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春学期八年级期中学情调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3分)
翻开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开启一段文化之旅。在民俗画卷中,我们与迅哥儿一起随着归省的母亲,回到偏僻的平桥村,在几个少年的撺掇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跟随着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当震撼人心的鼓声jiá( )然而止时,我们耳畔仍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shì( )故【甲】在科学小品文中,我们与翩然而归的燕子一起迎接草长莺飞的春天;与销声nì( )迹的昆虫迎接风餐露宿的冬天;与定期迁xǐ( )的大雁一起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让寒冷的冬季不再缄默;与小小的沙砾跨越山麓、翻越沟壑,追寻时间的脚印【乙】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 下列【甲】【乙】两处所填标点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 【乙】。 B. 【甲】。 【乙】……
C. 【甲】, 【乙】。 D. 【甲】; 【乙】……
3. 下列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草长莺飞”“安塞腰鼓”“销声nì迹”“风餐露宿”这四个短语都是并列短语。
B. 文中“与小小的沙砾跨越山麓、翻越沟壑,追寻时间的脚印【乙】”这句话没有语病。
C. “我们在民俗画卷中,与迅哥儿一起随着归省母亲,回到偏僻的平桥村,在几个少年的撺掇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这段话概述的是鲁迅当年与小伙伴一起看社戏、偷豆吃的事情。
D. 划线句子的主干是“耳畔是鸡啼”。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
(4)________________,再回延安看母亲。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一种爱情,一个有情一个无意,留下的只有长夜漫漫、彻夜难眠,用《关雎》中的句子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种思念,痴迷至极,能做的只有无可奈何、城头徘徊,《子衿》中这样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实践活动。(7分)
5. 学校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实践活动,小泰和小兴参加了本次活动,邀请你也参加。
(1)【分门别类辑古诗】
在“诗词百花园”环节中,小泰阅读了下面诗句,他将和春景有关的词语依次填入了古诗词中。你认为他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云想衣裳花想容,________拂槛露华浓。
②小楼一夜听________,深巷明朝卖杏花。
③芳树无人花自落,________一路鸟空啼
④离恨恰如________,更行更远还生。
A. 春风 春雨 春山 春草 B. 春雨 春草 春风 春山
C. 春雨 春风 春山 春草 D. 春风 春雨 春草 春山
(2)【声情并茂诵古诗】
在诗歌朗诵环节,小泰准备朗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准备在语气、语调、重音、停连等角度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进行朗读设计,并陈述了这样设计的理由。
(3)【别出心裁品诗文】
小兴发现,古诗文中经常有“酒”字,他搜集了一些含“酒”的诗文:
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请根据上述诗文,探究古人喝酒的原因。
二、阅读理解(67分)
(一)(6分)
6. 阅读王维的《渭川田家》,完成小题。
渭川①田家
[唐]王维
斜光照墟落②,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④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①渭川:渭水,经陕西,流入黄河。②墟落:村落。③雉雊(gòu):野鸡鸣叫。④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全诗总背景。
B. 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 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 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2)结合下面的诗歌链接,分析《式微》诗中的“归”与《渭川田家》中“归”的意蕴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二)(16分)
阅读清朝宋起凤的《核工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核工记
【清】宋起凤
季弟①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②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③执桴④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⑤。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⑥,负卷帙⑦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⑧,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⑨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⑩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 ,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季弟:最小的弟弟。②雉(zhì):城墙垛子。③司更卒:更夫。④桴(fú):鼓槌。⑤章:棵。⑥衲:和尚穿的衣服,这里指代和尚。⑦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⑧小陀:小和尚。⑨浮屠:宝塔。⑩舣(yǐ):拢船靠岸。 半规:半圆。
7. (1)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文言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
洞开,如延纳状 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①____________
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语境推断法: ②____________
若寒冻不胜者 查阅字典法:(1)胜利、取胜(2)优美、美好(3)名胜(4)禁得起、受得住(5)尽、完…… ③____________
有客凭几假寐 关联成语法:梦寐以求 ④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左右度之无不宜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C.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D.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8. 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断两处)
中 有 人 类 司 更 卒 执 桴 鼓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桃花源记》)
(2)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佛事夜归者。
10.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注意:第一个空格用原诗题目)
文中介绍的桃坠雕刻的内容取唐诗《①____________》之意(填写诗歌题目)。前半部分表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后半部分通过②____________表现“夜半”,通过③____________人的形态让人联想到“钟声”,通过④____________点明是“客船”。
(三)名著阅读。(11分)
11. 下列选项中关于名著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
A. 水浒英雄大聚义、排座次之后,在重阳节菊花大会上,宋江借一曲《满江红》流露了招安的愿望,当即遭到了武松、李逵、鲁智深的反对。
B. 《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取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这使小说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C. 《水浒传》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像“大闹五台山”“大闹五庄观”“大闹飞云浦”“大闹忠义堂”等。
D.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小说中写严贡生临终之际要挑掉灯盏中一根灯草的行径,将其吝啬表现得淋漓尽致,颇具讽刺效果。
E. 周进被皇帝钦点任广东学道,看到穿着破烂的范进时,心生同情。他看了三遍范进的试卷,觉得范进的文字是天际间的至文,便把范进定为第一名。
12.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两小题。
【语段一】
A动问了一回,蓦地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B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只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顾他不得。”
【语段二】
