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第二章 旅游的本体观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返回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旅游”由“旅”和“游”二字组成,“旅”是旅行、外出,“游”是游览、观光、娱乐,二者合在一起便是“旅游”,意指通过外出旅行而进行的观光娱乐活动。若单纯从字面上,旅游似乎很好理解,但这种描述性的解释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定义,使我们很难借此判定某一种社会活动是否属于旅游活动。因此,要对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必须对旅游作出科学合理的定义。一、旅游的早期释义“旅”与“游”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很早,且使用频率较高,但大多是分开使用的,其含义也大不相同。“旅”的本义为“师旅”,唐朝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即“旅”主要指离家在外的旅行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功利行为,重在突出旅行行为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而“游”的本意是指熟悉水性的人在水中的自由活动,虽然后来的含义逐渐宽泛,包括神游、游说、游览、游憩、闲游等,但都强调顺应自然、适意而行,具有无意志、非理智、超功利的特征。“旅游”一词首次出现在南朝梁人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中,之后多次在唐宋明清诗词中再现,直到如今。虽然“旅”和“游”组成一词,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旅游”的重心实际上是在“游”,而不在“旅”。“旅”不过是手段,而“游”才是旅游者最终追求的目标。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在西方,从词源学角度看,“tour”来源于拉丁语“toroare”和希腊语“tornos”。其原意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后来,在英语中其演变为“顺序”。“tour”加上后缀“ism”,被解释为“一个行动或过程”。“tourism”意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即一种往复的空间活动过程。对于“tour”“tourism”究竟何时出现在文字记载中,西方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两种基本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最早出现在1778 年出版的《Grand tour》;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在1811 年出版的《牛津词典》中。不论“tour”和“tourism”何时出现,其词源学上的原本含义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现代旅游空间特征的影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毕竟,不管是大尺度,还是中小尺度的旅游,也不管外出多远、离开多长时间,旅游者总要回家,旅游活动总是以家为原点的空间移动行为。虽然因古今时代背景的不同和中外文化的差异,古代旅游和西方旅游的含义同现代旅游有一定的差异,但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旅游的本质,对旅游作科学的定义,还是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二、“旅游”诸定义述评虽然个别的旅游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很早,但作为一种集体性的社会现象出现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历史却不是很长,加之人们对其研究与认识的角度、方法、目的也存在较大区别,使得当前人们对旅游的定义呈现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三、旅游的定义及内涵通过综合分析与解读上述关于旅游的定义,并从旅游的本质与特征出发,我们认为,为旅游下定义必须从旅游者的视角出发,而不能从旅游业的视角出发。毕竟,旅游活动首先是旅游者的活动,而不是旅游业者或其他非旅游者的活动。鉴于此,我们尝试对旅游作出如下定义:旅游是人们前往异地所进行的短暂休闲体验活动。其内涵包括:(1)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这种旅游活动可能是旅游者个人的行为,也可能是团体或组织的统一行为,这种活动一旦由众多的个体行为或团体行为汇聚成社会性的行为或现象,便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所引起的现象或关系和旅游活动本身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唯一主体,旅游业者不是,旅游地居民不是,其他旅游活动相关参与者更不是。(2)旅游的目的在于寻求休闲体验。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寻求身心舒适与情感愉悦的休闲体验过程,既需要悦耳悦目,也需要悦心悦意与悦志悦神,它是浅层次的观光娱乐与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愉悦的统一,是一个由感动到心动,再到精神升华的过程。这种休闲体验既包括审美体验、求知体验,也包括交往体验、情感体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种休闲体验实际上是一种异地的休闲体验,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惯常休闲体验。正是这种休闲体验的异地性,才使旅游活动备受人们青睐。(3)旅游是一种异地性的活动。旅游活动实际上是旅游者离开所熟悉的惯常生活环境,而到外地寻求异地感受与体验的过程。虽然旅游活动在本质上同在惯常环境中所进行的休闲行为、游憩行为是一致的,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异地休闲行为或游憩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异地性活动,并不仅指旅游者在异地的活动,而是一个包含离开惯常环境、异地愉悦体验、返回惯常环境在内的综合过程,也就是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旅”,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游”。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4)旅游是一种短暂性的活动。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一种暂时性“逃逸”,不管离开多远的距离,总要回到原点,回归日常。因此,旅游活动的时间不会过长。