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3张PPT)第三章旅游资源评价第一节 旅游资源评价目的与内容一、旅游评价的目的1.通过对旅游资源类型、规模、等级、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评价,为旅游业发展、旅游区规划确定导向、主题形象及发展规模提供参考依据;2.通过对旅游资源规模品位的鉴定,为国家和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系统资料和判断对比标准;3.通过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挥整体效应提供经验,为确定不同旅游地的建设顺序准备条件。1.旅游资源价值评价_旅游资源价值(单项要素)评价(2-3节) (第三章) 旅游资源价值(综合)评价(第4-6节)2.旅游地评价——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第四章) 旅游地感知评价 旅游形象与品牌力评价 旅游开发效益评价旅游地竞争力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总体框架旅游资源/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价法餐饮购物旅游资源城市旅游资源名胜古迹与建筑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园林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单体要素评价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旅游开发条件评价资源-产品转化模式评价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菲什拜因—罗森伯格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指数评价法价值工程法旅游容量评价法第二节旅游资源价值(单项要素)评价——自然旅游资源评价一、风景的骨架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评价1.地貌过程对风景总特征的影响(1)地貌构成了一地风景总特征的基本骨架(2)地貌对以非地貌因素为构景总特征的影响起间接育景的作用(3)地貌对风景意境的形成影响颇大(4)地貌影响天然景观内部的风景分区综上所述:一、地貌的起伏是构成天然景观形态的基本骨架,是风景总特征出现的背景和基盘。二、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对形成景场总特征、意境及区划有决定性作用。三、地貌基础是旅游景区开发的前提,它影响景观开发效果和投资费用。2.地貌旅游开发价值评价——高度从旅游角度看,海拔1000-3500米的山地旅游价值高;从人对景观的感受量分析,相对高度大的山地旅游价值高。——坡度构成名山的险景地带,如华山。——山体总体轮廓线及造型如五岳: (坐、立、卧、行、飞)——夷平面的面积大小(1)山顶平坦地面对登山旅游者造成仙境气氛;(2)平坦地面广阔,受水面积大,地下水和地表水丰富,会形成众多泉和瀑布;(3)平坦地面对聚落的形成和旅游者住宿设施的建设十分有利。——山地脉络状况蜿蜒起伏,使人产生深远感;层次多,使人增加深厚感。中国十大名山峨眉山:从盆地升向天庭泰山泰山十八盘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华山天下第一奇山(张家界)——棱角分明、峰林二风景的血脉——水域风光旅游资源评价1.水景质量评价(1)水面(2)水色(3)水声(4)水影(5)水态(6)水味(7)水质(8)透明度2.湖库旅游开发价值评价(1)海拔高度(2)旷度(开阔度)(3)深度(4)分布密度(5)湖泊与周围山石配合的和谐度(6)湖库特产的知名度(7)湖水的透明度贵州百花湖3.瀑布旅游开发价值评价(1)落差(2)宽度(3)流量(4)形状(5)声音(6)周围景色瀑布景观“三部曲”(1)造瀑层(2)瀑下深潭(3)潭前峡谷黄河壶口瀑布增城白水寨瀑布4.海滨旅游开发价值评价(1)气象——水温(一年中可下水的时间)(2)海滩——长度、潮线以上宽度、坡度、沙粒(3)海象——波浪、流速、透明度、有害生物(4)海滩后腹地——坡度、绿化率、面积讨论:2-1海滨浴场旅游开发中,住宿设施应如何安排?建点式别墅?——采用低密度、低容积的别墅式建筑;建中央酒店?——采用低密度、高容积的中央酒店,把建筑空间留给绿地,把沙滩留给大众。讨论:2-2世界滨海旅游发展趋势及与我国的对比提示:旅客的消费层次、消费心理沙滩是否一定要留给大众景观效果的比较经济效益是否是第一位5.泉水开发价值评价(1)造景、育景的观赏功能(2)名泉佳酿的品尝功能(3)治病疗养的功能评价指标:(1)涌泉量(2)温度(3)含矿物成分(4)感官指标(5)污染物与微生物指标(6)泉水的形状山东趵突泉四川重庆北温泉太原晋祠难老泉云南腾冲温泉清新温矿泉湿地三、生物旅游资源评价1.风景动植物的特点——是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中最富有生气的组成部分。——以自然旅游资源属性为主,但也有部分人文造景因素。——比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更多的旅游功能。——除人工兴建的动植物园外,一般都难于独立构成单一景区。——有适应自然环境维持遗传特性和适应新的条件,被栽培、饲养、引种、驯化的可能性。2.风景动植物的旅游功能(1) 观赏功能(2) 造园的功能(城市绿雕、庭院造景)(3)美化、净化环境的功能净化空气(广州南、北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4)精神美学的功能——国花、国树评选节庆活动名花雅木3.生物旅游资源评价的因素:(1)古老、稀少(2)形态(3)色彩(4)嗅味(5)风韵(6)声音廣州市番禺百萬葵園廣州市番禺百萬葵園百萬葵園--國慶節的薰衣草百萬葵園--國慶節的薰衣草四、气象气候资源评价1.天象景观的评价(1)景观在旅游区的地位(2)景象出现的季节和频率(3)同其他资源的组合关系2.气候的旅游评价(1)四季的划分(2)舒适度(3)小气候西藏神光崂山石老人极光3.