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一模物理?化学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一模物理?化学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
一模物理 化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请按答题卷中的要求作答)
1.钢琴调音师用手机上的一个调音软件播放音叉256、512、1024、2048(Hz)的标准音来校准琴音。频率越高时发出的声音(  )
A.音调越高 B.音调越低 C.响度越大 D.响度越小
2.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常见的温度值合理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是45℃
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C.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D.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80℃
3.以下光学仪器工作时成虚像的是(  )
A.幻灯机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4.地理的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存在磁偏角,最早发现磁偏角的是(  )
A.奥斯特 B.安培
C.沈括 D.法拉第
5.以下四种情况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电冰箱工作时使用接地良好的三孔插座
B.将落在地面上的“高压线头”捡起
C.使用试电笔时手接触笔尖前端的金属部分
D.雷雨天气站在大树下避雨
6.标准化考场内的电波钟可以远距离自动校时,是因为它能接收到(  )
A.超声波 B.电磁波 C.次声波 D.引力波
7.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
A.电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上
C.原子核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D.原子核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上
8.如图所示,A、B两物体在水平压力F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已知GA=8N,GB=6N,F=12N,则竖直墙面受到的压力为(  )
A.20N B.14N C.12N D.8N
9.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它们的边长之比为3:2,则甲、乙两正方体的密度和重力之比分别为(  )
A.2:3,9:4 B.3:2,4:9 C.2:3,2:3 D.3:2,3:2
10.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丝电阻不受温度的影响且一只灯泡的阻值是另一只灯泡阻值的2倍;则断开开关S、S2,闭合S1时,电路的总功率可能为(  )
A.12W B.24W C.27W D.36W
11.小明的家和学校在山的两侧脚下,他在上学过程中,有的路程是上坡路,若他上、下坡速度不变,且v上=v下,则小明上学到校和放学到家的时间之比为(  )
A.1:1 B.7:9 C.11:17 D.9:11
1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0为定值电阻,Rt为热敏电阻。当温度t由0℃升高到30℃和30℃升高到60℃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相同,则热敏电阻的阻值Rt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6分。请将符合题意的内容填在答题卡(答卷)相应的横线上)
13.(6分)洗衣机是利用电能产生机械作用来洗涤衣物的清洁电器,洗衣机一般专指使用水作为主要的清洗液体。
(1)蒸汽洗衣机以深层清洁衣物为目的,工作时少量的水进入高温蒸汽发生盒并转化为蒸汽,这个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这个过程水分子    (选填“发生了”或“未发生”)变化。蒸汽发生器内加热电阻利用电流热效应,当加热电阻两端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小   (选填“越大”或“越小”)。
(2)家用滚筒洗衣机的重要部件是电动机,利用通电导线在    中受力运动。已知洗涤时电动机的功率为440W,工作电压为220V,工作30min消耗电能    度,若这个过程中有12%的电能转化成焦耳热,电动机的线圈阻值为    Ω。(假设电动机以恒定电流持续转动)
14.(6分)博尔塔拉温泉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西部,宜人的气候,优美的环境,大自然的造化创造了旅游、避暑的优势。
(1)冬季的温泉池处处银装素裹,满是银霜的河谷林、暖暖流淌的温泉,都让人流连忘返。温泉池中倒影着岸边的树林是由于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虚像,温泉池上方笼罩着一层薄雾是湖面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布格达尔温泉海拔约1300m,此处的气压约为    Pa。(海拔3000m以内每升高10m气压减小100Pa,1个标准大气压为105Pa)
(2)温泉是地热能源的一种形式,它属于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泉眼水平向右喷出的泉水受到重力的方向是    ,若某泉眼喷出泉水的流量为200L/min,初温为80℃,假设入池后温度短时间内变成60℃   J的热量。[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泉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
15.(6分)深海探测,既是海洋资源勘探、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作为深海探测的重要一环,推动了海洋强国的建设。
(1)“奋斗者”号潜水器像一条大头鱼,头顶呈醒目的橙色,便于上浮到水面时能被母船快速发现,这是因为绿光在海水中衰减    (选填“较小”或“较大”),便于在深海中捕捉到它的身影,绿光在均匀海水中的传播路径为    (选填“直线”或“曲线”)。“奋斗者”号潜水器在水下实现上浮与下潜的工具主要是电磁铁,通过吸附压载铁或铁砂等物质实现上浮或下沉,压载铁被“释放”的过程中在海水中加速下沉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不考虑不同深度海水密度的变化)
