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苏州市振华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初一年级
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
1. 读下图,根据图中历史要素能够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隋朝的建立 B. 隋朝的统一
C. 陈朝的灭亡 D. 隋朝的灭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A项正确;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以下资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如含嘉仓是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积储丰富
②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征调一百多万民工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
A. 隋朝的兴亡 B. 隋朝的灭亡 C. 唐朝的兴亡 D. 唐朝的灭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当时注重储藏粮食,含嘉仓是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发生,所以题干资料反映的既有隋朝的兴,又有隋朝的衰亡,A项正确;“隋朝的灭亡”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资料②反映的是隋炀帝的暴政,与唐朝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3.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材料体现了( )
A. 旨在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B. 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C. 注重强调社会道义和责任 D. 蕴含着家国一体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作为君主,必须在心里先有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君主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胳膊或屁股的肉来喂自己的肚子,肚子虽然饱了,而身体却死亡了。材料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它要求统治者关爱百姓,进而维护统治,B项正确;材料要求统治者关爱百姓,进而维护统治,而不是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民本思想,并不是强调社会道义和责任,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民本思想,未体现家国一体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4. 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 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 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C. 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D. 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当时有敢于直言的魏征,他前后进谏200多次,受到唐太宗的重用。因此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B项正确。多谋善断是指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排除A项。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与题干中魏征和进谏不符,排除C项;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的是隋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5. 武则天统治时期,政策稳健、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有“贞观遗风”之称,也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
A. 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B.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 进行了科举制的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武则天统治时期,政策稳健、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有‘贞观遗风’之称,也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可知,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是说,武则天统治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关系和作用,不是说武则天发展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域、科举制,排除BD二项。故选C项。
6. 下列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 兴盛的原因 B. 由盛转衰 C. 文化的繁荣 D. 对外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可知,材料体现了唐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实施了正确的统治政策,使唐朝出现了盛世景象,A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但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的衰落,排除B项。材料中三位统治者的治国措施涉及政治和经济方面,没有关于文化和对外政策,体现不出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对外开放,排除CD项。故选A项。
7. 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②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蜀锦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③商业十分繁荣,都城东京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④景德镇已成为瓷都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纺品种繁多,尤以丝织业水平最高,蜀锦纹饰精美冠于全国。①②符合题意,B项正确;商业十分繁荣,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东京是北宋都城。景德镇在北宋兴起,明朝时成为瓷都。③④说法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8. 马球,又称“击鞠”“击球”,起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 社会氛围开放兼容并包 B. 妇女喜欢体育运动
C. 男女具有同等社会地位 D. 重视体育事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源于波斯的马球在唐朝时期广泛流行,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都是该项运动的参与者。说明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开放的、兼容并包,A项正确;妇女喜欢体育运动,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男女是否平等,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一直低于男性,唐朝只是相对而言程度较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马球的传入体现的社会风气,不能说明唐朝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9. 汉朝时,朝廷设置管理机构管辖今新疆一带。唐朝时,政府在西域设置的类似管理机构( )
A. 渤海郡王 B.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C. 怀仁可汗 D. 西域都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B项正确;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靺鞨族,于7世纪末建立政权,后来,唐玄宗在那里设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排除A项;怀仁可汗是回纥族的首领,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从“小邑犹藏万家室”极度繁盛,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的千里萧条,导致唐朝出现如此转折的事件是( )
A. 安史之乱 B. 黄巢起义 C. 陈桥兵变 D. 李自成起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天宝年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学生地打击了唐朝有统治,使唐朝由盛转衰,A项正确;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排除B项;陈桥兵变发生在唐朝灭亡后,排除C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1. 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400万贯。这表明唐中后期( )
