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9单元 古代世界文明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 (6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9单元 古代世界文明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 (6份打包)

资源简介

第9单元 古代世界文明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
1.(2022·山东高考·10)如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B )
○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改组御前会议,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国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来打击封建领主、改组御前会议加强王权、借联姻来扩充领土,都是为了加强国王的权力,B项正确;法国国王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但不是其目的,排除A、C两项;庄园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王权的强化,排除D项。
2.(2023·广东·12)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B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解析] 根据材料“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王签署了《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的权力,明确了很多贵族和人民的利益与权力,主张财产自由和人身婚姻自由,为英国民众和贵族阶级维护人权开了明文的先例,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B项正确;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排除A项;宪章内容规定国王不得私自占有教会财产,不会激化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宪章内容主要与国王有关,与市民阶层关系不大,排除D项。
3.(2023·湖北·12)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C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解析] 根据“《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可得出,原来自给自足的庄园,也开始依据市场的规律,寻求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出此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农业,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C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13世纪,当时封建庄园并未崩溃,材料也未体现濒临崩溃,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寻求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并不能表现真的能依此获利,所以不能得出获利丰厚,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15世纪至19世纪的土地变革运动,题干涉及时间是13世纪,与圈地运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
4.下图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成果。其反映的是西欧( A )
A.王权演变历程
B.奴隶主权力变化过程
C.神权演变历程
D.城市自治权变化过程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在8世纪至13世纪,西欧社会教权势力强大,而王权势力弱小;13世纪至17、18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势力有所上升;17、18世纪后,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陆续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世俗王权再次走向低落,故选A项;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瓦解,8世纪欧洲早已进入了封建社会,B项错误;欧洲宗教神权在8世纪至13世纪一直是居高不下的,这与曲线的走向不符,排除C项;在11至12世纪,西欧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这与曲线的走向不符,排除D项。
5.(2023·福建·13)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 C )
A.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
B.改变希腊正教的传统信仰
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D.复制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 结合所学,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罗马的法律、建筑、雕塑艺术等,即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故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以“罗马人”自称,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只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部分领土,并未完全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排除A项;希腊正教会是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在希腊发展起来的独立教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罗马帝国的某些政治制度,并不是完全“复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6.(2023·湖北·11)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D )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位罗马帝国统治者力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可知这肯定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据材料“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可知,该罗马帝国皇帝对法律贡献大,据此可以推断这位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罗马占领北非和意大利,D项正确;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是在查士丁尼之前,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排除B项;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且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第2课时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程标准 素养考向
通过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中古时期非洲国家的兴盛,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掌握此时期非洲文明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认识非洲古文明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2.概述古代美洲创造的农业文明的成果,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美洲灿烂文明的产生是建立在农业和贸易发展基础之上的,理解经济发展和文明创造之间的关系。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
一、古代非洲文明
1.古代班图人
(1)贡献: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2)活动范围:原是西非居民,后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概念阐释〕
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班图”意为人或人民,班图人因说班图语而得名,又称班图尼格罗人,主要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少部分信仰基督教。
2.东非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
①兴起: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②鼎盛: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世纪,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等国家的产生
①产生条件: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
②概况: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3.西非文明
(1)总体概况: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2)马里
①政治: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②经济、文化: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3)桑海
①兴衰: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②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③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④文化: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4.南非文明
(1)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2)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1.印第安文明的概况
总述: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文明。
2.玛雅文明
(1)起源:发源于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
(2)概况
①农业: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②政治: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③建筑: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④文化:制造精美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3)15世纪中期,逐渐衰落。
3.阿兹特克文明
(1)发展过程: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
(2)特点
①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如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等。
②经济: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城市: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概念阐释〕
浮动园地:阿兹特克人用在水中打桩和在木筏上铺湖泥的办法扩大农田和菜园面积,这种地被称为“浮动园地”。直到今天,有些地区仍使用这种耕作方式。“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4.印加文明
(1)发展历程: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
(2)概况
①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③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④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⑤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⑥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主题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文明的特点
[史料一]……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史料二]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他们必须小心侍奉这些神灵,方能得到神对他们这些弱小生灵的保护……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
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摘编自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史料三]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盆地周围其他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
……沿尼罗河上游的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一地理环境还有助于说明,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几个不重要的地区为人们所知晓。甚至到1900年时,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问题](1)根据史料一,如何理解古代文明的多源特点?