国际上公认的旅游停留时间标准是24 小时以上,连续停留不超过12 个月;我国则规定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不超过6 个月。旅游活动的短暂性使得它同迁徙、移民等有着本质的区别。(5)旅游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活动。旅游者外出旅游,无论是出于观光娱乐的目的,还是出于情感体验的目的,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体力和财力,而不会从旅游目的地获得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商务旅游”可以被认同,也只是其中“游”的部分才属于旅游的范畴,而“商”只是实现“游”的一种条件或手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6)旅游是活动与现象的统一。旅游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动态的过程表现为旅游活动,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静止的状态表现为旅游现象,呈现出一定的相对稳定状态。因此,不能将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分割开来,也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从动、静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当然,无论是称之为旅游活动,还是称之为旅游现象,都是它们自己,而不是因它们所引起的现象或关系。上述定义将旅游主体、旅游目的、旅游特征等融为一体,既简洁明了,又反映出旅游活动的本质与特征,也能够将旅游活动同各种非旅游活动较好地分别开来,对于促进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据。本质的特征在于:(1)对事物内部各部分而言,它是共有的(但不是唯一的);(2)对其他事物而言,它是独特的;(3)对事物的面貌、发展及非本质属性而言,它是决定者;(4)它隐藏于事物的内部,单纯、深刻而抽象。因此,要深入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就必须认识和把握其内在的本质。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一、旅游本质研究述评众所周知,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这不仅表现在参加旅游活动的人员较为复杂,既有年龄之差,又有性别之异,既有身份、地位、文化的不同,又有需要、动机、兴趣的区别,还表现在旅游活动内容与方式的差异,既有自然观光,也有文化鉴赏,既有旅游团的集体活动,又有散客的自由行……凡此种种,恕不赘言。面对这样一个形式多样、变化万千的旅游活动或现象,想透过现象直接探寻其本质,已经不是易事。加之学者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与方式方法的不同,对旅游本质的认识自然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虽有众多的学者一直在分析探讨旅游的本质问题,但争论和分歧从未停止,这种现象从相关的文献检索中可略见一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作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旅游”和“本质”为关键词搜索2000年以来的学术文献,共有150 条记录,涉及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但大多都是单纯从某一学科的某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旅游的本质问题,其结论也各不相同。二、旅游本质的辨析通过以上对学者们关于旅游的本质问题研究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已经明确要研究旅游的本质,必须从文化的视角,而不是从经济的视角出发,但仅仅将旅游的本质确定为文化属性或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还是过于宏观和空泛。为此,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要认识和理解旅游的本质属性,除了必须站在旅游者的立场外,还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1)旅游者为什么要去旅游?(2)旅游能给旅游者带来什么?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在我们认识旅游的本质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一个问题涉及旅游目的,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一般来说,旅游需要方面有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自我实现等;旅游动机方面有身体健康、文化、交际、地位与声望等。但要注意的是许多需要和动机乃是旅游发展到近代和现代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古代旅游刚刚产生时就已经具备的。要分析和探讨旅游的本质问题,必须重点考察旅游产生和萌芽时期的需求和动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人类自诞生以来,要生存就要生产,而要保证生产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就需要暂时离开生产活动,通过片刻的间歇与休闲求得缓解和放松,以恢复体力,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一种内心的欢畅与愉悦,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休闲行为,而休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旅游的目的,毕竟,“旅游从本质上与休闲没有任何区别,旅游是那些发生在异地的休闲”(李仲广)。在旅游者追求身心乃至精神愉悦的旅游目的的制约之下,旅游就表现为一种个人的行为,并且是在个人的意愿、志趣支配下,受个人支付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行为。“这种目的性行为,是旅游主体在寻求愉悦的意识的支配下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并借助某种审美或自娱的渠道表现出来。”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谢彦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凌云将旅游看成是“一种人的基本需要”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这种基本需要主要是精神方面的需要。第二个问题涉及旅游的功能。从旅游的最原始的意义上来看,旅游虽然由“旅”和“游”二字组成,但旅游的重点不在“旅”,而在于“游”。