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4月广西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这一理论是由汉代的《诗序》和《诗谱序》所提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先导,美刺理论也是这样。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人们并不都认为诗歌应具有美和刺两个方面的职能。比如《孟子》中所述及的那个高子(孟子的弟子),就因《诗经》中的《小弁》刺了当时的社会,便说它是“小人之诗也”。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先秦,一般还认为“乐者乐也”,把乐看作只是喜悦的感情的表现,这也无异于排除了刺的职能。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他说诗“可以怨”。可以怨当然也就可以刺了。不过孔子没有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其次是孟子,他为了捍卫诗歌刺的职能和高子展开论辩,并在这场论辩中提出了如下的论点:用诗歌批评亲长的严重过失是亲亲的表现,而亲亲就是仁。这样一来,就把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之中了。显然,孟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已比孔子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正面具体地阐述诗歌的这两个职能,则是《诗序》和《诗谱序》的事。
《诗序》系由《大序》和《小序》构成。《大序》或称《诗大序》,指的是《诗经》第一篇《关雎》小序后面的一段文字较长;《小序》指《许经》中其他各篇的序文,很短。关于《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后来的学者意见纷纭。《诗谱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为他所著的《毛诗谱》所写的序。
《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
那么,这种批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小序》做了具体补充。下面是一些诗的小序摘录:《野有死麋》“恶无礼也”,《击鼓》“怨州吁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东门之扮》“疾乱也”,《旄丘》“责卫伯也”,《简兮》“刺不用贤也”。以上所引说明,《小序》作者认为对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恶”“怨”“戒”“哀”“疾”“责”“刺”等都是可以的。
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
所以《诗序》又在“下以风刺上”之后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在统治阶级的淫威无限扩大、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很有见地和了不起的。
到了《诗谱序》,郑玄又对此做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把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而并列提出。他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泛失,所以匡救其恶。”《孝经》对“将顺其美”一语的注释,是行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歌颂,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发扬;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缺陷得到揭露、批评和纠正。二者相反而又相成。
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
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
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
(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
材料二:
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
郑玄在为《毛》作箋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请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请》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
(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孟子则进一步指出诗歌可用于批评亲长过失。
B. 孔子认为诗“可以怨”,孟子将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但二者都未正面阐述诗歌的美刺职能。
C. 郑玄的《谱序》在《序》的基础上将刺和美作为歌的两大取能并列提出歌的美刺理论大体形成。
D. 郑玄为《毛诗》作笺注,既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继承先秦“以意逆志”的思想诗歌的美刺理论更加成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
B. 《许序》作者认为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并引出正确对待这一取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
C. 《诗序》对社会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
D. 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职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南朝梁】刘勰
B. “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唐】皮日休
C. “诗人自不讳刺,而诗之本教,盖在于是矣。”【清】程廷祚
D. “夫诗生于情情生于境,境有安危亨困之殊,情有喜怒哀乐之异,岂刺时刺君之外,遂无可言之情乎?”【清】崔述
4.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
B. 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
C. 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
5. 《诗序》言:“《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这种评价恰当吗?请结合《诗经·静女》一诗,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征
沙汀
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
时候是夜间,王童子的破更锣早已响过了。
夜在深沉下去。倘是往常,除开瘾哥们和偷儿们,全城的人都已睡觉了,为了节省灯油,以及支持次一日平凡生活的精力的储蓄。
然而今晚也并没有例外。所不同的,是他们大都睡不落觉,全都醒着。便是袁开泽也都这样,因为这些人的睡眠经常说来就来,真和做戏一般容易。
他们大都在关心着明天的出征。按照各人不同的处境,有的担心着那些将出发的亲友,有的沉浸在由此而来的战争恐怖里,爱钱如命的人则都叹息着,因为保长日间吩咐下来,谁不燃放花炮欢送,谁便是汉奸了。
壮丁们自己的兴奋更不必讲。此外老兵王汤元也异样地兴奋着;这汉子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而这正是一个中国男儿的羞耻。
①他不安地辗转着,每翻一次身便要轻击一下床铺。
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
他,一个老兵,一个有着一长串冒险经历的壮年。十五岁时,他便从父亲的烧腊摊边偷跑了。那引诱他的是一个防军头目,有着孩子脾气,常领了年青人在操场边学筋斗,讲述孙悟空反天宫的故事。
他的逃跑多半是为了这些愉快,但不到一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把号筒一攒,扛起枪来了。
他忽然发觉放枪比吹号痛快。他常为五块钱当敢死队,一气冲锋上龙泉驿的山顶。虽然多少次奖金并不兑现,兑现倒是打击和伤害。一九二一年的淮州大战,几乎弄得他半死。
但他也并不永远老实,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他慢慢知道了怎样保护自己,不再当敢死队,却常在枪声里藏在坟凸后打纸牌,利用伤兵掩护自己退却。因为督战官的机关枪是不好向着伤兵放的。
一九三四年发生过兵变的事。他便是叛兵中的一个,但他既没有拖上龙背当土匪,也没有投奔去,在迟疑了一阵之后,却把串带一紧,溜回来了。
和目前的季节一样,他到家的时候正是秋末冬初,鸭子早登市了。于是两三年来,虽然在气闷的时候,他常常神往于那些轰轰烈烈的往事,喜欢打磨枪支和吹谈战争,但他一直替代着父亲的职务。午后顶了掌盘出去,直到响更再又顶了回来。
这也许是烧腊本身把他吸引住了。因为烤鸭也近似一种艺术,在经过多少繁难手续之后,把盐渍好的鸭子取来,逢胸用根短棍撑开,摊在炕灶上,刷上油和红米,于是便成为一种金黄透亮的出色佳品了。
那炕灶恰在室外的天井里面,做法很简陋,隔开七八尺远近垒两块土砖,上面是两根木料和一块篾笆,炕内则燃着谷壳。
②谷灰还没有灭尽;冒着蒙蒙的轻烟,从月光中望去,好像隆冬夜深时的雾气一样。有慌鸡上的鸣叫,更远些,还听得见狗吠,以及别种加强静夜的声响。
叹息了一声,他从床上坐起来了。他伏身向矮柜上摸索火柴,但他老找不着。因为忽然习惯地顾虑到炕里的灰烬,怕再燃起来,随后便又走向窗子边去。
等他回上床时,他的头脑忽地冷静了。那些在他脑筋里闪现着的,已经不是战争,而是关于生意的打算。他随即自言自语道:
③“好,不要发疯,还是做啥干啥吧!”
