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动物类药材 课件(共41张PPT) 人卫版(第二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八章 动物类药材 课件(共41张PPT) 人卫版(第二版)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十八章
动物类药材
目 录
第一节 动物类药材概述
第二节 常见动物类药材的鉴定
掌握
动物类重点药材的来源、主要性状鉴别特征,典型代表药材的显微、理化鉴别特征及功能主治
熟悉
动物类一般药材的主要性状鉴别特征及功效应用
了解
动物类药材的化学成分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动物类药材概述
一、药用部位
动物类药材定义:指供药用的动物整体或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动物的生理病理产物、排泄物、动物体的加工品等供药用的一类药材
动物类药材按药用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动物的干燥整体
如全蝎、水蛭、蜈蚣、土鳖虫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
如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等
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
如羚羊角、鹿茸、水牛角等角类;鳖甲、龟甲等鳞甲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等贝壳类;蛤蟆油、紫河车等脏器类
动物类药材
4.动物的生理产物
如蟾酥、麝香等分泌物;蚕沙、五灵脂等排泄物;蝉蜕、蛇蜕等其他生理产物
5.动物的病理产物
如僵蚕、珍珠、牛黄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
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血余炭等
一、药用部位
动物类药材
二、鉴定方法
动物类药材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原动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动物类药材性状各有独特性,性状差别比较大,因此性状鉴定是最常用的方法
对于动物的整体,可以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别,确定其品种真伪;对于动物的某一部分,鉴别时要观察相应部分的形态特征、颜色、质地、嗅味,并且与标准品对照,鉴别其真伪优劣,确保用药质量
动物类药材价格较高,掺假作假的现象层出不穷,某些伪品的仿真性非常强,仅凭性状鉴定很难有效鉴定,因此要结合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手段,甚至运用大量现代分析技术
第二节
常见动物类药材的鉴定
全蝎
【来源】 
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 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
【采收加工】
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产地】
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安徽等地亦产。河南产者质量佳,称为“南全蝎”,山东产者次之,称为“东全蝎”
全蝎
【性状鉴别】
1.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
2.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螫肢和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
3.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
4.气微腥,味咸
全蝎
全蝎
【化学成分】
主要含蝎毒素,是一种神经毒性蛋白质,主要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此外还含三甲胺、甜菜碱、胆甾醇、牛磺酸、软及硬脂酸、卵磷脂、多种氨基酸等成分
【功效与主治】
息风镇静,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 ,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全蝎
含有全蝎的药物
知识拓展
全蝎的伪品
现代研究发现,全蝎具有抗凝、抗血栓、镇痛、抗癫痫及抗肿瘤等作用。随着野生资源的逐渐减少,价格持续上涨,致使很多不法商家为了谋取利益,用过量的盐或白矾水炮制全蝎,甚至还有的将全蝎体内注入泥浆达到增重的目的
近年来,新发现一种全蝎的伪品细尖狼蝎,是钳蝎科狼蝎属,分布于中国(云南、海南)、印度、柬埔寨、越南等地。具有毒刺,毒刺下方有距,身体表面有杂黑色花斑,钳子末端为黑色,性状与全蝎有明显差异
全蝎
斑蝥
【来源】
本品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 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的干燥体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闷死或烫死,晒干
【产地】
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广西、贵州等地区亦产
斑蝥
【性状鉴别】
南方大斑蝥
1.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
2.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
3.有特殊的臭气
黄黑小斑蝥
体型较小,长1~1.5cm
斑蝥
斑蝥
【化学成分】
主含斑蝥素(C10H12O4),此外,还含有脂肪、树脂、蚁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
【功效与主治】
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用于癥瘕,经闭,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
斑蝥
含斑蝥的药物
知识拓展
斑蝥的采收与炮制
每年的5~10月均可捕捉,以6~8月最盛,清晨露水未干,斑蝥翅湿润不易起飞时,戴手套和口罩捕捉,避免刺激皮肤和黏膜,引发炎症。日出后可用纱兜捕捉或用苍蝇拍将其打落,借助工具夹起
因斑蝥所含斑蝥素,即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口服的毒性非常大,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尿血及肾功能损伤。因此,生斑蝥不能内服,只供外用,内服需要经过炮制。米炒斑蝥使部分斑蝥素升华,从而使斑蝥素的含量降低,斑蝥的毒性得以减弱
斑蝥
麝香
【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 M. si 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 M. Moschi 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采收加工】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产地】
主产于四川、陕西、西藏、青海等地。现在多进行家养繁殖,安徽、陕西等地建立了养麝场

【性状鉴别】
毛壳麝香
1.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
2.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
3.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
麝香
麝香
麝香仁
1.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2.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
3.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 辣、微苦带咸
麝香
麝香仁
【显微鉴别】
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为无数无定形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黄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状、八面体或不规则形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和内皮层膜组织
麝香
麝香仁粉末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提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润湿,用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黏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的坩锅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麝香
【化学成分】
主含麝香酮(C16H30O),按干燥品计算不得少于2.0%。此外,还含有麝香吡啶、睾丸酮、蛋白质、氨基酸、多肽等成分
