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服装面料用纤维和纱线 课件(共72张PPT) 《服装设计基础》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服装面料用纤维和纱线 课件(共72张PPT) 《服装设计基础》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72张PPT)
第2章 服装面料用纤维和纱线
2.1 纺织纤维的分类及基本特征
2.2 常用天然纤维
2.3 常用化学纤维
2.4 纤维的鉴别
2.5 纱线的基本概念
第2章 服装材料概述
【知识目标】
纺织纤维的分类,各种纤维的来源、结构成分、性能及其用途;纤维的鉴别原理、方法;纱线的捻向、捻度,纱线的线密度。
【能力目标】
能根据各种纤维的特性分析其用途,能鉴别各种纤维原料;熟悉纱线的各项物理指标。
2.1 纺织纤维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2.1.1 纺织纤维的分类
纺织纤维的种类很多,一般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
(1)天然纤维
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纺织纤维,分为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
植物纤维(天然纤维素纤维):
①种子纤维。取自种子表面的单细胞纤维,如棉、木棉纤维。
②韧皮纤维(茎纤维)。由植物韧皮部分形成的纤维,如亚麻、苎麻等纤维。
③叶纤维。从植物叶子获得的纤维,如剑麻、焦麻等纤维。
④果实纤维。从植物果实获得的纤维,如椰子纤维等。
下一页
返回
2.1 纺织纤维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动物纤维(天然蛋白质纤维):
①毛纤维。从动物身上取得、由角质组成的多细胞结构纤维,如羊毛、骆驼毛、兔毛等。
②丝纤维。由蚕体内一对绢丝腺的分泌液凝成的纤维,即蚕丝,如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等。
(2)化学纤维
以天然的或合成的高聚合物为原料,经过化学方法加工制造出来的纤维称为化学纤维。分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
人造纤维:
人造纤维是指以天然高分子物质为原料,如木材、棉短绒、蔗渣、花生、大豆、酪素等,经过化学方法加工制造出来的纤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纺织纤维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合成纤维:
合成纤维是以简单化合物为原料(从石油、煤、天然气中提炼得到),经化学反应,合成高聚物,再喷丝制成。
几种常用的合成纤维的化学名称和商品名称:
①聚酯纤维。涤纶。
②聚酰胺纤维。锦纶6、锦纶66等。
③聚丙烯腈纤维。腈纶。
④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维纶。
⑤聚丙烯纤维。丙纶。
⑥聚氯乙烯纤维。氯纶。
⑦聚氨基甲酸酯。氨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纺织纤维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2.1.2 纺织纤维的特征
(1) 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纺织纤维应有一定的强力和良好的弹性恢复率。
(2) 一定的长度、线密度
纤维的长度、线密度必须符合纺织加工工艺的要求。
(3) 良好的保暖性
纺织纤维需导热性差、保暖性好。
(4) 一定的吸湿性和透气性
纺织纤维需吸湿、透气,以保证服装的舒适性和卫生性。
(5) 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纺织纤维要耐酸、耐碱、耐汗液的浸泡,对光、热要有一定 的稳定性,而且对皮肤无刺激。
上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2.2.1 棉纤维
(1) 纤维来源
棉纤维是棉花的种子纤维,简称棉。棉纤维从棉桃中采摘下来以后,用机械方法将棉纤维与棉籽分离,这一过程称为轧棉。经轧制加工后的棉纤维可用于纺织生产,称为皮棉或原棉。
(2) 主要品种
根据纤维的粗细、长短和强度, 原棉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 长绒棉
长绒棉又称海岛棉,是一种棉纤维最长、品质最好、富有光泽、强力较高的高级棉纺织原料。纤维细长,一般长度在33~45mm,最著名的是埃及长绒棉。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② 细绒棉
细绒棉又称陆地棉或高原棉,种植范围最广,产量居全球棉产量的前列。纤维细度、长度中等,一般长度在23~33mm,其特点是丰产、早熟、适应性强、品质较好。
③ 粗绒棉
粗绒棉又称亚洲棉,是我国使用较早的纺织纤维。其纤维短粗,一般长度在20mm左右,其特点是生产期短、成熟早,产量低,品质差。近年已淘汰。
(3) 结构与成分
棉纤维的结构