(2)根据史料二,分析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
(3)根据史料三,作者阐述了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试说明理由。
[提示](1)理解:材料表明许多民族独立地驯化了不同的动植物,在西亚的冶铁技术传入埃及之前,非洲人还独立发明了冶铁技术。这说明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独立发展农业、畜牧业,甚至可以独立探索类似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这为其文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使得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了多源特点。
(2)原因:宗教信仰的极度混乱;交通不便、各文明的孤立发展,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劣;疫病流行,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外部的侵略破坏。
(3)同意。理由:非洲东、西、北三面都有相当强大的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上游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使得对非洲的殖民变得异常困难。从北非入侵非洲内陆基本不可能,西非的大河和东非的山脉也不利于当时尚未掌握先进技术的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而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殖民化,而非洲直到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在武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更大优势而足以克服自然造成的阻碍时,才最终完成殖民。
[拓展]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兴衰历程的启示
(1)由于撒哈拉沙漠和大海的阻隔,非洲大陆相对比较封闭。这种闭塞的环境使非洲文明独立发展,进程缓慢。
(2)受大洋阻隔,美洲处在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相对孤立,造成美洲文明发展缓慢。
(3)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呈现出多元性发展的特点,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
(4)一个文明若要保持活力需要与其他文明交往,同时也要寻求自身独立发展动力,不能过于依赖其他文明的输入。
(5)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保持主动开放的姿态,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第27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第1课时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素养考向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依据《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概括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和疆域四至,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历史地位2.概述奥斯曼帝国崛起的过程及统治措施,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其在东西方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其灭亡拜占庭帝国对欧洲和亚洲历史产生的影响3.通过中古时期亚洲各国文化的相互学习,特别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隋唐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世界文化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建立的过程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4)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1)政治:政治稳定,政教合一,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最重要的是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
(2)经济
①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②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
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概念阐释〕
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由穆阿维亚家族世袭,选举制度废弛,阿拔斯王朝时期仍如此,哈里发成为王室世袭职位。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帝国建立的过程
(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4)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政治: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引发了后来的新航路开辟)
〔概念阐释〕
苏丹:“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三、南亚的国家
1.笈多帝国
(1)兴起: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统治
①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③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1)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2)统治
①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③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四、东亚的国家
1.古代日本
(1)经济: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政治:646年开始,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3)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形成并推动武士集团的形成发展。
(4)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5)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2.古代朝鲜
(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3)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4)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主题1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阿拉伯帝国
[史料一]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问题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作用:巴格达城的码头相当发达,有数英里长,停泊着各种船只,包括商船,市场上的货物显然多靠码头上的船只运送。从阿拉伯人的贸易范围看,向东到中国和印度、马来群岛,向西到非洲,向北到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几乎是当时所知世界的极限。市场上贩卖的商品有瓷器、宝石和奴隶,也有蜂蜜、香料和染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说明贸易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拓展]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的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主题2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日本的锁国政策
[史料二]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展开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坂本太郎《日本史》
[问题2]史料二中的这段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有道理。理由:作为封建政权,幕府的锁国政策力图维护日本的稳定,锁国政策也的确让日本获得了200年左右的和平,日本文化在此期间获得一定发展。但是,锁国政策的影响更多是负面的:日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不是积极进取,而是退缩保守,最终不仅葬送了幕府统治,而且使得日本在面对美国等西方列强时,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明治维新和学习西方的成功,反证了锁国政策的落后。第26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标准 素养考向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了解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内容和影响,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这些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影响2.了解西欧王权强化的表现和基督教会的地位,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王权和教会的关系3.了解西欧工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状况,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城市自治斗争的影响4.了解拜占庭帝国、俄罗斯扩张的历史,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罗马法对帝国统治的作用,认识俄罗斯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
一、西欧封建社会
1.背景: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1)封君封臣制度
背景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内容 内涵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权利 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义务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②封建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庄园制度
地位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耕地类型 领主自营地 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 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庄园法庭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3)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缴纳租税。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王权地位的变化
(1)封建制初期王权的地位: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15时期晚期王权的强化
