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旅游的历史观 课件(共75张PPT) - 《旅游学》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 旅游的历史观 课件(共75张PPT) - 《旅游学》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75张PPT)
第六章 旅游的历史观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旅游的起源与产生
旅游起源问题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尽管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大量的旅行和旅游方面的记载,但由于缺乏研究方法论作为指导,相关的学术探讨一直较少,仅有的一些成果也是争议较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旅游的起源问题,目前学界主要有四种争议性的观点。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史前就有旅游。王淑良(1998)认为,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始终,即有人类社会就有旅游。章必功(1992)认为,“黄帝本人也就无可非议地兼任了汉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山大师”,人类的旅游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时期。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古代只有旅行而没有旅游,旅游出现于近代。如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L. Smith,1989)认为:“旅游是新生事物,即使在某些定义中商业旅行也被视为旅游的一种,旅游的起源还是相对更近代。”李天元《旅游学》(2011)一书中关于“19 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的发展”的论述,在关于古代有没有旅游的认识上与史密斯持近似观点。西方新社会文化史代表人物之一的安东尼·马克扎克(Anthony Markzuker)在其所著的《旅行社会史》中认定,直到19 世纪中叶,托马斯· 库克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的旅游活动才开始。申葆嘉(2010)也认为,旅游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出现于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在此之前属于游乐旅行时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采取了以上两种认识的折中,如方百寿(2000)认为:“探讨旅游现象的发轫应从旅游动机的形成即主观意图来考察,并不认为史前时期就出现了旅游,只能说出现了造成客观效果的旅游的源头,当时绝没有旅游的动机和目的,但也不会晚到19世纪才出现。”持第四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旅行与旅游基本相通,如郑焱(2000)认为:“在很遥远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知晓旅行是指人们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到异地他乡游览观光,并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活动,而这与现代旅游的概念恰好是基本相通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事实上,上述关于古代旅游的认识分歧中包含统一,即都不否认近代(或现代)旅游是古代旅游(或旅行)发展而来的,将古代旅游称为“旅行”,主要还是为了将其与近代(或现代)旅游加以区分。旅游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既有本能的自然属性,又有客观的社会属性。旅行是人的有目的的空间位移,其与旅游关系密切:旅游中包含旅行,但旅行不一定是旅游,旅游者的空间位移带有特定目的。从人类发展史可以看到,旅游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旅游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旅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大分工的深入、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而产生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之前,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所限,这一时期的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当然,这一时期人类也有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因某种自然因素(如天灾)或特定的人为因素(如战争)而被迫进行的,完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远远算不上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手工业日渐形成专门性的行业,并最终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也因此出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之后,随着生产分工和交换范围的扩大,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之时,专门从事经商贸易的商人开始出现,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基于这一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因而也就产生了外出旅行的需要。因此,人类最初的外出旅行远非休闲或度假目的,而是出于产品交换、经商贸易或扩大对其他地区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因此,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在其有关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与此同时,原始先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产生审美意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进化,出于审美需要的消遣、娱乐及享受人生价值的游览活动开始出现。旅行是旅游的凭借和形式,游览是旅游的核心与内涵。当个体的游览活动以旅行的方式出现在异地且成
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或现象时,旅游就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从古代旅行发展而来的,这一观点已成共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旅游既不是有人类就有的,也不是近代社会(或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定阶段,人类意识、精神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异地游览活动与旅行相孕育的产物。旅游是人类自身进化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其基础条件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与进步。
因古代旅游与旅行在形式和内容上难以辨识和区分,因而本节多以“旅行”一词代替“旅游”。
二、国外的古代旅行
(一)国外古代旅行概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古埃及在公元前3 000 多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7 世纪到公元前22 世纪)就确立了以法老(国王)为主的中央专制政体,并大规模地兴建金字塔和神庙,这些建筑物在当时就曾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参观游览。埃及还经常举行宗教集会,大批宗教信奉者参加庆典活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宗教旅游活动。
宗教旅行的鼎盛期是在古希腊时代。古希腊的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斯山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古希腊竞技会(公元前776 年)是世界上最早以寻求乐趣为目的的群众性旅游活动。在建有宙斯神庙的奥林匹亚,每逢宙斯神大祭之日,前来参拜者不绝于道。节庆期间,还举行角斗、赛车、赛马、赛跑等各种竞技运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公元前300 年,波斯帝国修建了长2 000 多公里的“御道”,并设有百余处驿站,此外,还修建了自巴比伦城到大夏和印度边境的道路。由于交通的便利,商人、游人往来不断。