(2)高强度、高韧性、抗腐蚀的钛合金是最适合制造潜水仓的材料,钛合金在巨大的水压下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钛合金的密度为4.5g/cm3,钛合金物件浸没在海水中受到的重力是其浮力的    倍。潜水仓的某钢制零件用钛合金取代后,总质量减小了17kg,这个零件的体积为    dm3。(钢的密度为7.9×103kg/m3,海水的密度取1.0×103kg/m3)
16.(8分)北京时间2024年1月11日13时30分,引力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引力一号火箭首次飞行,创造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纪录。
(1)火箭发射时,喷气发动机向后喷出大量气体,火箭腾空而起   ,热机工作时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转化成    ,加速升空时周围空气对火箭侧表面的气压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火箭发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足以让百米内的小动物受伤,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火箭发射时底部耀眼白光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红外线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火箭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不同的卫星在各自轨道上的运行速度的平方与其轨道半径成反比,若A、B两颗卫星的运行速度之比为3:5   。
(3)火箭的成功发射离不开上万次的模型模拟测试,某次模型火箭发射时,计算机系统记录模型火箭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可知,该火箭模型在测试过程中    (选填“0~20s”、“20~50s”或“50~60s”)的平均速度最大、火箭在60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
三、作图题(每图2分,共6分)
17.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18.如图所示,一物体以某一速度冲上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请画出物体在上滑过程中所受的重力G和摩擦力f的示意图。
19.如图所示的螺线管通电后,请根据螺线管的磁感线方向。在图中标出电源的正极和螺线管的N极。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0.(6分)小陈同学利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动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动至16cm刻度线处   (选填“A”、“B”或“C”)处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
21.(8分)小陈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将同一金属块浸入甲、乙两种液体中,记录数据如表:
液体 次数 浸入体积 A示数/N B示数/N 浮力/N
甲 1 0 5.0 2.0 0
2 一半 4.1 2.9 ①
3 全部 3.2 3.8 1.8
乙 4 0 5.0 2.0 0
5 一半 4.3 2.7 0.7
6 全部 3.6 ② 1.4
(1)表格中①处空缺的数据应为    N。②处空缺的数据应为    N。
(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2、5,可知: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浸入的体积)相同时   有关。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   (选填“<”、“=”或“>”)ρ乙。
22.(10分)某实验小组利用热敏电阻将一电流表改装成温度计,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流表(量程为0~0.6A),学生电源(输出电压恒为18V)(最大阻值为100Ω),单刀双掷开关,用防水绝缘材料包裹的热敏电阻RT,导线若干。已知该热敏电阻的阻值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为RT=t﹣10(Ω),小陈同学按照电路图连接好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如下:
(1)为了不烧坏电流表,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调节到a端;再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c端,使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刻线位置,此时变阻器的阻值为    Ω,并在以后的操作中使滑片P位置不变。
(2)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d端,根据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计算出电流表刻度盘各个电流值对应的温度值,将电流表改装成温度计。在容器中倒入适量的100℃热水,随着热水温度的下降   (选填“变大”或“变小”),并标出对应的温度值。该温度计能够测量的温度不能低于    ℃;当电流表示数为0.3A时,对应的温度值为    ℃。
(3)改装后刻度盘的特点是相邻刻度线所标注温度差较大处在刻度盘的    (选填“左”或“右”)侧。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解题时要有必要的公式和文字说明,只写出结果不得分)
23.(5分)如图所示,电阻R1的阻值为10Ω。当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4V,R2的电功率为4.8W。求:
(1)通过R2的电流。
(2)电源电压。
24.(5分)如图所示,AOB为一轻质杠杆,AO长50cm且处于水平状态,当作用在B处竖直向下的拉力F为150N时,重物G对地面的压力为其重力的
(1)杠杆A处对细绳的拉力FA。
(2)若使重物G离开地面,作用在B处的最小作用力FB。
2024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