A. 基层治理混乱 B. 中央集权弱化 C. 赋税改革失败 D. 政府财政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400万贯”,可以看出,地方掌握了大量财政收入,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说明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弱化,藩镇割据出现,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基层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赋税改革”,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说在唐朝的粮税分配中,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400万贯,只能说明地方掌握了大量财政收入,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不能说明政府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诗仙李白诗句豪迈奔放和诗圣杜甫诗句沉郁悲,导致两人创造风格不同的原因是(  )
A. 所受教育不同 B. 个人前途不同
C. 所处社会现实不同 D. 对祖国山河认知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诗仙李白诗句豪迈奔放和诗圣杜甫诗句沉郁悲,所处社会现实不同是导致两人创造风格不同的原因。因此C正确。李白杜甫都是传统儒家教育,A错误。李白杜甫的仕途都不甚顺利,因此B错误。两人都对祖国山河有着深刻的热爱,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C。
13. 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 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 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 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 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可判断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实际上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的内容,材料体现的是五代十国的局面和对统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与“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有关的皇帝和建立的朝代是
A. 宋太宗、北宋 B. 宋太祖、北宋 C. 宋钦宗、南宋 D. 宋真宗、北宋
【答案】B
【解析】
【详解】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B项正确;宋太宗是赵光义,排除A项;赵匡胤建立的是北宋政权,排除C项;宋真宗指赵恒,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面是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形成辽、北宋、西夏并立局面;辽统治区域的女真族崛起,1115年,阿骨打建立大金,1125年,金灭辽,形成金、北宋、西夏并立局面;1127年,金灭北宋,形成金、南宋、西夏并立局面;所以排列顺序为①④③②,B项正确;综上所述,ACD项排序均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 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
A. 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 B.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 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当钟摆向右摇摆时指针偏向了文官,这说明文官的权力远远超过了武将,这反映了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项正确;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导致各地藩镇割据,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有利于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明朝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削弱了高级武官的军事统帅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 下面材料说明( )
人物 态度
北宋司马光 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全盘否定。
南宋陆九渊,元朝吴澄、虞集,明朝陈汝錡、章衮等 大多是江西临川人,他们对王安石褒扬实际上是尊重和敬仰“乡贤”的一种表现。
A. 王安石的改革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B.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的成效
C. 越靠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越准确 D. 立场不同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南宋陆九渊,元朝吴澄、虞集,明朝陈汝錡、章衮等对王安石褒扬是因为他们与王安石是同乡,由此可知,立场不同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王安石改革得到社会广泛支持,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排除B项;越靠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越准确,观点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下图反映宋代商业繁荣的是( )
A. 《雨中耕作图》 B. 《步辇图》 C. 《清明上河图》 D. 《韩熙载夜宴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宋代商业繁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京城的商业繁荣情况,C项正确;《雨中耕作图》反映的是唐朝农耕情况,排除A项;《步辇图》反映的是唐代的民族关系,排除B项;《韩熙载夜宴图》描绘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C项。
19.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
A. 唐代长安的商业贸易繁荣 B.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 宋代商业突破了时空限制 D. 宋代交通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日益繁盛,经商地点扩大,打破市坊的界限;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北宋东京商业繁荣的景象,排除A项;题干内容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宋代交通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很不方便。当时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
A. 印制交子 B. 增加铜币 C. 发行银元 D. 官铸货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北宋初年,随着商业的发展,铁钱携带不便,在这样的形势下,四川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被称为“交子”,A项正确;增加铜币无法解决铁钱流通不便的问题,排除B项;银元俗称“大洋”,清乾隆十五年首次铸“乾隆宝藏”银元,排除C项;官铸货币无法解决铁钱流通不方便的问题,因为宋朝交易规模大,排除D项。故选A项。
21.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的经济格局最终形成于( )
A. 唐朝 B. 北宋 C. 两汉 D. 南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可知,反映的是经济重心最终南移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最终完成,D项正确。其余朝代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 某同学在学习蒙古族先后灭亡其它政权的历史时画了如图的简易图,方框内的事件应是( )
1206年 1227年 1234年 1279年(元朝统一)
蒙古建立 蒙古灭西夏 蒙古灭南宋
A. 元朝建立 B. 蒙古灭北宋 C. 南宋建立 D. 蒙古灭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1233年,蒙古军攻下开封,金哀宗自缢,金国亡,D项正确;1271年元朝建立,金灭北宋、蒙古灭南宋,1127年南宋建立,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 至某大汗继位伊始,便依据儒家经典,建“中统”年号。此后,他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大元”为新的国号。材料中的“他”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忽必烈 D. 成吉思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定‘大元’为新的国号。”结合所学可知,“大元”是元世祖忽必烈依照中原王朝统治方法,建立年号,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因此,“他”指的是元朝建立者忽必烈,C项正确;阿保机建立的是契丹政权,国号为辽或契丹,排除A项;阿骨打建立的是女真政权,国号大金,排除B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大元的是其孙子忽必烈,排除D项。故选C项。