古罗马帝国政治统一,经济强盛,幅员辽阔,国家提倡和鼓励旅游活动。由于交通的便利、货币的统一(全国使用统一的罗马铸币)、没有语言障碍(希腊语和拉丁语为官方语言),旅游活动得到顺利发展。
与古代相比,中世纪的旅游活动虽没有得到明显发展,但是仍有一些旅游活动发展的实绩。在阿拉伯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实行朝觐制度,穆斯林只要有能力,在一生中都要去麦加朝觐,这种宗教活动,也就形成了长距离的宗教旅游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此外,阿拉伯帝国对旅游活动也是鼓励的,在旅游活动较为发展的基础上,也曾出现过一批著名的旅行家,如伊本·白图泰就是杰出的一位。他行程12 万余公里,费时26 年,游历了亚、非、欧三大洲。1346 年,他以德里苏丹特使的名义访问中国,并根据几十年的游历,撰写了《旅行者的欢乐》一书,对了解发达的东方文化是极其宝贵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在元朝忽必烈时期,随其叔父来到中国,得到忽必烈赏识,令其在朝中为官,共计17 年。他在中国游览了许多地方,回国后,以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为主要素材,口述并由他人代笔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寻求国外更广阔的市场,扩大商品销售,海上航行探险活动日益增多。从15 世纪中期到16 世纪中期前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如发现新大陆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发现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抵达印度洋航线的葡萄牙人达·伽马(时值1498 年)等。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于1519 年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船队由圣罗卡起航,越过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经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后称麦哲伦海峡),入太平洋至菲律宾,因干涉岛上内争,被当地人所杀,之后余众乘“维多利亚号”船回到西班牙,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证明了地圆说。这些航海家、探险家的任务虽有不同,历史的贡献大小不一,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也都是伟大的旅行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二)国外古代旅行的类型
西方旅行和旅游活动最早产生于古埃及、在巴比伦等文明古国,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西方古代旅游大致可分为5 种类型。
1.哲人的求真旅游
西方旅游文化的核心是欧洲,而古希腊、古罗马又是欧洲旅游文化之源。古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和国家实行的开放政策,促使古希腊的学者经常到国外去旅行和游历。数学家毕达格拉斯游遍了地中海沿岸;阿基米德曾去埃及游学;亚里士多德在小亚细亚哥区旅游和讲演。其中,最著名的旅行家非希罗多德莫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希罗多德将文化人类学家、地理学家、自然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角色结合到了一起,他的旅游足迹遍布地中海世界,被罗马著名的政治家西塞罗称为“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游历作品中集中叙述了希波战争,并记述近东和希腊的各种文化。从有关希罗多德的史料和他本人的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到过小亚细亚诸城市、希腊本土、马其顿、埃及、腓尼基、叙利亚、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等许多地方,因他见闻之广是罕见的,所以后来又被称为“旅行家之父”。另外古罗马时期的农学家科路美拉、史学家普鲁塔克和文学家奥维德以及阿拉伯时期的旅行家和历史学家马苏第也是此类代表人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使徒的传教旅游
宗教旅行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古希腊时代。在建有宙斯神庙的奥林匹亚,奥林匹亚节是最负盛名的盛典,宙斯神大祭之日,前来参加者不绝于道。早在《荷马史诗》记载的年代里,希腊人就开始进行各种体育运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心目中偶像的风采。古代奥运会自公元前776 年开始,到公元394 年被罗马人废除,每四年一次,共持续了一千多年。奥运会对于希腊人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欢乐的节日,这种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发展成了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的奥林匹亚庆典,纯属一种宗教活动,但它却促进了周围剧院的建立和宗教旅游的发展。后来,宗教旅行逐渐遍及全球,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旅游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基督教在西方的创立,使得一批忠实的信徒游走四方,传播教义。基督及其门徒在亚洲、非洲、欧洲交界的广大地区宣传其信仰。“使徒”因游走四方、居无定所而得名。随着罗马帝国的覆灭,基督教势力急剧扩张,使教士传教旅行得以迅猛发展。在漫长的中世纪里,基督教成为凌驾于世俗封建王权之上的政治力量,更加促进了教士传教旅行的超常发展。13 世纪40 年代,先后有教士普拉诺·卡尔比尼和古尔奥修·鲁布鲁克到达蒙古金帐汗国首都哈尔和林(今蒙古国境内)。另外,意大利教士约翰· 蒙迪科(John Montecorvino)、鄂多立克(FriarOdoric)以及法国教士马黎诺里(Marignolli)都是教士旅行家的杰出代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3.商人的商务旅游
早在公元前3000 年,商业旅行就在腓尼基产生。被称为“海上民族”的腓尼基,很早就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造船业也在当时世界领先,这为腓尼基人的商业旅行提供了条件。
公元前8 世纪,希腊人与地中海周边的其他民族,如腓尼基人、埃及人、叙利亚人和伊特鲁立亚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希腊人用他们的酒、油、毛、矿物、陶器、武器、奢侈品、书等物品,去换回腓尼基的水果和肉类、黑海的鱼、小亚细亚的坚果和塞浦路斯的铜、英格兰的锡等。希腊人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来鼓励外国商人的到来。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例如,雅典的优良港口一律对外开放,外国商人可以带走他们所赚的真金白银等。那时,地中海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共同市场”。古罗马时期,罗马、亚历山大里亚等大城市成为商品集散地和内外贸易枢纽,地中海变成了“内湖”,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成为内外贸易的动脉,“条条道路通罗马”遂成为世界名谚。
4.骑士的行侠旅游
骑士行侠仗义的旅游,是中世纪封建制度的产物。11 世纪末,法兰西王国首先形成骑士制度。欧洲盛行的长子继承制使那些次子们源源不断地加入骑士队伍。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家庭却不能继承传位的次子们通过替大封建主打仗,从他们那里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成为小封建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随着骑士土地成为世袭,固定的骑士阶层便形成了。骑士的道德标准是忠诚、荣誉和英勇。他们有为保卫崇高的事业和用矛与剑为教会利益而战斗的义务。在骑士身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形成的冒险旅游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5.冒险家的航海旅游