于是长长地伸个懒腰,缩进被盖去了。
他不久便被疲劳拖进浓睡里去。再也想不到壮丁的事,以及好事者的打趣了。那极恶辣的打趣者是田狗熊,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
“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
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
“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
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
但现在,这通通给睡眠淹没了。次一日,他也没有再记起它;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虽然他惯常爱看热闹,便是狗打架也不放过。
然而这是本城多年未有的壮大场面,题目又新鲜,从一个好动的人讲,要像产妇一样蹬在家里是颇不容易的。所以魁星楼的大钟一响,他终于出街了。
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
这时候,大队的游行已经终结了。从外南的城门边起,直到那街道尽头的广大河沿,欢送的行列停止下来。这里包含着城内外的各色人等,他们排成火巷子,手持纸旗,每隔几人便有一串鞍炮。
义勇壮丁昂然地通过着,于是歌声更嘹亮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在这古老的边城里,人们都从平凡生活的麻木里醒转来了,便是老年也不再是老年,变年青了。他们尽情地欢呼着,破天荒地欢迎着战争。
那个靠着六颗骰子吃饭的王五,那出名的老家伙,忽然在一家铺门边的长凳上出现了,他俯身向一个壮丁嚷道:
“小胖子!个老子多杀几个日本人转来呀!”
于是列子里雄壮地反响了: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些壮丁多半是退伍军人,因破产而在市井流荡的青年,庄稼汉和店员。
他们得意扬扬地行进着,枪刺在阳光里闪着美丽的反光,这是十分壮丽的,便是一个胆怯的人也可能立刻为它成为一个勇士。
可是王汤元却已手脚冰冷了。
他,一个老兵,一个经过大串冒险生活的壮汉!
田狗熊滑稽地在人丛外拦住他,且打趣道:
“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
“去你的!”王汤元嚷骂着,把头昂开去了。但他忽然瞥见了他的父亲。老人站在市民的行列中,手提鞭炮,显出惊惶悲哀的面色。
可是他已经把一切包括在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里:“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大步跨向壮丁队里去了。
④歌声正在沸腾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选自《沙汀小说集》,原载于1937年12月5日成都《战旗》旬刊创刊号,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第一至五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点明人们的不同心理,欲扬先抑,设置悬念。
B. 老兵王汤元十五岁时曾受一个防军头目的引诱而偷跑去当了号兵,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扛起枪来。
C. 王汤元当过敢死队员,冲锋在前,在大战中差点丧命,却从未受奖赏;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
D. 文中用了不少文字介绍烧腊,解说了烤鸭制作材料、方法、工具等,从中透露出王汤元对烧腊手艺的喜爱。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是对王汤元就寝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他报名出征遭老父阻拦而取消后的自愧自惭。
B. 句子②描写月光下天井里炕灶中谷灰燃烧冒出的轻烟这一环境,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
C. 句子③中“不要发疯”意指不要出征,“做啥干啥”意指做烧腊生意,这表明王汤元在出征前的复杂心理。
D. 句子④以沸腾的歌声作结,照应上文,“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歌词反复出现,揭示了小说主题。
8. 小说中叙写了田狗熊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同是抗战题材小说,沙汀的《出征》与孙犁的《荷花淀》在选材、结构、人物塑造这三个方面有怎样的不同?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①与所举贤良、文学②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③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④,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纵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
(选自框宽《盐铁论·本议》,有删改)
材料二:
夫工农、直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道,用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夫使稼穑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坚好便用者获利,浮伪侈靡者不售,则工尽巧矣。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选自司马光《论财利疏》,有删改)
[注]①丞指、街史,以下简称“大夫”。②贤良、文学:汉代由地方向中央政府推举为“贤良方正”和“文学高第”的儒生,以下简称“文学”。③末利:指工商业,下文“本”指农业。④盐铁:指盐铁官营。酒榷:酒类专卖。均输:国家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收购物资,调剂、方便运输。
10. 材料一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帝哀A边人之久患B苦C为虏所系D获也E故修障塞F饬烽燧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和意思都相同。
B. 乘,指登上,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中的“乘”意思相同。
C. 病,指伤害,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的“病”意思不同。
D. 售,指卖出去,与《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的“售”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一旅仁义与财利对立,认为盐铁官营是与民争利,会败坏教厚朴实的社会风俗,主张废除盐铁官营,推行仁义,教化百姓。
B. 大夫一方认为,在匈奴问题紧迫的形势下,盐铁官营是重要的经费保障,可以增加国家财富,补助边防的费用。
C. 文学一方认为君主推行仁政,可以无敌天下;大夫一方则认为匈奴祸害已久;皇上决定派儒生一起去讨伐匈奴,需要财物等支持。
D. 从论辩内容来看,这次论辩是两个对垒方阵的交锋,围绕盐铁等政策展开,不只是思想的论辩,还涉及不同国策的抉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
(2)夫使稼穑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
14. 对于不同行业的发展,司马光的态度与汉代儒生有何异同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捣衣曲
刘禹锡
爽砧①应秋律,繁杵含凄风。
一一远相续,家家音不同。
户庭凝露清,伴侣明月中。
长裾委襞积②,轻珮垂璁珑③。
汗余衫更馥,钿移麝半空④。
报寒惊边雁,促思闻候虫。
天狼⑤正芒角,虎落⑥定相攻。
盈箧寄何处,征人如转蓬。
[注]①爽砧:凄清的捣衣声。②襞积:衣服上的褶皱。③璁珑:明洁。④麝半空:香气弥漫半空。⑤天狼:天狼星,古以为预示侵掠。⑥虎落:古代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篱色。此处指营垒或城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总写捣衣,与李白《子夜吴歌》开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内容相似,而写法迥异。
B. 诗的第一、二句以“爽砧”“秋律”“凄风”等意象渲染一种忧伤凄凉的氛围,以烘托捣衣人的辛劳。
C. 五至十句描绘月下捣衣情景,“汗余”“钿移”,呼应“爽砧”“繁杵”,可见妇女们劳作之辛苦。
D. “报寒惊边雁,促思闻候虫”两句对仗工整,传达了戍边将士因节气突变而盼寒衣、思故乡深情。
16. 本诗末四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