【功效与主治】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癥瘕,难产死胎,胸痹心痛,心腹暴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痈肿瘰疬,咽喉肿痛。用量为0.03 ~0.1g,孕妇禁用
麝香
含麝香的药物
知识拓展
麝香掺伪品
曾经发现麝香的掺伪品,掺假物中常见有锁阳粉末、儿茶粉末、淀粉、动物肌肉、肝脏、血块、铁末、沙土等。对于上述掺伪品,采用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可与正品麝香进行区分
麝香粉末少许,显微镜下观察,如显植物纤维或其他植物组织,怀疑掺杂锁阳粉末或其他植物类杂质;正品麝香粉末灰化后显白色或灰白色,如显红色怀疑掺入血块或肝脏;加碘液及三氯化铁试液,显蓝色或蓝绿色,怀疑掺入淀粉、儿茶等;照药典方法,按干燥品计算,灰分超过6.5%,怀疑掺入铁末、沙土等无机杂质
麝香
鹿茸
【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 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
鹿茸
【采收加工】
采收方法分砍茸与锯茸二种。多为锯茸,少数砍茸
锯茸:一般从第三年开始锯取,二杠茸(具一分枝)每年可采收两次,清明后45~50d锯取第一次(头茬茸),立秋前后锯取第二次(二茬茸);三岔茸(具二分枝)每年采收一次,约在7月下旬锯取
砍茸:多用于老鹿、病鹿,先将鹿头砍下,再将鹿茸连脑盖骨砍下。锯取的鹿茸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产地】
梅花鹿多人工养殖,主产于吉林、辽宁等省。马鹿人工养殖或野生。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习称“东马鹿茸”;主产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习称“西马鹿茸”
鹿茸
【性状鉴别】
花鹿茸
1.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
2.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
3.体轻。气微腥,味微咸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鹿茸
花鹿茸
【性状鉴别】
马鹿茸
鹿茸粗大,分枝较多
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
侧枝三个者习称“三岔”
侧枝四个者习称“四岔”
鹿茸
【性状鉴别】
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1.东马鹿茸
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2.西马鹿茸
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
鹿茸
鹿茸
【化学成分】
主含氨基酸,以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为主。此外,还含有磷酯类、胆甾醇类、多胺类以及前列腺素等成分
【功效与主治】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鹿茸
含鹿茸的药物
知识拓展
鹿的其他药用——鹿角、鹿角胶、鹿角霜
1.鹿角
鹿科动物马鹿 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称为“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多于春季拾取,除去泥沙,风干。具有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作用。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
2.鹿角胶
鹿角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作用。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阳痿遗精,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
3.鹿角霜
鹿角去胶质的角块。将骨化的角熬去胶质,取出胶块,干燥。具有温肾助阳,收敛止血作用。用于脾肾阳虚,白带过多,遗尿尿频,崩漏下血,疮疡不敛
鹿茸
牛黄
【来源】 
本品为牛科动物牛 Bos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干燥胆结石
【采收加工】
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存在于胆囊中的称“胆黄”,存在于胆管、肝管中的称“管黄”
【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

【性状鉴别】
1.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
2.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
3.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
4.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
沈力,张辛主编. 天然药物学. 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P317图12-5
牛黄
牛黄
【理化鉴别】
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化学成分】
按干燥品计算,含胆酸(C24H40O5)不得少于4.0%,含胆红素(C33H36N4O6)不得少于25.0%
牛黄
【功效与主治】
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疯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牛黄
含牛黄的药物
知识拓展
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
1.人工牛黄
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酸、胆红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加工制成。本品为黄色疏松粉末,味苦,微甘。按干燥品计算,含胆酸(C24H40O5)不得少于13%,含胆红素(C33H36N4O6)不得少于0.63%。有清热解毒,化痰定惊作用。用于痰热谵狂,神昏不语,小儿急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2.体外培育牛黄
牛科动物牛 Bos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新鲜胆汁作母液,加入去氧胆酸、胆酸、复合胆红素钙等制成。本品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0.5~3cm,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至棕黄色,体轻,质松脆,断面有同心层纹。气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也可挂甲。按干燥品计算,含胆酸(C24H40O5)不得少于6%,含胆红素(C33H36N4O6)不得少于35%。功效与主治同牛黄
牛黄
羚羊角
【来源】 
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 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
【采收加工】
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
【产地】
主产于俄罗斯,我国新疆西北部亦产
【性状鉴别】
1.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
2.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
3.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4.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5.质坚硬。气微,味淡
羚羊角
羚羊角
【化学成分】
含角蛋白、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高
【功效应用】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热痉厥,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羚羊角
含羚羊角的药物
点滴积累
1.动物类药材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原动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动物类药材性状各有独特性,但是某些伪品的仿真性非常强,仅凭性状鉴定很难有效鉴定,因此要结合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手段,甚至运用大量现代分析技术
2.动物类药材的典型鉴别特征,如麝香的“银皮” “冒槽”、花鹿茸的“二杠”“三岔”、马鹿茸的“单门”“莲花”、牛黄的“乌金衣”“挂甲”、羚羊角的“通天眼”等
本章小结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