这种顺应自然、适意而行的“游”,有解脱感、自由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轻松、愉快、思考、友谊、快乐和幸福,可以满足个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促进身心健康,是人们摆脱工作的疲乏与压力,补偿因工作造成的疏离,重获生活自由,追求更有意义的体验,尽情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以达到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因此,旅游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它是旅游者以获得生理和心理快感为目的的愉悦与嬉戏过程,而其所具有的休闲、消费、社会属性及暂时性和异地性特征,均是其愉悦内核的外在显现。谢彦君认为,任何被称为“旅游”的现象都不能离开“愉悦”这一内核而存在,只有那些暂时的、异地的休闲行为才可以被称为旅游。因此,旅游所具有的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的功能和旅游的最初形式“观光”所带给人的“愉悦”是一致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旅游活动早已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的“观光式旅游”,而向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旅游方向发展。旅游体验既包括审美体验、求知体验,也包括交往体验和情感体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虽然表面看来,旅游审美体验、旅游求知体验、旅游交往体验、旅游情感体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审美、求知、交往和情感的需要,似乎和旅游愉悦功能不太相关,实则不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审美体验、求知体验,还是交往体验和情感体验,虽然它们各自分别满足了旅游者的不同需要,但如果将这些需要高度抽象整合为一个终极需要的话,恐怕还是能最终满足旅游者的愉悦体验。因此,旅游的本质是体验,而旅游的核心功能也就在于能满足旅游者的愉悦体验需要。正因为旅游具有这种“愉悦”功能,所以众多的旅游者才会热衷于参加旅游活动,并乐此不疲。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旅游的目的问题决定了旅游活动能否付诸实现,旅游的功能问题决定了旅游活动的效果或满意度。通常情况下,二者是统一的,既有了旅游的目的,也获得了良好的满意度,但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旅游者有了旅游目的并付诸行动,但却没有获得满意的效果。这种情况是否会影响人们对旅游的本质的认识?我们认为不会,根据事物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相对于旅游功能来说,旅游目的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仅在于它具有一定的运动性和变化性,还在于某次的旅游不满意并不一定影响下一次的旅游活动。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只要有了旅游目的,基本上都能达到旅游的满意度,只不过是满意度的高低问题,否则旅游者也就不会再次出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同样道理,旅游总体上是一种愉悦体验行为,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这绝不意味着旅游活动中不会出现悲情的色彩或严肃的场面。反过来,也不能因某次旅游活动中的悲彩和严肃场面而否定旅游的愉悦性,毕竟,这些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或一种例外。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与辨析,我们可以对旅游的本质属性作如下的阐述:旅游的本质体验,是一种在异地进行的短暂休闲体验。旅游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解读,其内涵包括:(1)旅游体验是一种休闲性的体验。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审美、求知,还是交往或情感,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愉悦身心。这和游憩、休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游憩体验与休闲体验发生在本地,而旅游体验发生在异地罢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2)旅游体验是一种异地体验。旅游体验是在异地发生的一种体验,是相对于本地的一种别样的感受和体悟,但却不是体验异地。因为,身在本地也可能有体验异地的情况发生,但旅游体验只能是旅游者前往异地,并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才能发生。(3)旅游体验是一种短暂性的体验。这是由旅游活动持续的时间所决定的。由于旅游活动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这也就决定了旅游体验不可能是一个长期性的、持久性的体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4)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旅游体验是一个“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过程,也是一个由感动到心动,乃至精神升华的过程。这种体验具有综合性,既包括审美体验、求知体验、交往体验、情感体验,也包括观光、娱乐、游玩、健身、垂钓等多项内容。其中,情感体验部分更为复杂,既有欢喜的部分,也有悲情的部分,但通常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多以欢喜的情感为主。上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外在标志,是事物本质的外在显现。