西方最早以旅游著名的古希腊人是皮西亚斯(Pytheas)。公元前325—公元前320 年,皮西亚斯领导探险队从马西里亚(今法国马赛)出发,向西绕过直布罗陀海峡,向西北欧海岸进行了首次航行。他穿过拉芒什海峡(今英吉利海峡),到达一个大岛的西南海角,他把这个岛命名为“不列颠”,成为第一个考察并测绘了属于不列颠群岛的数十个岛屿的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他在向北航行时还接近了“冰海”,因此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极地旅行家。古罗马时期,航海旅游更加频繁。8—9 世纪,居住在日德兰半岛的诺曼人经营海上贸易,从事远距离航行,他们不但进入伏尔加河,航行到拜占庭帝国,还是最早进行横跨北大西洋旅行的人。另外,葡萄牙人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Bartholmeu Dias)、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费尔南多·麦哲伦(Fernando de Magellanes)以及代表西班牙政府的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都是西方航海旅游的杰出代表人物。
三、中国的古代旅行
(一)中国古代旅行概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旅行游览活动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传说黄帝“作舟车以济不能,旁行天下”,“迁徙往来无常处”,虽然主要是为了谋生的需要,但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的情况。到了先秦时期,天子巡游,政治和经商、游学旅行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天子巡游具有政治和享乐双重目的,周穆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周穆王酷好旅行,“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穆天子传》中还记述了周穆王西行的故事和路线,甚至有人认为周穆王西巡远达波斯(今伊朗),是中国通往西方道路的最早开辟者。周朝已建立起较完善的为公务人员旅行提供饮食住宿的国有庐舍候馆。《周礼·地官司徒》写道:“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商朝是中国奴隶制商品经济繁荣时期,翦伯赞《中国史纲》说:“商人的足迹,已经走遍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许多大商人负货贩运,周游天下。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诸子百家,齐相争鸣,他们广纳弟子,纵横捭阖,游说四方。曾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孔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达14 年。孟子也曾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声势颇为浩大。
秦汉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社会稳定,国力强盛,远行是这一时期旅游活动的主题。据《史记》记载,统一后的秦朝,“车同轨”,“一法度衡石丈尺”及“书同文字”,并大兴驰道、直道及配套的馆舍、邮驿等设施,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全国道路网。这些为远距离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秦始皇称帝十年间,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远巡。他西到流沙,南到北户,东至东海,北过大夏,走遍了东西南北四方。汉武帝更是先后巡游各地达30 次之多,“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上天见象,增修封禅”,甚为豪迈。他还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是学术考察旅行的最杰出代表。他二十岁起就开始旅行活动,“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旅游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社会动荡,文化活跃,少了秦汉万里漫游的恢宏之气,多了超凡脱俗、返璞归真、寄情山水的哲学、宗教色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旅游”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梁朝诗人沈约在《悲哉行》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士人们为避祸而寄情于山水之间,山水文学与山水画创作达到相当的高度。阮籍、嵇康等七人因不满时政而纵酒悠游于竹林之中。南朝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其作品充满了“壮志郁不用”“泄为山水诗”的格调。东晋僧人法显远足于印度求法,著有《佛国记》。北魏的郦道元把毕生的才华融于山川大地之中,著有《水经注》,被称为中国山水散文的鼻祖。这一时期的旅行和旅游是以文学旅游和宗教旅游为主的。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使中国境内的旅行游览活动及与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表现出旅游发展的继承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在士人漫游方面,隋唐实行的科举取士制度,使得士人远游成风,造就了一批像王勃、李白、杜甫、元结和柳宗元等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和旅行家。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在旅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杜甫的诗是唐代诗歌的代表;元结则是把描写自然景物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游记开创者。在帝王巡游方面,隋炀帝在大运河开通后,沿水路出游,开创了中国旅游史上帝王舟游的新篇章。在宗教旅游方面,玄奘赴南亚求法,鉴真东渡日本扬法,以及日本、朝鲜和中国佛教徒之间的频繁交往,均表现出这一时期宗教旅行的风行程度。唐朝时期的国际旅行也极为活跃,来唐的外国使者、商人、学者和僧侣络绎不绝,如日本曾先后16 次遣使者来唐学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阿拉伯与唐的交往也十分频繁,他们主要以香料来换取中国的茶、瓷器和丝织品,其中最著名的人是苏拉曼。总之,士人漫游成风,宗教旅行盛行,国际旅游活跃和旅游文学创作繁荣是这一时期的旅游特点。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文学和医学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指南针的发明并应用于航海,对促进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与西方各国的贸易、旅游交往等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宋元时期,“舟船继路,商使交属”,海外贸易发达。迨至元朝,中国已与140 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海上贸易往来。广州、杭州、泉州、扬州等港埠,开辟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番坊”,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Batutah)在游记中讲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杭州当时有大城,“第二城是犹太人、土耳其人及基督徒的圣居之处。第三城皆回教徒所居,此处甚优雅。市场之布置,与西方信回教国相同”。由此可见当时外国人来中国经商旅行之盛况。元朝进一步扩大开放,海陆交通网络覆盖了亚洲大陆的广阔地区,并直达东欧多瑙河畔。东亚、西亚之间的旅行,“如行国中”,“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宋元时期,在旅游文学和旅游理论方面都比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的旅行家苏轼、陆游和范成大等人所著的《南行集》《入蜀记》和《吴船录》都是千古流传的旅游名著。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阶段。反映到人们的旅游行为上,则显出日益成熟的特点,较之唐宋时期在风光的鉴赏、旅游经验的总结和学术考察方面更具特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最杰出的旅行家有郑和、徐霞客、李时珍等,他们毕生都涉猎于远足旅游之中,并分别留下了宝贵的航海资料、千古不朽的游记和医学名著。清中叶后,我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闭关锁国的格局被打破。伴随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人的旅游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古代旅行阶段也随之结束。
(二)中国古代旅行的类型
中国古代社会岁月漫长,在几千年中,曾有过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现就几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旅游活动做一简略描述。
1.帝王巡游