八个小喽啰抬过一乘轿来,扶卢员外上轿便行。只见远远地早有二三十对红纱灯笼,照着一簇人马,动着鼓乐,前来迎接。为头宋江、吴用、公孙胜,后面都是众头领,一齐下马。卢俊义慌忙下轿。宋江先跪,后面众头领排排地都跪下。卢俊义亦跪下还礼道:“既被擒捉,愿求早死。”宋江大笑说道:“且请员外上轿。”众人一齐上马,动着鼓乐,迎上三关,直到忠义堂前下马。请卢俊义到厅上,明晃晃地点着灯烛。宋江向前陪话道:“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幸得拜识,大慰平生!却才众兄弟甚是冒渎,万乞恕罪!”吴用上前说道:“昨奉兄长之命,特令吴某亲诣门墙,以卖卦为由,赚员外上山,共聚大义,一同替天行道。”
宋江便请卢员外坐第一把交椅。卢俊义答礼道:“不才无识无能,误犯虎威,万死尚轻,何故相戏?”宋江陪笑道:“怎敢相戏,实慕员外威德,如饥如渴。万望不弃鄙处,为山寨之主,早晚共听严命。”
(1)上面【语段一】中的A是__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
(2)根据【语段二】(结合小说内容)回答:此处宋江为何力推卢俊义为山寨之主?卢俊义为何坚辞不受?
(3)对待才能高于自己的人,【语段一】中的A和【语段二】中的宋江做法截然不同,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二人形象。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①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②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③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这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④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⑤“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3. 阅读后,同学们对文章思路展开了如下讨论,请你补充完整。
小兴:文章开头引用艾青的诗句,论证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然后提出青年要砥砺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融合。
小华:接下来,作者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文章结尾对新时代的青年充满期许,激励他们在奋斗中干事创业。
我:从整体上看,全文呈现________________结构;主体部分由古到今,逐层深入
14. 小兴读到第②段,向你询问画线句子能否调换顺序。请你回答他的问题并向他解说理由。
小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小明在阅读了文章第③~⑤段时,想到了一句名言,不知道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你帮助他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
我:小明,我觉得放在第______段最适合。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小华参加以“责任和担当”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他觉得第④段画线句读起来很有气势,想要仿写,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他提出建议。
(五)(20分)
阅读张者的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一个神秘的矿区,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只有满山的砾石,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人们给它起一个名字:506矿。
③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矿山,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了。同学们就哄堂大笑。
④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让我们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比方:《苦泉水》《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
⑤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回家问问父母吧。
⑥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爸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原来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⑦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然后,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⑧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婀娜多姿的沙枣树,还有高高的白杨树。老师所说的胡杨树也有,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
⑨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⑩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终于在一个春天,要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胡杨树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夏天的雄壮和秋天的美丽。大人们沿着它的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节选自《收获》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7. 阅读文章④~ 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故事情节发展过程 我们对树的情感变化
老师布置《树》的作文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有所触动
(3)________________ 心中充满渴望
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 (4)________________
18. 品读下列句子中两个“活”字的含义。
(1)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小说成功塑造了胡老师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0. 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该”是应该,意味着应该有一颗树,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该”字的理解。
三、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还有着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且看春季的几个节气:
“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
“雨水”天气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量渐增,万物复苏,预示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季节的到来;
“惊蛰”就像一个故事,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的孩童懂得了奋进;
“春分”这一天,太阳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地均分给了地球南北,显示出一种公正;
“清明”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气清景明。此时适宜祭祀祖先、踏青寻春;
“谷雨”象征着雨水的丰沛和春季播种的希望,预示着丰收。
请从以上六个节气名称中选择一个,填入到“那天是________”中,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2024年春学期八年级期中学情调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3分)
翻开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开启一段文化之旅。在民俗画卷中,我们与迅哥儿一起随着归省的母亲,回到偏僻的平桥村,在几个少年的撺掇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跟随着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当震撼人心的鼓声jiá( )然而止时,我们耳畔仍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shì( )故【甲】在科学小品文中,我们与翩然而归的燕子一起迎接草长莺飞的春天;与销声nì( )迹的昆虫迎接风餐露宿的冬天;与定期迁xǐ( )的大雁一起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让寒冷的冬季不再缄默;与小小的沙砾跨越山麓、翻越沟壑,追寻时间的脚印【乙】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 下列【甲】【乙】两处所填标点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 【乙】。 B. 【甲】。 【乙】……
C. 【甲】, 【乙】。 D. 【甲】; 【乙】……
3. 下列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草长莺飞”“安塞腰鼓”“销声nì迹”“风餐露宿”这四个短语都是并列短语。
B. 文中“与小小的沙砾跨越山麓、翻越沟壑,追寻时间的脚印【乙】”这句话没有语病。
C. “我们在民俗画卷中,与迅哥儿一起随着归省的母亲,回到偏僻的平桥村,在几个少年的撺掇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这段话概述的是鲁迅当年与小伙伴一起看社戏、偷豆吃的事情。
D. 划线句子的主干是“耳畔是鸡啼”。
【答案】1. ①. 戛 ②. 世 ③. 匿 ④. 徙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形容声音突然中止或事情突然停止。