一模物理 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请按答题卷中的要求作答)
1.钢琴调音师用手机上的一个调音软件播放音叉256、512、1024、2048(Hz)的标准音来校准琴音。频率越高时发出的声音(  )
A.音调越高 B.音调越低 C.响度越大 D.响度越小
【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解答】解:调音软件播放音叉256、512、2048(Hz)的标准音来校准琴音,音调越来越高,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属于基础性题目。
2.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常见的温度值合理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是45℃
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C.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D.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80℃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分析。
【解答】解:A.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6.2℃~37.3℃之间且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实际;
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故B符合实际;
C.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一般在18℃~26℃,故C不符合实际;
D.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40℃,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时间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3.以下光学仪器工作时成虚像的是(  )
A.幻灯机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分析】(1)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原理:
①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一原理;
②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利用了这一原理;
④当u=f时,不成像;
⑤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利用了这一原理;
(2)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幻灯机、投影仪,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成虚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以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难度不大。
4.地理的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存在磁偏角,最早发现磁偏角的是(  )
A.奥斯特 B.安培
C.沈括 D.法拉第
【分析】根据历史上对地磁场的记载及物理常识解答此题。
【解答】解:A、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
B、安培发现的著名的安培定则;
C、沈括是第一个发现地理的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故C正确;
D、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故选:C。
【点评】物理学史也是物理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题型,要求学生熟记著名科学家的贡献。
5.以下四种情况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电冰箱工作时使用接地良好的三孔插座
B.将落在地面上的“高压线头”捡起
C.使用试电笔时手接触笔尖前端的金属部分
D.雷雨天气站在大树下避雨
【分析】(1)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一定要接地,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2)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是: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3)使用试电笔辨别火线时,一定要用手触及笔尾的金属部分,否则容易造成误判,认为带电体不带电是十分危险的;使用试电笔时,不能用手触及测电笔前端的金属体;
(4)当雷雨天,树作为地面上的“凸出物”,雷电电流通过树干就会传下来。
【解答】解:A、电冰箱的插头插入三孔插座,致使火线与外壳接通,人体接触外壳等于接触火线;如果把外壳通过导线接地,电流也会从接地导线流走,故A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B、将落在地面上的“高压线头”捡起,故B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C、使用试电笔时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氖管才能发光;
D、雷雨天人站在大树下避雨,雷电极易通过突起物﹣﹣大树传向人体,故D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安全用电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平时学习时多了解、多积累,加强安全用电意识。
6.标准化考场内的电波钟可以远距离自动校时,是因为它能接收到(  )
A.超声波 B.电磁波 C.次声波 D.引力波
【分析】无线电波是电磁波,电波钟表接收的是电磁波。
【解答】解:电波钟是在石英电子钟表内增加了接收无线电长波信号的特殊元件,它接收天文台地面发射站发送的标准授时信号,所以它接收天文台地面发射站发送的标准授时信号是电磁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磁波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7.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
