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2.2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2.2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什么是物质?
2、世界是物质的(原因)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是物质的是物质的
③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温故知新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2.2 运动的规律性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核心:唯物论,围绕物质与意识展开
规律是客观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规律是客观的
阅读课本P21-26,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规律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理论依据、做法)
第一目
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一、规律是客观的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运动的含义
注意:
①“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②“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和事物性质的变化。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与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运动形态之间是共性和个性 、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上的运动≠运动的具体形态(共性与个性)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化学运动
抽象 概括
哲学上的“运动”
运动的具体形态
自然界的运动
人类社会的运动
人的思维的运动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强调运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反对的错误倾向:
刻舟求剑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结论:该观点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这些载体的共同特点:
客观的 物质的
社会运动
意识运动
生物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宏观物体
原子、分子等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人脑
思考:是什么在生生不息的运动?运动的载体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强调物质
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载体)
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反对的错误倾向:
结论:该观点陷入了唯心
主义,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理
归纳总结: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

达尔文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科学地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为生物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达尔文的表弟高尔登,在他的影响下,揭示了人类的生育规律,创立了优生学。达尔文从理论上认同优生学,但他自己却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同表姐埃玛近亲结婚!
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悔恨
思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么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主观臆造的(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不是现象的(苹果落地)
——不是偶然的(守株待兔)
——不是多变的(股票价格)
3、 规律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
①规律≠规律性现象
②规律≠规则,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③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红灯停,绿灯行
3.新陈代谢
4.水往低处流
5.苹果落地
6.万有引力规律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9.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注意:
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是现象。现象看起来再有“规律”,仍然是现象。
规律隐藏在事物之中,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规律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先快后慢”。   
自然界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的思维的发展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人的思维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是普遍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缀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
②规律是客观的:
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也无法被人改造、改变。
特别提醒:
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 /消灭 /创造
/改变/丰富、发展规律
能用的词语:
发现/ 尊重 /认识/利用规律
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普遍性与客观性的方法论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
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
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不是无能为力呢?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原 理
方法论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总结: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第二目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世界上的奇特建筑
探究: 为什么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建筑师在建筑之前,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建筑物的主观构造,形成了计划、草图等,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他们活动是有目的性、创造性、选择性的活动。而最灵巧的蜜蜂筑巢表面上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计划,但实质上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意识活动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而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关键词:目的、动机、蓝图、目标等)
(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根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照镜子”
被动的、无选择的
③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注意】 就每个人以及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认识不断前进的总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未知≠不可知)
理想世界
---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意识
(间接现实性)
人的行为人的实践
意识中的理念
现实的东西
指导

变成
书 房
卧室(明亮色调)
主卧室
(淡雅色调)
卫生间
卫生间
客 厅


餐 厅
实 践
(直接现实性)
VS
袁院士的“禾下乘凉梦”
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梦”
思考:从意识的指导作用角度分析,哪个“梦”能照进现实?
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地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3)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原 理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的必要条件: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原理
原理总结:尊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P26)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原 理
方法论
归纳总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方法论
方法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P2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
归纳总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第三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含义(是什么)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实事求是:
实事——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求——探索认识;。
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2、原因(为什么)
3、具体要求(怎样做)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含义;一个尊重)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个发挥)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反对”)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受客观规律制约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含义、依据、要求
规律是客观的
运动的含义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与普遍性、客观性
课堂小结
判断下列问题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2.红灯停,绿灯行和新陈代谢都是规律。( )
3.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
4.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人可以制定、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
5.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 )
6.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本身不能被创造、消灭或改变。
客观实际是立足点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李敖有一首打油诗是写长江前浪后浪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风光能几时,转眼还不是一样。”这告诉我们
①物质是运动的,是有规律的
②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3.右图为2019男篮世界杯会徽,以中国京剧脸谱为设计灵感,在整体造型上与篮球的形象相呼应,同时融入了双龙戏珠的元素——两条蛟龙争夺龙珠,如同两支球队争夺奖杯。“脸谱”元素融合篮球形象的创意表明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艺术创作源自丰富的社会生活 
④艺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