棉纤维呈细而长的扁平带状,纵向有天然转曲,未成熟纤维转曲较少。截面为椭圆形或腰圆形,内有中腔,成熟纤维中腔较小,未成熟纤维中腔较大,图2-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棉纤维的成分
棉纤维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表层含蜡类物质和少量糖类物质,内壁面含有蛋白质、糖类等。干燥的成熟棉纤维中,纤维素的含量在95%以上,是自然界中纯度极高的纤维素资源。
(4) 物理性能
① 线密度
较细的棉纤维手感较软,皮肤触感较舒适,可纺纱支较细;较粗的棉纤维手感较硬挺,但弹性稍好。
② 长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较长的棉纤维纺成的纱线强度较大,可纺纱支较细,条干较均匀。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③ 强度
以单位线密度的强力作为不同品种棉纤维强度比较的基础,成熟长绒棉断裂强度较大,细绒棉次之,粗绒棉较低。棉纤维在不同回潮率的强度下强度和伸长率不同,一般情况下,湿强大于干强。
④ 吸湿性
棉纤维组成物质中的分子上都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因,具有较强的吸湿能力。
⑤ 保暖性
棉纤维是热的不良导体,且内腔充满了不流动的空气,静止的空气是最好的热绝缘体,因此,棉纤维的保暖性较好。
⑥ 弹性。棉纤维的弹性较差。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⑦ 可塑性
棉纤维在105℃时,在蒸发水分的同时加压,可任意改变它的形状。
⑧ 导电性
棉纤维导电性好,不易产生静电。
(5) 化学性能
① 与水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棉纤维不与水发生作用。但如果水温达到100℃以上,强力便会下降,200℃以上会分解成褐色的水解纤维素。在潮湿的状态下,如遇细菌或真菌会发霉变质。
② 与酸作用
棉纤维与有机酸一般不发生作用。但与无机酸会发生作用而使纤维强力明显下降。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③ 与碱作用
棉纤维抗碱能力很强,遇碱时不会发生作用,或者只发生一些作用,但无损纤维的主要性能。
④ 热的作用
棉纤维在温度100℃以内,牢度不受影响。当温度升120℃时,开始变黄,强力下降;125℃时,开始炭化;150℃时,纤维分解;250℃时,纤维产生火花,并迅速燃烧。
⑤ 其他作用
棉纤维如长时间与日光接触,强力会降低,纤维会发硬变脆;如遇氧化剂、漂白粉或具有氧化性能的燃料,纤维强力也会下降,并发生脆变。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2.2 常用天然纤维
2.2.2 麻纤维
1. 纤维来源
麻纤维是由麻类植物叶子或茎秆上的韧皮加工制得的。
2. 主要品种
① 苎麻纤维
苎麻是麻纤维中品质最好的纤维,色白且具有真丝般的光泽。染色性能优于亚麻,可以印染更多的色彩;经整理可使其手感变得柔软而光滑。
② 亚麻纤维
亚麻和苎麻的性能较为接近。优良的亚麻纤维为淡黄色,光泽较好,因有较高的结晶度,故染色性能较差。亚麻纤维手感比棉纤维粗硬,但比苎麻纤维柔软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2.2 常用天然纤维
3. 结构与成分结构
麻纤维大多纵向平直,有横节竖纹。苎麻横截面为扁圆形,有较大中腔,粗看与棉相似,细看截面上有小裂纹。亚麻的截面为不规则的多角形,也有中腔,截面外观有点像石榴籽图2-2 ,图2-3
苎麻的纤维构成中纤维素占65%~75%,其余为伴生的胶质等;经过脱胶的亚麻纤维中纤维素占70%~80%,其余为伴生物。
4. 物理性能
① 长度和线密度
苎麻纤维比较粗,纤维长度参差不齐,长度较长的可纺较细的纱,是较为高档的麻织物原料。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2.2 常用天然纤维
亚麻纤维的长度较苎麻纤维短,而线密度较苎麻纤维细,所以亚麻纤维手感比苎麻纤维柔软但比棉纤维粗硬。
② 强度和弹性
苎麻和亚麻纤维强度很高,刚性很大,断裂伸长率小;但弹性差,弹性恢复率低。因此,苎麻织物结实耐用,手感挺括,褶皱回复率很差,用于高级西装和外套的麻织物都要经过防皱整理。
③ 吸湿性、导热性
麻纤维吸湿性好,吸湿放湿很快,而且导热性好、挺括、出汗后不贴身,尤其适用于夏季服装面料。
④ 导电性
麻纤维导电性好,不易产生静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2.2 常用天然纤维
5. 化学性能
苎麻和亚麻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其化学性质与其他纤维素纤维基本相同:
① 耐水性
麻纤维不与水发生作用,且湿强大于干强,耐水洗涤。
② 耐酸性
麻纤维抗酸能力很强,遇酸时不会发生作用。
③ 耐碱性
棉纤维抗碱能力很强,遇碱时不会发生作用,或者只发生一些作用,但无损纤维的主要性能。
此外,麻纤维耐热性较差。耐海水腐蚀,抗霉和防蛀性能较好,染色性差。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2.2.3 毛纤维
1. 纤维来源
毛纤维是从动物身上获得的。服装面料大多使用的毛纤维是羊毛,从羊身上剪下来的毛称为原毛,原毛须经过洗毛、炭化等工艺去除各种杂质,才能用于纺织生产。