24.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 )
A. 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B. 促进各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C. 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D. 便于中央派遣官员到达各地控制地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地理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这种安排无疑是自古以来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惯例的体现。然而,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目的是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专题复习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二、材料解析题(第25题7分,第26题6分,第27题7分,第28题6分,共26分)
25. 创业难,守业更难。为实现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历代王朝采取了各种措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第一次大一统的时候,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的重心全在北方……可是到了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的时候……便发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把这即将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以便这个伟大的政治机构能够运用灵活,尽量发挥它的作用。隋炀帝……正好满足这个新时代的客观形势的要求。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保证政治的稳定。……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
——统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隋朝为了解决材料一中“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政治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两处表现
(3)材料三图中管理A、B两地的机构分别是______、______。
【答案】(1)措施:开凿大运河;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特点:温和平缓、制度细密、务实创新;
表现: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 ①. A:宣政院 ②. B:澎湖巡检司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把这即将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以便这个伟大的政治机构能够运用灵活,尽量发挥它的作用”“隋炀帝”可知,隋炀帝时,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于605年起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是南北交通大动脉,因此,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可知,“以制度的平缓调适保证政治的稳定”说明宋代政治温和平缓的特点,“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说明宋朝制度细密、务实创新的特点。
表现: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在政治上,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在经济上,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小问3详解】
A:根据地图和所学可知,A地是西藏地区,元朝时,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B:根据地图和所学可知,B地是今天台湾地区,元朝时称琉球,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6. 古代选官制度备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研究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总结历史上选官用人的得与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个地区经济文化越发达,进士人数就越多。北宋科举制没有地域名额的限定,完全按才能录取。因此,北宋所录取的进士里,其籍贯的分布很不平衡,欧阳修言:“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
——摘编自刘俊丽《宋诗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魏晋到隋朝,官吏选拔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科举录取进士的地域分布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九品中正制转变为科举制。
原因: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九品中正制本身的弊端阻碍人才的选拔。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2)特点:地域分布不平衡,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少。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经济文化超过北方。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可知,从魏晋到隋朝,官吏选拔制度从九品中正制转变为科举制。
原因:背景:根据材料“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得出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根据材料“这一要求与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得出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得出九品中正制本身的弊端阻碍人才的选拔。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北宋科举制没有地域名额的限定,完全按才能录取。因此北宋所录取的进士里,其籍贯的分布很不平衡”、“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能进士得少”,可知北宋科举录取进士的地域分布不平衡,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少。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进行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识: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经济文化超过北方。
27. 对外交往是国家之间文明的交流,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统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文物图片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唐朝有两位高僧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举出一例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判断该海外贸易图所属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友好交往”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求:列出观点,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答案】(1)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史实:鉴真东渡日本 (2)朝代:宋朝
理由:宋朝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泉州和广州市宋朝的商港城市。
(3)观点:友好交往推动国家发展。
论述: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吸引了大量遣唐使来化学习,唐朝时期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魄也促进了唐朝更加的繁荣强盛。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玄奘西行天竺,带回来大量佛经,促进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其弟子记录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称为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史料。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设置市舶司等机构管理,使得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宋朝重要的税收来源,促进宋朝的发展。综上所述,友好交往,文明互鉴有助于促进国家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对外政策:根据材料所给图片,罗马金币,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等出现于唐朝,体现了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因反映出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两位高僧为中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分别是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天竺。