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高眉”的古典文学固然是诗文与史哲,但“低眉”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都喜欢阅读,可谓 ① 。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是 ② 的。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葩,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圆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俗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做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能在两岸自由来往,当代学者慨叹学子中文程度日低,开出来的药方常是“多读古书”。其实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肓,勉强吞咽几粒《孟子》或《史记》等药丸,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虚不受补。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夹生,可谓旧社会白话文的“原汤正味”,而用文话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加之这些作品的故事 ③ ,对青年的吸引力很强,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虽不足从事什么声韵训诂,至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
18. 请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你的朋友喜欢诗文与史哲,不喜欢读旧小说。你想劝说他读读旧小说,请根据文本给出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球磁场作用下,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涌向高纬度地区,使地球南北两极附近的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电离,从而激发出光,在夜间尤其灿烂夺目,这就是极光现象。
极光并非地球独有,它是行星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行星大气的成分不同, ①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氧原子与太阳抛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会发出绿色的光,因此在地球上能看到绿色的极光;而木星、土星的大气中都是氢和氦,因此在这两颗星球上看不到绿色的极光,木星、土星上大多数极光由紫外线组成,属于不可见光。
尽管极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② ,只是频率比较低。其实,通常情况下,北京所在的北纬40度左右属于中纬度地区,每年可能会有几天到几十天能观测到极光。
随着太阳活动日益增强和频繁,容易引起电离层突然扰动,严重时会导致无线电通信中断和飞行安全。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夜校日趋红火。夜校以全新面貌走进年轻人视野,上夜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主动选择。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推出的2023年秋季班开设了382门课程,1万个学习名额吸引了超过65万人在线抢课。广州青年文化夜校坚持公益性,青年无须支付学费,街舞和吉他进阶课程一经推出即爆满。重庆观音桥青年夜校开班3个月就已有超过200名学员,潮音乐、潮非遗、潮手工等形式多样的课程供不应求。有的夜校将授课内容从传统的文化课拓展到生活时尚领域,红酒品鉴、点心制作、Vlog拍摄等课程,让参与者在工作之余有了习得一技之长的机会。
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下列三个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1)写一篇时评,参加学校校刊开设的“夜校走红大家谈”主题专栏征稿活动。
(2)你所在的当地将开设青年文化夜校,请代表年轻人就“怎样办好夜校”向该青年文化夜校写一封建议书。
(3)某青年文化夜校拟推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等课程,请任选你所熟悉的某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向夜校学员写一篇课程学习推介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4月广西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这一理论是由汉代的《诗序》和《诗谱序》所提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先导,美刺理论也是这样。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人们并不都认为诗歌应具有美和刺两个方面的职能。比如《孟子》中所述及的那个高子(孟子的弟子),就因《诗经》中的《小弁》刺了当时的社会,便说它是“小人之诗也”。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先秦,一般还认为“乐者乐也”,把乐看作只是喜悦的感情的表现,这也无异于排除了刺的职能。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他说诗“可以怨”。可以怨当然也就可以刺了。不过孔子没有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其次是孟子,他为了捍卫诗歌刺的职能和高子展开论辩,并在这场论辩中提出了如下的论点:用诗歌批评亲长的严重过失是亲亲的表现,而亲亲就是仁。这样一来,就把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之中了。显然,孟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已比孔子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正面具体地阐述诗歌的这两个职能,则是《诗序》和《诗谱序》的事。
《诗序》系由《大序》和《小序》构成。《大序》或称《诗大序》,指的是《诗经》第一篇《关雎》小序后面的一段文字较长;《小序》指《许经》中其他各篇的序文,很短。关于《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后来的学者意见纷纭。《诗谱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为他所著的《毛诗谱》所写的序。
《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
那么,这种批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小序》做了具体补充。下面是一些诗的小序摘录:《野有死麋》“恶无礼也”,《击鼓》“怨州吁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东门之扮》“疾乱也”,《旄丘》“责卫伯也”,《简兮》“刺不用贤也”。以上所引说明,《小序》作者认为对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恶”“怨”“戒”“哀”“疾”“责”“刺”等都是可以的。
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
所以《诗序》又在“下以风刺上”之后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在统治阶级的淫威无限扩大、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很有见地和了不起的。
到了《诗谱序》,郑玄又对此做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把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而并列提出。他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泛失,所以匡救其恶。”《孝经》对“将顺其美”一语的注释,是行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歌颂,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发扬;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缺陷得到揭露、批评和纠正。二者相反而又相成。
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
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
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
(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
材料二:
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
郑玄在为《毛》作箋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请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请》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
(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孟子则进一步指出诗歌可用于批评亲长过失。
