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共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共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写作背景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辛弃疾被迫隐退。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4年,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出于某种目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调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当时是抗金的前线。辛弃疾一上任,努力作好北伐准备,并且认真分析了北方的情况,认为蒙古已经崛起,金内部矛盾纷起,政权必乱必亡。但他又认为,南宋要想取得北伐胜利,必须作好充分准备,并建议起用老将重臣,可是韩侂胄之流的抗金目的本来就不是为国家社稷着想,只是一个幌子,自然不可能采用辛弃疾的意见,并且对他疑忌不满,于是借口一件小事,给他一个降职调离的处分,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
写作背景
辛弃疾南下已四十三年,一直遭到主和派的猜忌、排挤,现在又遭打击,他那一腔热血无处可洒,满腹才华无法施展,北伐抗金恢复大业的宏伟愿望彻底落空。
因此他在被调离镇江时,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满腔热忱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人事说自己梦。
初读正音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再读明意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此调有平、仄两体。此体为双调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韵。
解题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北固亭: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又称北顾亭。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诗歌题材
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思想比较沉重的作品。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永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故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故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怀
关于用典
1、所谓用典,就是引 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再读明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再读明意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再读明意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孙权
(英雄 风流)
刘裕
(气吞万里如虎)
再读明意
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上阙用了孙权雄才大略 、刘裕北伐完胜 两个典故;
下阙用了 刘义隆北伐惨败 、拓跋焘修建行宫(佛狸祠)、廉颇思国三个典故。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
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再读明意
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的故事,表明了词人的北伐雄图,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望。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怀念历史上曾经积极抗敌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表现出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上阕小结
再读明意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用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典故,意在借古讽今,委婉规劝南宋朝廷韩侂胄,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表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再读明意
3、分析第四个典故。
(1)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
(2)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和词人恢复中原热切愿望。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再读明意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1)最后用廉颇思国一事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却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2)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阙小结
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的爱国热忱。
归纳主旨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作品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艺术技巧
1.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用典。
2.其次是对比。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6分)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 ①兜鍪(móu),古代士兵的头盔,诗中借指士兵。
首句要表达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拓展迁移
拓展迁移
2、下阕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4分)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
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元夕》
辛词名句识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