2. 主要品种
① 绵羊毛
通常按密度和长度分成细羊毛、半细羊毛、长羊毛、杂交种羊毛、粗羊毛五个类型。其中以细羊毛——澳洲的美丽奴羊毛质量最好。细羊毛毛质均匀,手感柔软而有弹性,光泽柔和,卷曲浓密而均匀,纺纱性能优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② 山羊绒
山羊绒是从绒山羊和能抓绒的山羊体上取得的绒毛,是一种贵重的纺织原料。山羊绒纤维直径比细羊毛还细。
3. 结构与成分
结构:
羊毛纤维外观呈自然波曲状。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出它由三层不同的结构组成,图2-4。
① 鳞片层:羊毛纤维的最外层由许多扁平透明角质化的细胞组成,像鱼鳞片一样覆盖在纤维表面,一端与内层连接,一端向外撑出。
②皮质层:皮质层位于鳞片层内,因贮存不流动的空气,所以保暖性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③髓质层:髓质层位于羊毛的最里层,它的存在往往影响羊毛的柔软性及强度。
不是所有的羊毛都有髓质层,品质好的细羊毛没有髓质层,纤维很细,很软;半细毛髓质层断断续续,纤维线密度和柔软性比细毛略差;粗毛整个纤维中间有一圈纵向的髓质层,纤维较粗硬。山羊绒没有髓质层。
成分:
羊毛纤维是天然蛋白质纤维,由多种α-氨基酸缩聚而成。
(4) 物理性能
① 强力。羊毛纤维的强力比棉纤维差,但羊毛纤维比棉纤维长,表面覆有鳞片,成天然波曲,有利于纺纱时增加纱线的强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② 弹性
羊毛纤维的回弹性较高,弹性好;断裂伸长好,因此羊毛制品能长期保持不皱,挺括。
③ 可塑性
羊毛纤维的可塑性能较好。在100℃的沸水或蒸汽中,羊毛纤维会逐渐膨胀、发软、失去弹性,这时如果使用压力使其变形并迅速冷却,就能长久地保持这种形状。
④ 缩绒性
是指羊毛在机械外力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温度(40~50℃)和缩剂的处理,可以黏合成有一定外形结构的性质。
⑤ 保暖性
羊毛纤维有温暖的手感,保暖性能优于其他纤维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⑥ 吸湿性和透气性
羊毛纤维的吸湿性是所有纤维中最强的,在湿润空气中,羊毛的吸湿性可高达30%以上,而且还不会给人潮湿的感觉。
5. 化学性能
① 耐热性
羊毛抗热能力较一般纤维差,整烫羊毛制品时不能干烫。
② 耐水性
在正常温度下,水对羊毛的强力没有影响。
③ 耐酸性
酸对羊毛一般不起作用,或者说作用甚小。
④ 耐碱性
羊毛纤维对碱的抵抗力较差,碱对羊毛纤维有腐蚀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⑤ 耐光性
羊毛纤维与棉纤维一样怕日光照晒,长时间的日光照射会使纤维变黄,强力下降。
⑥ 其他性能
羊毛纤维由于基本成分是蛋白质,又具有良好的吸湿性,故怕虫蛀,易霉变。
2.2.4 蚕丝
1. 纤维来源
蚕丝是蚕的腺分泌物凝固形成的线状长丝,蚕丝吐出时由两根单丝组成,外面包覆着丝胶。当蚕丝从蚕茧上分离下来后,经合并形成生丝,一般要在以后的加工中脱去大部分丝胶,才能形成柔软光亮的熟丝。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2. 蚕茧与蚕丝的结构
蚕茧的结构:
蚕茧由外向里可分为三层:
①茧衣。茧衣是茧的最外层。这种丝含胶量多,组织松散,茧丝较乱,难以纺织。在制丝前应先将这一层剥去。
②茧层。茧层位于茧的中间层,丝的质量好,是缫丝的主要部分。
③蛹衬。蛹衬位于茧的最里层。这层丝也不适于缫丝,只能与茧衣一样作为绢纺或丝绵的材料。
蚕丝的结构:
蚕丝为纤细长丝,是天然纤维中最细最长的纤维。单根蚕丝由并列的丝素和丝胶组成图2-5、图2-6。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①丝素。丝素是蚕丝的基本组成部分,呈白色半透明状。纵向平直光滑、富有光泽,截面近似三角形或椭圆形,这种截面形状决定了蚕丝制品具有特殊的闪光及丝鸣效果。
②丝胶。丝胶位于丝素的外面,并包裹着丝素。
3. 蚕丝的成分:主要组成物质是蛋白质。
4. 蚕丝的主要品种
①桑蚕丝
桑蚕丝属于家蚕丝,又称真丝,属于高档纺织面料。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生丝和熟丝。
② 柞蚕丝
柞蚕丝属于野蚕丝,柞蚕茧呈椭圆形,一端有茧柄,茧色为黄褐色。这种褐色色素不易除去,以至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③ 双宫丝
双宫丝是用双宫茧缫制而成的。双宫茧是两条蚕同做一个茧,属于次茧的一种。双宫茧的两根丝头错乱地绕在一起,不可能将两根蚕丝整齐一致地抽出来,因而抽出来的丝往往松紧不一、粗细不一、丝上面有许多小疙瘩,光泽也较差。
④ 绢丝和绸丝
绢丝和绸丝也是较为流行的真丝原料,但与一般蚕丝不同,其纤维长度较短,是以蚕丝的废丝、废茧、茧衣等为原料,像棉花那样纺成纱线。其中纤维较长、强度较高的丝纺成品质优良的绢丝(纱),纤维较短的绸丝及绢丝的下脚料纺成?丝(纱)。绢丝比?丝光泽好、表面均匀、强度高、延伸性好,保暖性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常用天然纤维
(5) 桑蚕丝的性能
物理性能
①吸湿性。桑蚕丝吸湿性较强,即使在很潮湿的环境中仍无潮湿感。