A.电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上
C.原子核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D.原子核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上
【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使物体的正负电荷数不相等;失去电子的带负电,得到电子的带正电。
【解答】解: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毛皮中的部分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而橡胶棒得到电子带等量的负电荷。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的实质,知道物体上的电子比质子数量多带负电,电子比质子数量少带正电。
8.如图所示,A、B两物体在水平压力F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已知GA=8N,GB=6N,F=12N,则竖直墙面受到的压力为(  )
A.20N B.14N C.12N D.8N
【分析】12N的水平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力被大小不变地传给墙面,可得墙面受到的压力。
【解答】解:
图中物体可以将右边受到的力大小不变地传给墙面,墙壁受到的压力F压=F=12N,与竖直向下的重力无关、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压力,关键是知道固体能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力。
9.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它们的边长之比为3:2,则甲、乙两正方体的密度和重力之比分别为(  )
A.2:3,9:4 B.3:2,4:9 C.2:3,2:3 D.3:2,3:2
【分析】(1)先根据压强相等列出等式,再求密度之比,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对地面压强可以用p=ρgh。
(2)根据重力公式列出重力之比即可。
【解答】解: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
则p甲=p乙,即ρ甲gh甲=ρ乙gh乙,故密度之比为:,
甲、乙重力之比为=====,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之比和重力之比,难度适中。
10.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丝电阻不受温度的影响且一只灯泡的阻值是另一只灯泡阻值的2倍;则断开开关S、S2,闭合S1时,电路的总功率可能为(  )
A.12W B.24W C.27W D.36W
【分析】(1)只闭合开关S时,两个灯泡串联,根据P=可表示出总电阻,已知一只灯泡的阻值是另一只灯泡阻值的2倍,根据电阻串联的规律即可表示两个灯泡的电阻;
(2)断开开关S、S2,闭合S1时,只有灯泡L1连入电路,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根据P=即可判断总功率的可能值。
【解答】解:(1)只闭合开关S时,两个灯泡串联,
设电源电压为U,此时总功率P总=18W,
根据P=可得总电阻:R==,
已知一只灯泡的阻值是另一只灯泡阻值的2倍,则阻值较大的灯泡阻值:R大=2R小,
根据电阻串联的规律可得总电阻:R=R大+R小=6R小+R小=3R小,
所以阻值较小的灯泡阻值:R小=R=×=×=,
而阻值较大的灯泡阻值:R大=2R小=3×=;
(2)断开开关S、S3,闭合S1时,只有灯泡L1连入电路,
若灯泡L8的阻值较小,则此时电路的总功率:P总′===54W;
若灯泡L1的阻值较大,则此时电路的总功率:P总″===27W;
所以,电路的总功率可能为54W或27W。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两种情况下电路连接方式的判断。
11.小明的家和学校在山的两侧脚下,他在上学过程中,有的路程是上坡路,若他上、下坡速度不变,且v上=v下,则小明上学到校和放学到家的时间之比为(  )
A.1:1 B.7:9 C.11:17 D.9:11
【分析】设家到学校的距离为s,由题得出小明从家到学校上坡的路程及下坡的路程,放学到家可知上坡的路程及下坡的路程,由速度公式得出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总时间及小明从学校到家所用的总时间,从而得出小明上学到校和放学到家的时间之比。
【解答】解:设家到学校的距离为s,由题知,上坡的路程是ss,放学到家s,下坡的路程为s
t7=+ ①
小明从学校到家所用的总时间为:
t3=+ ②
由①②,则小明上学到校和放学到家的时间之比为:
=。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在处理速度问题时,搞清数据的对应关系是关键。
1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0为定值电阻,Rt为热敏电阻。当温度t由0℃升高到30℃和30℃升高到60℃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相同,则热敏电阻的阻值Rt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当温度t由0℃升高到30℃和30℃升高到60℃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相同,说明电流与温度成一次函数关系,根据图像温度升高时,电阻都是变大的,据此设出函数关系式,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与温度关系。
【解答】解:当温度t由0℃升高到30℃和30℃升高到60℃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相同,说明电流与温度成一次函数关系,电阻都是变大的,则电流与温度的关系是I=﹣kt+b(k>0),I=,
则Rt==(k>8),t越大,不是一次函数,且t逐渐变大时,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欧姆定律的应用与图像分析,属于中档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6分。请将符合题意的内容填在答题卡(答卷)相应的横线上)
13.(6分)洗衣机是利用电能产生机械作用来洗涤衣物的清洁电器,洗衣机一般专指使用水作为主要的清洗液体。