B. 孔子认为诗“可以怨”,孟子将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但二者都未正面阐述诗歌的美刺职能。
C. 郑玄的《谱序》在《序》的基础上将刺和美作为歌的两大取能并列提出歌的美刺理论大体形成。
D. 郑玄为《毛诗》作笺注,既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继承先秦“以意逆志”的思想诗歌的美刺理论更加成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
B. 《许序》作者认为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并引出正确对待这一取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
C. 《诗序》对社会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
D. 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职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南朝梁】刘勰
B. “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唐】皮日休
C. “诗人自不讳刺,而诗之本教,盖在于是矣。”【清】程廷祚
D. “夫诗生于情情生于境,境有安危亨困之殊,情有喜怒哀乐之异,岂刺时刺君之外,遂无可言之情乎?”【清】崔述
4.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
B. 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
C. 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
5. 《诗序》言:“《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这种评价恰当吗?请结合《诗经·静女》一诗,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D
3. B 4. C
5. ①《静女》一诗表现的是古代男女之间纯真浪漫的爱情,是一首清新的爱情诗,与政治、卫君并无什么关联,谈不上“刺时”、劝君。
②这种理解体现了《诗序》对诗歌“美刺”职能的推崇,它片面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忽略诗歌作为文学美的特点。此类解诗往往因为机械套用美刺理论,而导致对诗歌文本原意的曲解或误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错误。从材料一所述看,“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上溯”并非“起源于”;另外,材料中说“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并未述及孔子肯定诗歌“美”的职能。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D.“因此”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与“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着重阐述“风雅”产生的动机,指出为情而造文的道理,偏重“讽”。
B.论及诗的“美”“刺”两种职能,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的职能的观点的论据。
C.强调诗的本教在于“刺”。
D.阐述“诗”“情”“境”的关系,对诗的“刺”的单一职能提出疑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
C.“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错,材料二写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没有信息表明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卫君无道,夫人无德”的意思是“卫君无道,是因为后宫中没有一个有德的夫人”,这是将《静女》看成了一首政治诗歌。
根据材料一“《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可知,《诗序》推崇诗歌的“美刺”职能,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
而实际上,《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是一首清新的爱情诗,与政治、卫君并无什么关联,谈不上“刺时”、劝君。
可见这种评价是不恰当的,它片面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忽略诗歌作为文学美的特点。此类解诗往往因为机械套用美刺理论,而导致对诗歌文本原意的曲解或误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征
沙汀
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
时候是夜间,王童子的破更锣早已响过了。
夜在深沉下去。倘是往常,除开瘾哥们和偷儿们,全城的人都已睡觉了,为了节省灯油,以及支持次一日平凡生活的精力的储蓄。
然而今晚也并没有例外。所不同的,是他们大都睡不落觉,全都醒着。便是袁开泽也都这样,因为这些人的睡眠经常说来就来,真和做戏一般容易。
他们大都在关心着明天的出征。按照各人不同的处境,有的担心着那些将出发的亲友,有的沉浸在由此而来的战争恐怖里,爱钱如命的人则都叹息着,因为保长日间吩咐下来,谁不燃放花炮欢送,谁便是汉奸了。
壮丁们自己的兴奋更不必讲。此外老兵王汤元也异样地兴奋着;这汉子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而这正是一个中国男儿的羞耻。
①他不安地辗转着,每翻一次身便要轻击一下床铺。
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
他,一个老兵,一个有着一长串冒险经历的壮年。十五岁时,他便从父亲的烧腊摊边偷跑了。那引诱他的是一个防军头目,有着孩子脾气,常领了年青人在操场边学筋斗,讲述孙悟空反天宫的故事。
他的逃跑多半是为了这些愉快,但不到一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把号筒一攒,扛起枪来了。
他忽然发觉放枪比吹号痛快。他常为五块钱当敢死队,一气冲锋上龙泉驿的山顶。虽然多少次奖金并不兑现,兑现倒是打击和伤害。一九二一年的淮州大战,几乎弄得他半死。
但他也并不永远老实,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他慢慢知道了怎样保护自己,不再当敢死队,却常在枪声里藏在坟凸后打纸牌,利用伤兵掩护自己退却。因为督战官的机关枪是不好向着伤兵放的。
一九三四年发生过兵变的事。他便是叛兵中的一个,但他既没有拖上龙背当土匪,也没有投奔去,在迟疑了一阵之后,却把串带一紧,溜回来了。
和目前的季节一样,他到家的时候正是秋末冬初,鸭子早登市了。于是两三年来,虽然在气闷的时候,他常常神往于那些轰轰烈烈的往事,喜欢打磨枪支和吹谈战争,但他一直替代着父亲的职务。午后顶了掌盘出去,直到响更再又顶了回来。
这也许是烧腊本身把他吸引住了。因为烤鸭也近似一种艺术,在经过多少繁难手续之后,把盐渍好的鸭子取来,逢胸用根短棍撑开,摊在炕灶上,刷上油和红米,于是便成为一种金黄透亮的出色佳品了。
那炕灶恰在室外的天井里面,做法很简陋,隔开七八尺远近垒两块土砖,上面是两根木料和一块篾笆,炕内则燃着谷壳。
②谷灰还没有灭尽;冒着蒙蒙的轻烟,从月光中望去,好像隆冬夜深时的雾气一样。有慌鸡上的鸣叫,更远些,还听得见狗吠,以及别种加强静夜的声响。
叹息了一声,他从床上坐起来了。他伏身向矮柜上摸索火柴,但他老找不着。因为忽然习惯地顾虑到炕里的灰烬,怕再燃起来,随后便又走向窗子边去。
等他回上床时,他的头脑忽地冷静了。那些在他脑筋里闪现着的,已经不是战争,而是关于生意的打算。他随即自言自语道:
③“好,不要发疯,还是做啥干啥吧!”
于是长长地伸个懒腰,缩进被盖去了。
他不久便被疲劳拖进浓睡里去。再也想不到壮丁的事,以及好事者的打趣了。那极恶辣的打趣者是田狗熊,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
“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
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
“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
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
但现在,这通通给睡眠淹没了。次一日,他也没有再记起它;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虽然他惯常爱看热闹,便是狗打架也不放过。
然而这是本城多年未有的壮大场面,题目又新鲜,从一个好动的人讲,要像产妇一样蹬在家里是颇不容易的。所以魁星楼的大钟一响,他终于出街了。
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
这时候,大队的游行已经终结了。从外南的城门边起,直到那街道尽头的广大河沿,欢送的行列停止下来。这里包含着城内外的各色人等,他们排成火巷子,手持纸旗,每隔几人便有一串鞍炮。
义勇壮丁昂然地通过着,于是歌声更嘹亮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在这古老的边城里,人们都从平凡生活的麻木里醒转来了,便是老年也不再是老年,变年青了。他们尽情地欢呼着,破天荒地欢迎着战争。
那个靠着六颗骰子吃饭的王五,那出名的老家伙,忽然在一家铺门边的长凳上出现了,他俯身向一个壮丁嚷道:
“小胖子!个老子多杀几个日本人转来呀!”