帝王巡游是指历代最高统治者对自己所管辖的国家或领土所进行的巡视游览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通过巡游,一则可通过饱览风景名胜达到享乐娱心的目的;二则可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威加四海,观察民风,巩固统治。同时,古代帝王巡游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热衷于封禅和祭祀活动。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天子巡游,是周穆王西行漫游。《穆天子传》又称《国王游行记》,书中所记行程至今仍可找到线索,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记述游历我国西北地区为主要内容的著作。秦始皇在公元前220 年到公元前210 年的十年中,五次巡游,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此后,隋炀帝、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是有代表性的进行巡游的帝王。
2.士人漫游
士人漫游主要指文人学士为了各种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游览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士人漫游起始于先秦,但不同时期士人漫游的目的又各有侧重,其形式和内容也有相应的变化。孔子周游列国,为的是推广其政治主张。他在外十四年,游历宋、卫、陈、蔡、齐、楚等诸侯国,广泛收集文献资料,体察民情,为后人留下了《春秋》等传世之作。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花费近二十年的时间,游览考察了江、浙、皖、湘、鲁、鄂等地,所到之处,辑史实逸事,采风土人情,完成了不朽的著作《史记》。唐代“游学”盛行,士人托物言志,多在对自然风光、山川景物的游览观赏中赋予其理想性格,通过文学作品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怀。杜甫、柳宗元、欧阳修、陆游、苏轼等均是唐宋时期士人漫游杰出的代表人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3.政治旅行
政治旅行是指为某种政治目的,肩负国家使命而进行的一种旅行活动。它起始于奴隶制行将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突出表现在烽烟四起的争霸年代,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理论家多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争鸣论战。如著名思想家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求得到重用。孟子游说于齐、魏筹国君之间,苏秦游说“合纵”,张仪宣讲“连横”等。虽然这些“士”阶层的游说活动主要是为了致身卿相或忙于名利,但长期的旅行实践也使他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加强了对旅游理论的思考,并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4.学术考察旅行
学术考察旅行主要指一些专家、学者或矢志求学之士对前人的遗著的正误进行考证或探索客观世界的奥秘而形成的治学与旅游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它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许多矢志求学之士深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为获得“读万卷书”而无法获得的知识信息,都热衷于“行万里路”。他们通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考察,在取得学术和科学上杰出成就的同时,也成为著名的旅行家。如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先后两次随北魏孝文帝出游,历时两年,行程万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细地记录了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旅行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山川河流、气候植被、风俗人情等,既富有文学色彩,又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司马迁、李时珍、顾炎武等也是此类代表人物。
5.宗教旅行
宗教旅行是以朝拜、寻仙、取经、求法、布道为目的的一种古老的旅行形式,至今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唐代的玄奘、鉴真是最著名的代表。玄奘于贞观元年(627 年),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和阳关而去印度,历时18 年,行程5 万余里,在贞观十九年(654 年)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和记载,其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在28 个国家的所见所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鉴真历尽艰辛,与弟子34 人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第二年抵达日本首都奈良,并在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他不仅将佛教传入日本,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建筑等传入日本。
6.航海旅行
中国是航海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历史的不同时期,航海旅行都较为发达。秦朝统一后,就与日本、高丽、安南有海上交往的历史记载。隋唐时,中国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都已达到较高水平,海外旅行和移民已有发生。宋元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发展迅速,中国造的船只最大可容纳五六百人。明初,为适应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海外交通日益频繁。郑和“七下西洋”就是航海旅行的最重要代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他前后七次航海航行,历时二十余年,共经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1486 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新航线要早半个多世纪,被誉为我国以及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四、古代旅行的特点
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等几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引起交通工具的重大变化,交通仍不发达,主要依靠以自然力、人力、畜力为主的船、车等。人们外出旅游都是步行、乘坐木船和帆船、骑马等,即使到了19 世纪上半叶,最高级的交通工具还是四轮马车和大型帆船。
(2)参加旅游的人数很少,多半是皇室、贵族、僧侣等特权阶层。这些人由于攫取了群众的劳动成果,拥有旅游所必需的自由时间和多余钱财。而一般劳动者都在为生存而忙碌,他们被排除在旅游的行列之外。
(3)旅游的活动范围很小。不发达的交通工具,不允许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类似于今天的洲际旅游和国际旅游是很难发生的。只有极个别的人,出于探险和经商的目的,用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创下那个时期长途旅游的历史。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国外的近代旅游
1.国外近代旅游发展的原因
19 世纪后半叶的欧美地区,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产业革命的影响分不开的。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是历史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于18 世纪60 年代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到19 世纪30 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美、法、德、日等国的产业革命也都在19 世纪内先后完成。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同时也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对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一,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从农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这一变化最终会导致人们需要适时地逃避城市生活的紧张节奏和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产生对回归自由、宁静的大自然的追求。大量的事实证明,城市居民外出旅游的数量和出游率大大高于乡村居民,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可见,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刺激因素。