事物的本质是核心,一般来说只能有一个,但特征则可能是多个或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旅游的特征有助于人们通过外在的特征,深入了解旅游的本质,进而对旅游活动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一、旅游特征研究述评旅游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特征的复杂性,由此造成人们在旅游特征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安应民(2007)认为,旅游具有异地流动性、大众普及性、地理集中性、季节变动性的特点;赵长华(2008)认为,旅游具有审美性、暂时性、异地性、流动性、休闲娱乐性的特点;郭伟、王明霞(2009)认为,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享受性、异地性、暂时性和综合性;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谢彦君(2015)、左成吏(2013)认为,旅游的两个突出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朱华(2014)认为,旅游具有异地性、暂时性、流动性、目的性、综合性的特点;白翠玲(2013)认为,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审美性、暂时性、异地性、流动性和休闲娱乐性;程金龙(2014)认为,旅游具有异地性、暂时性、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李天元(2014)认为,现代旅游活动具有参加人员范围的普及性、活动规模的成长性、空间分布上的地理集中性、时间分布上的季节性的特征;王建忠(2015)认为,旅游活动具有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的特点;许凌、尹立杰(2015)认为,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暂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上述观点,一方面都在某一个层面上反映出旅游的某些特点和人们对旅游特征问题研究的进展程度,另一方面也明显反映出各位学者观点之间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认识视角问题,二是如何看待具体特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为全面、深入探讨旅游的特征,提出了旅游特征研究的基本原则,并指出旅游的主要特征。二、旅游特征研究的基本原则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涉及旅游特征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其一是旅游特征研究必须从旅游者视角出发的原则;其二是旅游特征研究必须体现旅游整体的原则。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只有遵循这两条原则,对旅游特征的研究才能够准确、全面、具体,进而促进旅游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旅游实践活动的开展。旅游特征研究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1.从旅游者视角出发的原则所谓从旅游者视角出发的原则,是指研究旅游的特点必须站在旅游者的立场或者站在为旅游者服务的立场。站在旅游者的立场,要求从旅游者的视角来审视旅游活动究竟同其他人类活动区别在什么地方。上述学者关于旅游特点的阐述中的“暂时性”“异地性”“流动性”“休闲娱乐性”实际上就体现了从旅游者视角出发的原则。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从旅游业的立场出发来研究旅游的特点,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从为旅游者服务的视角出发,而不能从为旅游业者自身服务的视角出发,如上述观点中的“空间布局上的地理集中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季节性”就是典型的从为旅游业者服务的视角出发所得的研究结论。显然,空间布局上的地理集中性是旅游景观的地域分布特征,而时间分布上的季节性则是典型的旅游业经营上的特点。因此,这两个特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能被直接指定为旅游的特征。毕竟,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的活动,而不是旅游景观和旅游业的活动。所以,在研究和探讨旅游的特点时一定要从旅游者的视角出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2.体现旅游整体性的原则所谓体现旅游整体性的原则,是指在分析和探讨旅游的特点时,不要将旅游的每一个特点孤零零地割裂开来看待,而应当从旅游整体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特征。要知道,旅游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的特征,整体上是统一于旅游的,每一个特点都在一定的层面上凸显和折射出旅游的本质。这些特点的高度抽象、高度集中实际上就是旅游的本质。虽然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但这种标志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内在的本质。也就是说,要将一个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只能依靠其内在的本质,要靠外在特征的综合,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单独的特征。因为仅靠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是极其困难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如前文我们已经述及“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是一种在异地进行的短暂休闲体验活动”,其中的休闲性、暂时性、异地性都是体现这一本质的主要特点,只有将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旅游的本质,并将旅游活动同其他活动区别开来。如果分开来只谈暂时性和异地性,则外出短暂的开会、经商、出差等都具有暂时性和异地性,但上述各项绝不是旅游,因为它们都缺少休闲性。当然,也不能由此判定暂时性和异地性不是旅游的特征,其中的逻辑与辩证关系是认识旅游特征时必须加以注意的。三、旅游的主要特征通过以上的分析,并结合旅游活动的实际状况,可以认为,旅游活动主要具有如下特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1.休闲性休闲,即休息、清闲。心理学家纽林格认为:“休闲感有且只有一个判据,那便是心之自由感。只要一种行为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那它就是休闲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是在相对自由或闲暇的时间内进行的自由、随意的综合性体验活动,表现出同一切休闲行为相一致的品性。换句话说,旅游活动实际上是观光、游览、消遣、聊天、交流、健身、运动、审美、求知等众多休闲活动的重新组合,呈现明显的休闲性质。旅游者远离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去欣赏自己常住地以外的风景,享受那里的民俗风情,使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憩。此时,旅游者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不受其他因素控制,在旅游当中获得一种解脱感和自由感,体验旅游活动的休闲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2.