(1)蒸汽洗衣机以深层清洁衣物为目的,工作时少量的水进入高温蒸汽发生盒并转化为蒸汽,这个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汽化 ,这个过程水分子  未发生 (选填“发生了”或“未发生”)变化。蒸汽发生器内加热电阻利用电流热效应,当加热电阻两端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小 越大 (选填“越大”或“越小”)。
(2)家用滚筒洗衣机的重要部件是电动机,利用通电导线在  磁场 中受力运动。已知洗涤时电动机的功率为440W,工作电压为220V,工作30min消耗电能  0.22 度,若这个过程中有12%的电能转化成焦耳热,电动机的线圈阻值为  13.2 Ω。(假设电动机以恒定电流持续转动)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理变化时,分子不会改变,根据P=分析电功率变化;
(2)电动机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原理制成的,根据W=Pt计算电能,根据转化效率得出热量多少,根据额定电功率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结合焦耳定律计算电阻。
【解答】解:(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工作时少量的水进入高温蒸汽发生盒并转化为蒸汽,这个过程水分子未发生变化,当加热电阻两端电压一定时,根据P=知。
(2)家用滚筒洗衣机的重要部件是电动机,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工作电压为220V。
若这个过程中有12%的电能转化成焦耳热,Q=12%W=12%×72000J=95040J;
此过程的电流I==2A,
电动机的线圈阻值R===13.6Ω。
故答案为:(1)汽化;未发生;(2)磁场;13.2。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电动机的原理、电功率、电能与焦耳定律,属于中档题。
14.(6分)博尔塔拉温泉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西部,宜人的气候,优美的环境,大自然的造化创造了旅游、避暑的优势。
(1)冬季的温泉池处处银装素裹,满是银霜的河谷林、暖暖流淌的温泉,都让人流连忘返。温泉池中倒影着岸边的树林是由于光的  反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虚像,温泉池上方笼罩着一层薄雾是湖面的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布格达尔温泉海拔约1300m,此处的气压约为  8.7×104 Pa。(海拔3000m以内每升高10m气压减小100Pa,1个标准大气压为105Pa)
(2)温泉是地热能源的一种形式,它属于  可再生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泉眼水平向右喷出的泉水受到重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下 ,若某泉眼喷出泉水的流量为200L/min,初温为80℃,假设入池后温度短时间内变成60℃ 5.04×109 J的热量。[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泉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
【分析】(1)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根据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计算;
(2)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持续利用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首先根据泉水的流量,求出5h内流出泉水的体积,再根据求出流出的泉水的质量,最后利用Q放=cm(t0﹣t)求出这些温泉水放出的热量。
【解答】解:(1)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温泉池中倒影着岸边的树林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雾实质是小水滴,是湖面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由海拔3000m以内每升高10m气压减小100Pa可知,布格达尔温泉海拔约1300m5Pa﹣×100Pa=8.5×104Pa;
(2)温泉是从地下冒出的热水,是地热,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
泉眼水平向右喷出的泉水受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5h内流出泉水的体积:V=200L/min×6×60min=6×104L=60m6,
5h内流出泉水的质量:m=ρV=1.2×103kg/m3×60m5=6×104kg
这些温泉水每天放出的热量:Q放=cm(t6﹣t)=4.2×106J/(kg ℃)×6×104kg×(80℃﹣60℃)=6.04×109J。
故答案为:(1)反射;液化4;(2)可再生;竖直向下5。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液化、大气压、能源的分类、重力的方向、密度公式、热量公式的应用,综合性较强。
15.(6分)深海探测,既是海洋资源勘探、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作为深海探测的重要一环,推动了海洋强国的建设。
(1)“奋斗者”号潜水器像一条大头鱼,头顶呈醒目的橙色,便于上浮到水面时能被母船快速发现,这是因为绿光在海水中衰减  较小 (选填“较小”或“较大”),便于在深海中捕捉到它的身影,绿光在均匀海水中的传播路径为  直线 (选填“直线”或“曲线”)。“奋斗者”号潜水器在水下实现上浮与下潜的工具主要是电磁铁,通过吸附压载铁或铁砂等物质实现上浮或下沉,压载铁被“释放”的过程中在海水中加速下沉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不考虑不同深度海水密度的变化)
(2)高强度、高韧性、抗腐蚀的钛合金是最适合制造潜水仓的材料,钛合金在巨大的水压下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斥力 (选填“引力”或“斥力”);钛合金的密度为4.5g/cm3,钛合金物件浸没在海水中受到的重力是其浮力的  4.5 倍。潜水仓的某钢制零件用钛合金取代后,总质量减小了17kg,这个零件的体积为  5×106 dm3。(钢的密度为7.9×103kg/m3,海水的密度取1.0×103kg/m3)
【分析】(1)绿光在海水中衰减较小;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
