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课件(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劝学》课件(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观点)、论据(材料)、论证(过程)。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见解或主张。(全文的灵魂。起统帅全文的作用。)
2)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
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3)论证方法:(过程)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法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1.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2.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劝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相关思想及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2、听读课文,解决读音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认识作者
人可以战胜自然
那么荀子为什么要勉励学习?
美团创始人
小米创始人
字节跳动创始人
携程旅行 、如家连锁创始人
滴滴出行创始人
原快手董事长
58同城创始人
知乎创始人
预习目标
1、【提问】默读课文,请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找出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相关句子。
2、全文围绕“劝学”的问题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道理:“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去学。为什么要学呢?怎样去学呢?
3、如何理解从“青出于蓝”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第2段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的?
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 已( ) 。
停止
君子: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提出中心论点
开门见山
思考1:为什么荀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呢?
这里的学指的是要学习什么?
思考1:全文围绕“劝学”的问题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道理:“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去学。为什么要学呢?体现在第几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中的“通”和“同”
1)同:古今字,即“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个字(同音同义不同形)
如:“輮”同 “煣”,用火烘烤 “有”同“又”
“列缺霹雳”同“裂”
2 )通:“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
青--→蓝
水--→冰
木--→轮
木--→直
金--→利
加工
冷冻



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
强调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性,即从某种意义而言,学习对于后天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引出结论,说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
人→提高、
发展
客观事物→外力,改变原来形状
人→知明而行无过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
五个比喻
思考2:荀子从“青出于蓝”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的?
思考3 :结合第二段的总结,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这个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
分论点
学不可以已
比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可以用来,应该; 停止

凝冻而成

合乎
把……作为
通“曝”

通“煣”
靠近
磨刀石
名词作状语,每天
通“智”
弯度,形容词活用名词

锋利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第1、2段
《劝学》探究课教学目标
1、学习《劝学》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劝学》中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3、掌握并概括《劝学》清晰、严密的行文思路。
作者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人可以战胜自然
性本恶→后天教育→学习
议论文
论点(观点)
论据(证据材料)
论证(过程)
五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回顾作者及文体知识
预习问题
1、【提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点是如何论证的?
2、找出第三段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推理出此结论的?
3、学习会让我们内强心智,外假万物,学习如此重要,该如何学习?荀子有没有告诉我们呢?在哪一部分?
4、按议论文文体,梳理文本思路,画出思维导图,最后进行讲解展示。
原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思考1:(理解学习的态度等)《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中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者的说法是否矛盾 你是怎样理解的
(1)二者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要学、思结合。
(3)《劝学》并没有否定思考,反对的是整日空想,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这里的“学”应该指的是:利用外界事物从生活实践中学习,从而改变人性“恶”的本质
思考2:作者是如何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个结论的?
连用生活中的五个例子:举例论证
跂而望 → 不如登高
登高而招 →
见者远
顺风而呼 →
假舆马 →
假舟楫 →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这些都没有体质的改变,却取得了好的效果,原因是:善于利用外界条件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善于利用外物
通过学习弥补不足
论述学习的作用
思考2:作者是如何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个结论的?
结论
第2段和第3段落之间有没有深层次的联系呢?
第二段是从客观外物的角度,它们之于学习 这一本体,都是被动地接受;
第三段是从人的动作行为的角度,他们之于学习这一本体,都是主动求变。
可见,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喻体选择的变化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被动接受,还要主动学习。
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表修饰关系
踮起脚后跟
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
但是
明显,显著
借助,利用
横渡
通“性”,天性,资质
擅长
到达
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
(古义:特指长江和黄河)
片刻
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善于奔走,使脚走得快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思考3:学习会让我们内强心智,外假万物,学习如此重要,该如何学习?苟子有没有告诉我们呢?在哪一部分?
阅读文章第4段,结合课文内容本段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用图表的形式把握第四段的论证思路。
原文 论证思路 作用 学习需要具备条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 ▁▁▁▁▁▁▁▁ 3、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 5、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6、▁▁▁▁▁▁ 7、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用心一也。 8、▁▁▁▁▁▁
蟹:用心躁也。 正面设喻
君子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智慧和思想
从“积土”“积水”
推论到人的“积善”
反面设喻
对比论证
要积累
不积的结果
“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用心一与用心躁”
成功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
要坚持不懈
要专心
梳理文本思路,画出思维导图,最后进行讲解展示。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比喻论证)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 举例论证)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专心、坚持(对比论证)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劝学
主题: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
学习不可以停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
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于之
因而
半步
句末语气词
没有用来……的办法