于是列子里雄壮地反响了: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些壮丁多半是退伍军人,因破产而在市井流荡的青年,庄稼汉和店员。
他们得意扬扬地行进着,枪刺在阳光里闪着美丽的反光,这是十分壮丽的,便是一个胆怯的人也可能立刻为它成为一个勇士。
可是王汤元却已手脚冰冷了。
他,一个老兵,一个经过大串冒险生活的壮汉!
田狗熊滑稽地在人丛外拦住他,且打趣道:
“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
“去你的!”王汤元嚷骂着,把头昂开去了。但他忽然瞥见了他的父亲。老人站在市民的行列中,手提鞭炮,显出惊惶悲哀的面色。
可是他已经把一切包括在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里:“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大步跨向壮丁队里去了。
④歌声正在沸腾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选自《沙汀小说集》,原载于1937年12月5日成都《战旗》旬刊创刊号,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第一至五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点明人们的不同心理,欲扬先抑,设置悬念。
B. 老兵王汤元十五岁时曾受一个防军头目的引诱而偷跑去当了号兵,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扛起枪来。
C. 王汤元当过敢死队员,冲锋在前,在大战中差点丧命,却从未受奖赏;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
D. 文中用了不少文字介绍烧腊,解说了烤鸭制作材料、方法、工具等,从中透露出王汤元对烧腊手艺的喜爱。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是对王汤元就寝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他报名出征遭老父阻拦而取消后的自愧自惭。
B. 句子②描写月光下天井里炕灶中谷灰燃烧冒出的轻烟这一环境,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
C. 句子③中“不要发疯”意指不要出征,“做啥干啥”意指做烧腊生意,这表明王汤元在出征前的复杂心理。
D. 句子④以沸腾的歌声作结,照应上文,“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歌词反复出现,揭示了小说主题。
8. 小说中叙写了田狗熊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同是抗战题材小说,沙汀的《出征》与孙犁的《荷花淀》在选材、结构、人物塑造这三个方面有怎样的不同?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小说叙写田狗熊其人的打趣言行和对王汤元的劝阻,以及王汤元的回应。这样写,更加充分、具体地揭示王汤元是否要上前线的激烈的心理斗争过程,烘托王汤元不甘受奴役、参加抗战的坚定决心,使得主人公形象更丰满、真实。
9. ①选材:《出征》选取抗战初期国统区义勇壮丁响应号召出征前线的故事,《荷花淀》选取抗战相持阶段白洋淀地区军民协作抗击日寇的故事。②结构:《出征》以主人公王汤元出征前夜是否上前线抗敌的心理态度变化为线索来叙事;《荷花淀》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来组织情节,依次叙述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歼敌的过程。③人物塑造:《出征》以老兵王汤元为主人公,主要展现其出征前线、抗击日寇的思想斗争与觉悟过程,表现其不甘受奴役、奋勇抗争的坚定斗志;《荷花淀》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欲扬先抑”错,从开头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内容来看,这氛围并非“安谧沉寂”;从开头部分与下文的关联来看,也并非“欲扬先抑”。
B.“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打起枪来”这一理解歪曲原文语意,原文是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才扛起枪来。
C.“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错误,原文是说“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错,从小说文本的整体语境看,应是烘托王汤元辗转反侧难以人眠的心境。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先看写了田狗熊的什么。文章写田狗熊打趣王汤元,“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田狗熊在讽刺王汤元当了逃兵,丢人,并且这次报了名又被父亲拦下来,嘲笑他只能在家里烤鸭子。而王汤元虽然表面上不记得田狗熊的讽刺,但是“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以前他那么爱看热闹,连狗打架也不放过,这次送壮丁为何不去看热闹了?表明田狗熊的话刺痛了他,他内心想要上前线,可是由于父亲的阻拦和自己当逃兵的经历而犹豫不决;
文章第二次写田狗熊对王汤元的嘲讽,当时王汤元被队伍的歌唱、口号以及刺刀上美丽的反光刺激和震撼,下决心要跟着队伍走,这是田狗熊说“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这次王汤元回骂道“去你的!”,然后“把头昂开去了”,表明他最后下定决心要去当壮丁,为国家拼命了。
田狗熊的打趣及阻拦,王汤元的反应,充分、具体地展示出王汤元是否要上前线的激烈的心理斗争过程,烘托王汤元不甘受奴役、参加抗战的坚定决心,使得主人公形象更丰满、真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
①选材:由文中的“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等说法,及王汤元内心斗争要不要再次参加壮丁为国效力等相关内容可知,《出征》选取抗战初期国统区义勇壮丁响应号召出征前线的故事;《荷花淀》则是写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白洋淀地区普通民众的抗日活动,是抗战相持阶段白洋淀地区军民协作抗击日寇的故事。
②结构:《出征》的主人公是王汤元,时间是“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时候是夜间”,王汤元辗转反侧睡不着,“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而且他有过当兵的经历,只是他“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于是内心不断斗争,最后终于为想要报效国家的理想所激励,决心投入壮丁队伍,因此文章以主人公王汤元出征前夜是否上前线抗敌的心理态度变化为线索来叙事;《荷花淀》中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们,在去给丈夫送东西时遭遇敌人,无意中参加了一场伏击战,于是她们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小说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来组织情节,依次叙述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歼敌的过程。
③人物塑造:《出征》中的主人公是老兵王汤元,他有着基本的爱国情操和反抗侵略的意识,虽然当壮丁被父亲阻拦,但最后终于战胜自我,决心参加队伍,文中写“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他觉得应该“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小说主要展现其出征前线、抗击日寇的思想斗争与觉悟过程,表现其不甘受奴役、奋勇抗争的坚定斗志;《荷花淀》主人公是水生嫂,她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文中和她一样的是一群青年妇女,她们勤劳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①与所举贤良、文学②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③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④,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纵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
(选自框宽《盐铁论·本议》,有删改)
材料二:
夫工农、直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道,用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夫使稼穑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坚好便用者获利,浮伪侈靡者不售,则工尽巧矣。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选自司马光《论财利疏》,有删改)