(2)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根据G=mg=ρVg和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根据ρ=进行分析。
【解答】解:(1)“肚子”涂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绿光在海水中衰减较小;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压载铁被“释放”的过程中在海水中加速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
(2)钛合金在巨大的水压下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钛合金物件浸没在海水中受到浮力为:F浮=ρ海水gV排=ρ海水gV,
而钛合金的重力为:G钛=m钛g=ρ钛Vg,
所以,G钛=F浮=×F浮=4.5F浮;
潜水仓的某钢制零件用钛合金取代后,体积保持不变可知==5000m6=5×106dm6。
故答案为:(1)较小;直线;(2)斥力;5×10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体沉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公式的应用及分子动理论等知识,难度不大。
16.(8分)北京时间2024年1月11日13时30分,引力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引力一号火箭首次飞行,创造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纪录。
(1)火箭发射时,喷气发动机向后喷出大量气体,火箭腾空而起 运动状态 ,热机工作时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转化成  机械能 ,加速升空时周围空气对火箭侧表面的气压会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火箭发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足以让百米内的小动物受伤,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能量 (选填“信息”或“能量”),火箭发射时底部耀眼白光的传播速度  等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红外线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火箭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不同的卫星在各自轨道上的运行速度的平方与其轨道半径成反比,若A、B两颗卫星的运行速度之比为3:5 25:9 。
(3)火箭的成功发射离不开上万次的模型模拟测试,某次模型火箭发射时,计算机系统记录模型火箭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可知,该火箭模型在测试过程中  20s﹣50s (选填“0~20s”、“20~50s”或“50~60s”)的平均速度最大、火箭在60s内的平均速度为  60 m/s。
【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燃料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气体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2)声的利用是声可以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不同的卫星在各自轨道上的运行速度的平方与其轨道半径成反比;
(3)分析图像即可得答案。
【解答】解:(1)火箭发射时,喷气发动机向后喷出大量气体,此时火箭受到的推力主要改变它的运动状态;火箭加速升空时周围空气气流速度加大;
(2)火箭发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足以让百米内的小动物受伤,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和白光传播速度相同;A,不同的卫星在各自轨道上的运行速度的平方与其轨道半径成反比、B两颗卫星的轨道半径之比为25:9;
(3)由图可知,0﹣20s,最大速度是80m/s;20s﹣50s;50s﹣60s,故平均速度最大是20s﹣50s;
8﹣20s,行驶的路程s1=×80m/s×20s=800m,行驶的路程s2=80m/s×30s=2400m;50s﹣60s3=×80m/s×10s=400m;
故s=s1+s8+s3=800m+2400m+400m=3600m,火箭在60s内的平均速度为v==。
故答案为:(1)运动状态;机械能;(2)能量;25:9;60。
【点评】这是一道简单综合题,涉及能量转化、简单速度计算、图像分析等,属于基础综合题。
三、作图题(每图2分,共6分)
17.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玻璃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光由玻璃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是中考热点之一,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由入射光线画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而且要会根据反射或折射画出入射光线。
18.如图所示,一物体以某一速度冲上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请画出物体在上滑过程中所受的重力G和摩擦力f的示意图。
【分析】根据物体与斜面的相对运动方向判断出摩擦力的方向,物体向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
重力作用点在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解答】解:物体向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作用点都画在重心
【点评】此题考查了重力和摩擦力示意图的画法,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方向总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9.如图所示的螺线管通电后,请根据螺线管的磁感线方向。在图中标出电源的正极和螺线管的N极。
【分析】磁体外部的磁感线从N极出来,回到S极;知道通电螺线管的NS极和螺线管的绕法,利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电流方向,而电流从电源正极出来、回到负极,据此确定电源的正负极。