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为人处世的道理,通常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社会习俗、礼仪习惯等。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多用来形容隐藏起来或不被人注意。
迁徙:qiān xǐ,指从一地往另一地迁移,多指鸟类或人类因季节或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变换栖息地。
注意:在田字格中书写的时候,注意“戛”“匿”“徙”结构和笔画。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1)根据上下文,甲处前后列举了几个例子,包括与燕子迎接春天、与昆虫迎接冬天、与大雁冲破雾霭等。这些例子都是用来描述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部分内容,并且这些例子之间是并列关系,并没有形成句子内部的停顿或分隔。因此,在列举完这些例子之后,我们应该使用句号来表示列举的结束和句子的完整。使用分号或逗号都会使得句子显得不够完整,因为它们更多地用于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或分隔。所以,【甲】处填写句号是最合适的。
(2)乙处列举同样是一系列的例子,意在说明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多个方面。然而,这些例子并没有穷尽课本中的所有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这里使用省略号来表示列举未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也符合上下文的整体语境。如果使用句号或其他标点符号,则无法准确表达出这种列举未尽的意思。因此,【乙】处填写省略号是最恰当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A.错误。“草长莺飞”“销声nì迹”“风餐露宿”这二个短语都是并列短语;“安塞腰鼓”是偏正短语。
B.错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改为“我们与小小的沙砾一起跨越山麓、翻越沟壑,追寻时间的脚印”。
C.错误。这段话概述的是鲁迅小说《社戏》中的情节,而不是鲁迅本人与小伙伴一起看社戏、偷豆吃的事情。
故选D。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
(4)________________,再回延安看母亲。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一种爱情,一个有情一个无意,留下的只有长夜漫漫、彻夜难眠,用《关雎》中的句子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种思念,痴迷至极,能做的只有无可奈何、城头徘徊,《子衿》中这样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蒙络摇缀 ②. 并怡然自乐 ③. 蒹葭萋萋 ④.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⑤. 悠哉悠哉 ⑥. 辗转反侧 ⑦. 挑兮达兮 ⑧. 在城阙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蒙、络、怡、蒹葭、萋、辗转、阙。
综合实践活动。(7分)
5. 学校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实践活动,小泰和小兴参加了本次活动,邀请你也参加。
(1)【分门别类辑古诗】
在“诗词百花园”环节中,小泰阅读了下面的诗句,他将和春景有关的词语依次填入了古诗词中。你认为他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云想衣裳花想容,________拂槛露华浓。
②小楼一夜听________,深巷明朝卖杏花。
③芳树无人花自落,________一路鸟空啼。
④离恨恰如________,更行更远还生。
A. 春风 春雨 春山 春草 B. 春雨 春草 春风 春山
C. 春雨 春风 春山 春草 D. 春风 春雨 春草 春山
(2)【声情并茂诵古诗】
在诗歌朗诵环节,小泰准备朗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准备在语气、语调、重音、停连等角度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进行朗读设计,并陈述了这样设计的理由。
(3)【别出心裁品诗文】
小兴发现,古诗文中经常有“酒”字,他搜集了一些含“酒”的诗文:
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请根据上述诗文,探究古人喝酒的原因。
【答案】(1)A (2)①这句话是写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它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应以乐观、豪迈的语气去读;②语调逐渐上扬;③“存知己”“若比邻”重音重读,突出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④按律诗“二一二”或“二三”规律停顿。
(3)(1)宴饮,招待客人,以显热情好客。如《游山西村》中农家留客,《桃花源记》桃源人的邀请。(2)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重阳节的思乡。(3)借酒寄托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如王维的《渭城曲》。(4)借酒消愁,如《渭城曲》的离别之愁,《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思乡之愁。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解答此类题目要正确领会诗歌 的主要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合理分析。
①出自《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为《清平调》三首其一。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这两句意思是:看见云,就想起她的衣裳,看见花,就想念她的容貌。春风拂过,带露水的白牡丹分外妖冶。
②作者为南宋诗人陆游。意思是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第二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③出自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意思是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却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④出自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意思是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应以乐观、豪迈的语气去读;语调逐渐上扬;“存知己”“若比邻”重音重读,突出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按五言律诗“二一二”或“二三”的规律停顿即可。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语句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文句子的的意思,然后结合原诗文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作答。
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此句表现的是农家热情好客;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在临别饯行的宴席中,我劝你再喝完一杯酒吧!因为当你西出阳关后,再也见不到旧时相识的好朋友了。借酒寄托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意思是: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可见此句记叙的是村中人邀请渔人喝酒,表现出村中人的热情好客;
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的意思是: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此句中“无人送”表达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据此分类归纳即可。
二、阅读理解(67分)
(一)(6分)
6. 阅读王维的《渭川田家》,完成小题。
渭川①田家
[唐]王维
斜光照墟落②,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④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①渭川:渭水,经陕西,流入黄河。②墟落:村落。③雉雊(gòu):野鸡鸣叫。④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全诗总背景。
B. 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 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 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2)结合下面的诗歌链接,分析《式微》诗中的“归”与《渭川田家》中“归”的意蕴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答案】(1)C (2)《式微》中的“归”表达的是主人公不堪苦役,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愤懑的感伤之情(或: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或:劳役者的悲歌)。
《渭川田家》透露的“归”具有双重含义:在诗歌前四句中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烘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表达的是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人、物都有所归,反衬了诗人自己独无所归,表达了诗人独自彷徨的苦闷伤感,渴望归隐田园的情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理解诗句。
