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
道德与法治试题
本卷共2页,包括单项选择题(第1至10题)与非选择题(第11、12题)两部分。本卷测试形式为闭卷,两分5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答题栏内。每小题3分,共30分)
1.李大钊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以下适合勉励青少年的诗句是( )
A.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B.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C.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 D.儿童散学回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小扬在日记中写道“我已经是初中生了,我的妈妈还整天管我,而且不管我怎么努力,我妈心里总住着‘别人家的孩子’。”小扬的想法反映出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是( )
A.反抗与依赖 B.闭锁与开放 C.勇敢与怯懦 D.波动与固执
3.习近平:“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关于青春的创造,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创造只存在于高科技领域 B.青春创造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C.青春的创造是多姿多彩的 D.只有青春时期才蕴含创造力
4.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开展了“交往”主题的学习,总结出(见下图)部分交往技巧,请推断师生所探讨交往的主体最有可能是( )
A.师生 B.家人 C.朋友 D.异性
5.培养批判精神需要掌握批判的技巧,以下批判的技巧,值得学习的是( )
①批判就是一味否定他人观点②批判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③批判需要具有一定的建设性④批判需要既针对事又对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某公众号分享了管理情绪的好方法(见下表),以下最适合做小标题的是( )
阅读一本好书,你将拥有智者的思维; 练习体育运动,你会收获强壮的体魄; 学习手工烹饪,你能得到无穷的乐趣。
A.发展兴趣转移注意
B.保持独处平复情绪
C.走出家门修复能量
D.坚持跑步疗愈自己
7.“爱、孝敬、孝顺、依恋”是______的情感体验。
A.亲子之情
B.同学之情
C.师生之情
D.朋友之情
8.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的情感体验是( )
A.自豪感 B.敬畏感 C.焦虑感 D.恐惧感
9.离考试时间越来越近,小扬很焦虑,请你结合下图,告诉他( )
A.焦虑程度超高,学习效率越好 B.焦虑程度越低,学习效率越好
C.调节情绪,保持适度学习压力 D.负面情感没有任何作用应摒弃
10.钱学森说:“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这说明情感( )
A.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 B.使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
C.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关 D.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二、非选择题(共20分。其中第11题11分,第12题9分)
11.【拒绝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你”】
抵制校园欺凌向不法行为说“不”
施暴者 肢体欺凌: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语言欺凌: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社交欺凌: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网络欺凌: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受害者 经常失眠、做梦多,不愿上学、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失,抱怨有同学针对他,自尊心受挫、身体上有伤痕、有自我伤害倾向……
旁观者 大部分校园欺凌都有旁观者在场。他们看似与校园欺凌事件无关,却往往在欺凌事件的发展和终止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1)请从“行己有耻”的角度,对校园欺凌中的施暴者进行劝诫。
(2)“身体脱线了,心里仍在‘发炎’”,走出欺凌的阴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为受害者提供良方。
(3)敬光成炬必将照亮每个角落,请为拒绝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你”出谋划策。
12.【厚植家国情怀学习少年的“你”】
我县开展“红色家乡生态水乡人文荷乡·大思政”活动,某校“行走的思政课”课堂来到了宝应巷口3号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七(6)班同学参与其中。邀你参与学习。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研学活动
片段一1911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一次修身课堂上,校长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13岁的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回答语惊四座,为什么周恩来这么小就能立下报国之志? 片段二周恩来从出生六个月起,跟随嗣母陈氏生活整整九年,陈氏对恩来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在恩来小的时候便教他读书写字,给恩来内心播下了“读书爱国”的种子。
片段三童年时期的家庭变故使周恩来比同龄人更早地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苦、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但从小身边的亲人教导他要“救我中华,时不我待”。这使得周恩来认识到个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片段四总理的一生:少年时,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青年时,他为中国革命不懈奋斗;中年时,他为新中国外交运筹帷幄;晚年时,他为全国各民族人民鞠躬尽瘁。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1)从片段一少年恩来的伟大志向中,我们能读出他怎样的情感 又该如何传递这种情感正能量
(2)结合片段二、三及所学知识,思考站在青春起点的我们如何才能拥有飞翔的力量
(3)结合片段四。请从“止于至善”的角度,思考开设这节“行走的思政课”的意义
试卷第4页,共4页
1.B
【详解】本题考查对对青春的认识的认识和理解。
B: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告诉我们青春是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年华,我们要学会珍惜青春,因而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与该主旨相符,故B说法符合题意;
ACD:“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意思是当此之时,携同三五少年,登高远望,定会心旷神怡; “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意思是惭恨自己的老态与白发,每看到孩子们的嬉戏时,总忆起自己美好的青春时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了春天放学后的孩子争先恐后趁着东风兴高采烈地放风筝的情景,故ACD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A
【详解】本题考查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A:材料中,小扬反感父母的管教,这是反抗心里的表现;埋怨妈妈心里总住着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对父母依赖的表现,故A符合题意;
BCD: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青春创造。
C:青春的创造是多姿多彩的,故C说法正确;
A:只存在,说法过于绝对,故A说法错误;
B: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故B说法错误;
