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服装用织物的基本结构 课件(共75张PPT) - 《服装设计基础》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章 服装用织物的基本结构 课件(共75张PPT) - 《服装设计基础》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75张PPT)
第3章 服装用织物的基本结构
3.1 织物概述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3.4 非织造布的结构、工艺及应用
第3章 服装用织物的基本结构
【知识目标】
机织物组织的描述、组织类型、特点及用途;针织物组织的描述、组织类型、特点及用途;非织造布的工艺与应用。
【能力目标】
能比较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的结构差异;能比较不同组织的机织物或针织物的服用性能差异和用途差异。
3.1 织物概述
服装面料的构成对服装的外观风格、使用时的物理性能和服用性能起着主要作用,服装面料多为棉、毛、丝、麻、化学纤维的机织物和针织物,纤维纺成纱线再到纱线织成织物是完成大多服装面料的必要过程,织物是构成服装面料最直接的材料。
3.1.1 织物的分类
1. 按织物的生产加工方式,可分为:
① 机织物
机织物是指以经纬两个系统的纱线在机织机上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而成的织物。布面有明显的经向和纬向区别。
② 针织物
针织物是指用一根或一组纱线为原料,以纬编机或经编机加工形成线圈,再把线圈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
下一页
返回
3.1 织物概述
③ 非织造织物 非织造织物是以纺织纤维为原料,经过粘合、熔合或其他化学、机械方法加工而成的制品。
2. 按织物的组成材料分类
① 纯纺织物
由单一的纤维材料构成的织物称为纯纺织物。所使用的纤维材料性能在此织物中有充分体现。
② 混纺织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混纺成纱而制成的织物称为混纺织物。混纺织物的不同纤维材料的配置可使各种纤维材料的性能优势互补。
③ 交织物
交织物是指织物经纱和纬纱原料不同,或者经纬纱中一组为长丝纱;一组为短纤维纱交织而成的织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织物概述
交织物具有明显的经纬各向异性。其品种有丝毛交织物、棉 麻交织物等。
3. 按染整加工工艺分类
①原色布。原色布是指未经过任何染整加工的、呈现出纤维原色的织物。
②漂白布。漂白布是对原色布进行练漂加工得到的织物。
③染色布。染色布是指以匹染加工而得的有色织物,主要以单色为主。
④色织物。指先进行纱线染色然后制成的织物,图3-1。
⑤印花布。指在色织物或漂白布上进行印花的织物,图3-2。
⑥其他印染整理织物。除以上所述的染整织物外,还有轧花、发泡起花等印染方法,以及树脂整理等功能性整理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织物概述
3.1.2 织物的结构参数
1. 机织物的结构参数
① 匹长。即织物长度,一般用米(m)表示。织物的实际匹长通常由织物的种类和用途而定,对于机织物而言,通常情况下棉织物匹长为30~60m,精纺毛织物匹长为50~70m,粗纺毛织物匹长为30~40m,丝织物匹长为20~50m,手工夏布匹长为16~35m等。
② 宽度。机织物的宽度指织物的门幅,一般用厘米(cm)表示。幅宽根据生产设备参数、织物用途和产量等因素而定。一般地,棉织物幅宽为80~120cm和127~168cm;精纺毛织物为143cm、145cm和150cm;丝织物为70~140cm;夏布为40~75cm。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3.1 织物概述
③厚度。机织物的厚度是指在一定压力下织物的绝对厚度,单位为毫米(mm)。机织物的厚度影响其保暖性、透气性、悬垂性、耐用性、重量和风格等。
④重量。织物的重量单位常为每米克重(g/m)或每平方米克重(g/m2)。重量不仅影响服装的服用和加工性,也是计价的主要依据。棉织物重量为70~250g/m2;精纺毛织物重量为130~350g/m2;粗纺毛织物重量为300~600g/m2;薄型织物重量为20~100g/m2一般夏季服
装面料重量为195g/m2以下,冬季服装面料重量为315g/m2以上。
另一衡量重量的指标是体积重量,是指织物单位体积内的重量,以g/cm3表示,用以衡量织物的毛型感。
⑤ 密度和紧度。当纱线细度一定时,机织物的稀密程度可由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3.1 织物概述