②透水性。蚕丝透水性极差,由于丝素外面有一层丝胶。
③保暖性。蚕丝纤维的保暖性仅次于羊毛。
④其他性能。桑蚕丝纤维外表光滑,无卷曲,所以抱合力较差,难与其他纤维混纺。但其手感凉爽,纤维细软,制品轻薄,是夏季理想的服装面料。
化学性能
①耐水性。由于组成丝素的蛋白质基本不溶于水,所以水对桑蚕丝纤维的影响不大。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2 常用天然纤维
②耐热性。桑蚕丝的耐热性比棉纤维、亚麻纤维差,但比羊毛、苎麻纤维要好。
③耐光性。蚕丝的耐光性比棉纤维、毛纤维都差。日照时间长则强力下降。
④耐酸碱性,同动物纤维。
⑤其他性能。蚕丝纤维对盐的抵抗能力较差。
(6) 柞蚕丝的性能
柞蚕丝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它的保暖性、强力、耐水性、吸湿性、耐光性、耐酸、耐碱性都比桑蚕丝好。缺点是光泽、色泽、柔软度、细腻度、光洁度都不如桑蚕丝,而致命的缺点是面料易产生水渍,这种水渍只有将整件衣服重新下水后才会消失。
上一页
返回
2.3 常用化学纤维
化学纤维根据原料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
2.3.1 再生纤维
再生纤维是用纤维素和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化学加工制成高分子浓溶液,再经纺丝和后处理而制成的纤维。目前生产的再生纤维主要有粘胶纤维、富强纤维醋酯纤维等。
1. 粘胶纤维
纤维来源
粘胶纤维以木材、棉短绒和芦苇等含天然纤维素的材料经化学加工而成。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主要品种
①按性能分有普通粘胶纤维和富强纤维 (高强高湿模,量粘胶纤维)。
②从形态分有短纤维和长丝两种形式。粘胶短纤维常称人造棉;粘胶长丝又称人造丝,分有光、无光和半无光三种。
结构与成分
①结构:纵向有沟槽,截面为锯齿形的皮芯结构。
②成分:粘胶纤维的基本成分是纤维素。
主要性能
粘胶纤维的基本化学成分与棉纤维相同,它的一些性能也与棉纤维接近。
①手感柔软,光泽好。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②吸湿性和透气性好。粘胶纤维的吸湿性和透气性比棉纤维好,是所有化学纤维中吸湿性和透气性最好的。
③染色性能好。由于粘胶纤维吸湿性较强,所以粘胶纤维比棉纤维更容易上色,色泽纯正、艳丽,色谱也最齐全。
④湿牢度低。织物不耐水洗。
⑤弹性较差。织物易折皱且不易恢复。
⑥耐酸碱性不如棉纤维。
⑦耐热湿性。在高温、高湿下容易发霉。
2. 富强纤维
纤维来源
富强纤维俗称虎木棉、强力人造棉,是变性的粘胶纤维。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结构与成分
①富强纤维的结构。纵向光滑,截面近似圆形。
②富强纤维的成分。富强纤维的基本成分也是纤维素。
主要性能
富强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即人造棉、人造丝)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强度大。富强纤维织物比普通粘胶纤维织物结实耐穿。
②缩水率小。富强纤维的缩水率是普通粘胶纤维的1/2。
③弹性好。制作的衣服比较板整,耐折皱性比粘胶纤维好。
④耐碱性好。由于富强纤维的耐碱性比粘胶纤维好,
因此富强纤维织物在洗涤中对洗涤剂的选择不像粘胶纤维那样严格。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3. 醋酯纤维
纤维来源
醋酯纤维(简称醋纤)是用含纤维素的天然材料经化学加工制得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醋酸酯,在性质上与纤维素纤维相差较大,有二醋酯纤维和三醋酯纤维之分。醋酯纤维一般是指二醋酯纤维。
主要品种
常见的醋酯纤维分为分为二醋酯纤维(二醋纤)和三醋酯纤维(三醋纤)两种。
结构与成分
①醋纤的结构。纵向平直光滑,横截面一般为花朵状。
②醋纤的成分。醋纤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醋酸酯。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主要性能
醋纤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醋酸酯,因此不属于纤维素纤维,性质上与纤维素纤维相差较大,与合成纤维有些相似。
1) 二醋酯纤维。
二醋酯纤维为长丝形式,大多具有丝绸风格。具有耐高温性差,强度低,缩水大,质量轻的特点。
2) 三醋酯纤维。
三醋酯纤维为短纤形式,经常与锦纶混纺,用于经编起绒织物。
①弹性和弹性回复性能良好,酷似尼龙。
②色牢度较好。原因是采用原液染色。
③耐热性差。遇高温容易熔化。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2.3.2 合成纤维
合成纤维(简称合纤)是以煤、石油、天然气中的简单低分子为原料,经人工聚合形成大分子高聚物,经溶解或熔融形成纺丝液,然后由喷丝孔喷出,凝固而成的纤维。常用的合成纤维有涤纶、锦纶、腈纶、氯纶、维纶、丙纶、氨纶等。
1. 合成纤维的共性:
合成纤维均匀度好。长短粗细等外观形态比较一致。截面可按需要纺成圆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不同截面的纤维其光泽、耐用性、保暖性等都不相同。