暂时性旅游的暂时性特征是指旅游是人们一种特殊的短期生活方式,它是发生在旅游者人生中某一时段的行为。具体地说,旅游活动在时间上的特点是“暂时”,即要求旅游者在目的地做短暂的停留,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时间不超过一年。旅游者利用闲暇时间离开常住地进行旅游活动,或是为了释放压力、愉悦身心,或是为了观赏娱乐、增长见识,旅游活动结束后还是要按计划返回常住地,回归到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因此,这段旅游时间常常被看作是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是人们的暂时性行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3.异地性旅游的异地性特征是指旅游活动的发生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移动为前提,区别于日常的生活空间。也就是说,旅游是个体前往异地进行的活动,是旅游者到异国他乡进行的一种休闲体验活动。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生活,对其而言,周围的日常环境与民风民俗已经毫无美感可言。出于“求知求新求奇”的心理,人们愿意借助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去所谓的“非惯常环境”中了解新鲜的事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虽然目前对于“异地”标准的认定还存有分歧,但最基本的是要与居住地环境分开。旅游目的地的异地性带给旅游者的是别样的心情和别样的感受,因而对旅游者形成较大的吸引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4.消费性旅游已然成为一种消费活动。一方面,在任何一个国家,旅游都是作为一种奢侈品而存在的,旅游者要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和一定数额的金钱才能实现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旅游在其全过程中不为社会,也不为旅游者个人创造任何外在的可供消费的物质资料,相反却不断消费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者亲身参与从而获得感受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求旅游者亲身体验,跟随全程,必然会导致对人体力的消耗。5.社会性旅游的社会性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人类最初的旅游活动可能只是少数人的个别行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随着旅游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和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一种集体的、社会性的行为,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旅游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文化消费活动。不同条件下的社会文化对旅游主体的旅游需求、旅游介体提供的旅游服务、旅游客体的文化内涵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使旅游活动体现出鲜明的社会属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6.综合性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旅游者的体验内容和体验层次具有综合性。体验内容既包括观赏自然风光、鉴赏人文景观,也包括品味民族风情、参加各种娱乐嬉戏活动;体验层次既包括感官层面的悦耳悦目,也包括心理层面的悦心悦意和精神层面的悦志悦神。另一方面,旅游活动涉及或影响的范围具有综合性。旅游活动既需要社会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为其提供服务与支撑,又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的领域造成一定的影响。上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所谓分类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分门别类,使其更有规律。旅游的分类是旅游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既是旅游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也是识别和应对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需要,对于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旅游活动是范围宽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社会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按旅行距离可分为远程旅游、近程旅游;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团体旅游、散客旅游;按外出旅游目的可分为消遣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修学旅游等;按计价方式可分为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按费用来源可分为自费旅游、公费旅游;按旅行方式可分为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轮船旅游、徒步旅游;按活动内容可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探险旅游等。其中,按照活动内容的划分较为常见和实用。故本节主要讨论按内容划分的旅游类型及其特点。一、观光旅游观光旅游是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活动。通过观光旅游,旅游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愉悦身心,调节体力。在不少国家,“观光”一词即游览或旅游的同义词,观光者即旅游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二、度假旅游度假旅游是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多数是为了回避酷暑和严寒,寻求幽静、欢乐、轻松的生活,是一种保健型旅游。通过度假旅游,适时改换生活环境,旅游者可以探求新的经历,从而调节身心节奏,消除紧张与疲劳。度假旅游的主要特点是:(1)度假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目的是使人们的身心得到休息、放松,更强调舒适性和放松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2)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环境条件有明确的选择。