密度表示。机织物的经向密度(或纬向密度)是指沿织物纬向(或经向)单位长度中纱线排列的根数,单位为根/10cm, 丝织物或根/1cm表示。纱线计数方法如图3-3所示。
当织物中纱线的粗细不同时,单纯的密度度量不能完全反映织物中纱线的紧密程度。必须同时考虑经纬纱线的细度和密度,可采用织物的相对密度,即紧度来表示。如图3-4所示,织物的总紧度是指织物中纱线的投影面积与织物的全部面积之比。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经向紧度:Ej=dj/a×100
纬向紧度:Ew=dw/b×100
总紧度: Ez=[dj×b+dw(a-dj)]/ab×100
=Ej+Ew Ej×Ew/100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3.1 织物概述
(2) 针织物的结构参数
①匹长、幅宽、厚度和重量。纬编针织物的匹长多由匹重、幅宽和每米重量而定。经编针织物的匹长多由定重方式而定。汗布匹重为12kg±0.5kg;绒布匹重为13~15kg ±0.5kg。
经编针织物幅宽随品种和织物结构而定, 一般为150~180cm;纬编针织物幅宽为40~50cm,主要决定于针织机规格、纱线和组织结构。汗布重量为100136g/m2;经编外衣布为150~260g/m2;衬衣布为80~100g/m2。
②线圈长度。线圈长度是指针织物上每个线圈的纱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线圈长度不仅决定针织物的密度,而且影响针织物的脱散性、强伸性、耐磨性、抗起毛起球性和抗钩丝性等。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3.1 织物概述
③密度。当纱线原料和细度一定时,针织物的稀密程度可由密度表示。针织物的横向密度是指沿线圈横列方向5cm长度具有的线圈纵行数。纵向密度是指沿线圈纵行方向5cm长度具有的线圈横列数。总密度是指5cm×5cm内的线圈数,等于横密和纵密的乘积。横密与纵密之比为密度对比系数。
④ 未充满系数。未充满系数指线圈长度与纱线直径的比值,反映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粗细对针织物疏密的影响。
⑤丰满度。丰满度是指单位重量的针织物所占有的体积,表示针织物的丰满程度,单位为cm3/g。丰满度用厚度与标准状态下的重量的比值来计算。
(3)非织造物的结构参数
① 平方米重。非织造物的平方米重是以每平方米克重(g/m2)来计量。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3.1 织物概述
用于服装的一般絮片为100~600g/m2、热熔絮棉为200~400g/m2、太空棉为80~260g/m2、无胶软棉为60~100g/m2。
② 厚度。非织造物的厚度是指在承受规定压力下织物两表面间的距离(mm)。鞋衬里用非织造布厚度为0.7mm,帽衬用非织造物厚度为0.18~0.3 mm,鞋用非织造物厚度为0.75mm,带用非织造物厚度为1.5mm。
③ 密度。非织造物重量与表观体积的比值(g/cm3)。
上一页
返回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织物组织结构是纤维材料和纱线结构之外的影响织物外观性能、耐用性能、舒适性能和保养性能的重要参数。
3.2.1 机织物组织的基本概念
(1)织物组织及其表示方法
机织物内经纬纱线相互上下沉浮的规律称为织物组织。在经纬纱相交处,凡经纱浮于纬纱之上的称为经组织点(或经浮点),凡纬纱浮于经纱之上的称为纬组织点(或纬浮点)。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通常用实线图和组织图(又称意匠图)来表示。如图3-5所示。
实线图是用图形描绘出经纱和纬纱在织物中的实际交织状况。其优点是形象直观,便于机织物结构的理解和研究;但仅适用于较为简单的组织,较复杂和大型花纹的绘制较难。
下一页
返回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组织图是把机织物结构单元的组合规律用指定的符号在小方格上表示的一种方法。组织图具有概括和绘制简便的优点,有利于织物组织规律的表达,方便组织的绘制以及新组织的设计。通常情况下,组织图由若干纵行和横列交叠形成的方格集合构成。纵行代表经纱系统,而横列代表纬纱系统,各纵行和横列交叠形成的每个方格代表一根经纱和一根纬纱的交织状况。纬组织点常用 、 、 、 等图形表示,纬组织点常用图形 表示。绘制意匠图时,应以最下角第一根经纱和第一根纬纱相交的方格为起始点。经纱的排列顺序一般为从下至上,纬纱的排列顺序一般为从左至右。
(2) 组织循环