①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法兰西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2.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
(1)兴起原因: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时间:10—11世纪。
(3)基本特征
①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②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③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4)城市自治的影响
①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推动大学兴起,推动了教育学术发展。
③冲击了封君封臣制度,支持了王权,促进了统一。
④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提示]城市复兴对西欧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层。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层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2)经济上: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3)思想上:在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张扬。
(4)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3.中古西欧的基督教会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济 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政治 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思想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1)建立: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又称拜占庭帝国。
(2)社会状况
①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军事: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灭亡
①原因:连年的征服战争消耗了自身的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使帝国陷入混乱;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蚕食。
②时间: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特别提示]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1)政治
①拜占庭帝国严密的社会组织、完善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对阿拉伯帝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②《罗马民法大全》不仅是《拿破仑法典》的范本,而且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法律的依据。
(2)经济:拜占庭商业活动的繁荣不仅推动了它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物质进步,而且促进了整个地中海乃至整个欧洲范围内的商业复兴。
(3)文化
①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③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加速了斯拉夫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世界的逐渐形成,奠定了近现代东欧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2.俄罗斯
(1)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一度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4)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①对内: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对外继续扩张。
(5)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主题 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多元特征
[史料一]在欧洲社会重建中,拥有高度文明进展的基督宗教对于当时尚处于文明低级阶段的蛮族进行了反征服。其结果,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然而封建割据制约了商业的发展,领主之间的私战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政府……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
——摘编自吕嘉《世界中世纪政治史》等
[史料二]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分成两大类型来考察:“原生城市”和“新植城市”。原生城市是指6—10世纪里自发成长的城市,包括从罗马时代遗留下来、在外观上仍具备某些城市功能的居民点;在这几个世纪里与西欧和北欧贸易发展相适应而涌现的城市;9—10世纪,西欧国王们为防止北欧海盗入侵而建立的“堡”,因其能提供防卫功能而吸引着工商业者,结果成长为城市;围绕新建立的修道院而形成的工商业聚居点。而新植城市则是领主为了自己的利益,按照已有城市的样式,在自己领地上划定一块地方并赐予其特许状,宣称市民入居获得宽厚的条件,得到广泛的特权,从而“植入”城市。
——摘编自庞兹《中世纪城市》
[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王权与教权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指出“新植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1)趋势:教权受到冲击,王权逐步加强。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稳定的需要。
(2)原因:原有的城市基础;区域贸易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基督教传播的影响;宽松自由的城市政策。
特点:享有一定自治权。
影响: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冲击了庄园经济;壮大了市民阶层,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意识的觉醒;反对封建割据,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和王权的加强;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教育发展;孕育了近代社会因素,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拓展]
1.中古西欧王权强化的影响
(1)使国家逐步由混乱割据走向统一,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2)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3)葡萄牙、西班牙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4)推动了西方近代议会起源。
2.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
(1)多元的社会结构: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
(2)封君封臣封土的体制:以封土为纽带,封君封臣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领主不能强加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承担效忠领主等义务。
(3)相对独立的庄园: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领主拥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
(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起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
(5)宗教的禁欲主义与世俗的贵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生活。贵族文化宣扬以忠诚为核心。第2课时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程标准 素养考向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1.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文明对古代文明扩展的作用2.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古代各大帝国的扩张历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3.掌握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理解古代各大帝国崛起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原因: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文化上的优势;农耕文明对土地、金属、马匹的需求;统治阶级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
2.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
3.古代文明扩展的表现
(1)埃及文明的扩展: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文明鼎盛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西亚文明的扩张
①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②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3)希腊文明的扩张:古代希腊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4.古代文明扩展的影响: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拓展]认识农耕文明的优势、古代文明的扩展与大帝国兴起之间的关系
①农耕文明的优势推动了古代文明的扩展,进而推动了古代大帝国的兴起;大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区。
②古代文明由于所在时空环境不同,其发展具有多样性。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
(1)波斯帝国兴起时间与范围: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2)波斯帝国的统治
①中央: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王权至上,君权神授。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③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3)灭亡:公元前4世纪晚期,因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而灭亡。
2.亚历山大帝国
(1)亚历山大帝国兴起的时间与范围:公元前4世纪晚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3.罗马帝国
(1)罗马共和国时期: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它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在扩张过程中,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
(2)罗马帝国时期
①在1—2世纪达到繁荣。
②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③3世纪之后,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原因: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同时,边境压力也逐渐增大。