雕刻
定语后置的标志
向上,名作状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不专心
向下
(判断句)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指人的非凡智慧
第4段:
课文内容小结
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
论证方法
一、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证法
二、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喻证法
三、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喻证法
对比论证
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怎么做到“学不可以已”
行文思路
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通读全文,用原文中的话完成本文的结构图
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第三段 强调学习的作用、方法:
善假于物也
弥补不足
实现目的
第四段 强调学习应有的态度:
、坚持 、
积累
专心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情境默写
(1)【2020年全国卷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2)【2020年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年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
(4)【2017年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2016年全国 I 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 ,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2014年全国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
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天赋)
二、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
5、无以(固定句式)
文言知识归纳
三、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2、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寄居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专指“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一、比喻论证的含义
1.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指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比喻论证的作用是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2.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
比喻修辞的目的是使描叙生动、形象、逼真。
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无聊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 (像、是、如等)。
3.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
举例论证所举例子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比喻论证所举例子是虚构、想象出来的。
二、比喻论证的几种类型: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三、比喻论证的两种常见结构形式
1、排比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三句,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2005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运用了排比式比喻)
2、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参见《拿来主义》)
(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提出观点)
(2)、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建立比喻)
2、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参见《拿来主义》)
(3)、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分析比喻)
2、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参见《拿来主义》)
(4)、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总结比喻)
(5)、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重申观点)
1、喻证+例证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把批评看做波浪,路程便惊险无比;把批评看做吹动帆布的风,人生才充满力量。白岩松初入央视时,因为普通话不够标准流利而饱受冷眼与批评,但他把那些有意无意的指责视作敦促自己进步的鼓点,不断激励自己,反复训练,终于在人才荟萃的央视站稳了脚跟。
2、喻证+分析
正像那海边沙滩上的贝壳,经历了痛彻心扉的砥砺化为一颗耀眼的珍珠。人生亦是如此,必会经历几重苦难几层波浪,而那诤言,则是让你含在嘴里苦涩的海水粗砺的沙石,虽是疼痛,却足够帮你扬起风帆,消除谬误,奋力前行。
人生必然是这样,渐行渐远。有言曰: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此言得之。人生就是单纯到复杂,又归于平静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我们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种滋味,感受每一种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生活之意义。(2008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人生三境》)
3、喻证+名言
山谷的周围是高高的群峰,而怀抱却是无比的深沉空阔,因而才容纳了高山溪流的大小流水,沉积下肥厚的沙石泥土,孕育出森森万木,自然的万千气象尽在其中,这就是虚谷的妙处。“满招损,谦受益”,人就应该虚怀若谷。
压力是意志的磨刀石,是进取的推动力,是成功的催化剂,生活中还是多一点压力好。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飘悠悠”。只要给你的肩头压上一副重重的担子,你就会走得更快、更稳,一步一个脚印物性如此,人事也是这样。
一条河,只有不断吸收身边小溪馈赠的流水,才能惊涛澎湃,奔流不息。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俗话说:人无完人。那么人要想填补自己的空缺,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就必须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
三、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很是经典。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序号 分类 举例
