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大肠杆菌病 课件(共41张PPT)-《畜禽疫病防治》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大肠杆菌病 课件(共41张PPT)-《畜禽疫病防治》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五节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和人的一组肠道性共患传染病,其主要侵害幼儿、幼畜,临诊表现主要为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一、大肠杆菌病病原
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一般为肠道内正常菌群(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少数血清型有致病性(致病性大肠杆菌)
1.形态与染色
卵圆形或杆状,单个或成双,无芽孢,大多数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一般无荚膜,但有些菌株有荚膜。G-。
扫描电镜下的大肠杆菌(示鞭毛)
不强
50℃ 30 min、60℃ 15 min死亡;
常用消毒药均有效。
2.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各种家畜和家禽,如猪、牛羊、马、鸡、兔;
不同动物,引起发病的血清型有差异;
不同地区的优势血清型有差别;
幼龄动物对本病易感。
2.传染源
病畜禽、带菌者;
病畜粪便排出病菌。
3.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呼吸道:鸡
伤口:
子宫内、脐带(牛)
4.促发因素
未及时吸吮初乳;
饥饿、过饱、饲料不良、配比不当、突然改变;
气候聚变;
集约化养殖,畜群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
饲养管理不良、环境用具消毒不彻底。
三、猪的大肠杆菌病
据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的血清型不同
仔猪黄痢(黄痢型)
仔猪白痢(白痢型)
猪水肿病(水肿型)
(一)仔猪黄痢
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1周龄内,尤其是1-3日龄内)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其以腹泻和排黄色粪便为特征,剖检常有肠炎和败血症,有的无明显病理变化。
1.临诊症状
潜伏期:短12 h内,长仅1-3日内。
临诊表现:
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后相继发生腹泻、消瘦死亡;
粪便黄色浆状、内含凝乳小片;
严重肛门松弛、排粪失禁、肛门冒出稀粪;
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可达90-100%。
2.病理变化
尸体严重脱水
颈部、腹部的皮下常有水肿
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症,表现为肠壁变薄、松弛、充气或充血,十二指肠尤严重
肠系膜淋巴结弥漫性小点出血
肝、肾凝固性小坏死灶
(二)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是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主要10-30日龄)的一种常发疾病,以排泄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或糊状粪便为特征。其同窝仔猪中发病率约50%,病死率低,但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1.临诊症状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浆状或糊状粪便色乳白色、灰白或黄白,具腥臭味,其腹泻次数不等
病猪弓背、行动缓慢
病程2-3天,长可达1周左右
可自行恢复,死亡很少
2.病理变化
尸体外表苍白、消瘦;
肠粘膜卡他性炎症,胃内积有多量凝乳块;
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三)猪水肿病
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特征为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该病的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很高。
1.临诊症状
突然发病、精神沉郁、体温无明显变化
病猪静卧一隅,肌肉震颤、抽搐,四肢滑动游泳状
病猪呻吟、弓背、站立不稳或不能站立,行走时无力或共济失调
水肿:主见于脸部、眼睑、结膜和齿龈,有时波及腹部和颈部的皮下,有些猪无。
病程:一般1-2天。可长达7天,
病死率:约90%
2.发病特点
主要断乳仔猪发病,也可偶发于数日龄至4月龄;
体况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易发;
发病似于饲料、饲养方法的改变、气候变化等有关。
水肿
胃壁水肿,多见于大玩部和喷门部,粘膜层和肌层之间胶冻样水肿,严重可增厚2-3厘米
胆囊、喉头、大肠肠系膜
出血
胃底弥漫性出血、肠浆膜充血、出血
积液
心包和胸腔有较多积液
3.病理变化
(四)猪大肠杆菌的防制
1.综合防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本病发生的诱因是控制本病的首要方法,也被证明了是最有效的方法。
动物加强产前和产后的饲养管理和护理
执行良好的卫生防疫制度,经常进行消毒
2.药物预防和治疗
对于急性的大肠杆菌病畜,往往来不及救治;
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但大肠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选择敏感性药物,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喹诺酮类药物,如黄痢可用氧氟沙星0.5mL/Kg体重/次,恩诺沙星3-5mg/ Kg体重/次;均可2次/日,连用三天。
虽血清型多,但接种疫苗仍是一种有效方法;
确定本地区优势血清型,免疫自家多价灭活苗;
基因工程苗:K88、K99;
免疫方法:怀孕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可各免疫1次;
本场猪血清或高免猪血清,肌肉注射或口服1-2mL。
3.免疫预防
四、禽大肠杆菌病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多种禽病的总称。
家禽感染后,因大肠杆菌致病力、感染途径、年龄和抵抗力不同,产生不同病型:大肠杆菌性败血症 、 气囊炎、腹膜炎 、卵黄性腹膜炎、全眼球炎、滑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 、脐炎、输卵管炎。
1.气囊炎
症状:主表咳嗽、呼吸困难。
病变:气囊(胸、腹气囊)浑浊,增厚,气囊中含有淡黄色或白色干酪样渗出物。
主要发生于5-12周龄肉用仔鸡,高峰为6-9周。
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等)的感染,雏禽的脐孔不能正常愈合;
病雏主要腹部膨大,脐孔不闭合呈蓝黑色,有刺激性恶臭味,腹腔中有未被吸收的卵黄,其死亡率可达10-12%;
该型传染性很强,多在雏鸡出壳后死亡。
2.脐炎
3.全眼球炎
主要在鸡舍内污染大肠杆菌密度过高,引起日龄较大的幼鸡发生全眼球炎。
病鸡多单侧性眼睑封闭,外观肿大,里面蓄积多量脓汁或干酪样物质,切开眼睑,可见眼球发炎,眼角膜灰白,不透明,表面有黄色米粒大的坏死灶。
4.大肠杆菌性肉芽肿
鸡和火鸡常见。
病禽表现:肝周炎、心包炎、肝脏、心脏,十二指肠、盲肠、回肠、直肠的浆膜上及肠系膜上产生土黄色脓肿或肉芽肿结节,使肠粘连不能分离。该结节和结核结节、马立克氏病肿瘤结节相似。
5.严重的纤维素性心包炎
6.卵黄性腹膜炎
俗称“蛋子瘟”
主要发生于母鹅,也发生于鸡、鸭
腹腔中弥漫浸润着破裂的蛋黄液,时间久则蛋黄液凝固或弥漫发生腹膜炎,使肠粘连,肠道容易腐败,肠壁、腹壁变绿,味恶臭
7.输卵管炎
1-2月龄雏鸡患病时,输卵管明显增粗、内积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
成年产蛋鸡发病时,输卵管局部高度扩张,内积异形蛋样渗出物,表面不光滑、切面轮层状,输卵管粘膜充血、增厚。
1.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
临诊特点
病理变化
五、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2.确诊
细菌学检查
病料采取
败血型:血液和内脏组织
肠毒血症:小肠前部的肠粘膜
肠型:发炎的肠粘膜
显微镜检查
分离培养和鉴定
分离培养: 37℃温箱内培养24~72小时
生化鉴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
聚合酶链技术(PCR)
六、大肠杆菌的防制
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诱因进行消毒包括种蛋、孵化器的消毒
动物产前和产后的饲养管理和护理
药物预防和治疗
免疫接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