大多合成纤维强度高、弹性好、结实耐用,制成服装保形性好,不易起皱。
合成纤维的长丝易勾丝,合纤短纤维织物易起毛起球。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合成纤维的吸湿性普遍低于天然纤维。热湿舒适性不如天然纤维,易起静电,易吸灰。由于吸湿性差,合纤制品易洗快干、不缩水、洗可穿性好。
热定型性大多较好。通过热定型处理可使合纤制品热收缩性减小,尺寸性状稳定,保形性提高,同时可形成褶裥等稳定的造型
合成纤维一般都具有亲油性,容易吸附油脂,且不易除去。
合成纤维防霉防蛀,保养方便。
2. 涤纶
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简称聚酯纤维。商品名特丽纶
(Terylene)。目前涤纶应用最广泛,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纤维。常见的商品名还有达克纶(Dacron)、特多纶(Te-tron)。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结构
涤纶纤维纵向平滑光洁,横截面一般为圆形。
主要性能
①弹性。涤纶的弹性比任何纤维都好。
②强度和耐磨性。涤纶的强度和耐磨性较好,其面料不但牢度比其他纤维高出3~4倍,而且挺括、不易变形。
③耐热性。涤纶的耐热性较强。
④化学稳定性。常温下,与弱酸、弱碱、氧化剂都不反应。
⑤吸湿性。涤纶的吸湿性极差,面料穿在身上不透气。
⑥ 起毛起球性。涤纶面料经常摩擦之处易起毛、结球。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3. 锦纶
学名聚酰胺纤维。常见的商品名有尼龙(Nylon)、卡普纶(Caprolan)、阿米纶(Amilan)。锦纶是最早的合成纤维品种,由于性能优良,原料资源丰富,因此一直是合成纤维产量最高的品种。
主要品种
纺织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锦纶6和锦纶66。目前锦纶以长丝产品为主,普通锦纶长丝用于针织和机织产品,高弹丝用于针织弹力织物。涤纶短纤维产量小,主要与羊毛或其他毛型化纤混纺,以提高产品的强度和耐磨性。
结构
传统锦纶纤维纵向平直光滑,横截面为圆形、具有光泽的长丝。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主要性能
①比重。锦纶的比重较小,穿着轻便,适于做登山服、宇航服、降落伞等。
②强度和耐磨性。锦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度高、耐磨性好,其耐磨性是棉的10倍、羊毛的20倍。
③弹性。锦纶弹性好,回复性好,织物不易起皱。但纤维刚度小,与涤纶相比保形性差,外观不够挺括。
④耐光性。锦纶的耐光性差,阳光下易泛黄、强力降低,故洗后不宜晒干。
⑤耐热性。锦纶的耐热性不如涤纶,在高温下易变黄,烘干温度过高会产生收缩和永久的褶皱。
⑥耐酸碱性。锦纶耐酸不耐碱,对氧化剂敏感,尤其是含氯氧化剂。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⑦起毛起球性。锦纶面料经常摩擦之处易起毛、结球。
⑧吸湿性。锦纶吸湿性较差,面料穿在身上发闷、不透气。
⑨其他性能。锦纶对有机奈类敏感,所以锦纶制品存放时不宜放卫生球(萘)。
4. 腈纶
学名为聚丙烯腈纤维。常见的商品名有奥纶(Orlon)、阿可利纶(Acrilan)、开司米纶(Creslan)等。
主要品种
腈纶外观呈白色、卷曲、蓬松、手感柔软,酷似羊毛,多用来和羊毛混纺或作为羊毛的代用品,故又被称为“合成羊毛”。目前腈纶以短纤维产品为主,其中大多为毛型短纤维,用于纯纺或与羊毛或与其他毛型短纤维混纺,主要产品有腈纶膨体纱、毛线、针织品、仿毛皮制品。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结构
腈纶纤维纵向为平滑柱状、有少许沟槽,横截面呈哑铃形,也可呈圆形或其他形状,各方向都可看到空穴的存在。
主要性能
腈纶蓬松、柔软、保暖,很多性能与羊毛相似,与羊毛相比具有质轻、价廉、染色鲜艳、耐晒、不霉不蛀等特点。
①比重。腈纶的比重较小,相同保暖性下比羊毛轻。
②强度和耐磨性。腈纶的强度不如涤纶、锦纶等合成纤维,耐磨性和耐疲劳性也不是很好,耐用性较差种。
③弹性。腈纶弹性比涤纶、锦纶差,接近羊毛。
④耐光性和耐气候性。腈纶的耐光性和耐气候性突出,在服装用纤维中最好,除服装外还适宜作帐篷、窗帘等制品。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⑤耐热性。腈纶的耐热性不如锦纶。
⑥耐酸碱性。腈纶耐弱酸碱,但使用强碱和含氯漂白剂时需小心。
⑦吸湿性。腈纶的吸湿性差,易起静电、易吸灰。
⑧起毛起球性。无论是纯纺还是混纺都易起毛起球,这是降低腈纶美观性和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使腈纶一直无法成为高级成衣用料,也无法取代羊毛在服装材料中的地位。
5. 丙纶
学名聚丙烯。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是最廉价的合纤之一。由于丙纶性能优良,所以发展很快。
主要品种
丙纶主要有长丝和短纤维两种形式。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结构
传统的丙纶纤维纵向光滑平直,截面多为圆形。
主要性能