风景气象气候的特点(1)多变性和速变性(2)广域性和差异性(3)背景性和借景性(4)节律性和导向性(5)立体性和层次性第三节旅游资源价值(单项要素)评价——人文旅游资源评价一、名胜古迹与建筑旅游资源评价1.文化艺术价值(观赏价值)2.历史的考古价值3.科研价值4.年代的久远性5.保存的完整性三大价值、两个特性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评价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概念概念1:——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风土人情及其载体。——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4概念2:指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二、民俗风情旅游的特点神秘性朴实性易逝性不可根移性群体性三、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分类1、根据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分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生产民俗;消费民俗;流通民俗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家族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民俗;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精神民俗旅游资源:信仰祭祀民俗;口授语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2、按民俗旅游者的需求方式分(行为动机)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资源参与型民俗旅游资源考察型民俗旅游资源3、按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分物质享受型民俗旅游资源精神享受型民俗旅游资源挖掘文化素材的三大原则存真/不戏说做深/用细节感动游客活化/实现互动成功目的地“五可”要求:可向往可进入可停留可消费可回味旅游规划四大手法:归类扩面延线拓链四、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特性1.民俗特征的地域性2.民俗参与的群众性3.民俗内容的文化性4.民间传说、故事的贴切性讨论3:文化、民俗风情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有效形式及方法 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5大特性文化内涵的神韵性民俗展示的集成性主题节庆的轰动性文化产品的载体性表现手法的创新性提示:如何避免伪风情和舞台化表演?针对有规模的旅游群体应提供怎样的旅游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时可有哪些载体形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三、园林旅游资源评价1.主题和主景2. 工艺水平3.规模和容量4. 园林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宝墨园讨论:4广东四大园林之一——馀荫山房与宝墨园的对比,仿古园林是否一定要坚持古园林的风格,其旅游拓展可有那些类型、应如何进行,是否一定要有主题?提示:可否“旧瓶装新酒”?可否追求差异,还是保持园林固有的风格?园林中如何增加生活化元素?(着古装)游泳池的设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捉鱼的场所是否与园林氛围相矛盾?岭南园林——桥景与苏州园林——框景岭南园林的湖岸与苏州园林的区别1.市政建设新貌2.市井风情3.历史遗迹、古城风貌4.自然风光5.节事庆典(例:广州美食节)6.博物娱乐设施四、城市旅游资源评价讨论:5事件旅游绩效有何评估方法 广州城本身就是大月亮五、饮食购物旅游资源评价1.特色佳肴2.民间工艺3.名店老铺4. 地域性纪念品弹性消费值最大讨论:6景区点走出“门票经济”的方式、方法?复习思考题1.古迹、园林、民俗、城市风貌、购物旅游资源评价要素2.旅游过程中哪些消费是刚性消费?那些是弹性消费?3.除了以上评价内容外还有其他需要关注的评价内容吗?4.国家标准(旅游资源评价)与风景名胜区景源评价的有何区别?第四节 旅游资源价值综合(定性)评价二、综合(定性)评价方法二、综合(定性)评价方法一、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内容1、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2、旅游资源的特色评价3、旅游资源的规模评价4、旅游资源的结构评价二、综合(定性)评价方法1.“三三六” 评价法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3.旅游资源/产品与市场适宜性评价法概念——旅游资源价值综合评价——指在单项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单项要素组合的整体进行评价。一、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内容1、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2、旅游资源的特色评价3、旅游资源的规模评价4、旅游资源的结构评价重点(后面)讲授1.质量评价:(1)资源的特色(八度) (规模、古悠、珍稀、奇特、保存、审美、组合、知名)(2)资源的功能 (观光、度假、健身、娱乐、科考、商务) (3)资源的品位(级别高、低)旅游资源特色的区界(人文资源)资源稀有程度资源悠久程度资源在历史上的地位资源与现实生活环境、常规生活的反差度地市省国家开发层次优先开发——列入国家计划大力开发——列入省区计划产业型开发暂不开发——纳入城乡建设计划,作为福利性开发例如:公园、艺苑、游乐场非产业型开发2.