【解答】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感线从N极指向S极,故右侧为N极,四指弯曲所指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右边流入、右边为负极
【点评】本题考查安培定则与磁感线的方法,属于中档题。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0.(6分)小陈同学利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放大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动至  40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动至16cm刻度线处 B (选填“A”、“B”或“C”)处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
【分析】(1)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同侧。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此时物距2f>u=25cm﹣10cm=15cm>f、放大的实像;
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动至40cm刻度线处,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光路是可逆的可知;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此时物距u=16cm﹣10cm=6cm<f、放大的虚像,因此人眼在B处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
故答案为:(1)放大;40。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21.(8分)小陈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将同一金属块浸入甲、乙两种液体中,记录数据如表:
液体 次数 浸入体积 A示数/N B示数/N 浮力/N
甲 1 0 5.0 2.0 0
2 一半 4.1 2.9 ①
3 全部 3.2 3.8 1.8
乙 4 0 5.0 2.0 0
5 一半 4.3 2.7 0.7
6 全部 3.6 ② 1.4
(1)表格中①处空缺的数据应为  0.9 N。②处空缺的数据应为  3.4 N。
(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2、5,可知: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浸入的体积)相同时 液体密度 有关。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 > (选填“<”、“=”或“>”)ρ乙。
【分析】(1)①根据第1次实验的数据,可得出小空桶的重力,再结合实验2中B的示数,可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②根据F浮=G排可知②处空缺的数据;
(2)根据提供的实验条件“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浸入的体积)相同时”,找出表中符合条件的数据,结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就可以做出解答;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浸入的体积)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根据浮力的大小可比较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
【解答】解:
(1)根据第1次实验的数据可知,小空桶的重力为2.7N,则实验2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甲=G排=2.2N﹣2.0N=7.9N;
②处空缺的数据应为浮力加上小空桶的重力,由表格数据可知浮乙=1.2N,则②处空缺的数据应为2.0N+2.4N=3.3N;
(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2、5可知: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浸入的体积)相同时;
(3)分析表格中5、5或3,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8、3在甲液体中,5,前者受到的浮力较大,即ρ甲>ρ乙。
故答案为:(1)3.9;3.3;(3)>。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探究时注意抓住变量和不变量,根据所受浮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22.(10分)某实验小组利用热敏电阻将一电流表改装成温度计,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流表(量程为0~0.6A),学生电源(输出电压恒为18V)(最大阻值为100Ω),单刀双掷开关,用防水绝缘材料包裹的热敏电阻RT,导线若干。已知该热敏电阻的阻值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为RT=t﹣10(Ω),小陈同学按照电路图连接好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如下:
(1)为了不烧坏电流表,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调节到a端;再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c端,使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刻线位置,此时变阻器的阻值为  30 Ω,并在以后的操作中使滑片P位置不变。
(2)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d端,根据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计算出电流表刻度盘各个电流值对应的温度值,将电流表改装成温度计。在容器中倒入适量的100℃热水,随着热水温度的下降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并标出对应的温度值。该温度计能够测量的温度不能低于  10 ℃;当电流表示数为0.3A时,对应的温度值为  40 ℃。
(3)改装后刻度盘的特点是相邻刻度线所标注温度差较大处在刻度盘的  左 (选填“左”或“右”)侧。
