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总论1.饲养2.预防3.检疫4.隔离5.封锁6.治疗7.消毒、灭鼠、杀虫第三节 动物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流行是在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个环节相互联系而造成。因此必须针对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根据每个传染病的各个不同的流行环节,分清轻重缓急,找出具体措施,切断造成流行的环节。①场地的选择:饲养畜禽的场所或场地要选择有利于防疫的地点,养殖场和畜禽舍各区要建立隔离带。②加强饲养管理:长期不懈地搞好饲养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传播。1.饲养①免疫预防: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保护易感动物。2.预防a. 人工主动免疫:根据本地区畜禽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地选择使用和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有些急性传染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使用的生物制品为:活菌(疫)苗、死菌(疫)苗、类毒素等。通常在1-3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数月至数年。注射特异性抗体,免疫力出现迅速,但仅能维持2-3周。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各种抗血清、高免卵黄、丙种球蛋白等。使用异种动物的血清制品时,须注意观察,防止发生过敏反应。b. 人工被动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畜禽群的免疫状态,当地具体情况等制定的预防接种计划。c. 免疫程序(a)当地的疫情:对本地区历年流行的和受周边地区疫情威胁的主要疾病都应安排预防接种。(b)疾病的性质:依据不同疾病在年龄和时间分布上的差异,选择最佳免疫时机,抢在易感年龄和常发季节之前完成预防接种。(c)动物的用途:畜有役用、肉用、奶用、种用、禽有蛋用、肉用、种用。(d)母源抗体的高低:免疫过的母畜(禽)的后代在一定时间内有母源抗体存在,母源抗体对仔育雏禽建立自动免疫力有一定影响,甚至引起免疫失败。(e)菌(疫)苗的性质:免疫原性强的菌(疫)苗,产生的免疫力亦强,免疫期也长。 加佐剂的菌(疫)苗要比不加佐剂的免疫效果好,维持抗体时间长。弱毒苗易受母源抗体干扰。(f)动物品种、饲养方式、经济条件等也可作为制定免疫程序的参考因素。制定免疫程序的主要依据是对某些传染病的易感动物群投服药物,以预防或减少该传染病的发生。这种群体的利用药物的预防方法又称化学预防。但长期使用化学药预防,容易产生耐药菌株。②药物预防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其产品以及运载工具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3.检疫是采用人的感官或借助了一些简单的器械如体温计、听诊器等,有时包括血、粪、尿等常规检验的最基本的诊断方法。① 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疫情调查、分析、处理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出判断。② 流行病学诊断通过对疫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调查分析作出判断。③ 病理学诊断检查病原体是传染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有(a)显微镜检查(b)分离培养和鉴定(c)动物接种试验。④ 微生物学诊断⑤ 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变态反应a.核酸探针技术b.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c.寡核苷酸指纹图谱技术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根据检疫结果,可将该动物群的动物分为:患病动物,疑似感染动物,假定健康动物。对患病动物和疑似感染动物要分别进行:隔离,紧急预防接种,每天祥加观察。对健康家畜应:严格隔离下饲养,加强防疫消毒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建立隔离带防止传染的传播和流行。4.隔离严格隔离,划区封锁,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对于一类传染病应实施封锁令。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早发现、快扑杀、严封锁、小范围内扑杀)封锁命令下达和解除均有严格限制和要求。5.封锁家畜传染病的治疗即可抢救病畜,减少损失,也可减少传染源,防止疫病传播。治疗原则是:早期治疗和预防相结合,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标本兼治,中西医疗相结合。6.治疗(1)机体疗法a.严格隔离; b.加强护理;c.精心饲喂; d.对症疗法(2)病原体疗法a.免疫疗法;b.抗生素疗法;c.微生态平衡疗法;d.化学疗法(3)中兽医疗法治疗方法消灭病原体和病媒昆虫,消除外环境中的传播因素,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7.消毒、灭鼠、杀虫①消毒: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a. 根据消毒目的分预防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b.消毒方法有:机械性消毒(清扫、洗涮、通风)、物理消毒法(阳光、紫外、干燥、高温、蒸气等)、化学消毒法(凝固蛋白、溶解蛋白、氧化蛋白、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②杀虫:杀灭媒介昆虫和防止它们的出现,在预防和扑灭家畜传染病方面有较大的意义。a. 杀虫方法有:物理杀虫法、生物杀虫法、药物杀虫法。b. 常用杀虫剂有: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脂类杀虫剂、昆虫生长调节剂、驱避剂。a.生态学灭鼠b.器械灭鼠c.药物灭鼠③灭鼠方法谢 谢 各 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