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nematodiasis蛔 虫 病Ascaris蛔虫病是家畜家禽最常见的一种线虫病,流行和分布极为广泛。蛔虫病对幼小的畜禽危害严重。不同种的蛔虫各有其固有的宿主(专性宿主)。猪蛔虫病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一种线虫病,呈世界性流行。我国猪群的感染率为17%-80%,平均感染强度为20-30条。感染本病的仔猪生长发育不良,增重率可下降30%。严重患病的仔猪生长发育停滞,形成“僵猪”,甚至造成死亡。一、形态结构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柱形。头端有3个唇片,一片背唇较大,两片腹唇较小,排列成“品” 字形。雄虫长15-25 cm,尾端向腹面弯曲,形似鱼钩。雌虫长20-40 cm,虫体较直,尾端稍钝。雄虫尾端具有一对等长的交合刺虫卵受精卵为短椭圆形,大小为50-75×40-80 um,黄褐色(胆汁黄染)。卵壳厚,有四层膜,外层为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第二层为受精膜,第三层为卵黄膜,第四层为内膜。未受精卵为长椭圆形,平均大小为90×40 um,外面蛋白质膜不明显,虫卵内含油滴状卵黄颗粒及空泡,卵壳薄。二、生活史直接发育型线虫。感染性虫卵为含有第二期幼虫的虫卵内。移行路径:三、流行病学猪蛔虫病的流行很广,一般在饲料管理较差的猪场,均有本病的发生;尤以3-5月龄的仔猪最易大量感染猪蛔虫,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曾经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受检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估计全国约有7亿人感染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有58种,其中原虫19种,蠕虫39种,最常见的是蛔虫,在性别分布上,女性高于男性;在年龄分布上,5岁以上14岁以下的中小学生感染率最高达65.1%。主要原因:1.蛔虫生活史简单;2.蛔虫繁殖力强,产卵数量多,每一条雌虫每天平均可产卵10万-20万个;3.虫卵具有4层卵膜,对各种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4.猪场的饲养管理不善和卫生条件较差,有利于本病的流行。有人报道,猪蛔虫能在疏松湿润的耕地或园土中生存长达3-5年。虫卵还具有黏性,容易借助粪甲虫、鞋靴等传播。某学者曾经在实验4%甲醛培养蛔虫卵,进行动物感染实验,将一个培养皿落入暖气管后面,忘记了,经20年后取出,将虫卵接种小鼠,仍然感染发育,可见其遗传生命力的顽强。四、症状3-6月的仔猪症状比较严重。1.幼虫移行造成组织出血坏死。病猪咳嗽、呼吸增快、体温升高、伏卧在地,消瘦,贫血,全身性黄疸,有的成为僵猪。感染严重者呼吸困难,呕吐,拉稀。可能经1-2周好转,或渐渐虚弱,趋于死亡。2. 成虫较少时,食欲不振,磨牙,生长缓慢,体重减轻,成为僵猪。过多时造成阻塞肠道,病猪表现疝痛,有的可能发生肠破裂而死亡。发生胆道蛔虫时,开始拉稀,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以后体温下降,卧地不起,腹部剧痛,四肢乱蹬,多经6-8 d死亡。五、诊断1.当发现猪群中多数仔猪表现消瘦贫血,生长停滞,成为僵猪,初期又发生过肺炎症状者,应怀疑为蛔虫病。2.磨牙等临床症状。3.尸体剖检。4.粪便虫卵检查。六、治疗1. 丙硫咪唑:10-20 mg/kg,口服。2. 左旋咪唑:口服,8-10 mg/kg;针剂注射(肌)4-6 mg/kg。3. 伊维菌素:0.2-0.3 mg/kg,皮下注射。七、预防1.定期驱虫:对全群猪驱虫;以后公猪每年驱虫2次;母猪产前1-2周驱虫1次;仔猪转入新圈时驱虫1次;新引进的猪需驱虫后再和其他猪并群。产房和猪舍在进猪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母猪转入产房前要用肥皂清洗全身。在散养的育肥猪场,对断奶仔猪进行第一次驱虫,4-6周后再驱虫1次。在广大农村散养的猪群,建议在3月龄和5月龄各驱虫1次。驱虫时应首选阿维菌素类药物。2.保持猪舍、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3.猪粪和垫草应在固定地点堆集发酵,利用发酵的温度杀灭虫卵。4.控制引入病猪 引入猪只时, 应先隔离饲养,进行1-2次驱虫后再并群饲养。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