[注]①丞指、街史,以下简称“大夫”。②贤良、文学:汉代由地方向中央政府推举为“贤良方正”和“文学高第”的儒生,以下简称“文学”。③末利:指工商业,下文“本”指农业。④盐铁:指盐铁官营。酒榷:酒类专卖。均输:国家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收购物资,调剂、方便运输。
10. 材料一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帝哀A边人之久患B苦C为虏所系D获也E故修障塞F饬烽燧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和意思都相同。
B. 乘,指登上,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中的“乘”意思相同。
C. 病,指伤害,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的“病”意思不同。
D. 售,指卖出去,与《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的“售”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一旅仁义与财利对立,认为盐铁官营是与民争利,会败坏教厚朴实的社会风俗,主张废除盐铁官营,推行仁义,教化百姓。
B. 大夫一方认为,在匈奴问题紧迫的形势下,盐铁官营是重要的经费保障,可以增加国家财富,补助边防的费用。
C. 文学一方认为君主推行仁政,可以无敌天下;大夫一方则认为匈奴祸害已久;皇上决定派儒生一起去讨伐匈奴,需要财物等支持。
D. 从论辩内容来看,这次论辩是两个对垒方阵的交锋,围绕盐铁等政策展开,不只是思想的论辩,还涉及不同国策的抉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
(2)夫使稼穑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
14. 对于不同行业的发展,司马光的态度与汉代儒生有何异同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BEF
11. A 12. C
13. (1)积聚仁义来教化人们,推广德行来安抚人们。所以近处的民众亲近归附,远方的民众心悦诚服。
(2)如果让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会竭尽全力了。
14. 同:司马光和汉代儒生都重视农业发展。异:司马光认为应让农工商均衡发展,各尽其力;汉代儒生认为应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先帝哀怜边疆人民长期遭受祸患,苦于被匈奴人俘虏,因此在边疆建筑城堡,修整烽火台。
“边人之久患”是“哀”的宾语,应在“久患”后B处断开;
“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E处断开;
“修障塞”和“饬烽燧”内容相关,句式一致,中间F处断开。
故选B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名词,边境;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句意:屡次侵略边境。/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境。
B.正确。句意:使守卫要塞登城防守的士兵在边疆遭受饥寒。/登上那倒塌的城墙,眺望那复关。
C.正确。伤害;困苦。句意:即使多了也不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兴旺,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
D.正确。卖出去;买。句意:而让制作浮华奢侈器物的工匠卖不出产品。/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皇上决定派儒生一起去讨伐匈奴”错,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意思是儒生不愿意去讨伐匈奴,却要废除盐铁官营和均输法,扰乱边防费用,破坏讨伐匈奴的军事战略,这是不对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蓄”,积聚;“风”,教化;“怀”,安抚。
(2)“稼穑者”,从事农业劳动的人;“饶”,富裕;“惰游者”,游手好闲的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同:材料一“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材料二“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可见司马光和汉代儒生都重视农业发展。
异:“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司马光认为应让农工商均衡发展,各尽其力;“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汉代儒生认为应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始元六年,朝廷发布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由各地所举荐的贤良、文学进行讨论,询问民间感到困苦的事情。
文学说:“我们听说,治理人民的方法,应是阻断享乐放纵的根源,拓广道德的发端,抑制工商业而开辟仁义之途,不用财利去引导人民,这样做了以后,教化便可以振兴,风俗便可以转变。如今在全国各地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与人民争利。这样做破坏了敦厚朴实的风俗,形成贪婪鄙陋的习气。因此百姓从事农业的人少,追逐工商之利的人多。工商业得到发展,人民就会奢侈;农业得到发展,人民就诚朴。人民诚朴,财物就会充足;人民奢侈,饥寒就会产生。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这是用来巩固农业而抑制工商业的方法,大力地发展农业,这样做是适当的。”
大夫说:“匈奴背叛汉朝而不肯臣服,屡次侵略边境。先帝哀怜边疆人民长期遭受祸患,苦于被匈奴人俘虏,因此在边疆建筑城堡,修整烽火台,驻军来防备匈奴。因边防费用不足,所以实行盐铁官营,设立酒类专卖,设置均输官署,增加国家的财富,以补助边防费用。如今你们要废除这些政策,在内将造成国库空虚,在外将造成军费缺乏,使守卫要塞登城防守的士兵在边疆遭受饥寒,朝廷拿什么去供养他们呢?废除这些政策是不妥当的。”
文学说:“孔子说:‘诸侯、大夫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民贫穷而担心人民不安定。’因此天子不谈论财富的多少,诸侯不谈论利害,大夫不谈论得失。(而是)积聚仁义来教化人们,推广德行来安抚人们。所以近处的民众亲近归附,远方的民众心悦诚服。因此,善于克敌的人不必去作战,善于作战的人不必去用兵。只要朝廷修明国政,就可以制服敌人而使他们退兵。圣明的君主推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大夫说:“匈奴人凶猛狡猾,肆意入侵边塞,侵犯内地,杀害郡、县官员和朔方都尉等,十分悖逆无礼,早就应当讨伐了。陛下施予大恩大惠,既哀怜百姓生活不富足,也不忍心让士大夫长期在外经受风吹日晒;你们既然不能身披坚甲,手持锐利的武器,没有到北方反击匈奴的决心,而你们却又要废除盐铁官营和均输法,扰乱边防费用,破坏讨伐匈奴的军事战略,没有忧虑边疆安危的心思,这在道义上是不妥当的。”
材料二:
农业、工业、商业,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农民竭尽全力,那么田地就有好收成而粮食就有富余了。工匠竭尽巧智,那么制作的器物就会坚实而且用途广泛了。商人让商品流通起来,那么人们就能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与别人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这样财物就有余了。当他们(各行各业的百姓)有富余,而我(国家)取用,即使多了也不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如果让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会竭尽全力了。让制作出坚固优质实用器物的工匠获得收益,而让制作浮华奢侈器物的工匠卖不出产品,那么工匠就能竭尽他们的巧智了。国家要(长久地)获利,应该舍弃细小的方面而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计较眼前之利而取其长远,这样,商品就会流通了。农民、工匠、商人都高兴地从事自己的行业进而生活富裕,如果这样,国家想要什么会没有收获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捣衣曲
刘禹锡
爽砧①应秋律,繁杵含凄风。
一一远相续,家家音不同。
户庭凝露清,伴侣明月中。
长裾委襞积②,轻珮垂璁珑③。
汗余衫更馥,钿移麝半空④。
报寒惊边雁,促思闻候虫。
天狼⑤正芒角,虎落⑥定相攻。
盈箧寄何处,征人如转蓬。
[注]①爽砧:凄清的捣衣声。②襞积:衣服上的褶皱。③璁珑:明洁。④麝半空:香气弥漫半空。⑤天狼:天狼星,古以为预示侵掠。⑥虎落:古代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篱色。此处指营垒或城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总写捣衣,与李白《子夜吴歌》开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内容相似,而写法迥异。