C.“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的意思是: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没有体现“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本项分析不当;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提出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做出回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天黑了依旧在劳作的原因在于养活统治者,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对统治者的不满,在“问”的过程中,满含怨愤,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渭川田家》中“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意为: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意为: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这是一幅牧童归家图。“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写野鸡在麦田里呼唤配偶,桑蚕吐丝作茧建造安乐窝。“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意为: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是农夫归家图。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景,写出了人与世间万物皆有所归的景象。牛羊归家、牧童归家、农夫归家,野鸡和蚕营造爱巢,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与物皆有所归,反衬诗人自己独无所归;以人和物皆归的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其中的“羡”为羡慕的意思,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自己也能和诗中的人与物一样有所归依,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怅然”一词则流露出诗人久在官场的孤苦与郁闷。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二)(16分)
阅读清朝宋起凤的《核工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核工记
【清】宋起凤
季弟①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②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③执桴④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⑤。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⑥,负卷帙⑦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⑧,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⑨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⑩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 ,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季弟:最小的弟弟。②雉(zhì):城墙垛子。③司更卒:更夫。④桴(fú):鼓槌。⑤章:棵。⑥衲:和尚穿的衣服,这里指代和尚。⑦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⑧小陀:小和尚。⑨浮屠:宝塔。⑩舣(yǐ):拢船靠岸。 半规:半圆。
7. (1)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文言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
洞开,如延纳状 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①____________
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语境推断法: ②____________
若寒冻不胜者 查阅字典法:(1)胜利、取胜(2)优美、美好(3)名胜(4)禁得起、受得住(5)尽、完…… ③____________
有客凭几假寐 关联成语法:梦寐以求 ④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左右度之无不宜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C.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D.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8. 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断两处)
中 有 人 类 司 更 卒 执 桴 鼓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桃花源记》)
(2)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10.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注意:第一个空格用原诗题目)
文中介绍的桃坠雕刻的内容取唐诗《①____________》之意(填写诗歌题目)。前半部分表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后半部分通过②____________表现“夜半”,通过③____________人的形态让人联想到“钟声”,通过④____________点明是“客船”。
【答案】7. ①. 邀请 ②. 关闭 闭合 ③. 禁得起 受得住 ④. 睡觉 ⑤. D
8. 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
9. (1)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或“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关键词“罔”“因”“象”“具”)
(2)松树外从东边来了一个老和尚,背着经卷(佛经)跌跌撞撞(踉踉跄跄)走来,好像为了佛事半夜归来人。(关键词“东”“负”“行”“若”)
10. ①. 枫桥夜泊 ②. 月亮(月晦)星星(疏星) ③. 敲钟(扣钟) ④. 船上有客假寐。(意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①“洞开,如延纳状”意为: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意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据此可知,延:邀请。
②句意: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结合“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可知,阖:关闭、闭合。
③句意:好像受不了寒冷的样子。胜:禁得起、受得住。
④句意: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和衣而睡。成语“梦寐以求”意为:意思是指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据此可知,寐:睡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句意: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之:代词,代指猜测。
A.动词,到;
B.助词,的;
C.助词,调节音节,不译;
D.代词,代指看到的景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里面有一个人,像专门打更的士兵,手里拿着鼓槌。“类司更卒”是对主语“中有人”的形容修饰;“执桴鼓”为动宾短语。
故断句: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罔不:无不;因:凭借;象:模拟;具:全、都。
(2)东:从东边;负:背着;行:走来;若:好像。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可知,文中介绍的桃坠雕刻的内容取唐诗《枫桥夜泊》。
二空:末段中的“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意为: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通过其中的“月晦半规”和“疏星数点”可知时间是半夜。
三空:通过第三段“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的“叩钟”一词可以想象到钟声。
四空:根据第三段“有客凭几假寐”中的“客”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客船。
【点睛】参考译文:
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坠子,长五分左右,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山坳中间有一座城,城墙垛子可以清楚地数出来。城墙顶上有座楼,楼门大敞着。里面有一个人,像专门打更的士兵,手里拿着鼓槌,瑟瑟发抖,好像受不了寒冷的样子。山脚处建有一座寺庙,有三棵松树隐藏着它。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外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踉踉跄跄地前行,好像是为了佛事半夜归来的样子。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脚步声奔跑上前迎接的样子。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舷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和衣而睡,形态好像快要睡醒了的样子。船尾有一个小童,靠着炉子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山上有一座钟楼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三)名著阅读。(11分)