①密度。丙纶纤维密度小,仅为0.91g/cm3,比水还轻,是服装用纤维中最轻的。
②吸湿性性差,使用和保养时易起静电和毛球。
③纤维强度高,弹性好,耐磨性好。
④耐热性差,100℃以上开始收缩,熨烫温度为90~100℃,熨烫时中间最好垫湿布或用蒸汽熨斗。
⑤耐光性和耐气候性差。对紫外线敏感,在水和氧气的作用下易老化,使纤维发黄变脆,因此通常要进行防老化处理。
⑥耐酸碱性。丙纶纤维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化学试剂。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用途
①丙纶长丝常用于仿丝绸、针织物等制品。丙纶短纤维产量较少,且多为棉型短纤维,常用于地毯、非织造布等产品。
②丙纶成本低、结实耐用,常用于地毯、绳索、包装材料、渔网、工作服、土工布等。
③丙纶不粘伤口,可用作医用纱布。
④将丙纶制成超细纤维后,具有较强的芯吸作用,是较好的内衣或尿不湿等服装材料。
6. 维纶
学名聚乙烯醇缩甲醛。其原料丰富、成本低,但由于生产流程长,性能不如涤纶、锦纶等合纤,所以维纶的生产量少,只占合纤的第五位。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结构
维纶纤维纵向平直,有1~2根沟槽,截面大多为腰圆形,有明显的皮、芯结构,皮层结构紧密,芯层结构疏松。
主要性能
维纶纤维与棉相似,因其织物的手感与外观像棉布,故有“合成棉花”之称。维纶弹性不如涤纶、锦纶等合纤,易起皱。由于皮芯层结构的存在,维纶染色性不如棉和粘胶纤维,颜色不鲜艳,且不易均匀。
①吸湿性。维纶的吸湿性是普通合纤中最高的,回潮率为4%~5%。
②密度。相对密度小于棉,热导率低,保暖性好。
③耐磨性。弹性较棉花略好,耐磨性是棉的5倍,结实耐用。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④耐热性。维纶耐干热性较好,接近涤纶,熨烫温度120~140℃。维纶耐湿热性较差,因此洗涤时水位不宜过高,熨烫时不宜喷水和垫湿布。
⑤耐日光性。维纶纤维耐光性好。
⑥耐腐蚀性。维纶纤维耐腐蚀性好,不蛀不霉,长期放在海水中和日晒、土埋对其影响不大。
用途
维纶纤维常与棉、粘胶纤维等混纺,制作内衣、棉毛衫裤、运动衫裤等。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7. 氨纶
学名聚氨基甲酸酯,商品名为莱卡(Lycra),亦称斯潘德克斯(Spandex)。氨纶以其卓越的高弹性,迎合了追求舒适随意、方便快捷、便于休闲运动的现代生活方式。
结构
氨纶纤维截面为圆形,纵向平直光滑。
主要性能
①强度和耐磨性。氨纶纤维的强度和耐磨性较低,一般不单独使用。
②弹性。氨纶具有高弹性、高回复性和尺寸稳定性,弹性伸长可到6~8倍,回复率为100%,主要以包芯纱或与其他纤维合股的形式出现,氨纶所占比例为3%~7%的织物就具有优良的弹性。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③耐晒性。氨纶纤维具有良好的耐晒性,且无论寒冬酷暑都不失弹性。
④耐化学药品性。能抗霉、防蛀,绝大多数化学物质和洗涤剂都不会对其造成损伤,但氯化物和强碱例外。洗涤氨纶织物时可用机洗,水温不宜过高。
⑤耐热性。氨纶耐热性差,熨烫时应采用低温快速熨烫。
用途
①主要用于弹力织物,做紧身衣、泳装等。
②氨纶弹性大、重量轻(仅为橡皮筋的1/2),所以经常取代橡皮筋用于袖口、袜子、手套等产品。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8. 氯纶
学名聚氯乙烯,是最早开发的合成纤维,原料丰富,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但产品的稳定性差。在我国又称滇纶。在国外有罗维尔(Rhovyl)、天美(Teviron)等商品名。
结构
氯纶纤维纵向平直光滑或有1~2根沟槽,截面近似圆形。
主要性能
①吸湿性差,回潮率为零,染色困难,电绝缘性强。
②弹性。氯纶弹性较好,有一定延伸性,制品不易起皱。
③阻燃性。氯纶阻燃性好,是服装用纤维中最不易燃烧的纤维,接近火焰收缩软化,离开火焰自动熄灭。
④耐酸碱性。氯纶耐酸碱性好,能耐一般的化学试剂。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3 常用化学纤维
⑤耐热性。耐热性差,70℃以上便会收缩,沸水中收缩率更大,故只能在30~40℃水中洗涤,不能熨烫。
用途
①制成内衣等有电疗的作用,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②混有60%以上的氯纶织物可用于消防服装。
上一页
返回
2.4 纤维的鉴别
鉴别纤维的方法很多,有手感目测法、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化学溶解法、药品着色法、熔点法和密度法等。
2.4.1 手感目测法
手感目测法是通过观察纤维的形态、光泽、长短、长度的整齐程度、粗细和曲直,用手触摸纤维,根据其软硬度、光滑度、冷暖感和轻重,并测试纤维的强力、弹性、伸长等特征来鉴别纤维。
天然纤维中的棉、麻、毛均属于短纤维,整齐度较差。其中棉纤维细、短而手感柔软,并附有各种杂质和疵点;麻纤维手感粗硬,常因胶质而聚成小束;羊毛纤维柔软,具有天然卷曲而富有弹性;蚕丝纤维是天然纤维中唯一的长丝,细而长,具有特殊的光泽。化学纤维的长度一般较整齐,光泽不如蚕丝柔和。
返回
下一页
2.4 纤维的鉴别