当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的排列规律在织物中重复出现为一个组成单元时,该组成单元即称为一个组织循环或一个完全组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3)经面组织、纬面组织和同面组织
一个组织循环中,经组织点多于纬组织点时为经面组织;纬组织点多于经组织点时为纬面组织;当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数相等时为同面组织。
(4)浮长
凡连续浮在另一系统纱线上的纱线长度称为浮长,可分为经浮长和纬浮长。
(5)飞数
在组织循环中,同一系统纱线(经纱或纬纱)中相邻两根纱线上相应的经(纬)组织点在纵向(或横向)所相差的经(纬)纱根数称为飞数。Sj表示经向飞数, Sw表示纬向飞数。如图3-6所示,Sj=3,Sw=2。组织循环中,飞数为常数的织物组织称为规则组织,飞数为变数的称为变则组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3.2.2 基本组织
在组织循环中,满足下列条件的组织为基本组织:
① 完全经纱数与完全纬纱数相等,即 Ri=Rw。
② 其飞数为常数,即 Ri=Rw=常数;
③ 每根经纱或纬纱上,只有一个经(纬)组织点,其他为纬(经)组织点。
基本组织又常称为三原组织,包括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它们是各种组织的基础。
(1) 平纹组织
平纹组织是所有织物组织中最简单的一种,如图3-5所示。其组织参数为: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①Ri=Rw=2
②Sj=Sw=1
平纹组织常用分式 1∕1 表示,分子表示经组织点,分母表示纬组织点,称为一上一下。平纹组织的经纬组织点数相同,为同面组织。平纹组织的经纬纱每间隔一根经纱就交织一次,故纱线上下屈曲的次数最多,任何两根相邻的经(纬)纱由于交错的纬(经)纱存在都不能靠近。
平纹组织织物有挺括、坚牢、布面平整和结构稳定的特点。通过纱线的粗细、捻度、结构和色彩等以及经纬密度的变化配置来体现织物的不同外观效应。在服用织物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其典型品种包括平布、府绸、帆布、派力司、凡立丁、法兰绒、纺、绉、纱、绢、薄花呢、夏布等。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2) 斜纹组织
斜纹组织的特点是由经(或纬)浮长线在布面构成斜向织纹。斜纹组织的组织参数为:
①Ri=Rw≥3
②Sj=Sw=±1
当 Sj=Sw=1时,斜纹为右斜纹;当Sj=Sw=-1时,斜纹为左斜纹。斜纹倾斜角α定义为斜纹线与纬纱的夹角。调整经纬纱线的密度或粗细,可控制的大小。当α> 45°时称为急斜纹;当α< 45°时称为缓斜纹。斜纹组织常用分式a∕b表示,称为上下。其中为经组织点数,为纬组织点数,a+b 为组织循环数。如图3-7所示,左图为二上一下右斜纹,右图为一上二下左斜纹。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浮线比平纹组织更长,使得经(纬)纱较容易靠拢。所以斜纹织物较为柔软,光泽较好,但强力和身骨比平纹差,可增加织物密度来弥补强力的降低。斜纹组织在服用织物中应用非常广泛,如牛仔布、卡其、华达呢、哔叽、绫、羽纱等。
(3) 缎纹组织
缎纹组织是使经(纬)纱在一个组织循环中尽量长而用单独的组织点将长浮线固定在织物中。每根经(纬)纱的单独组织点分布均匀,并为两边的长浮线所“遮盖”。组织参数为:
① Ri=Rw ≥ 5 (但不能为6);
② 1 < S< R-1, 飞数S为常数;
③R与S互为质数。
缎纹组织常称为a枚b飞经(纬)面缎纹。有时也用分式表示,其中为完全循环数, 为飞数。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经面缎纹是指织物正面呈现的经浮长多,而纬面缎纹是指织物正面呈现的纬浮长多。在意匠图的绘制上,经面缎纹采用经向飞数(沿经向从下往上计数),而纬面缎纹采用纬向飞数(沿纬向从左往右计数)。图3-8为五枚二飞经面缎纹的组织图。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缎纹组织循环越大,浮线越长,织物长越柔软、平滑和光亮,但坚牢度降低。由于棉织物和毛织物的纱线较粗,常采用五枚缎纹,如锦缎、直贡呢、横贡呢、驼丝锦等。缎纹组织在丝织物中采用最多,如素缎、花缎和织锦缎等。由于丝织物的纱线较细,采用八枚缎纹能使织物更富有光泽、更加柔软,可强化丝织物的特质。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3.2.3 变化组织、联合组织、复杂组织
(1) 变化组织
变化组织是在基本组织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改变组织点的浮长、飞数、斜纹线的方向等)而派生的各种组织。常见的变化组织有:平纹变化组织、斜纹变化组织和缎纹变化组织。