【分析】(1)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c端,此时电路中仅滑动变阻接入电路,电流表测电路电流,当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刻线位置时,由欧姆定律得到此时变阻器的阻值;
(2)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d端,热敏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表测电路电流,由该热敏电阻的阻值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知,在容器中倒入适量的100℃热水,随着热水温度的下降,热敏电阻的阻值RT下降,由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阻规律知,在电源电压、RP不变时,RT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当电流表示数为最大值0.6A时,由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阻规律和热敏电阻和温度的关系分别得到电流为0.6A和0.3A时对应的温度值;
(3)当温度t″=70℃时,求出此时的热敏电阻阻值,由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阻规律得到此时电路的电流,比较温度从10℃到40℃和温度从40℃到70℃时,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调节到a端;再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c端,电流表测电路电流,使电流表指针指在0.6A位置P===30Ω;
(2)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d端,热敏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由该热敏电阻的阻值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为RT=t﹣10(Ω)知,在容器中倒入适量的100℃热水,热敏电阻的阻值RT下降,电路电流I=、RP不变时,RT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当电流表示数为最大值0.7A时,由0.6A=知,RT=3Ω,由RT=t﹣10(Ω)=0Ω知,此时的温度t=10℃;
当电流表示数为0.8A时,由0.3A=知T=30Ω,由R'T=t'﹣10(Ω)=30Ω知,此时的温度t'=40℃;
(3)当温度t″=70℃时,R″T=70﹣10(Ω)=60Ω,此时电路的电流I″=,可知从10℃到40℃,电流表示数由6.6A变化到0.6A,温度变化也为30℃,说明改装后刻度盘的特点是相邻刻度线所标注温度差较大处在刻度盘的左侧。
故答案为:(1)30;(2)变大;40。
【点评】本题考查了欧姆定律的应用和串联电路的规律,要注意在含有热敏电阻的动态电路中,准确找到温度与电路电流之间的关系。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解题时要有必要的公式和文字说明,只写出结果不得分)
23.(5分)如图所示,电阻R1的阻值为10Ω。当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4V,R2的电功率为4.8W。求:
(1)通过R2的电流。
(2)电源电压。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1与电阻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
(1)根据P=UI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2)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通过电阻R1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R1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计算电源电压。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1与电阻R2串联,电压表测R8两端的电压。
(1)电压表示数为U2=4V,R4的电功率为P2=4.8W;
根据P=UI知,电路中的电流I=I2==1.2A;
(2)根据欧姆定律知,R7的电压U1=IR1=5.2A×10Ω=12V;
则电源电压U=U1+U4=12V+4V=16V。
答:(1)通过R2的电流是2.2A。
(2)电源电压为16V。
【点评】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以及电功率的计算,属于中档题。
24.(5分)如图所示,AOB为一轻质杠杆,AO长50cm且处于水平状态,当作用在B处竖直向下的拉力F为150N时,重物G对地面的压力为其重力的
(1)杠杆A处对细绳的拉力FA。
(2)若使重物G离开地面,作用在B处的最小作用力FB。
【分析】(1)根据图示得出动力臂、阻力臂的大小、动力的大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求出A处所受拉力的大小;
(2)对物体受力分析,根据力的平衡求出重物的重力,然后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求出最小作用力。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动力臂为L1=OB×cos60°=×120cm=60cm2=OA=50cm,F1=150N;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6L1=F2L4可知,A点受到的拉力为:F2===180N;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点受到的拉力为180NA=F2=180N;
(2)物体G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所以支持力为其重力的
G+FA=G,即G+180N=G;
若使重物G离开地面,要使作用在B处的力最小,动力臂应该最大,动力臂是最大的B×OB,即:540N×50cm=FB×120cm,解得:FB=225N。
答:(1)杠杆A处对细绳的拉力FA为180N;
(2)若使重物G离开地面,作用在B处的最小作用力FB为225N。
【点评】本题考查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物体的受力分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一道综合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