特色评价:旅游资源特色的区界——指旅游资源特色的影响范围和辐射圈层。它决定旅游资源的价值层次和开发层次。产业型开发——既开发的目的在于建立和发展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旅游业;并由此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概念:稀缺性资源遍在性资源——面积、种类、数量决定旅游资源的规模 大、小、多、少(广东古迹旅游资源普遍存在的问题:小、散)3.规模评价决定综合优势和级别4.资源组合(结构)和分布状况评价温泉水疗山石奇观碧海秀水城镇新貌道教文化胶东民俗海山风光和古民俗胶东旅游资源结构图接待服务建设层次重点开发层次资源总体特征层次第一层次烘托气氛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城市风貌节庆活动民俗风情第二层次辅助产品文物古迹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科学教育第三层次南海神庙、黄埔军校主体产品特色品牌大众市场专门市场基本市场广州市黄埔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图二、综合(定性)评价方法“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指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1.“三三六” 评价法(卢云亭)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上海社会科学院黄辉实)(1)对旅游资源本身采用六个标准①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②古(有悠久的历史)③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④特(特有的、稀缺的、有特色的)⑤奇(有新奇感)⑥用(有实际开发价值)(2)在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方面采用七个项目①季节性②污染状况③联系性④可进入性⑤基础结构⑥社会经济环境⑦旅游市场3、 旅游资源/产品与市场适宜性评价1.资源——产品关系(R—P关系)模式2.资源/产品转化中的机会成本与兼容性3. 市场——产品的对应关系分析1. 资源——产品关系模式(1) R—P共生关系(老天爷、老祖宗)——规划侧重于基础、服务设施的规划,主要解决可达性、食宿、娱乐问题;(2)R—P提升关系(资源品位低)——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3)R—P伴生关系原本不是为了旅游而开发建设的设施或场所,但却具有旅游很强的吸引功能 2.资源产品转化中的机会成本与兼容性兼容性: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的资源利用方式存在的排他性不强烈;但在旅游资源内部的利用上,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例如:宗教寺庙旁边不允许开发文化娱乐、集市贸易项目)机会成本——同一种资源在旅游业内、外之间,以及旅游业内部不同旅游产品之间,存在着选择性的机会成本问题3.产品——市场对应关系分析以休闲产品为例中国旅游转型期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观光 度假 商务国际旅游目的结构入境旅游目的结构观光游览 休闲度假 商务国内旅游目的结构观光游览 休闲度假 商务基础 公休假 公休假 有薪假期较短 较短 较长目的 看世界丰富经历 休闲 /天伦之乐 解除疲惫/身心放松目的地 名胜古迹 名山胜水 城市周边 自然山水有得看 有得玩 相对悠闲 一站式休息旅行方式 团队 散客 家庭式 散客 家庭式 散客时间需求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旅游需求差异大趋势个性化旅游的时代主动旅游深度旅游体验与经历随意与惬意不一样的度假观初期旅游者大众消费层 有经验的旅游者中高消费层多与少 跑马看花式,景点越多越好,来不及细看照张相 选择适合自己的度假地,忠实的顾客动与静 旅游是工作的延伸,手机/PC … 度假就是度假,与工作断电…兴趣 看标志性建筑,看著名的景点,证明”我到过” 带着厚厚的旅游书,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用心体验感受”我思我想”目的 看看外面的世界,证明自己的生活品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经理,陶冶性情客源市场 大众消费层 中等消费层 中高消费层名胜古迹 城郊 自然风光 临海北 靠山 面湖依托产品 观光产品 休闲 产品 度假产品游客特点 流量大 流动快 流动放缓 一日游 滞留型点线式布局 注重娱乐性功能 综合设施 度假氛围开发重点 山门 游路 休闲区 主题乐园 高档设施 高雅环境依托资源景区特点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旅游供给差异度假地的生活节奏:自行车时代而不是汽车时代新趋势:益智型度假休闲模式城区休闲模式——购物休闲、餐饮休闲和洗浴、运动休闲近郊休闲模式——自驾车郊野休闲、养生休闲远郊休闲模式——山水养生、生态休闲、会议休闲发展最快的休闲领域:亲水休闲郊野运动休闲生态休闲养生休闲郊野实景剧乡村休闲休闲MALL乡村休闲、体育休闲、水疗与水休闲、温泉、会议休闲、郊野休闲等等养生休闲与运动休闲成为主流——城市中心的商务休闲化发展古城古街休闲化商业街区休闲化创意产业经营休闲化娱乐集中化复习思考题1.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内容及其旅游资源特色评价要素(八度)2.旅游资源的特色区界及其评价指标第五节 旅游资源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特点:指标数量化、评价模型化、标准科学化一、菲什拜因——罗伯格评价模型旅游者出游和决策意向与出游行为同旅游地综合性评价之间呈现为确定的正比相关。