D:只有,说法过于绝对,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异性交往。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异性交往要做到内心坦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男女生拥有各自的性别优势,与异性交往有助于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帮助,D说法正确;
ABC:题文中旨在强调男女生的交往,没有体现师生、家人、朋友间的交往,ABC说法与题不符;
故本题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批判的技巧。
②③:依据教材知识,批判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批判需要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故②③说法正确;
①:批判并不是一味否定,故①说法错误;
④:批判需要只针对事不针对人,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6.A
【详解】本题考查调节情绪的方法。
A:题文中通过阅读好书、练习体育运动、学习手工烹饪来调节情绪的方法属于通过发展兴趣转移注意,A说法正确;
BC:题文中没有体现独处,走出家门,BC说法与题不符;
D:题文中不仅是通过跑步调节情绪,D说法与题不符;
故本题选A。
7.A
【详解】从“孝敬、孝顺”两个词中可以看出,这是亲子之间的情感体验,A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BCD中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该题选A。
8.B
【详解】本题考查情感体验。
ABCD:依据题文描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故B说法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调节情绪、负面情感的作用。
AB:观察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焦虑程度超高或过低,会影响学习效率,故AB说法错误;
C:图示中的内容告诉我们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所以要学会调节好情绪,故C说法正确;
D:没有认识到适度的负面情感的积极作用,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0.C
【详解】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正确认识。
C:题干中钱学森通过听歌使百思不得其解的困难豁然开朗,说明了情感与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观察事物,探索未知,C说法正确;
ABD:也是对情感的作用的认知,题文中没有体现,ABD说法与题不符;
故本题选C。
11.(1)①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②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能力。
③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④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⑤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2)①寻求专业心理疏导②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③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④与老师、家长多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⑤学会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医生”
(3)①未成年人要增强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遇到欺凌要告诉家长和老师,不做欺凌者,不做受害者,不做旁观者。②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采取法治教育等多种措施加强对校园欺凌的防范和识别,积极开设心理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③父母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信任。要多留意孩子的举动,多关心孩子。④社会层面增进协同共治,贡献各自的力量等。
【分析】考点考查:行己有耻的要求、解决心理矛盾的方法、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施暴者,需要运用行己有耻的有关知识,从劝诫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施暴者在肢体欺凌和网络欺凌的表现→可链接行己有耻的要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受害者,需要运用调节心理矛盾的有关知识,从建议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受害者受到欺凌后的具体表现——身体脱线了,心里仍在‘发炎→可链接解决青春期矛盾心理的方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校、社会、家庭、未成年人等,需要运用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有关知识,从建议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拒绝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合法权益→可链接未成年人要增强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父母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社会层面增进协同共治,贡献各自的力量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2.(1)①热爱祖国;②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③我们的爱国之情需要表达、回应、需要共鸣。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我们可以传递爱国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④创造爱国情感体验,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
(2)①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自信让我充满激情;②自强,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③家人的爱与教育。
(3)①有利于启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②有利于我们向少年恩来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③有利于厚植我们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分析】考点考查:对情感的正确认识、传递情感正能量、爱在家人间、自信和自强 的品质、止于至善
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
【详解】(1)小问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 需要运用我们的情感世界的有关知识,从认知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13岁的周恩来的伟大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链接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本题考查如何传递情感正能量,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 需要运用青春飞扬、爱在家人家的有关知识,从认知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陈氏对恩来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可链接家人的爱与教育;
关键词②:童年时期的家庭变故并没有把恩来击垮,而是认识到个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可链接自信、自强的品质的作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校, 需要运用止于至善的有关知识,从意义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某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课堂——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研学活动→可链接榜样的作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