① 平纹变化组织
平纹变化组织包括经重平组织、纬重平组织、方平组织、变化经重平组织、变化纬重平组织和变化方平组织等,图3-9、图3-10。
② 斜纹变化组织
斜纹变化组织是在斜纹组织的基础上,采用延长组织点浮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长、改变组织点飞数的值或方向、或兼用几种变化方法所得到的斜纹变化组织。斜纹变化组织包括加强斜纹、复合斜纹、角度斜纹、山形斜纹、曲线斜纹、菱形斜纹、破斜纹、锯齿斜纹、芦席斜纹等,图3-11~3-18。
③ 缎纹变化组织
缎纹变化组织多采用增加经(或纬)组合点、变化组织点飞数或延长组织点的方法而形成。缎纹变化组织包括加强缎纹、变则缎纹、重缎纹等,图3-19、图3-20。
(2) 联合组织
联合组织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原组织或变化组织)按不同方法联合而成的新组织。因联合方式不同,分为条格组织、绉组织、透孔组织、蜂巢组织、凸条组织、网目组织和平纹地小提花组织等,图3-21~3-25。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3.2 机织物的组织结构
(3) 复杂组织
复杂组织是由一组经纱与两组纬纱或两组经纱和一组纬纱构成,或由两组及两组以上经纱与两组及两组以上纬纱构成。这种结构能增加织物的厚度而表面密致,改善织物的透气性而结构稳定,提高织物的耐磨性而质地柔软,得到一些简单织物无法得到的性能和模纹。
复杂组织种类繁多,各种原组织、变化组织和联合组织都可成为复杂组织的基础组织。复杂组织主要有双层组织(包括管状组织、双幅织物组织或多幅织物组织、表里换层组织、使用各种不同接结法的双层组织)图3-26,经(纬)二重组织图3-27、经(纬)起毛组织、毛巾组织和纱罗组织等。
上一页
返回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3.3.1 针织物组织的基本概念
针织物根据生产方式不同,可分为纬编和经编两种方式;按线圈结构形态及其相互间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基本组织、变化组织和花色组织。
如图3-28所示,针织物的基本单元是线圈。其中(a)显示,纬编针织物的线圈为开口线圈;(b)显示,经编针织物的线圈为开口线圈和闭口线圈两种。
在针织物中,线圈按横向连接的行列称为线圈横列,线圈沿纵向串套的行列称为线圈纵行。每个线圈由圈柱和圈弧两部分组成。如图3-28(a)所示,1-2和4-5表示为线圈圈柱;2-3-4和5-6-7表示为线圈圈弧。
按线圈横列方向,两个左右相邻线圈对应点间的距离称为圈
下一页
返回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距;按线圈纵行方向,两个上下相邻线圈对应点间的距离称为圈高。由线圈圈柱覆盖圈弧的一面称为针织物的正面;由线圈圈弧覆盖圈柱的一面称为针织物的反面。一面为正面线圈而另一面为反面线圈的针织物称为单面线圈;正面和反面线圈混合分布在同一面的针织物称为双面针织物。
(1) 纬编针织物组织的表示方法
①线圈图。用图形描绘出线圈在织物内的形态为线圈图,如图3-28。
② 意匠图。意匠图是把针织物结构单元的组合规律用指定的符号在小方格上表示的一种方法,如图3-29。
③ 编织图。 编织图是将针织物的横断面形态按编织顺序和织针的情况用图形表示,如图3-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2) 经编针织物组织的表示方法
① 线圈图
线圈图又叫线圈结构图,可以清晰直观地反映经编针织物的线圈结构和导纱针的运动情况,但表示与使用不方便。
②垫纱运动图
垫纱运动图是在点纹纸上根据导纱针的垫纱运动规律自下而上逐个横列画出其垫纱运动轨迹。如图3-31所示,点纹纸上每个小点代表一枚针的针头,小点的上方代表针前,下方代表针后。横向的一排点代表经编针织物的一个线圈横列,纵向的一排点代表经编针织物的一个线圈纵行。
③ 垫纱数码
垫纱数码又称垫纱数字记录或组织记录,以数字顺序标注针间间隙的方法来表示经编组织。如图3-32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GB1:1—0/2—3/1—0/2—3/1—0/1—2/2—1/1—2/
GB1代表一把梳栉,横线连接的一组数字表示横列导纱针在针前的横移方向和距离。在相邻的两组数字中,第一组的最后一个数字与第二组起始数字表示梳栉在针背的横移情况。
3.3.2 基本组织
基本针织物包括纬编的平针、罗纹和双反面组织以及经编的编链、经平和经缎组织等。
(1) 纬平针组织