即: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值越高,旅游者到其地来旅游的愿望和行为越强烈。 旅游者的消费决策和行为规律是旅游地综合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旅游地综合性评价模型: n E=∑QiPi i=1E:旅游地综合性评价结果值;Qi: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n:评价因子的数目。评价因子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1.对评价因子进行选择 2.对评价因子进行指标分级 3.对评价因子指标进行量化 4 .计算评价分值 实践证明,只要取得评价因子权重值和评价值的方法适当,这一方法评价的结果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1)区位 到主要中心城市的时间距离为标准。2)可达性 交通条件、交通工具和到客源地转运条件。3)容量规模 以用地面积和可游时间衡量景区发展潜力和效益潜力。4)美学价值 综合美感度评价。5)独特性 以有无替代和同类资源中的地位为标准。6)资源结构 资源的密集程度和不同类型资源的组合状况。7)用地条件 旅游开发、设施建设的用地类型和开发条件。8)整体环境 包括旅游区及相邻地区的综合环境。9)基础设施 区域和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10)旅游设施 旅游区和旅游接待区的服务设施配套。11)客源基础 以现已达到的游客量为标准。12)综合效益 以现已达到的综合经济效益为标准。1.评价因子的选择与确定2.进行指标分级和量化——评价指标表分档因子(权重) 一 二 三 四 五可达性(1) 到中心城高速或一级路直达 1-2级路直达,接转时间<1小时 有1-2 级公路接转1-2小时 3-4级公路行车时间>2小时 2小时以上砂石路、土路容量规模(0.5) >10万公顷二日以上 10-2万公顷 二日 2-0.5万公顷 一日 0.5-0.1万公顷 半日 <0.1万公顷2小时综合美感度1.5 很 美 美 一 般 较 差 差独特性(2) 独特,不可替代 地位高,可替代 地位较高,可代 一般,可替代 较差,可替代资源结构(1.5) 集中结构良好 较集中结构好 较集中但单调 分散结构单调 孤立且单一用地条件(0.5) 良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整体环境(0.5) 内外均优美 外一般内较好 内外均一般 内一般外较差 内外均较差基础设施(0.5) 良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旅游设施(0.5) 配套齐全设备良好 配套较全设施较好 配套不齐设备一般 不够配套设施较差 设施差不配套游客基数(0.25) >50万人 50-20万人 20-10万人 10-5万人 <5万人3.计算评价分值_旅游资源加权综合评价表项目名称 区位 可达性 规模 美景度 特殊性 资源结构 用地条件 整体环境 基础设施 服务设施 客源 效益 综合 位次 档次陈家祠 10 10 2 15 20 12 3 4 4 5 2.5 2.5 90 1 一沙面文物区 10 10 3 15 20 12 4 5 3 4 2 1.5 89.5 2 一上下九步行街 10 9 3 14 20 12 4 4 4 4 2.5 2.5 89 3 一荔湾湖公园 10 10 3 9 10 9 4 5 4 4 2.5 2.5 73 4 二华林寺 10 8 2 13 12 9 3 3 4 3 2 2.5 71.5 5 二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 10 10 2 10 12 6 4 3 4 3 1 1 66 6 三二、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在比原问题简单得多的层次上逐步分析,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总目标层 O评价综合层 C评价项目层 F评价因子层S资源定量评价资源价值景点规模旅游条件观赏特征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愉悦度景点组合环境容量饮食交通通讯导游服务人员素质旅游商品奇特度完整度科学考察教育科普历史文化宗教朝拜修养娱乐费用安全可靠便捷景源(层次)评价方法:《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 —建设部应用实例(一)风景区规划,必须进行景源评价景源评价的基本内容应包括:1.景源调查2.景源筛选与分类3.景源评分与分级4.评价结论(二)景源评价三项原则(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勘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进行。(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三)景源分类1 景源分类的具体标准是:( 1 ) 性状分类原则,强调区分景源的性质和状态(2)指标控制原则,特征指标一致的景源,可以归为同一类型(3) 包容性原则,即类型之间有较明显的排他性,少数情况有从属关系(4)约定俗成原则,社会和学术界或相关学科已成习俗的类型,遂不尽然合理又不失原则尚可以意会的则保留其类型(2) 景源调查内容分类有三层结构:大类,种类,小类。大类 中类 小类一.自然景源 1.天景 (1)日月星光(2) 虹霞蜃景 (3) 风雨阴晴(4)气候景象(5)自然声象(6)云雾景观(7)冰雪霜露(8)其他天景2.地景 (1)大尺度山地(2)山景(3)奇峰(4)峡谷(5)洞府(6)石林石景(7)沙景沙漠(8)火山熔岩(9)蚀余景观(10)洲岛屿礁 (11) 海岸景观(12)海底地形(13)地质珍迹(14)其他地景3.水景 (1)泉井(2) 溪涧(3)江河(4)湖泊(5)潭池(6)瀑布跌水(7)沼泽滩涂(8)海湾海域(9)冰雪冰川(10)其他水景4.生景 (1)森林(2)草地草原(3)古树古木(4)珍稀生物(5)植物生态类群(6)动物群栖息地(7)物候季相景观(8)其他生物景观二.人文景源 5.园景 (1)历史名园(2)现代公园(3)植物园(4)动物园(5)庭宅花园(6)专类游园(7)陵园墓园(8)其他园景6.