11. 下列选项中关于名著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
A. 水浒英雄大聚义、排座次之后,在重阳节菊花大会上,宋江借一曲《满江红》流露了招安的愿望,当即遭到了武松、李逵、鲁智深的反对。
B. 《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取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这使小说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C. 《水浒传》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像“大闹五台山”“大闹五庄观”“大闹飞云浦”“大闹忠义堂”等。
D.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小说中写严贡生临终之际要挑掉灯盏中一根灯草的行径,将其吝啬表现得淋漓尽致,颇具讽刺效果。
E. 周进被皇帝钦点任广东学道,看到穿着破烂的范进时,心生同情。他看了三遍范进的试卷,觉得范进的文字是天际间的至文,便把范进定为第一名。
【答案】C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C.“大闹五庄观”是《西游记》的情节,并非《水浒传》;
D.“严贡生”错误,应是“严监生”;
故选CD。
12.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两小题。
【语段一】
A动问了一回,蓦地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B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只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顾他不得。”
【语段二】
八个小喽啰抬过一乘轿来,扶卢员外上轿便行。只见远远地早有二三十对红纱灯笼,照着一簇人马,动着鼓乐,前来迎接。为头宋江、吴用、公孙胜,后面都是众头领,一齐下马。卢俊义慌忙下轿。宋江先跪,后面众头领排排地都跪下。卢俊义亦跪下还礼道:“既被擒捉,愿求早死。”宋江大笑说道:“且请员外上轿。”众人一齐上马,动着鼓乐,迎上三关,直到忠义堂前下马。请卢俊义到厅上,明晃晃地点着灯烛。宋江向前陪话道:“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幸得拜识,大慰平生!却才众兄弟甚是冒渎,万乞恕罪!”吴用上前说道:“昨奉兄长之命,特令吴某亲诣门墙,以卖卦为由,赚员外上山,共聚大义,一同替天行道。”
宋江便请卢员外坐第一把交椅。卢俊义答礼道:“不才无识无能,误犯虎威,万死尚轻,何故相戏?”宋江陪笑道:“怎敢相戏,实慕员外威德,如饥如渴。万望不弃鄙处,为山寨之主,早晚共听严命。”
(1)上面【语段一】中的A是__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
(2)根据【语段二】(结合小说内容)回答:此处宋江为何力推卢俊义为山寨之主?卢俊义为何坚辞不受?
(3)对待才能高于自己的人,【语段一】中的A和【语段二】中的宋江做法截然不同,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二人形象。
【答案】(1) ①. 王伦 ②. 林冲
(2)此处宋江力推卢俊义为山寨之主,一是因为他听大圆和尚说起卢俊义有万夫不当之勇,棍棒天下无敌,将一杆神枪练得出神入化;二要表现他的“忠义”之心、求贤若渴之情。卢俊义拒绝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身无罪累,颇有些许家私;自己从无反叛之心,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
(3)王伦因害怕武艺高于自己的林冲上山威胁自己的地位,不顾柴进先前恩情,拒绝收留林冲,体现王伦的嫉贤妒能、心胸狭隘、忘恩负义;宋江为巩固和壮大梁山事业,跪迎卢俊义上山,并愿意尊卢俊义为梁山之主,体现宋江求贤若渴,心胸旷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根据文段“A动问了一回,蓦地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可知,A是王伦,他是梁山泊的首任寨主,人称“白衣秀士”;
再根据“B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可知,B是林冲,林冲原来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他的妻子长得漂亮,所以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自己也被高俅陷害,给告上了朝廷。在发配沧州时,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但不愿脱逃,便在鲁智深的护送下来到沧州。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林冲杀了陆谦,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
文段中王伦因为害怕武艺高强的林冲在梁山取代他的地位,因此百般为难,想要打发他下山。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问:根据语段二“宋江向前陪话道:‘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幸得拜识,大慰平生。’”,“宋江便请卢员外坐第一把交椅……宋江陪笑道:‘怎敢相戏,实慕员外威德,如饥如渴。万望不弃鄙处,为山寨之主,早晚共听严命。’”可知,宋江听说卢俊义威名远扬,根据水浒传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中宋江想要为晁天王报仇,兴兵去打曾头市,吴用劝宋江为晁盖服丧,百日之后再举兵,宋江于是在山寨居丧,一日请到北京大名寺在城龙华寺僧人大圆法师来做法事,闲话间,宋江问起北京风土人物。大圆法师讲道“北京城里是有个卢大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三绝。祖居北京人氏,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于是宋江很想能够邀请卢俊义上山;
同时能够通过邀请卢俊义上山这件事,表现自己的忠义,展现自己的求贤若渴之情。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第二问:根据《水浒传》中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中“宋江起身把盏陪话道:‘夜来甚是冲撞,幸望宽恕!虽然山寨窄小,不堪歇马,员外可看忠义二字之面。宋江情愿让位,休得推却!’”卢俊义答道:‘头领差矣!小可身无罪累,颇有些少家私。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宁死实难听从。’”可概括为:卢俊义认为自己身无罪累,颇有些许家私;自己从无反叛之心,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语段一“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我又没十分本事,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B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只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顾他不得”可知,王伦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因为害怕武艺比自己高强的林冲一旦上了山,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想要打发林冲离开,也不顾及柴进的恩情,可见王伦嫉贤妒能,心胸十分狭隘,忘恩负义,性格懦弱,缺乏远见和领导力。
再根据语段二“宋江向前陪话道:‘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幸得拜识,大慰平生!却才众兄弟甚是冒渎,万乞恕罪!’”和“宋江陪笑道:‘怎敢相戏,实慕员外威德,如饥如渴。万望不弃鄙处,为山寨之主,早晚共听严命。’”可知,宋江主动邀请卢俊义上山,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可见他心胸旷达,求贤若渴,,希望梁山能够得到巩固壮大,可见宋江拥有长远的目光。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①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②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③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这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④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⑤“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3. 阅读后,同学们对文章思路展开了如下讨论,请你补充完整。
小兴:文章开头引用艾青的诗句,论证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然后提出青年要砥砺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融合。
小华:接下来,作者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文章结尾对新时代的青年充满期许,激励他们在奋斗中干事创业。
我:从整体上看,全文呈现________________结构;主体部分由古到今,逐层深入。
14. 小兴读到第②段,向你询问画线句子能否调换顺序。请你回答他的问题并向他解说理由。
小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小明在阅读了文章第③~⑤段时,想到了一句名言,不知道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你帮助他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
我:小明,我觉得放在第______段最适合。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小华参加以“责任和担当”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他觉得第④段画线句读起来很有气势,想要仿写,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他提出建议。