第二,城市化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随着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被枯燥、重复、单一的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这一变化促使人们强烈要求休假,以便能够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用今天的专业眼光来看待,这一变化成为促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原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三,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从而使社会生产的财富不再只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也流向了资产阶级,从而扩大了有财力参与外出旅游的人数。此外,产业革命也造就了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终将使资本家有可能增加工人的工资及给予他们带薪假日。虽然从根本上讲,资本家的让步不过是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欺骗手段,但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他们将因此有可能加入旅游者的行列。
第四,产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是这次产业革命的重要标志。蒸汽机技术的改进和应用,解决了交通运输的动力问题,促成了新的交通方式的产生,轮船和火车相继出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方式,而且这些新兴的交通方式在费用、速度、运载能力和范围等方面,均比传统的公共马车优越得多,从而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导致旅游者规模不断扩大。
2.国外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产业革命不仅使更多的人产生了外出旅游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众多的旅游机会。但由于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旅行游览的经验,对异国他乡的情况不大了解,有关旅行的手续、语言及货币方面的障碍也是人们外出旅游所担心的问题。因此,这时社会上急需一种能够联系旅游者与旅游对象的中介服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顺应这种社会需求,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08—1892 年)率先设立了相应的旅游服务机构,导致了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1841 年7 月5 日,时任英国中部地区禁酒协会秘书长的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禁酒大会,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数达570人之多,往返约30 英里,每人交费1 先令(Shilling,英国1971 年前用的货币单位)。此次活动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伟大的创造”,并被看作是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
二、中国的近代旅游
1.中国近代旅游发展的原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中国近代旅游是指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这段时期的旅游。这一时期,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性质的变化使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旅游也不例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变化,平民阶层开始加入旅游队伍;二是随着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旅游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去的地方越来越远,国际旅游交往频繁;三是为适应这种旅游形势的发展,为旅客服务的民间旅游组织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中国近代旅游的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时期中国的旅游活动也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伴随着殖民主义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入侵,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冒险家纷纷来到我国。许多人选择中国的名胜之地,如庐山、北戴河、青岛等地建造别墅供自己消遣享乐。一时间,古老、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成了外国冒险家的乐园。这一时期外国人来华旅行和旅游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与此同时,中国人出国旅游的人数也大大增加。其中有的是出国考察游历的旅行者,有的是出国求学的留学生。他们中许多人的共同目的是到外国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著书介绍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和科学技术等。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使锁国闭居、坐井观天的中国人开始知道世界之大,并产生走向世界要求的启蒙著作。18 世纪7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先后派许多留学生到美国和欧洲国家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詹天佑、严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种出国留学热潮一直延续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至1906 年中国官费、自费留学生增至8 000 多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这个时期,一些外国的旅游企业也纷纷侵入中国,抢占和瓜分中国旅游市场,如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捷运、日本的国际观光局等先后在中国设立代办机构,包揽中国的旅游业务,这些对于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客观上起了推动作用。中国旅游业形成的标志是中国旅行经营机构的建立。1923 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专门经营旅游业务,为出游者安排行程及办理各种手续,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业在上海诞生。1927 年6 月,旅游部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设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旅行社。旅行社下设七部一处,即运输部、车务部、航务部、出版部、会计部、出纳部、稽核部和文书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中国旅行社最初的业务是代办车船票,后扩展到代运行李、接送旅客、组织个人和团体的旅游活动。此外,还办理留学生出国手续;设立避暑区服务站;组织短程的团体游览;组织境外旅游,如赴日观樱等。此后数年中,中国旅行社的规模、业务均有一定的发展。随着业务的扩大,中国旅行社在国内的苏州、镇江、无锡、蚌埠、济南、天津、沈阳、武汉、南昌、徐州、北京、杭州、青岛、广州、西安15 个城市设立了办事机构;在国外的纽约、伦敦、河内、新加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办事处,承办外国人来华旅游事宜。在中国旅行社成立与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展的同时,中国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旅游组织,如铁路游历经理处、公路旅游服务社、浙江名胜导游团等。这些旅游企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不大且实力较弱,但旅游已开始纳入有组织的企业经营范畴,这标志着新兴产业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三、近代旅游的特点