④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⑤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
三、古代文明的交流
1.文明交流的总趋势
(1)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
(2)交往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2.文明交流的表现
(1)西亚、埃及文明的交流
①农耕技术的传播: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②冶铁技术的传播: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③艺术的碰撞——“雕刻”“神话”: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尤其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④字母文字的推广——“腓尼基字母”:起源于西亚的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拓展]字母文字广泛流行的原因:字母文字符号少,易于记忆,书写简便,有固定读音,使用方便;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大量符号需要记忆,使用不便。
(2)汉朝和罗马帝国的交流
①间接交往: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到达地中海东岸。
②直接交往: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并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主题 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史料一]当城邦人口过剩时,希腊大量拓展海外殖民地。到公元前五世纪,包括黑海在内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环布繁盛的希腊殖民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亚历山大的远征及其所建立的帝国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却开创了一个希腊古典文明向东传播的历史时代——“希腊化时代”……帝国分裂后又形成一系列的希腊化国家。在这新的政治地理范围中,希腊文明逐渐向东扩展,并与东方文明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交流与融合,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篇章。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
[史料三]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可以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次文化上的反哺过程……同希腊化始作俑者的主观愿望相反,文化的反哺超过了希腊文化的对外影响。
——摘编自陈村富《地中海文化圈概念
的界定及其意义》
[史料四]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灭性的破坏。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摘编自《亚历山大东征记》
[史料五]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地中海世界和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罗马与东方各国接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明不断交融的过程。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城邦进行海外殖民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东方文明对希腊文化“反哺”的例证,并谈谈你对“希腊化”的认识。
(3)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东征既是一场人类文明的灾难,也是一场文明盛宴的开端。根据史料四和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
(4)根据史料五,分析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提示](1)原因:因为山地较多,土壤贫瘠;海洋阻隔,海岛众多;人口增长,对生存造成压力;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布局。
(2)例证:地中海文化圈将西亚、埃及文明通过腓尼基和希腊的殖民运动反推回希腊。
认识:希腊化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地中海文明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灾难说: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掠夺了大量财富,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灭性破坏,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文明盛宴开端说:亚历山大东征沟通了各大文明间的交通,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希腊文化与古代东方文化相结合,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4)影响:罗马帝国统治区域内,各文明不断交融,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拓展]
1.古代世界主要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1)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希波战争使希腊人对波斯人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揭开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实质性交流的新篇章。
(2)亚历山大帝国:帝国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亚历山大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明,大大促进了希腊化进程。帝国崩溃后形成的国家也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形成一个庞大的希腊化世界。
(3)罗马帝国:一方面,继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将其在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帝国疆域内的亚非欧各文明在和平的环境中不断交流、融合,与东方的中国共同构成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
(4)中国汉朝:在整合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基础上,汉朝向统一方向进一步发展,并通过佛教开启了与南亚文明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开启了与中亚、西亚和罗马帝国的交往。同时,中国文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中华文化圈开始启动。
2.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1)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
(2)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
(3)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快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流和交往。
(4)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加速,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第九单元 古代世界文明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5世纪以前)
时代趋势: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阶级、国家和文字产生,人类迈入文明时代。古代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张,它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农耕文明区。
1.政治: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地区性帝国产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古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2.经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采集渔猎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过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逐渐有了剩余产品,这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进入文明时代的古代大河流域以农耕生活为主,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海外贸易发达。
3.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古代印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古希腊的文学与哲学成就突出。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扩展,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
时代趋势:中古时期的世界,一方面,明显呈现出文明多元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些文明成就对当时的世界文明交流及后来文明的发展均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1.政治: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推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专制、城市自治和教会神权统治并存,拜占庭和俄罗斯两大帝国文明得以发展,《查士丁尼法典》名噪一时。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东亚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步入封建时代,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朝鲜半岛则先后出现了新罗、高丽和朝鲜王朝。东非出现了阿克苏姆王国和其他一系列国家;西非地区,加纳、马里、桑海先后崛起;南非的津巴布韦一度兴盛。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是三大著名的印第安文明。