【答案】13. ①. 家国情怀的内涵 ②. 家国情怀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 ③.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 ④. 总—分—总(或:提出论点一证明论点一总结升华)
14. 不能调换。因为画线句先讲的“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再讲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典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对应下文的“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或:对应上文的“家国情怀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15. ①. 放在第4段 ②. 这句名言是说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有担当和有责任感的表现。第4段的观点: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两者相符合或基本一致。
16. 小华:内容上:可以围绕“责任和担当”的演讲主题,引用名言或耳熟能详的俗语,从反面强调青年要有责任和担当,使用“决”这样的副词起到强调作用。形式上:运用排比句式,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增强语势。语气连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文章第①段引用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论证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只有常怀家国情怀,才能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融合在一起”。第②到④段从三方面论述了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结合第②段“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可知第一个内涵是“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结合第③段“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和邓小平同志的话以及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可以得知第二个内涵是“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结合第④段“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可知第三个内涵是“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第⑤段深化论点,总结全文,对新时代的青年充满期许,激励他们在奋斗中干事创业。
本文的结构是先总写,第①段提出论点“只有常怀家国情怀,才能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融合在一起”;然后②③④段从“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三方面进行分析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最后第⑤段总结全文,深化论点,提出号召。所以为“总—分—总”。
本文结构也可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①段提出问题“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第②③④段从“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三方面进行分析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是分析问题;最后第⑤段总结全文,深化论点,提出号召,是解决问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顺序。一般情况下,文章中的句子不能调换顺序,原因一般为按照时间顺序、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关系,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第②段划线句《礼记·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这是原因之一,而且这三个引用的句子对应了前面的“家国情怀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赓续传承指不间断地接连延续下去),也对应了下文的“家国情怀世代相传”,这是原因之二。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这则名言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第③段主要讲“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第④段主要讲“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强调青年人应该努力奋斗,充满斗志。因此,顾炎武的名言放在第④段比较合适,因为它刚好证明了第④段的观点: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要求。第④段划线句读来很有气势,是因为内容上引用了名人名言名句或者是人们熟知的俗语,“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这些句子很具有说服力。“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决不能躅不前、不思进取”这三个“决不”句式从反面论证论证,起突出强调作用。从形式上,运用排比句,句子整齐,结构相同,语气强烈。所以,从内容上可以围绕“责任与担当”的演讲主题引用名言或者耳熟能详的俗语,从反面强调青年要有责任与担当(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使用副词如“决”起到强调作用。形式上可以运用排比句式,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增强语势。
(五)(20分)
阅读张者的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一个神秘的矿区,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只有满山的砾石,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人们给它起一个名字:506矿。
③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矿山,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了。同学们就哄堂大笑。
④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让我们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比方:《苦泉水》《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
⑤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回家问问父母吧。
⑥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爸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原来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⑦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然后,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⑧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婀娜多姿的沙枣树,还有高高的白杨树。老师所说的胡杨树也有,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
⑨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⑩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终于在一个春天,要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胡杨树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夏天的雄壮和秋天的美丽。大人们沿着它的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节选自《收获》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7. 阅读文章④~ 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故事情节发展过程 我们对树的情感变化
老师布置《树》的作文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有所触动
(3)________________ 心中充满渴望
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 (4)________________
18. 品读下列句子中两个“活”字的含义。
(1)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小说成功塑造了胡老师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0. 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该”是应该,意味着应该有一颗树,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该”字的理解。
【答案】17. ①. 心有抗拒(我们不干、不愿意等均可) ②. 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 ③. 提出要移植胡杨树 ④. 满心喜欢、欣慰
