鄙人)、“家”(家父)等卑微卑下之意的词语都是谦词。
D.“陛”是台阶的意思,在台阶之下应该是臣子的谦称,但这个词却是对皇上的敬称。
21.“钝感力”一词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同名作品,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钝感力”是指,当一个人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伤痛时,依然能够坚定或乐观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是“实现人生目标或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你认为谁是《红楼梦》中最具“钝感力”的人物?是刘姥姥?是香菱?还是史湘云?请从三人中选择一个,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与“钝感力”的定义,分析其“钝感力”的具体表现,100字左右。(6分)
评卷人得分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许多花选择在春天开放,然而,也有些花会选择在其它季节开放:夏天、秋天甚至是严冬……许多花选择在花园中开放,然而,也有些花会选择在其它地点开放:墙角、绝壁、甚至是泥塘……花如此,人亦然。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