B. 诗的第一、二句以“爽砧”“秋律”“凄风”等意象渲染一种忧伤凄凉的氛围,以烘托捣衣人的辛劳。
C. 五至十句描绘月下捣衣情景,“汗余”“钿移”,呼应“爽砧”“繁杵”,可见妇女们劳作之辛苦。
D. “报寒惊边雁,促思闻候虫”两句对仗工整,传达了戍边将士因节气突变而盼寒衣、思故乡的深情。
16. 本诗末四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第一问:末四句叙写捣衣女月夜所见所思,揭示她们对征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第二问:①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对连年征战以致“征人如转蓬”的动荡时世的批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传达了戍边将士因节气突变而盼寒衣、思故乡的深情”错。这两句是写深夜紧张赶制寒衣的妇女们听闻边雁、候虫的声音而引发的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怀恋和关切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第一问指向对诗歌文本浅层含意的理解,第二问指向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把握。
回答第一问,需要概括末四句的内容要点,“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盈箧寄何处,征人如转蓬”,意思是天狼星闪烁着光芒,象征着战争的蔓延。营垒城堡间必有相互攻守。装满了衣服的箱篓,寄往何处,远征的将士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一般。这是捣衣女月夜所见,天狼星,古以为预示侵掠,见到天狼星,捣衣女自然想到了出征的人,想到了战争;而虎落,古代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篱色,此处指营垒或城堡。同样代表着正在进行或即将发生的战争。这些见到的景象自然引出捣衣女的感想,我正在捣制的寒衣将寄往何处?征人随着战斗不断变换地点,他们像蓬草一样不停流转。叙写捣衣女月夜的感受,揭示她们对征夫的怀恋和关切之情。
回答第二问,要把握诗人的情感立场。联系全诗,不难发现,末四句透露出诗人对底层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战争让无数个捣衣女在秋夜对着夜空思念丈夫,战争也让参加战斗的征人“如转蓬”,夫妻分离,身不由己,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连年征战的动荡时世的批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
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②. 报养刘之日短也 ③. 春光融融 ④. 风雨凄凄 ⑤. 战士军前半死生 ⑥. 美人帐下犹歌舞(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陛”“融”“帐”“惟”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高眉”的古典文学固然是诗文与史哲,但“低眉”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都喜欢阅读,可谓 ① 。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是 ② 的。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葩,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圆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俗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做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能在两岸自由来往,当代学者慨叹学子中文程度日低,开出来的药方常是“多读古书”。其实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肓,勉强吞咽几粒《孟子》或《史记》等药丸,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虚不受补。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夹生,可谓旧社会白话文的“原汤正味”,而用文话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加之这些作品的故事 ③ ,对青年的吸引力很强,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虽不足从事什么声韵训诂,至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
18. 请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你的朋友喜欢诗文与史哲,不喜欢读旧小说。你想劝说他读读旧小说,请根据文本给出理由。
【答案】18. ①雅俗共赏;②不可思议;③引人入胜
19. ①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将《孟子》《史记》等古书书籍当作药丸,使得读书的过程具象化,更活泼、亲近。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当代学者比作中医医生,中文素质差的学生比作病入膏肓的病人,将读古书比作治病药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让学不好中文的学生直接学习文言文是无济于事、有害无益的。
20. ①旧小说是民俗之根,与诗文、史哲同样重要;②读旧小说可以更好地理解儒道释文化;③读旧小说可以打通文言与白话之间的障壁,提高中文水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据上文“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都喜欢阅读”等信息,可填“雅俗共赏”。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②处,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都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人物,如果不知道很难令人理解,可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③处,据上文“这些作品的故事”以及下文“对青年的吸引力很强”等信息,此处可填“引人入胜”。引人入胜: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勉强吞咽几粒《孟子》或《史记》等药丸”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吞咽”“几粒”将《孟子》《史记》等古书书籍当作药丸,把读这些书当作“吃药”,生病吃药是日常现象,我们很熟悉,这样写读古书,使得读书的过程具象化,更活泼、亲近。
②“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肓”“当代学者慨叹学子中文程度日低,开出来的药方常是‘多读古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学者,喻体是中医医生;本体是中文素质差的学生,喻体是病入膏肓的病人;本体是读古书,喻体是治病的药方。生病、看病、开药方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再结合“勉强吞咽几粒《孟子》或《史记》等药丸,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虚不受补”可知,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说明让学不好中文的学生直接学习文言文是无济于事、有害无益的。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由“‘高眉’的古典文学固然是诗文与史哲,但‘低眉’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都喜欢阅读”可知,旧小说是民俗之根,与诗文、史哲同样重要;
②由“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俗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做一注脚”可知,读旧小说可以更好地理解儒道释文化;
③由“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能在两岸自由来往”可知,读旧小说可以打通文言与白话之间的障壁,提高中文水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球磁场作用下,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涌向高纬度地区,使地球南北两极附近的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电离,从而激发出光,在夜间尤其灿烂夺目,这就是极光现象。