18. ①. “活”指“存活”,表现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树的珍贵。 ②. “活”指“生活”,写出了人们对情感寄托的需求,突出了树的重要。
19. 根据第③段“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可知,胡老师是个乐观幽默的人,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与学生和谐相处。
根据第 段中的“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可知,胡老师富有教育智慧,懂得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实践中获得成长。
根据第 段中的“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可知,他是出去找矿上的领导想办法,好实现孩子们山上有树的愿望。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关爱学生,默默付出的人。
根据第④段中的“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可知,他有丰富的学识,用他的学识让孩子们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
同样联系这句话可知,胡老师本是大学教授,因为是右派,被发配到我们这里做了小学老师,但他没有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他用心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千方百计说服矿上的领导移植胡杨树。这说明他有坚强、昂扬向上的精神。
20. ①山上寸草不生,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树能带给人们绿荫。②有了树,就有了绿色,有了生机和希望;③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终生难舍的乡愁的寄托。④树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第⑤段“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可以概括出,当胡老师布置以“树”为主题的作文时,我们的反应是心有抗拒的。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矿区,山上确实连一棵树都没有,这使得我们觉得无法完成这篇作文,所以产生了抗拒的情绪。由此可以概括为:心有抗拒。
根据文章第⑥段“于是,在第二周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可以概括出,在胡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这些树与父母的家乡、过去的生活紧密相连,让我们对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由此可以概括: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
根据文章第⑨段“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可以概括出,在对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后,我们提出了要移植胡杨树的想法。这反映出我们对树的渴望,希望能在矿区看到绿色的生机。由此可以概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
根据文章第 段“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以及“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可以概括出,当胡杨树被成功移植到校园后,我们满心喜欢和欣慰。这棵树不仅成为了我们学校的标志,也为我们带来了绿色的生机和希望。由此可以概括:满心喜欢、欣慰。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1)在这句话中,“活”的含义是“存活”。胡老师的话出现在文章的第⑩段,他明确指出,由于山上没有水,树木无法在这里生存下来。这个“活”字,直接关联到树木的生存条件,强调了树木在缺乏水源的环境中无法存活的事实。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环境的恶劣,更能体会到树木在这种环境中的珍贵和稀缺。
(2)在这句话中,“活”的含义是“生活”。同学们的话出现在文章的第 段,他们强调山上如果没有树木,人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继续。这里的“活”字,更多是指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树木不仅给环境带来绿色,也是人们情感寄托的对象,没有树的山,就如同没有生活气息的地方,人们会因此感到失落和不适。因此,这个“活”字突出了树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的地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文章第③段“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可以概括出,胡老师是一个乐观且幽默的人。在炮火连天的恶劣环境中,他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用幽默的方式化解紧张的气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展现出了他乐观幽默的性格特点。
根据文章第 段“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可以概括出,胡老师具有教育智慧。他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还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移树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这种教学方式体现出了胡老师的教育智慧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
根据文章第 段“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可以概括出,胡老师是一个关爱学生、默默付出人。当听到学生们的愿望时,他深受触动,决定独自去找矿上的领导想办法实现孩子们的愿望。他的默默付出和对学生们深沉的爱,让人深感敬佩。
根据文章第④段“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可以概括出,胡老师学识丰富,视野开阔。尽管他遭遇了不幸,被发配到新疆做小学老师,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用自己的学识和见识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户。
同样根据文章第④段“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以及胡老师努力为学生们实现愿望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出,胡老师是一个坚强、昂扬向上的人。尽管他遭遇了人生的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这种坚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深感敬佩。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中的“该”字,不仅是对山前应该有一棵树的简单陈述,更是蕴含着深层次的情感和期望。首先,从环境改善的角度来看,“该”字体现了人们对改变山上荒芜现状的强烈愿望。文章描述山上寸草不生,到处都是光秃秃的,而树作为自然的绿色元素,其存在能够带来绿荫,增添生机。因此,“该”字表达了对改善环境、增添生机的期盼。其次,从情感寄托的角度来看,“该”字体现了人们对树所代表的故乡情感的渴望。文章提到,父辈们远离故乡,而树成为了他们心中故乡的象征,是他们乡愁的寄托。因此,“该”字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情感、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最后,从精神力量的角度来看,“该”字体现了人们对树所代表的精神力量的追求。文章通过描述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后,给师生们带来的喜悦和欣慰,展现了树作为人们力量的源泉和精神导向的坐标的重要性。因此,“该”字也表达了对这种精神力量的追求和向往。
综上所述,“该”字在文题中不仅意味着山上应该有一棵树,更体现了人们对改善环境、表达情感、追求精神力量的强烈愿望和期盼。这个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陈述,更是一个富有深刻内涵和情感的表达。
三、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还有着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且看春季的几个节气:
“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
“雨水”天气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量渐增,万物复苏,预示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季节的到来;
“惊蛰”就像一个故事,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的孩童懂得了奋进;
“春分”这一天,太阳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地均分给了地球南北,显示出一种公正;
“清明”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气清景明。此时适宜祭祀祖先、踏青寻春;
“谷雨”象征着雨水的丰沛和春季播种的希望,预示着丰收。
请从以上六个节气名称中选择一个,填入到“那天是________”中,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例文:
那天是立春
考场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在空旷的教室中回荡。
我心此刻却不甚明媚。时值盛夏,心中却是冰雪满天,仿佛有万千无法摆脱的愁苦。唉,这么长时间认真艰辛地复习,最终面对的只是一张苍白的试卷,怎不令人心生怅惘?