18 世纪末叶,英国的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手工业工具逐渐为机器和机动工具所代替,引起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也使人类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质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旅游有如下几个特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火车和轮船已相当发达,使旅游的规模、范围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825 年,当第一条铁路在英格兰通车时,贵族们的宁静生活被打乱了,他们抱怨道:“整个王朝的脸被刺上了令人厌恶的花纹。”而对女演员范尼·坎布(Fanny Kambhu)来说,乘坐火车旅游是一次神奇的经历,她说:“如果你不亲眼看见一下,你就无法相信那具有魔术般奇迹的机器是如何疾驰在白色的烟雾中,用那和谐的节奏、一成不变的速度前进的。”
(2)旅游的队伍扩大了,中产阶级加入了旅游者的行列。产业革命使中产阶级取代了原来的贵族,财富不断增加,他们也产生了享受乐趣的要求,其中包括旅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3)出现了作为经济行业的旅游业。火车的出现使参加旅游的人数增多,英国牧师托马斯·库克最早有组织地带领人们外出旅游,受到普遍欢迎,他于1845 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此后在欧洲各地出现许多类似的组织,作为经济行业的旅游业应运而生。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国外的现代旅游
(一)国外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
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战后除了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形势和现代科技革命的成功两大背景因素外,推动国外现代旅游发展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世界人口仅为约25 亿,至20 世纪60 年代初,已激增到36亿,在不到20 年的时间内,世界人口总量增加了44%。世界人口基数的扩大成为战后大众旅游人数增加的基础。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据统计,以1979 年的美元价值计算,战后1949 年的全世界生产总值为25 000 亿美元;到20 世纪60 年代末,则上升为62 000 亿美元。几乎所有国家战后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大大超过了战前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使得众多国家的人均收入,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众多国家居民的家庭平均收入迅速增加,尤其是在那些经济基础原先就较雄厚的西方国家更是如此。20 世纪60 年代,这些国家开始形成所谓的“富裕社会”。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无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刺激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铁路和轮船虽然在不少国家中仍为人们重要的旅行方式,但就世界范围讲,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这些传统的旅行方式逐渐为汽车和飞机所代替。在欧美发达国家中,随着拥有小汽车的家庭比例不断增大以及长途公共汽车运营网络的扩大和完善,汽车成为人们中、短途外出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这种旅行方式所具有的自由、方便、灵活等特点自然缩短了人们旅行过程中的时间距离。与此同时,民航运输的发展也使得人们有机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做长距离旅行,特别是外出做国际、洲际乃至环球旅游。航空旅行因而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远距离旅行方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4.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战后,随着许多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转型,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经济发达国家农村人口不断下降。1950 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8.7%,到1980 年,已达到42%,到20 世纪90 年代,已经远远超过了50%。绝大部分城市居民都在城市从事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身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们需要定期缓解紧张的情绪和释放压力,并向往重返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这一情况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发展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5.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
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行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生产同样数量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战后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时间得以缩短,加之劳动阶级坚持不懈的斗争,从而使人们的带薪假期有可能得以增加。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规定了带薪休假制度,允许劳动者每年享有2~6周的带薪假期。这种变化使人们外出旅游有了时间上的充分保证,参加旅游活动的人数迅速增加,并且出游的距离和在外逗留的时间也大大加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6.战后教育事业的发展
战后,西方各国普遍重视教育,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加之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想对自己乡土以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事物增加了解,并因此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刺激了他们外出旅游的动机。这一因素对于战后旅游热的兴起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国外现代旅游发展的历程
国外现代旅游的真正崛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起步阶段(20 世纪40 年代后期到50 年代初)
世界经济在战后复苏,旅游业也开始起步。中产阶级的迅速成长和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交通工具的改进,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1946 年10 月,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合会(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瑞士日内瓦应运而生。到1950 年,旅游观光事业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兴产业。这一年,全球国际旅游过夜的人数为2 528 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1 亿美元。
2.发展阶段(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到70 年代)
这是欧美各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1958 年,喷气式客机在世界上正式启用,经济型客机也正式出现。从欧洲到北美洲的飞行时间由24 小时缩短到8 小时,为国际观光旅游的发展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960 年,全球国际旅游过夜人数达6 932 万人次,是1950 年的2.74 倍,平均每年增长10.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68.67 亿美元,是1950 年的3.27 倍,平均每年增长12.6%,远远高于当时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这种发展趋势在以后30 年中继续巩固发展。
