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第二节 羊快疫羊快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腐败梭菌。菌体常以芽孢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及沼泽地。羊食了被污染的饲料与饮水后,菌芽孢随着进入消化道。当羊受到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时,腐败梭菌即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损害消化道黏膜,引起中毒性休克,导致羊迅速死亡。一、流行病学1. 易感动物绵羊和山羊均可感染,绵羊病发率高于山羊,6~18月龄绵羊最易感。2.传染源感染腐败梭菌的病羊。3.传播途径羊只感染后可通过粪便排出腐败梭菌,该致病菌可污染羊舍用具、饲料和水源,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羊只。一般情况下,羊胃肠内有少量的腐败梭菌,并不致病,但当羊采食过多污染物或抗病力弱时,腐败梭菌大量繁殖即可导致发病,且发病突然、病程短,症状明显。4 流行特点羊快疫常发病于气温骤变的初春、秋末和寒冷冬季,该病具有地方流行性特点,牧区发病率高达 15%,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超过 90%。二、疾病症状病程急剧,多突然发病,很快死亡。病程较慢的,可见精神不振,由口、鼻流出血样液体,结膜潮红,鼓气,也常出现兴奋不安及跳跃等神经症状。临死前出现痉挛症状。三、病理变化病死羊需要死后立即解剖,因腐败梭菌会加速组织脏器分解,不利于诊断。胸腔内有大量积液,并有强烈的恶臭味,全身多处淋巴结肿胀,心脏肿大,是正常心脏的 2.5倍左右,且心肌表面有许多灰白色条纹,心脏内膜和外膜有许多出血点。肝脏为淡黄色,表面有许多出血斑和坏死病灶,胆囊水肿明显。肺脏肿胀充血,支气管内有许多纤维素样液体,并夹杂大量泡沫。脾脏无明显变化,但真胃及十二指肠出血,肠黏膜有炎性病变,消化道内容物呈红色,胃肠黏膜有多处溃疡和坏死灶。出血性损害1.临床症状诊断以“真胃呈出血性炎性损害”为特征。羊突然发病死亡,突然停止采食和反刍、呻吟、磨牙、腹痛腹泻、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口鼻流出带血液的泡沫,痉挛倒地,四肢做游泳状运动,腹部膨胀。病程稍长的羊离群独处,卧地,牙关紧闭,行走不稳,易惊厥,粪便恶臭,带血和黏液,病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而死。四、诊断要点病死羊尸体迅速腐败臌胀。剖检见可视粘膜充血呈暗紫色2.染色镜检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羊病变组织(如胃肠黏膜或肝脏),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后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由于腐败梭菌是一种无荚膜有鞭毛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细菌颜色呈紫色,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单个或成对的两端钝圆菌斑,部分菌体尤其是肝脏组织病料中的菌体可能有长丝状,即可初步诊断为腐败梭菌。3 动物接种试验 采集病料,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充分研磨制成悬液,在小鼠腹部接种,如接种动物 24 h 内出现死亡,可采集病死动物病变组织,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病变菌株形态。五、综合防治措施1.预防:在常发病地区,每年夏末秋初定期接种“羊快疫、羔羊痢疾、羊黑疫、羊瘁狙和羊肠毒血症五联苗”。不论大小均皮下或肌肉注射5mL。当严重发病时,转移牧地,可降低发病率和控制本病。应将所有未发病的羊只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早上不宜太早出牧。2.治疗羊发病后,立即隔离,同时在全群每100公斤饲料中加“10%阿莫西林”500克、“20%氟苯尼考粉”50克、”瘟毒欣” 100克和“激生肽”1000克、“葡萄糖粉”10公斤混匀后,饲喂5~7天。方案一:“赛有利”与“氟苯尼考注射液”混合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日1次,连用3天。方案二:用“牛羊快疫康”与“牛羊泻痢停”混合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日1次,连用2~3天。方案三:“牛羊八联治”与“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混合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日1次,连用3天。对病死羊严禁剥皮利用,尸体及排泄物应深埋。被污染的圈舍和场地、用具,用3%的烧碱溶液或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