【小问2详解】
朝代:根据图片所示可知,该海外贸易图属于宋朝。
理由:根据图片可知,当时的都城是临安,海外贸易的出发点是广州和泉州,并且在主要港口设置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因此可知,该海外贸易线路图所述宋朝。
【小问3详解】
观点: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唐朝的繁盛,宋朝时期也积极对外发展海外贸易,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可以得出观点:友好交往推动国家发展。
论述:论述需要结合唐朝和宋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来进行,主要是阐述清楚对外交往的史实如何促进了国家发展。例如: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吸引了大量遣唐使来化学习,唐朝时期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魄也促进了唐朝更加的繁荣强盛。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玄奘西行天竺,带回来大量佛经,促进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其弟子记录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称为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史料。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设置市舶司等机构管理,使得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宋朝重要的税收来源,促进宋朝的发展。综上所述,友好交往,文明互鉴有助于促进国家发展。
28.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 历史学家曾经认为,宋朝乃是历史上中国受外族侵犯较多的软弱王朝。其实,有宋一代,汉人汉文化面临强盛崛起的北方和西部民族,宋朝不仅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而且还不断四出开拓和传播了汉人汉文化。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汉人汉文化发展》
材料三 在边疆地区,元朝实行屯田制度,使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入边疆地区,同时,棉花及棉纺织技术等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也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到中原,进一步丰富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元朝将书院纳入了官学体系,下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1)依据材料一,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明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再举出一例唐朝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这一时期“强盛崛起的北方和西部民族”,概括一则“宋朝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史实?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
【答案】(1)历史事件: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民族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方式:订立友好盟约。 (2)举例:北方契丹族(或西部党项族)。
史实:澶州之战。 (3)贡献:元朝实行屯田制度,使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入边疆地区,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治理;周边民族地区的物产传入中原,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发展教育,传承儒家文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赞普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民族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增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小问2详解】
举例:根据题干“有宋一代,汉人汉文化面临强盛崛起北方和西部民族”并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北方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西北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史称澶州之战。
【小问3详解】
贡献:根据材料三“在边疆地区,元朝实行屯田制度,使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入边疆地区”得出元朝实行屯田制度,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治理;根据材料三“棉花及棉纺织技术等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也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到中原先进,进一步丰富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得出周边民族地区的物产传入中原,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三“元朝将书院纳入了官学体系,下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瞻学者,并立为书院’”可得出元朝发展教育,传承儒家文化。苏州市振华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初一年级
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
1. 读下图,根据图中历史要素能够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隋朝的建立 B. 隋朝的统一
C. 陈朝的灭亡 D. 隋朝的灭亡
2. 以下资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如含嘉仓是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积储丰富
②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征调一百多万民工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
A. 隋朝的兴亡 B. 隋朝的灭亡 C. 唐朝的兴亡 D. 唐朝的灭亡
3.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材料体现了( )
A. 旨在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B. 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C. 注重强调社会道义和责任 D. 蕴含着家国一体的思想
4. 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 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 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C. 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D. 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5. 武则天统治时期,政策稳健、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有“贞观遗风”之称,也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
A. 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B.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 进行了科举制的改革
6. 下列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 兴盛的原因 B. 由盛转衰 C. 文化的繁荣 D. 对外开放
7. 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②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蜀锦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③商业十分繁荣,都城东京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④景德镇已成为瓷都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③
8. 马球,又称“击鞠”“击球”,起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 社会氛围开放兼容并包 B. 妇女喜欢体育运动
C. 男女具有同等社会地位 D. 重视体育事业发展
9. 汉朝时,朝廷设置管理机构管辖今新疆一带。唐朝时,政府在西域设置的类似管理机构( )
