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一节 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PPR)俗称羊瘟,又名小反刍兽假性牛瘟、一类传染病,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2013年以来, 全球共有26个非洲国家、16个亚洲国家以及地处欧 亚交界的土耳其等43个国家报告发生小反刍兽疫。我国周边许多国家疫情呈大规模暴发或地方性流行, 对我国动物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阿富汗、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小反刍兽疫疫情常年呈地方性暴发流行, 塔吉克斯坦、不丹疫情反复暴发。一、病原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和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和麻疹病毒同属。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核衣壳为螺旋中空杆状并有特征性的亚单位,有囊膜。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在疫区,本病为零星发生,当易感动物增加时,即可发生流行。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发生间接接触可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流行季节小反刍兽疫的暴发季节性不明显, 但在寒冷、干旱和多雨季节暴发次数相对较高。三、症状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根据症状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急性型:较少发生,急性死亡,感染1~2天内死亡。标准型: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8天,口鼻分泌物严重增加,腹泻严重,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病变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温和型:症状轻微,发热,类似感冒症状。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高达 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四、病理变化病变从口腔直到瘤-网胃口。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常出现病变,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肠可见糜烂或出血,特征性出血或斑马条纹常见于大肠,特别在结肠直肠结合处。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还可见支气管肺炎的典型病变。肠可见糜烂或出血五、诊断要点山羊和绵羊“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腹泻和肺炎”;发病急,体温41℃以上,精神沉郁;口鼻腔分泌物逐步变成脓性黏液,齿龈充血,尔后口腔黏膜弥漫性溃疡和大量流涎,有的坏死,后期带血水样性腹泻,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小反刍兽疫: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六、综合防治措施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发病时,严密封锁、隔离、扑杀患羊,受威胁区接种“牛瘟弱毒疫苗”建立免疫带,防止该病传入。2.疫病防治:①群防群治保健措施:病畜在隔离条件下,全场用“百毒抗”对环境及用具等彻底消毒。并全群注射“牛瘟弱毒疫苗”,同时全群每100公斤饲料中加“10%阿莫西林粉50g、瘟毒欣100g、激生肽100g和葡萄糖粉5kg”混匀后,连喂5~7天。②对症治疗方案:方案一:用“反刍兽疫灵”1套混合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日1次,连用5天。方案二:用“本草第一针”与“磺奇康”混合后每1kg体重肌内注射0.25ml,每日1次,连用5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