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总论第一节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一)传染的定义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叫做传染。一、传染(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1. 传染因素(1)病原体;(2)外界环境;(3)易感动物。2.感染类型(1)隐性感染;(2)显性感染。(二)构成传染的因素及主要感染类型不显临床症状被消灭或排除不损伤动物体病原体特有致病力侵袭特有的防御力遇制易感动物生长繁殖受损表现临床症状显性感染发生传染病隐性感染本身不发传染病,但排除病原体散布传染。外界环境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1)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微生物存在。有无病原体是确定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最根本依据。a. 病原体被宿主的组织细胞消灭宿主消灭入侵因子的能力很大,以致绝大部分入侵因子达到身体的组织细胞之前就被消灭了。皮肤粘膜的屏障,胃酸的杀菌,体液的溶菌,特异抗体调理中和作用等。(2)相互作用的结果b. 病原体在宿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中被排除掉宿主通常能根据不同的疾病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把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排除掉。有时候是通过脓汁去掉的,有时通过喷出的飞味,有时通过肠道排出 。c.若疾病置宿主于死地,感染的病原体便于尸体同归于尽。宿主死于感染后总是在尸体中困住了大量病原体,如将尸体烧毁或深埋,那么这些病原体就消灭了。d.某些病原体同宿主陷于僵局,即该病原体不能对宿主引起严重损伤,而宿主也不能排出该病原体。如结核病中的结核杆菌可以在一些器官中被原的组织团团围住,该病例可以被认为是停止了(arrested)。但活的结核菌可能继续在组织中生存,有时它们可突围而出,引起突然发作。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1) 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排出体外,并侵入另一个有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其传染性的大小决定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宿主的抵抗力。传染病不仅能传染于另一易感动物体体,而且能在易感畜群中传播蔓延。流行性可分为:a. 散发性: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某一病发病数量不多,个别零星散在发生。b. 地方流行性:传扩仅限一定地区。c. 流行性:当一个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地超过该病常年的发病率或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d. 大流行:当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涉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和洲境。(2)流行性3.传染病具有免疫性(1)动物体被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质(如毒素)的特异保护性免疫反应。持久免疫:有些疾病发生后极少再次感染称为持久免疫。多数传染病只能获得短暂的免疫力。带菌免疫或感染免疫:少数细菌为主的传染病,如布病、结核只有在机体保持一定量的病原体时,对同种病原体才能有防止重复感染的能力,病原体一旦消失,机体便恢复到易感状态,这种病后免疫状态称为感染免疫。(2)免疫反应① 非特异免疫反应② 特异性免疫反应③ 传染过程中的变态反应① 非特异免疫反应:在抗传染过程中,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或称先天性免疫。是动物长期进化中所形成的抗感染力,是可以遗传的种的特性,其对各种病原体,甚至对各种异体物质的侵害均有防御能力。主要靠以下三个功能来体现:a.免疫屏障外部皮肤粘膜屏障,如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酸肪酸可杀菌。内部血脑、胎盘屏障,如幼龄动物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易发PRV。胎盘保护胎儿不感染。b.吞噬细胞固定吞噬细胞:指存在于各种组织中脏器的巨噬细胞。游走吞噬细胞:是一类多形核白细胞,称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c.正常体液作用:体液和组织中液,含有多种抗病原体的物质。补体(Complement)溶菌酶(lysozyme)溶解素(B-lysin)a. 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由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共同的反应过程,它们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调节,以完成消除外来异物,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② 特异性免疫反应a. 体液免疫:抗原激发B细胞系产生抗体,是指体液性抗体与相应抗原接触后引起的一系列抗原抗体反应。是机体防御传染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地或人工地受到抗原刺激而合成的各类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具有抗菌、抗外毒素和抗病毒等免疫功能。它们或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的免疫溶解作用,或是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或是中和外毒素或病毒等,以抵抗和清除相应的病原 。b.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亦称细胞介导免疫是指动物体内致敏T细胞病其他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受抗原作用后,发生特异性反应过程。机体通过致敏淋巴细胞,其它的淋巴因子,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的吞噬和胞饮现象,作用于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将其抑制、排斥、破坏或杀灭。c.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某些病原体若沿血液扩散,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就能迅速与之结合,由体液免疫起主导作用。某些寄生于细胞内的病毒、衣原体、立克氏体、结核分枝杆菌等及不经血液散播,则是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二者密切相联,相辅相成,构成统一体当Ab-Ag和补体结合时,为吞噬细胞创造了条件;如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抗体,必须有T细胞的配合。在一定条件下,抗体能将靶细胞“封闭起来,使T细胞不能发挥影响,某些T细胞也能反过来抑制免疫球蛋白的释放。③传染过程中的变态反应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可产生有利于动物体的抗感染免疫,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不利于动物体的异常免疫反应,即称变态的反应。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成为许多传染病发病机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变态的反应可分为I-II-III型——速发型变态反应IV——迟发型变态反应。机体抵抗力先天性获得性抵抗力组织抵抗力吞噬作用种属及遗传性抵抗力年龄因子维生素、激素补体溶菌酶β溶解素及其他天然抗体自动免疫被动免疫非遗传性抵抗力特异性抵抗力人工免疫疫苗或类毒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母子免疫注射免疫血清类症干扰素3.机体抵抗力4.传染病具有特征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和病程经过。从发生、发展以至恢复和死亡,可分四个阶段:(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转归期①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时起到出现最初一些临床症状为止。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与动物体的抵抗力、侵入病原体的数量、特点、毒力、侵入部位有关。了解潜伏期的长短,在流行病学上有以下,几点实践意义:a. 以潜伏期为依据,确定检疫期限。b. 根据潜伏期推算感染日期。即从出现临床症状之日向前推一个潜伏期,即为感染日期。c. 依据潜伏期分析流行过程长短。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多呈暴型。而马传贫、布氏杆菌等潜伏期长,其流行过程也较长。d. 从潜伏期判断不同病例是否由共同传播媒介而引起。e. 潜伏期是发生传染病的动物群在紧急预防后观察期限的依据。f. 潜伏期也是解除封锁的重要依据。动物群发生某种烈性传染病被封锁后,在最后1头病畜痊愈或屠宰、死亡之后,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再无新病例发生时,经过终末消毒后,即可解除封锁 。②前驱期在潜伏期之后,至主要症状出现之前这段时间(数小时即1-2天)称前驱期。此期大多数传染病主要呈现一般的临床症状,如体温升高、呼吸、脉博略增,食欲减少,精神沉郁等。仅根据这些症状很难确诊。③症状明显期(发病期)经过前驱期后,即进入发病期,病情由轻转重,新的症状相继出现,某些传染病的特征症状或主要症状都表现出来,有利于进行临床诊断。④转归期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转归期。如果转归良好,则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消失,患病动物逐渐恢复健康。如果转归不良,则死亡或失去生产价值。三、传染病感染的类型: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分不同感染类型按感染的发生分按病的种类分按感染部位分按临诊表现分按病的严重性分按症状是否典型按病程长短分按感染状态分全身感染外源性感染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局部感染显性感染,一过型、顿挫型感染类型隐性感染良性感染恶性感染典型感染非型感染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内源性感染谢 谢 各 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