手感目测法最简便,不需要任何仪器,但是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难以鉴别化学纤维中的具体品种,因而有一定局限性,常见纺织纤维的感官特征见表2-1。
2.4.2 燃烧法
燃烧法是利用各种纤维的不同化学组成和燃烧特征来粗略地鉴别纤维。燃烧法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鉴别方法。
鉴别方法是用镊子夹住一束纤维,慢慢移近火焰。仔细观察纤维接近火焰时、在火焰中以及离开火焰的燃烧情况、气味及灰烬的特征,并记录,对照纺织纤维的燃烧特征来判别。
由于感官对微小差异难以辨别,燃烧法只能粗略区分出纤维大的种类,常见纺织纤维的燃烧特征见表2-2。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4 纤维的鉴别
2.4.3 显微镜观察法
显微镜观察法是依据不同的纺织纤维具有不同的纵向和横截面形态特征进行鉴别的。借助显微镜观察纤维的纵向外形和截面形态特征,可以明显区分出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以及化学纤维的类别,但化学纤维中具体是富纤、涤纶还是丙纶,则很难区分。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纯纺、混纺和交织产品的鉴别。常见纺织纤维形态特征见表2-3。
2.4.4 化学溶解法
1. 鉴别依据
化学溶解法是依据不同纺织纤维的化学组成不同,在各种化学试剂中和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能不同的特性进行鉴别。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4 纤维的鉴别
2. 鉴别方法
鉴别时,对于单一的纤维品种,只要把一定浓度的溶剂注入盛有待鉴别纤维的试管中,然后观察纤维在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如溶解、微溶解、部分溶解和不溶解等,并仔细记录溶解温度(常温溶解、加热溶解、煮沸溶解)。对于多种混合在一起的纤维,放在载玻片中,一边用溶液溶解,一边在显微镜下观察,从中观察不同纤维的溶解情况,以确定纤维种类。测试时应严格控制试剂的浓度和温度,常见纺织纤维的化学溶解性能见表2-4。
3. 系统鉴别法
由于同一种溶剂可以溶解几种纤维,给纤维种类的确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一种未知样品进行鉴别时,可采用纤维系统鉴别法。此法须按步骤进行。系统鉴别法的步骤如下: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4 纤维的鉴别
①鉴别纤维大类
采用燃烧法鉴别未知纤维,分出三类:第一类可能是棉、麻、粘胶纤维;第二类可能是动物或蚕丝纤维;第三类可能是合成纤维或半合成纤维。
②鉴别第一类纤维
用35%的盐酸溶解第一类纤维,溶解的为粘胶纤维,不溶解的为棉或麻纤维;用显微镜观察可区分出棉及麻纤维。
③鉴别第二类纤维
用35%的盐酸溶解第二类纤维,溶解的为蚕丝,不溶解的为动物纤维。
④ 鉴别第三类纤维
对纤维拉伸,弹力很高(长度为原来的几倍且能恢复),其燃烧无橡胶臭味,则为氨纶纤维。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4 纤维的鉴别
将纤维放于水中,能浮于水面,则为纯丙纶纤维。将冰醋酸加入盛有纤维的试管中,溶解的为醋酯纤维;若不溶,将试管加热至沸腾,溶解则为锦纶纤维;若不溶,将20%的盐酸再加入试管中,溶解则为维纶纤维;若不溶,将浓硝酸再加入试管中,溶解则为腈纶纤维;若不溶,将浓硫酸再加入试管中,溶解则为腈纶纤维;若不溶,将DMF加入试管中加热至沸腾,溶解则为氯纶纤维;若不溶,将环己酮加入试管中加热至沸腾,溶解则为丙纶纤维。
此外,鉴别纤维的方法还有试剂着色法、熔点差异法红外吸收光谱鉴别法、双折射法、密度法、x射线衍射法、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对照法等。
上一页
返回
2.5 纱线的基本概念
纤维是服装材料的最基本组成成分,纱线是介于纤维和服装织物之间的中间体,它与服装织物的关系比纤维更为直接。纱线是纱和股线的统称,纱是由短纤维集合起来依靠加捻的方法制成的连续纤维束;线一般由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单纱并合加捻而成,分单股、双股、多股线。
按纱线原料分纯纺纱线和混纺纱线;按纺纱工艺分粗纺纱、精纺纱、废纺纱;按纱线的粗细分粗特纱(18S以下)、中特纱(19S~28S)、细特纱(29S~55S)、特细特纱(56S以上);按纱线的用途分机织用纱、针织用纱、特殊用纱。
2.5.1 纱线的物理指标
1. 纱线的捻度和捻向
返回
下一页
2.5 纱线的基本概念
短纤维必须经过加捻才能保持纱的形态,纱线才能具有一定的强力和弹性,加捻的程度是用捻度表示的,单位长度内(一般指10cm)纱线的捻回数(即螺旋圈数)称为捻度。捻度不同,纱线的性质(如强度、弹性、伸长、光泽等)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用途的纱线对捻度有不同的要求。