极光并非地球独有,它是行星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行星大气的成分不同, ①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氧原子与太阳抛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会发出绿色的光,因此在地球上能看到绿色的极光;而木星、土星的大气中都是氢和氦,因此在这两颗星球上看不到绿色的极光,木星、土星上大多数极光由紫外线组成,属于不可见光。
尽管极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② ,只是频率比较低。其实,通常情况下,北京所在的北纬40度左右属于中纬度地区,每年可能会有几天到几十天能观测到极光。
随着太阳活动日益增强和频繁,容易引起电离层突然扰动,严重时会导致无线电通信中断和飞行安全。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极光的颜色也有差异;②但是中纬度地区也会出现极光
22. 示例:太阳活动日益增强和频繁,容易引起电离层突然扰动,严重时会导致无线电通信中断和影响飞行安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下文说明地球和木星、土星的极光颜色的差异的提示,推断此处是说“各行星大气的成分不同”会导致极光的颜色不同,可填“极光的颜色也有差异”。
②处,据上文“尽管极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以及下文“只是频率比较低”“北京所在的北纬40度左右属于中纬度地区”的提示,推断此处可填“但是中纬度地区也会出现极光”。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随着太阳活动日益增强和频繁,容易……”介词淹没主语,删去“随着”;
“导致……飞行安全”搭配不当,可以在“飞行”前面加“影响”。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夜校日趋红火。夜校以全新面貌走进年轻人视野,上夜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主动选择。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推出的2023年秋季班开设了382门课程,1万个学习名额吸引了超过65万人在线抢课。广州青年文化夜校坚持公益性,青年无须支付学费,街舞和吉他进阶课程一经推出即爆满。重庆观音桥青年夜校开班3个月就已有超过200名学员,潮音乐、潮非遗、潮手工等形式多样的课程供不应求。有的夜校将授课内容从传统的文化课拓展到生活时尚领域,红酒品鉴、点心制作、Vlog拍摄等课程,让参与者在工作之余有了习得一技之长的机会。
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下列三个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1)写一篇时评,参加学校校刊开设的“夜校走红大家谈”主题专栏征稿活动。
(2)你所在的当地将开设青年文化夜校,请代表年轻人就“怎样办好夜校”向该青年文化夜校写一封建议书。
(3)某青年文化夜校拟推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等课程,请任选你所熟悉的某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向夜校学员写一篇课程学习推介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夜校走红:时代变迁与青年自我提升的新选择
近年来,夜校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走红,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的自我提升平台。从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火爆报名,到广州青年文化夜校的公益性质,再到重庆观音桥青年夜校的潮文化课程,夜校已然成为城市夜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发了一场“夜校走红大家谈”的热潮。
首先,夜校走红是终身学习趋势的生动体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了全民学习热潮。夜校的兴起,恰好契合了这一时代背景,为忙碌的年轻人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使其能在工作之余持续充电,提升自我。据统计,我国已有超过六成的成年人参与过某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夜校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无疑成为终身学习社会的有力支撑。
其次,夜校为年轻人提供了自我提升的广阔舞台。夜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传统文化、生活时尚、职业技能等多个领域,满足了年轻人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无论是提升职场技能,还是培养兴趣爱好,亦或是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夜校都能提供针对性的课程和专业的指导。比如,红酒品鉴课程让年轻人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习得社交礼仪与生活美学;Vlog拍摄课程则助力他们掌握新媒体技能,展现个人风采。这些实例无不证明,夜校已经成为年轻人实现自我增值、拓宽人生边界的有效途径。
然而,夜校走红的同时,也对社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启示与挑战。一方面,夜校以其灵活、开放的特点,弥补了常规教育体系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方面的不足,为构建更加包容、多元的教育生态提供了有益借鉴。另一方面,如何保障夜校课程质量,使之与正规教育体系有效衔接,避免成为“快餐式学习”的代名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这需要教育部门、夜校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规范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等方式,确保夜校教育的质量与实效。
总的来说,夜校走红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也是青年自我提升的新选择。它顺应了终身学习的趋势,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成长空间。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夜校健康发展,使其在推动社会进步、助力个人成长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成为点亮城市夜色、照亮人生道路的璀璨灯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夜校红火的时闻。这段材料由六句话组成。一、二两句概述夜校红火,广受青年人关注的现象。三至六是举例解说夜校红火的表现。综观三至六句,它分别从课程数量、学员人数、公益性质、课程内容、学习效用等多个方面解说夜校红火、深受学员青睐的具体表现。夜校红火这一时潮的产生,其原因、影响、意义是什么?夜校走红与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公民的终身教育有怎样的关联?这些问题是考生写作此题应着重深入讨论、探究的重点内容。
试题设置了三个基于不同情境的写作任务。
第一个是时评(或说社会短评)写作。题干要求考生围绕“夜校走红大家谈”这一校刊征文主题来写作。考生可以从夜校走红的原因、性质、意义、改进和优化策略等不同角度任选一二来具体阐述,深入探究。如可以写青年夜校,点亮年轻人的夜生活;让夜校为心灵充电,助青年成才;让青年夜校,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注入正能量;读懂夜校走红背后的文化需求;让夜校成为终身学习的“补给站”等等。
第二个是建议书写作。题干要求考生代表年轻人向当地青年文化夜校写一封建议书。考生可以围绕“如何办好符合当代青年需求的青年文化夜校”这一话题,提出具体建议并阐述理由。考生可以从青年文化夜校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学校管理、服务社会等多个角度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第三个是推介词写作。题干要求考生就拟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等课程写作推介词。考生可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学习意义、学习方法等角度加以阐述。比如推介《论语》研读这门青年文化夜校课程。可以围绕当代青年为什么要读《论语》、怎么读《论语》等角度来推介。
立意:
1.夜校走红:时代变迁与青年自我提升的新选择。
2.夜校走红:终身学习时代的青春旋律。
3.夜校:点亮城市夜色,照亮人生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