背后有人长叹一声,无奈?抑或无聊?曾听师长说:“中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对你这样的尖子无疑是一个枯木逢春,鲤鱼飞跃的机会。”“也许是吧。”我淡淡地回答。心中似乎了然。
中考过后,不是照样埋头苦读?纵使在高等学府深造,再过几年,面对的何尝不是一张苍白的试卷?何来转折?唉,想必,心中的寒冬还要持久,春天恐怕是不会来了吧!窗外,杨柳青青,它们早已历过寒冬。
立春的时候,它们可曾心生喜悦!它们整日吸收云雨天露,向上奋力地生长,不是最终都逃不过秋至叶枯的悲吗?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如此奋斗,如此勤劳?就在此时,一缕清风拂来,送来杨柳枝叶纯正的芳香,心神一阵清醒。我忽然想到,这杨柳不竭地轮回,奋力地生长,不就是为了这天地氤氲的清香吗?
历经了一冬的寒冷,也许,它们的心早在盼望那个立春的温暖时刻,明知会有枯叶满天,明知会有雪冻寒枝,但这毕竟是个开始,也是个结束。立春过后,它们的清香终能溢满天地,绵绵长存。
是啊!中考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新旧交替后崭新的人生年轮。在这个年轮中,我们奋斗,我们欢笑,我们有信心让自己莘莘学子的气质与香华昭满天地!
不知何时,心中竟觉得暖意融融。心中了然:过程为主。立春过后,花儿终会开放,自己种下的辛苦之种终会生根、发芽,他日何愁不能香远益清,清濯天地?
有人提前交卷,我却决心坐到终场。是的,既是转折,何不让这个过程充实到无所遗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采用了“引导语+半命题”的形式。
一、分析引导语:引导语从二十四节气说起。着重提到了春天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介绍立春,意在强调其代表了转折,是新旧交替的标志。介绍雨水,重在强调充满生机和活力。介绍惊蛰,重在强调其让人懂得了奋进。介绍春分,重在强调太阳的公正。介绍清明,重在强调祭祀祖先、踏青寻春。介绍谷雨,重在强调丰收。写作时,应跳开这六个节气的表面意义,把这六个节气的深刻内涵作为文章的主旨。引导语创设了作文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为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
二、分析半命题:从以上六个节气名称中选择一个,填入到题目中写作。
如:①立春。应紧扣材料中的“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来进行写作。在生活中,有哪些时刻就像是立春一样是一个转折或是新旧交替呢?从小学升入中学是“立春”,告别了懵懂快乐的童年时期,迈入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在新的环境里让自己变得更加的优秀,怎样走过人生中的“立春”,走进那个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的人生的“春天”。战胜了自己心中某个消极或是阴暗的想法,也是一种“立春”,超市里,收银员阿姨多找了自己钱,自己想着这些钱可以买来很多的玩具或是零食,就想转身走了。但在回家路上,自己经过了思想斗争,或是听到了路边某位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的话,受到了触动,又回到超市,把多余的钱退了回去。此时的自己,不就是经历了“立春”,迎来了“春天”吗?
②雨水。应紧扣材料中的“天气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量渐增,万物复苏。预示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季节的到来”来进行写作。可以描写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景,表达自己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③惊蛰。应紧扣材料中的“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的孩童懂得了奋进”来进行写作。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犯错。有时候,我们是不自知的。在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在旁边给我们及时的“棒喝”,这声棒喝,就如同惊蛰节气时,天上响起的滚滚惊雷,让我们警醒。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教育,朋友的劝勉,甚至是陌生人的一句无心的话语,都可能让我们的内心的震动,都可能让我们警醒,都可能导人向善,就都是“惊蛰”时的雷声。这个命题适合写作记叙文,从生活中选材,写出真情实感。
④春分。应紧扣材料中的“显示出一种公正”来进行写作。适合写成一篇议论文。以“公正”为论题,表达自己对于“公正”的看法与观点。首段一般应引出论题或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行文中间部分有两种思路。一是逐层深入,如先论述什么是公正,接着论述公正的意义,然后论述怎样实现公正,最后补充论证公正不等于绝对的平均。二是列举出几个分论点进行证明,通过证明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如:公正是一种制度,公正是一种品德,公正是一种力量,公正是一种尊重等。末段应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向读者发出有力的号召。写作议论文,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⑤清明。应紧扣材料中的“百花盛开,气清景明。此时适宜祭祀祖先、踏青寻春”来进行写作。可以记叙自己“祭祀祖先、踏青寻春”的经历。
⑥谷雨。应紧扣材料中的“象征着雨水的丰沛和春季播种的希望,预示着丰收”来进行写作。可以写自己在青春岁月里默默耕耘,最终收获满满的事例,表达努力才会有收获的感想。也可以议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