自然环境方面,要求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远离喧嚣。旅游设施条件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主张“花钱买健康,花钱买舒适”,一切以达到健康和舒适为准则。(3)旅游者带有明显的年龄和身份特征,多为高收入群体,以中老年人居多,消费水平高,愿意支付金钱获得精神和身体上的高层次享受。(4)旅游者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较长,重游率较高。(5)一般不需要导游,旅游者自由安排活动。度假旅游始于公元初,是少数统治者消磨闲暇时间的一种需要。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出现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于19 世纪,以欧美国家为盛。一些具有医疗和保健性质服务、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域,常常成为人们在闲暇时间竞相追逐的旅游目的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选择度假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目前,度假旅游主要集中在海滨、山地和温泉疗养地等地域,以供人们进行海滨度假、湖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三、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以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对异国他乡的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的了解,旅游者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文化旅游的特点是: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1)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渴望通过参与文化旅游,亲身接触新鲜的文化,满足自己内心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别、不同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2)多数旅游者具有某些方面的特殊兴趣和某种专长,希望在旅游活动中与志趣相投的人交流。(3)多数文化旅游者的文化程度或专业水平较高,对目的地的文化知识、历史背景等较为熟悉,故对导游服务水平的要求较高。(4)旅游目的地一般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和文化色彩鲜明的地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文化旅游被视为高层次的旅游。在全球背景下,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增强,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日益强烈,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深受旅游者追捧的旅游活动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颇为风行。文化旅游形式多样,主要有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区域文化旅游和考古旅游等。四、宗教旅游宗教旅游是指以朝圣、拜佛、求法、取经或宗教考察等宗教活动为主的旅游活动。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旅游类型之一。目前,纯宗教目的的旅游已经逐渐发展为游山玩水和宗教活动相结合的旅游形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宗教旅游的主要特点是:(1)旅游者通常以宗教活动为主,具有强烈的旅游动机。(2)旅游者的逗留时间较长,重游率较高。(3)旅游目的地一般是环境优雅、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宗教圣地。(4)旅游活动多与庙会或祭祀等宗教活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5)旅游的服务、设施、活动精神等都要尊重宗教教义。世界三大宗教拥有教徒21 亿人,每年到各个圣地朝觐的信徒无数,还包括一些非教徒的观光旅游,因此,宗教旅游具有一个巨大而稳定的客源市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目前世界各国都有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大多数都已成为宗教旅游热点。例如,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罗马圣母教堂,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城,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布达拉宫等宗教圣地。五、商务旅游商务旅游是指出于职业的需要,以办展览、商务洽谈、出席会议或进行某些科学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也称差旅型旅游,是旅游活动发展史上较早的形式之一。商务旅游的主要特点是:(1)旅游者多是商务人士,出门主要是工作或业务需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2)旅游者的消费多是公费出游,故对价格不敏感,且消费水平较高。(3)重视服务和设施的舒适度和档次。(4)旅游一般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5)旅游时间较短,出行次数较多。(6)旅游活动的计划性较强。早期的商务旅游内容比较简单,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务旅游不仅内容越来越丰富,类型也更加多样化,例如会议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体育赛事旅游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其中,会议旅游不但利于扩大举办国或举办地的知名度,促进旅游地旅游设施的建设,有效调节淡旺季客源差异,还可以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议旅游,有的国家或地区还成立专门机构,积极进行会议旅游的宣传、招揽和组织工作。六、购物旅游购物旅游是指以购买商品为主要目的,兼以游览当地名胜的旅游。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购物旅游的主要特点是:(1)旅游者以购物为主,对旅游目的地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较为敏感。