纬平针组织是由连续的单元线圈单向相互串套而成的单面纬编针织物。如图3-33所示,纬平针织物的两面具有不同外观,正面呈圈柱构成的“V”形外观,反面呈圈弧横向连接的波纹状外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纬平针组织结构简单,表面平整。纵横向有较好的延伸性,且横向比纵向好。手感柔软,透气性。但可沿织物横列和纵行方向脱散,有时还会产生线圈歪斜,织物两面受力不平衡导致较严重的卷边性。纬平针组织在服装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内衣、单衫、毛衫等。
(2) 纬编罗纹组织
纬编罗纹组织是由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纵行以一定组合(如1+1,2+2,3+2等)相间配制而成的双面纬编针织物,如图3-34所示。纬编罗纹组织的横向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延伸性,顺编织方向不脱散,无卷边性。常用于弹性要求较好的内外衣,以及袖口、领口和裤口等部位。罗纹组织派生的变化组织和复合组织被广泛应用于毛衫和针织内外衣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3) 双反面组织
双反面组织是由正面线圈横列和反面线圈横列,以一定的组合(1+1,2+2,2+3等)相互交替配制而成的双面针织物,主要用于生产毛衫类产品,如图3-35所示。
(4) 编链组织
编链组织是每根纱线始终在同一枚针上垫纱成圈的组织,如图3-36所示。编链组织每根经纱单独形成一个线圈纵行,纵向延伸性小。
(5) 经平组织
经平组织是每根经纱在相邻两枚织针上交替垫纱成圈的组织。由两个横列组成一个完全组织,如图3-37所示。线圈呈倾斜状,具有一定的纵、横向延伸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6) 经缎组织
经缎组织是每根经纱顺序地在3枚或3枚以上的织针上垫纱成圈,然后再顺序地返回原过程中逐针垫纱成圈而成的组织,如图3-38所示,由于不同方向倾斜的线圈横列对光线反射不同,织物表面即形成横向条纹。
3.3.3 变化组织、花色组织、复合组织
(1) 变化组织
① 双罗纹组织
双罗纹组织俗称棉毛布,由两个罗纹组织交叉复合而成,如图3-39所示。即在一个罗纹组织的反面线圈纵行上配置另一个罗纹组织的正面线圈纵行,故织物正反面都显示为正面线圈。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② 经绒组织
经绒组织由每根经纱轮流地在相隔两枚针的织针上垫纱成圈而成,如图3-40所示。由于线圈纵行相互挤住,故线圈形态较平整。
③ 经斜组织
经斜组织由每根纱线轮流在相隔3枚针的织针上垫纱成圈而成,如图3-41所示。其延展线长,横向延展性小。
(2) 花色组织
花色组织是以基本组织或变化组织为基础,利用线圈结构的改变,或另外编入一些富足纱线和其他纺织原料而成。花色组织包括提花组织、集圈组织、添纱组织、衬垫组织、衬纬组织、毛圈组织、长毛绒组织、波纹组织、网眼组织、衬经衬纬组织等,图3-42至图3-47。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3) 复合组织
复合组织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纬编组织复合而成的。它可以由不同的基本组织、变化组织和花色组织复合而成。
① 双层组织
双层组织是指针织物的正反面两层分别织以平针组织,中间采用集圈线圈做连线。双层组织的正反面可由两种原料织成,分别发挥其优点。双层组织广泛应用于运动服装中。
② 空气层组织
空气层组织是指在罗纹或双罗纹组织基础上每隔一定横列数织以平针组织的夹层结构。典型的罗纹空气层组织为米拉洛罗纹组织。其横向延伸性小、厚实、挺括、保暖性好,在内衣、毛衫中应用广泛。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3.3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
③ 点纹组织
点纹组织是由不完全罗纹组织与平针组织复合而成的。根据成圈顺序不同可分为瑞士点纹和法式点纹。一个完全组织由四路成圈系统编织而成。瑞士点纹组织结构紧密,横密大,纵密小,延伸小,表面平整。法式点纹组织横密变小,纵密增大,表面丰满,多用于生产T恤衫、休闲服等
上一页
返回
3.4 非织造布的结构、工艺及应用
3.4.1 非织造布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
(1) 非织造布的基本结构特点
非织造布也叫无纺布或不织布,是指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粘合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制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不包括纸、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带有缝编纱线的缝编织物以及湿法缩绒的毡制品)等。