加捻的方向称捻向,加捻后纤维或纱线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称为左捻或Z捻,加捻后纤维或纱线自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称为右捻或S捻,单纱根据细纱接头操作习惯以Z捻居多,股线捻向与单纱捻向相反时强度、手感、光泽都比股线捻向与单纱捻向相同时好,所以股线以S捻居多,图2-7。股线捻向按单纱捻向、初捻捻向、复捻捻向的次序排列,如ZS、ZSZ,以此类推。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5 纱线的基本概念
2. 纱线的线密度
纱线的粗细对织物的内在质量和外观风格有很大影响,纱线线密度就是用来表示纱线粗细程度的指标,分定重制和定长制两种。
① 定重制
定重制是以一定重量的纱线所具有的长度来表示纱线的线密度。在我国,棉纱线及棉型纱线主要用英制支数(Ne)表示,定义为1磅重的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长度所具有840码的倍数,单位为英支(s);毛纱及毛型纱线主要用公制支数(Nm)表示,定义为每克重的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长度米数,单位为公支(N)。支数数值越大纱线越细。
②定长制
定长制是以单位长度内的纱线所具有的重量来表示纱线的线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5 纱线的基本概念
密度,主要单位是特克斯(tex)、旦尼尔(Nden)。特克斯简称特,是指1000米长的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质量克数,一般用来表示棉纱线及棉型纱线。一般用于表示化纤长丝及天然丝的粗细。特或旦的数值越大纱线越粗。
不论是定重制还是定长制都要在公定回潮时所体现的指标,公定回潮率是在标准大气条件(温度20±3℃,相对湿度65%±3%)下,纤维和纱线的回潮率。
2.5.2纱线结构对织物的影响
纱线结构影响到织物的外观、手感、舒适性、耐用性。
1. 构成纱线的纤维长短与服装织物
短纤维纱线表面有毛,织物蓬松度、覆盖性和柔软度良好,具有温暖感,但纱线均匀度不好,织物不光洁,光泽较弱。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2.5 纱线的基本概念
2. 纱线的细度与服装织物
纱线较细可织制细薄、紧密、光滑的织物;纱线较粗,织物的纹理较粗糙,质地较厚重。纱线细度的均匀性会直接影响织物外观的平整性和光滑度,还影响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
3. 纱线的捻度与服装织物
纱线捻度增大,织物光泽减弱,手感变硬,蓬松度下降,表面较光洁,缩水率大,染色性不好,纱线强力加强(但超出临界值时强力反而下降),因此不同织物对纱线的捻度要求不同。
4. 纱线的捻向与服装织物
利用经纬纱捻向和织物组织相配合,可织造出组织点突出、清晰、光泽好、手感适中的织物,利用S捻和Z捻纱线的间隔排列,可使织物产生隐条、隐格的效应。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第2章 服装材料概述
【本章学习重点提示】
学习本章后,应重点掌握两大模块的知识点:
1. 纤维特征模块
(1) 纺织纤维的分类与特征;
(2) 常用纤维的成分、主要特征、用途,尤其是棉、毛、蚕丝、麻纤维,人造纤维类、合成纤维类;
2. 纺织纤维鉴别模块
纺织纤维的鉴别方法、鉴别原理、适用范围及其特点。
3. 纱线模块
纱线的物理指标,纱线结构对服装织物的影响。
上一页
返回
图2-1 棉纤维的形态特征
返回
图2-2 苎麻纤维的形态特征
返回
图2-3 亚麻纤维的形态特征
返回
图2-4 羊毛纤维的形态特征
返回
图2-5 桑蚕丝的形态特征
图2-6 柞蚕丝的形态特征
返回
图2-5 桑蚕丝的形态特征
图2-6 柞蚕丝的形态特征
表2-1 纺织纤维的感官特征
下一页
种类 感官特征
天然纤维 棉 外观:纤维短而细且长短不一,有棉结杂质,有天然转曲,无光泽。
手感:柔软,弹性差,湿强大于干强,伸长小。
麻 外观:纤维粗硬呈束状,长度在棉和羊毛之间,长短不一,有丝状光泽。
手感:弹性差,强度大,湿强大于干强,伸长小。
羊毛 外观:纤维长度比棉、麻长且长短不一,有天然卷曲,光泽柔和。
手感:柔软,蓬松温暖,弹性高,伸长度较大。
羊绒 外观:纤维细而短,较羊毛短。
手感:轻柔温暖,光泽柔和,强度、弹性、伸长度较羊毛好。
兔毛 外观:纤维较长,卷曲少。
手感:质轻柔软,蓬松温暖,表面光滑,强度低。
马海毛 外观:纤维长而硬,光泽明亮。
手感:表面光滑,卷曲不明显,强度高。
蚕丝 外观:细、滑、直,光泽明亮,是天然纤维中唯一的长丝。
手感:柔软有弹性,有凉爽感,强度较好,伸长度适中。
返回
表2-1 纺织纤维的感官特征
返回
化学纤维 粘胶纤维 粘胶纤维分为长丝和短纤维两类。
外观:光泽明亮稍有刺目感,消光后柔和,短纤维长度整齐。
手感:柔软无弹性,质地较重,强度较低,湿强比干强小得多,伸长度适中。
合成纤维 合成纤维有长丝和短纤维两类,长度、细度、光泽、曲直可人为设定。
外观:短纤维长度整齐度好,纤维端部平齐。
手感:强度大,弹性较好,伸长度适中(弹力丝较大),不够柔软。其中锦纶强度最大;涤纶弹性最好;腈纶蓬松温暖如羊毛;维纶近似棉花,但不如棉花柔软;丙纶手感生硬,最轻;氨纶弹性和伸长度最大。
上一页
表2-2 纺织纤维的燃烧特征
返回
表2-3 纺织纤维的形态特征
返回
表2-4 纺织纤维的化学溶解性能
返回
图2-7 纱线的捻向
返回
S捻(右捻、顺手捻)
Z捻(左捻、反手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