A. 渤海郡王 B.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C. 怀仁可汗 D. 西域都护
10. 从“小邑犹藏万家室”极度繁盛,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的千里萧条,导致唐朝出现如此转折的事件是( )
A. 安史之乱 B. 黄巢起义 C. 陈桥兵变 D. 李自成起义
11. 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400万贯。这表明唐中后期( )
A. 基层治理混乱 B. 中央集权弱化 C. 赋税改革失败 D. 政府财政困难
12. 诗仙李白诗句豪迈奔放和诗圣杜甫诗句沉郁悲,导致两人创造风格不同的原因是(  )
A. 所受教育不同 B. 个人前途不同
C. 所处社会现实不同 D. 对祖国山河认知不同
13. 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 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 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 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 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14. 与“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有关的皇帝和建立的朝代是
A. 宋太宗、北宋 B. 宋太祖、北宋 C. 宋钦宗、南宋 D. 宋真宗、北宋
15. 下面是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16. 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
A. 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 B.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 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
17. 下面材料说明( )
人物 态度
北宋司马光 对作为政治家王安石全盘否定。
南宋陆九渊,元朝吴澄、虞集,明朝陈汝錡、章衮等 大多是江西临川人,他们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尊重和敬仰“乡贤”的一种表现。
A. 王安石的改革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B.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的成效
C. 越靠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越准确 D. 立场不同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18. 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下图反映宋代商业繁荣的是( )
A. 《雨中耕作图》 B. 《步辇图》 C. 《清明上河图》 D. 《韩熙载夜宴图》
19.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
A. 唐代长安的商业贸易繁荣 B.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 宋代商业突破了时空限制 D. 宋代交通发达
20. 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很不方便。当时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
A. 印制交子 B. 增加铜币 C. 发行银元 D. 官铸货币
21.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的经济格局最终形成于( )
A. 唐朝 B. 北宋 C. 两汉 D. 南宋
22. 某同学在学习蒙古族先后灭亡其它政权的历史时画了如图的简易图,方框内的事件应是( )
1206年 1227年 1234年 1279年(元朝统一)
蒙古建立 蒙古灭西夏 蒙古灭南宋
A. 元朝建立 B. 蒙古灭北宋 C. 南宋建立 D. 蒙古灭金
23. 至某大汗继位伊始,便依据儒家经典,建“中统”年号。此后,他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大元”为新的国号。材料中的“他”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忽必烈 D. 成吉思汗
24.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 )
A. 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B. 促进各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C. 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D. 便于中央派遣官员到达各地控制地方
二、材料解析题(第25题7分,第26题6分,第27题7分,第28题6分,共26分)
25. 创业难,守业更难。为实现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历代王朝采取了各种措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第一次大一统的时候,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的重心全在北方……可是到了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的时候……便发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把这即将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以便这个伟大的政治机构能够运用灵活,尽量发挥它的作用。隋炀帝……正好满足这个新时代的客观形势的要求。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保证政治的稳定。……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
——统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隋朝为了解决材料一中“新”问题所采取措施及其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政治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两处表现
(3)材料三图中管理A、B两地的机构分别是______、______。
26. 古代选官制度备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研究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总结历史上选官用人的得与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个地区经济文化越发达,进士人数就越多。北宋科举制没有地域名额的限定,完全按才能录取。因此,北宋所录取的进士里,其籍贯的分布很不平衡,欧阳修言:“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
——摘编自刘俊丽《宋诗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魏晋到隋朝,官吏选拔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科举录取进士的地域分布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7. 对外交往是国家之间文明的交流,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统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文物图片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唐朝有两位高僧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举出一例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判断该海外贸易图所属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友好交往”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求:列出观点,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28.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 历史学家曾经认为,宋朝乃是历史上中国受外族侵犯较多的软弱王朝。其实,有宋一代,汉人汉文化面临强盛崛起的北方和西部民族,宋朝不仅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而且还不断四出开拓和传播了汉人汉文化。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汉人汉文化发展》
材料三 在边疆地区,元朝实行屯田制度,使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入边疆地区,同时,棉花及棉纺织技术等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也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到中原,进一步丰富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元朝将书院纳入了官学体系,下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1)依据材料一,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明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再举出一例唐朝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这一时期“强盛崛起的北方和西部民族”,概括一则“宋朝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史实?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