建筑 (1)风景建筑(2)居民宗祠(3) 文娱建筑(4)商业服务建筑(5)宫殿衙署 (6)宗教建筑(7)纪念建筑(8)工交建筑(9)工程构筑物(10)其他建筑7.胜迹 (1)遗址遗迹(2)摩崖题刻(3)石窟(4)雕塑(5)纪念地(6)科技工程(7) 游娱文体场地(8)其他胜迹8.风物 (1)节假庆典(2)民族民俗(3)宗教礼仪(4)神话传说(5)民间文艺(6) 地方人物(7)地方物产(8)其他风物等景源分类简表景源的结构层1景物2景点5景区3景群7风景区域6风景区4景线景源的种类层1天景2地景3水景4生景7胜迹6建筑5园景8风物景源的形态层1泉井4湖泊2溪涧3江河6滩涂5瀑布8潭池7海湾(四)景源的层次(五)评价单元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六)评价标准与指标综合评价层 赋值 项目评价层 权重 因子评价层 权重1 景源价值 70--80 (1)欣赏价值(2)科学价值(3)历史价值(4)保健价值(5)游憩价值 1景感度 2奇特度3完整度1科技值2科普值3科教值1年代值2知名度3人文值1生理值2心理度3应用值1功利值2舒适度3承受力2 环境水平 20--10 (1)生态特征(2)环境质量(3)设施状况(4)监护管理 1种类值2结构值3功能值1要素值2等级值3灾变率1水电能源2工程管网3环境设施1监测机能2法规配套3机构设置3利用条件 5 (1)交通通讯(2)食宿接待(3)客源市场(4)运营管理 1便捷性2可靠性3效能1能力2标准3规模1分布2结构3消费1职能体系2经济结构3居民社会4规模范围 5 (1)面积(2)体量(3)空间(4)容量景源评价指标层次表景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全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上表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风景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2.对景点或景群进行评价时,宜选用项目评价层指标3 .对景物进行评价时,宜在因子评价层指表中选择(七)景源分级景源分级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景源评价分级必须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五个级别2 .应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基期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景源等级3 .特技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何世界遗产价值与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4 .一级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闻名和有国际吸引力5 .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6.三级景源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7.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八)风景资源评价结论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述等三部分组成。讨论与研究:8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与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比较及其合理性讨论与研究:9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区点规划的异同 三、指数评价法指数表示法,分为三步:1——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吸引能力及外部区域环境进行定量分析;2——对旅游的需求量、旅游者的人口构成、旅游者平均逗留时间、旅游花费趋向和旅游需求结构及节律性等旅游需求要素进行调查分析;3——总评价的拟定,建立表达旅游资源特质、旅游需求和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若干量化模型。公式为:E=∑FiMiViE-旅游资源评价指数;Fi-第I项旅游资源在全体旅游资源中的权重;Mi-第I项旅游资源的特质和规模指数;Vi-旅游者对I项旅游资源的需求指数;n-旅游资源总数。(1)对影响旅游功能的因素进行分解(2)对分解出来的各项功能因素进行评价计分(3)根据公式计算功能评价系数与各类因素的标准分值(4)将各类因素的标准分,按其内部各因子的得分比重分配,得到各因子的标准分四、价值工程法(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价值工程基本公式: V=F/C即 价值=功能/成本(或费用)提升价值的五种模式1.保持经营功能,降低经营成本2.提高经营功能,经营成本不变3.既提高经营功能,又降低经营成本4.略为增加经营成本,换取经营功能的更大提升5.略为降低经营功能,换取经营成本大幅度降低旅游资源功能因素A 自然因素B 人文因素C 景区规模因素D 旅游条件E 旅游环境质量F 物 产G 其 他A1A2..因素 A B C D E F G得分 19.4 10.9 6.8 4.4 3.2 1.7 0功能评分平均数表因素 A B C D评价系数 o.467 0.263 0.164 0.106标准分 46.7 26.3 16.4 10.6主要因素功能评价系数和标准分数表因素 标准分 因素 标准分 地区1 地区2A 46.7 A1A2A3A4B 26.3 C1C2C 27合计标准分计算结果一览表五、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价国家标准——旅 游 资 源 分 类、调 查 与 评 价GB/T 18972-2003 前言 引言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旅游资源分类 5、旅游资源调查 6、旅游资源评价 7、提交文(图)件 附录(规范性附录) A.