2.经济: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盛行,城市工商业日益繁荣。拜占庭帝国工商业繁荣,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农耕经济繁荣,东亚的日本和高丽均实行土地国有。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但农业总体落后,东非和西非的一些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美洲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文化: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大学得到发展,但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的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为文化交流中心。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逐渐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则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古代非洲的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美洲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第25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时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素养考向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 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和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代文明多元发展的特点3.结合各文明古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类最早在西亚、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出现了原始农业,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2)社会分工的发展
①生产力发展,推动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发展。
②农业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出现分工,进而推动早期商业出现。
③脑力劳动者出现: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农耕生产也推动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文明产生的标志
(1)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进而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分化。
(2)国家开始形成: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3)文字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原因: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3.表现
文明 条件 文明发展历程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古巴比伦文明 西亚的两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 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②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权威 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②《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③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发展,提供了联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统一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①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使用象形文字②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三季③修筑金字塔④发明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随着铁器时代来临,生产工具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开发 公元前3千纪诞生;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①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赢得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②《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③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 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①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喜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②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拓展]
1.古印度种姓制度下的等级划分
等级 特点
第一等级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第三等级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第四等级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四个种姓之外,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
2.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2)局限性: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侨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主题 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角度理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点的原因
[史料一]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只有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才能疏导和储积大量的水,而这大量的劳动力还必须进行协调,赋予纪律和加以领导。……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
——德裔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
[史料三]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原住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史料四]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烂;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中国秦汉时期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古希腊的雅典则建立起城邦公民政体。
——摘自《古典文明中的地理环境
差异与政治体制类型》
[史料五]有学者认为,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中国陕西也出现了“房子盖半边”的奇怪现象,这与山陕地区较为干旱有关,人们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在人类的生活中处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摘自《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研究》
[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古代西亚经济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文明形态的影响。
(2)史料二中学者认为“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请以古埃及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3)根据史料三,指出地理环境对印度制度的影响。
(4)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东西方政治体制”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5)根据史料五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提示](1)特点:古代西亚农耕经济占主导。影响:推动两河流域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
(2)说明:尼罗河的泛滥给埃及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人们意识到为了更好地控制和调节尼罗河,必须团结协作,集中共有的力量,在一种统一的号令下发挥才干。然而,这却为统一这一地区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契机。法老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尼罗河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3)影响:古代印度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人们相信生命轮回,使得人们安于现状,印度成为种姓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沃土。
(4)观点:地理环境深刻影响政治制度。
理由: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多平原,农业经济发达,实行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自给自足。这种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推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多山,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易产生民主政治体制。
(5)影响: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组成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社会发展,反之可能会延缓社会发展,但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是重要条件。
[拓展]
1.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各自文化特点的影响
(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历法根据尼罗河涨落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来自河中的植物,尼罗河还提供了通道,有助于国家的统一。
(2)两河流域也依靠境内河流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起来,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了洪水和方舟传说。
(3)受河流泛滥影响,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学作品呈现的色彩不同。埃及:自信乐观;两河流域:恐惧悲观。
2.世界古代文明多元性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世界古代文明多元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形成逐水草而居的特点。
(2)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古希腊港湾众多,对其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3)周边环境。西亚文明处在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交汇处,这种情况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发展,导致政权更替频繁。古代中国、印度文明,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元性的重要表现,反过来也深化了文明的多元性。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