非织造布所用的纤维可以是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可以是短纤、长丝或即时形成的纤维状物。从结构特点上讲,非织造布是以纤维的形式存在于布中的,与纺织品是以纱线的形态存在于布中的情形完全不同,这是非织造布区别于纺织品的主要特点。
返回
下一页
3.4 非织造布的结构、工艺及应用
(2) 非织造布的分类
非织造布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厚薄,按使用强度,按加工方法,图3-48。
3.4.2 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
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纤维准备、纤维成网、纤维网结合和后处理。纤维准备由开松、除杂、混合、成卷和气流输送等工序组成;纤维成网根据产品性质和定重要求选定,有干法、湿法、纺丝、喷熔等成网方法;纤维网结合有粘合、缝编、针刺等主要工艺方法;后处理是指烘燥、定型、后加工、染色、印花、轧花、涂层等。图3-49为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流程。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3.4 非织造布的结构、工艺及应用
3.4.3 非织造布在服装上的应用
非织造布的制造工艺流程较传统织物简单,产量高,成本低,随着非织造布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非织造布在服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用于外衣面料,如缝编衬衫料、缝编儿童裤料、针刺呢等。
(2) 用于仿皮革料,如缝编仿毛皮、仿山羊皮、仿麂皮、合成面革、合成绒面里子革等。
(3) 用于絮片,如热熔絮棉、喷浆絮棉等。
(4) 用于衬料,有热熔衬、肩衬、胸衬、鞋衬、帽衬等等。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第3章 服装用织物的基本结构
【本章学习重点提示】
1. 机织物模块
(1) 机织物组织的描述,如经纬纱、组织、组织点、组织循
环、组织图、飞数;
(2) 基本组织、变化组织、联合组织的类型、组织特征、工艺运用、常见品种及特点;
(3) 复杂组织的分类、组织特征、常见品种及特点。
2. 针织物模块
纬编针织物和经编针织物的结构;组织类型、结构特征、常见品种及特点;
3. 非织造布模块
非织造布的结构、特点、常见品种及用途。
上一页
返回
图3-1 色织物
返回
图3-2 印花布
返回
图3-3 纱线计数方法
返回
图3-4 织物紧度示意图
返回
图3-5 织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返回
图3-6 飞数示意图
返回
图3-7 斜纹组织
返回
图3-8 缎纹组织
(五枚二飞经面缎纹)
返回
图3-9 重平组织
返回
图3-10 方平组织
返回
图3-11 加强斜纹,图3-12 复合
斜纹,3-13 山形斜纹
返回
下一页
图3-14 角度斜纹
图3-15 曲线斜纹
返回
下一页
上一页
图3-16 锯齿斜纹,图3-17 菱形
斜纹,3-18 破斜纹
返回
上一页
图3-19 加强缎纹
图3-20 变则缎纹
返回
图3-21 条格组织
返回
下一页
图3-22 绉组织,图3-23 蜂巢组织
返回
下一页
上一页
图3-24 凸条组织
返回
下一页
上一页
图3-25 透孔组织
返回
上一页
图3-26 双层组织
返回
图3-27 重组织
返回
图3-28 线圈结构
返回
图3-29 针织物意匠图
返回
图3-30 针织物编织图
返回
图3-31 垫纱运动图
返回
图3-32 垫纱数码
返回
图3-33 纬平针组织
返回
图3-34 纬编罗纹组织
返回
图3-35 双反面组织
返回
图3-36 编链组织
返回
图3-37 经平组织
返回
图3-38 经缎组织
返回
图3-39 双罗纹组织
返回
图3-40 经绒组织
返回
图3-41 经斜组织
返回
图3-42 毛圈组织
图3-43 纬编衬垫组织
下一页
返回
图3-44 添纱组织
图3-45 集圈组织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
图3-46 提花组织
图3-47 网眼组织
返回
上一页
图3-48 非织造布的分类
返回
图3-49 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流程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