1 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自己的观点。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2 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正有时反,有时反有时正,内容各有侧重,句式变化多样,好不板滞之感
3 有的比喻含蓄,单说比喻,将道理蕴含其中,留出空间让读者思考。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4 有的比喻并不含蓄,设定比喻之后,自然引出道理。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 有的比喻论证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达到层层叠加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做出进一步论证。
三、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
任务1:填写《〈劝学〉·比喻探究表》,探究比喻意义
同学们请自主填写《〈劝学〉·比喻探究表》,梳理《劝学》中出现的比喻句,探究各个比喻的意义内涵、表达作用。
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经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 — 连续设喻
对比设喻
反面设喻 正/反面设喻
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经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学习对于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借外界条件,能帮助弥补不足。 连续设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学习要善于积累。 正面设喻 对比设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 正/反面设喻 对比设喻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反面设喻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学习要专心 正面设喻 对比设喻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反面设喻
表达观点的时候,如果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表达效果往往很奇妙,它能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其实,比喻论证的使用也是有迹可循的。如:
比喻论证应该选用自然中或者生活中的常识或公理做喻体。
比喻论证选用的喻体要隐含地呈现出与本体的逻辑关系。
喻体、本体的相似性在于关系相似或道理相通,不在于表象相似。
作业:《劝学》新续——写作要求
《劝学》新续——写作示例
君子曰:学贵于勤。吾之为学,当勤学不怠。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如登山,博览群书则如临绝顶,见者远矣;读书如游水,博览群书则如潜深潭,感者深矣。勤,则难者亦易矣;惰,则易者亦难矣。岂不闻“熟能生巧”乎? 吾等勤学,待日久,必学有所成。
三、相关链接
寒门如何出贵子?
一位从业15年的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这个时代,寒门难出贵子!”发帖教师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同一时间,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也引起社会关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可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在努力程度近似、智商相同的条件下,名师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贵子”的几率,显然要大于贫困学生。人们不禁发问:穷孩子没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名校越来越远?
贫困学生唯一的“武器”是借助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实现翻身。但这个“武器”在他们接受基础教育时就被打折了。“重点高校里,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这个现实背后,隐藏着多少寒门子弟的无奈、悲观与失望。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展开了实力悬殊的闯关,但从求学到升学,从毕业到就业,中间无数道关口,任何一道都可能让他们梦碎。在这个背景下,就不难明白,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有着多么沉甸甸的分量。
直击考点:如何看待小镇做题家?
1.重构自我的主体性
实现自我主体性与社会角色的和谐统一
2.每一份努力都不该被嘲讽
3.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相关链接:寒门如何出贵子?
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因为善于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角度】
“小镇做题家”们,路就在脚下,让我们一起重整行囊、脚踏实地再出发,把强大的内心化为手中的利剑,在人生大考中披荆斩棘,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
精选读书美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从古至今,先贤们劝告人们最多的经典佳句还是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古往今来,天地人间,第一人品乃是读书学习,做人要学以立德,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 ,这些都需要靠读书而来,这也是读书的好处,人生需要读书,还要读好书。
读书可以增强的人知识和学问,这是人生的第一需求,人有了知识和学问才有了谋生的本领,有干好人生事业的基础,读书目的不仅只是如此。
精选读书美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活在这世上就怕愚笨,读书能够治愚,这是人生最美妙的事情,一个人怎样才能有聪明的才智呢?
只有从读书和学习中来。
“人不读书,有眼无珠”。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是人能够读书学习,能够思考,能够发明创造,这是读书最直接的目的。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读书未必能升官发财,甚至无法为你在找工作时带来任何好处,但我们这一生并不仅仅局限在名利和工作中,更在于内心的充实。
精选读书美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籍未必能使你在外部光鲜亮丽,却能修身养性,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人民日报曾经多次推荐的《月亮与六便士》,男主角斯里克兰德一生追梦、阅书无数,然而直到临死之前都未能令世人瞩目。但他这一生并不孤单,他在书籍中默默修炼,在书海里丰富自己,他的灵魂无比饱满,一辈子都安然无忧。
人一旦读过书,读透了书,就会意识到外界的种种都无足轻重,内在的丰富与安宁才是一生归宿。
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境地,读书都具有最好的治愈能力,若你的心境始终澄澈,将永远热爱生活,成为不败王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