旅游资源基本类型释义 B.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格式 C.旅游资源调查区实际资料表格式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表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 评价依据 赋值资源要素价值(85分)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30-22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21-13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12-6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5-1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25-20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19-13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12-6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具有地区意义。 5-1珍稀奇特程度(15分) 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罕见。 15-13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很少见。 12-9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少见。 8-4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较多见。 3-1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巨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疏密度优良级;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极高。 10-8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很和谐、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 7-5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中等;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疏密度较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高。 4-3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小;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较和谐、疏密度一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小。 2-1完整性(5分) 形态与结构保持完整。 5-4形态与结构有少量变化,但不明显。 3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 2形态与结构有重大变化。 1资源影响力(15分) 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 在世界范围内知名,或构成世界承认的名牌。 10-8在全国范围内知名,或构成全国性的名牌。 7-5在本省范围内知名,或构成省内的名牌。 4-3在本地区范围内知名,或构成本地区名牌。 2-1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300天,或适宜于所有游客使用和参与。 5-4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250天,或适宜于8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3适宜游览的日期超过150天,或适宜于6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2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00天,或适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1附加值 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已受到严重污染,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5已受到中度污染,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4已受到轻度污染,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3已有工程保护措施,环境安全得到保证。 3本标准规定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的依据、条件及评定的基本要求。