3.腾飞阶段(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世界旅游收入在这10 年间平均增长率高达19%,翻了两番半,10 年净增844 亿元。旅游业因此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发展亮点和支柱产业,世界旅游业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4.成熟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据统计,到1990 年,全球国际旅游过夜人数达4.556 6 亿人次,是1960 年的6.57 倍,平均每年增长6.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 610 亿元,是1960 年的38 倍,平均每年增长12.9%,亦远远高于这30 年中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加上比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高出2~3 倍的国内旅游收入,到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
二、中国的现代旅游
(一)中国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自1996 年起,我国连续推出旅游主题海外促销宣传活动;1997 年,第二次举办中国旅游年;1998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 年,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暂行办法》,进一步开放旅行社市场。2009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旅游业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家的重视和各种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新措施、新办法的出台,大大调动了全国各地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旅游行业管理趋向规范化
1985 年5 月11 日,国务院发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2001 年修订为《旅行社管理条例》并出台实施细则;1987 年11 月14 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导游人员管理暂行条例》,1999 年修订为《导游人员管理条例》,2001 年又出台《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1988 年8月22 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定》,2003 年《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颁布实施,2011 年国家又颁布了新的《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这些条例、规定规范了我国旅游行业的管理标准,促使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保证了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3.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7%的增长率飞速发展,2015 年人均GDP为8 280 美元,GDP 总量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 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966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195 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旺盛,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4.余暇时间的增多
改革开放后,带薪假期虽有所增加,但时间不集中,只为短距离旅游提供了可能性。1995年5 月开始实施的每周休息2 天的工作制,为中距离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随即出现了“周末旅游热”,使得1995—1999 年城镇居民的出游率迅猛增加。1999 年9 月,国务院出台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十一”和“春节”一样调整延长,形成三个完整的集中假期,被称为“旅游黄金周”,每年的这三个集中假期都成为国内旅游关注的热点。2009 年,国家又《放假办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假日的放假时间。随着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进一步增加,旅游出行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势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5.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的改变
随着国际入境游客数量的剧增,异国文化必将影响和改变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同时,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人们面对高度城市化的生活和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并产生向往自然的需求。这些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进一步刺激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联合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组对10 个城市进行的家庭生活意向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对旅游的关注率已达23.2%。可见,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生活中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居民消费意识的变化,我国国内旅游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二)中国现代旅游发展的历程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现代旅游的新篇章。综观中国现代旅游业6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以下5 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49—1957 年)
这一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宣传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旅游业是以华侨服务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两个旅游机构的建立为诞生标志的。1949 年11 月19 日,厦门市军管会接管了旧华侨服务社,并进行整顿,于同年12月正式创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国营华侨服务社。到1956 年,全国已有十几个城市相继成立华侨服务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957 年4 月22 日,华侨旅游服务总社在北京成立。从此,新中国旅游业从早期的公费接待少量观光团,发展到组织华侨、港澳同胞自费回国或回内地观光、旅游、探亲。侨乡探亲旅游是初创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外交和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和当时的政务院批准,中国国际旅行社(简称国旅)于1954 年4 月15 日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成立时性质为“国营企业”,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政治接待。1954 年以后,该社开始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这时的旅游者主要来自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开拓阶段(1958—1965 年)