(2)旅游者的综合消费能力较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3)旅游目的地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且景色优美,最重要的是有丰富的商品且其价格低廉。(4)购物旅游不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购物旅游是集购物与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世界上有不少地方通过特别关税政策吸引购物旅游者,如我国香港,被誉为“购物天堂”,据统计每年到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大约有60%的人都是为购物而来。七、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乡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乡村建筑和民俗文化等,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度假、休闲、娱乐、采摘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1)乡村旅游的开展是以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民俗文化、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2)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具有广博性,但都源自乡村资源和乡村文化。(3)乡村旅游活动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4)旅游者一般都是城市居民。(5)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和消费都较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一来可以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二来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特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果树等)、小溪、小桥、农舍,并可了解它们的故事,三来可将旅游村庄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和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目前,乡村旅游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需求下降、剩余农产品不断增长、农村人口外移、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等问题,改变乡村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八、工业旅游工业旅游是将工厂、企业、公司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目的地,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生活场景、工业企业文化等工业相关因素为旅游吸引物,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其以在价格、区位方面的优势及产品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大批旅游者。工业旅游的主要特点有:(1)工业旅游以各行各业的知名企业为主要依托,具有较强的依附性。(2)工业旅游产品具有极强的文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具备现场感、动态感、体验感等独特魅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3)工业旅游的目标市场明确,主要以学生、本地旅游者、团队旅游者为主体,专业兴趣市场占据一定的比例。(4)工业旅游的功能性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工业旅游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第二,工业旅游具有独特的观赏性;第三,工业旅游具有较强的参与性;第四,工业旅游是融游览和采购于一体,对游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5)工业旅游的重游率相对较低。(6)工业旅游的季节适应性较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工业旅游的产生,是工业和旅游业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必然产物,它导致了“双赢”结局,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国外,德国传统的煤铁工业基地——鲁尔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工业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旅游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开始注重工业旅游,如青岛海尔、上海宝钢、广东美的、佛山海天等企业相继向游人开放,许多项目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九、探险旅游探险旅游是旅游者到人迹罕至或特殊的环境进行的一种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刺激性的旅行考察活动。在现代社会追求刺激、时尚、新鲜和个性化的背景之下,探险旅游备受青睐。探险旅游的主要特点有:(1)选择相对纯净、原始的自然环境为旅游目的地,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参与探险旅游的旅游者多为中青年人群,有着极强的冒险精神,追求刺激。(3)旅游者能在对各种活动的全身心投入中得到丰富、深刻的心灵体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4)旅游较为自由,旅游者多是自主安排旅游活动。根据目的的不同,探险旅游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因厌倦繁华都市车马喧嚣的生活,向往幽静、神奇、刺激而进行的探险旅游;第二种是以追求世界纪录为目的的冒险旅行,如乘热气球环球旅行、驾游艇或小船周游世界等;第三种是以科学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探险旅游,如高山探险旅游、沙漠探险旅游、海洋探险旅游、原始森林探险旅游等。受文化传统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探险旅游在西方社会因备受推崇而广为盛行,成为西方社会较为重要的旅游类型之一。近年来,探险旅游在中国也有所发展,深受具有探险精神的年轻人的喜爱。上一页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