1958—1965 年是中国旅游业的开拓阶段,它的标志是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1964 年7 月22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简称旅游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外国自费旅游者的旅游管理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和直属的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出国旅行;负责有关旅游的对外联络和对外宣传工作。国务院还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扩大对外政治影响,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加强和促进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其次才是通过旅游业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积累资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以上情况表明,这一阶段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动机仍然是以政治动机为主。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和旅游事业方针政策的制定,标志着中国现代旅游业开始走上正轨,并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1965 年,国旅接待外国团体和零散旅游者达21 235 人次,是建社以来接待人数最多的一年,相当于1964 年的4 倍,旅游收入超过200 万美元。我国旅游业出现了开拓前进的良好局面。
3.停滞阶段(1966—1977 年)
这一阶段,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猛烈冲击。大部分地方华侨旅行服务社被撤销或被合并,到1969 年,华侨旅行服务总社也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华侨旅行服务系统已不复存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与此同时,旅游设施被破坏,旅游经营管理规章被废弃,旅游系统干部职工被下放。这些情况使新中国旅游业近乎陷于瘫痪,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国际旅游者来华旅游动机削弱,每年外国来华旅游者骤减至三四百人,而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来大陆的旅行团几乎为零。20 世纪70 年代,毛泽东对旅游接待计划做出重要批示后,周恩来亲自抓旅游工作,提出“宣传自己,了解别人”的正确方针,使旅游工作得以恢复。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 年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和中日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为我国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美日游客数量逐渐增多,接待人数有所增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4.调整发展阶段(1978—1991 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事业逐渐得到恢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事业进入了一个调整发展的时期,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业的性质由政治接待向经济创汇转变,明确了旅游业经济产业的属性。1985年,国务院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二,旅游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为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中国旅行游览管理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相应成立了旅游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981 年年初,又成立了国务院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同年制订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五年计划。1982 年8 月,中国旅行游览管理总局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1984 年,国务院确定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统一对外”的原则,指出“旅游经营单位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变,自主经营、参与行业竞争”。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推动着我国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
第三,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共同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使入境旅游成为创汇的重要来源。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国内旅游开始活跃起来。至90 年代初,出现了国内旅游与国际入境旅游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5.全面发展阶段(1991 年以后)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并强化行业标准管理。1994 年,国务院颁发《国家旅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通过精简国家旅游局机构和实行政企分开,使行业管理进一步向“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方向推进。20 世纪90 年代初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服务质量规范化,逐步强化行业标准管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具相当规模。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4 年年底,全国旅行社总数为26 650 家,同比增长2.29%;旅游业务营业收入3 398.05 亿元,同比增长6.54%。
第三,三大旅游市场全面发展。20 世纪90 年代,我国贯彻“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策略方针,使三大旅游市场全面发展。据统计,2015年我国旅游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游客40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34 195 亿元,同比增长13.1%;入境过夜游客5 689 万人次,同比增长2.3%;国际旅游收入1 137 亿美元,同比增长7.8%;国内居民出境12 786 万人次,同比增长9.7%。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三、现代旅游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呈现相对稳定状况,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其特点如下:
(1)交通工具有巨大的发展。除火车、轮船外,飞机和汽车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旅游活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飞机投入民用,客观上缩短了空间距离,国际旅游和洲际旅游成了人们向往的旅游方式。
(2)旅游成为群众性的活动。如果说古代和近代旅游的主体是富有者,那么在现代旅游阶段,劳动群众已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3)旅游业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认识到现代旅游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1992 年,国际旅游业以年流量5 亿人次,年消费3 000 亿美元,就业人数1.2 亿人的规模,正式宣告超过石油、汽车、钢铁等传统的巨头工业,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至今没有易位。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将达16 亿人次,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 万亿美元。
上一页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