A级旅游区(点)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http://mc.jnu./legacy/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及标志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依据与方法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条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评定与监督检查游客意见评分细则旅游区(点)游客意见调查表本标准适用于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的不同类型的旅游区(点),包括以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区(点)。GB10001-1994公共信息标志用图形符号GH 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旅游区(点) tourist attraction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AAAA级旅游区(点)AAA级旅游区(点)AA级旅游区(点)引用标准定义范围游客中心 visitor center中国景区国家质量标准(GB/T17775-2003) 前言 引言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及标志 5、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条件 6、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依据与方法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番禺莲花山景观质量评分表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 等级赋值 本项得分1 2 3 4资源要素价值(65) 观赏游憩价值(25) 25-20 19-13 12-6 5-0 22历史文化科学价值(15) 15-13 12-9 8-4 3-0 14珍稀或奇特程度(10) 10-8 7-5 6-4 3-0 8规模与丰度(10) 10-8 7-5 6-4 3-0 7完整性(5) 5-4 3 2 1-0 4景观市场价值(35) 知名度(10) 10-8 7-5 6-4 3-0 9美誉度(10) 10-8 7-5 6-4 3-0 8市场影响力(10) 10-8 7-5 6-4 3-0 8适游期(5) 5-4 3 2 1-0 5总分 85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 等级赋值 本项得分1 2 3 4资源要素价值(65) 观赏游憩价值(25) 25-20 19-13 12-6 5-0 24历史文化科学价值(15) 15-13 12-9 8-4 3-0 14珍稀或奇特程度(10) 10-8 7-5 6-4 3-0 9规模与丰度(10) 10-8 7-5 6-4 3-0 6完整性(5) 5-4 3 2 1-0 5景观市场价值(35) 知名度(10) 10-8 7-5 6-4 3-0 6美誉度(10) 10-8 7-5 6-4 3-0 9市场影响力(10) 10-8 7-5 6-4 3-0 7适游期(5) 5-4 5 2 1-0 5总分 85表:4-5 陈家祠景观质量评分表注:此表为我国旅游景区点评价A系列表格之一,引用时略作简化处理景观质量资源要素价值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规模与丰度完整性珍惜稀奇程度观赏游憩价值景观市场价值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影响力适游期我国旅游景区点评A标准价值链图示第六节旅游容量评价一、旅游容量定义 ——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世界旅游组织把旅游容量定义为:所能维持的不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损害,不对当地社区造成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的开发水平;保护和发展之间所能达到的平衡;与旅游者所追求的旅游产品的形象、环境类型和文化体验相兼容的游客人数。二、旅游容量种类与测定方法——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类型 测定案例物理(资源)容量 开发密度(床位/公顷)、使用强度(游客人数/公顷)、主客比(游客人数/当地居民数)、容积率、开发率心理容量 拥挤与空间质量的感应(面积/使用者)、干扰程度、与其他游客活动间的冲突(行为研究、旅行行为模式)生态容量 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污染(环境影响分析与审计)社会容量 当地社区对相互接触深度及旅游业规模的接受程度(社会调查)经济容量 获得的利益(经济模型)、得到的就业机会(直接与间接机会)、机会成本与负面影响、拥挤模型基础设施容量 提供基础设施的成本(人均成本)、现有能力(道路、水、电力、废物处理)、当地获益水平重点讲授讨论:6六种容量中旅游资源开发应最关注哪一种容量 三、《旅游规划通则》所给出的旅游容量极其测算GB/T 18971-2003(1)国家旅游局(2003)制订的《旅游规划通则》的附录A中,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旅游容量分为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并提出,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日空间容量与日设施容量的测算是最基本的要求。 附录中还列出了日空间容量与日设施容量的量测公式:日空间容量公式:C=∑Ci=∑Xi×Zi/YiC为旅游区日空间总容量,数值上等于各分区(景点)日空间容量之和;Ci为第i景点的日空间容量;Xi为第i景点的可游览面积;Yi为第i景点的基本空间标准,即平均每位游客占用的合理游览空间。Zi为第i景点的日周转率。日设施容量公式: C=∑Ci=∑Xi×Yi日设施容量的计算方法与日空间容量的计算方法基本类似四、《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生态压力指标计算方法生态容量=有效游赏区域面积*生态压力指标生态压力指标:8人/公顷容人量计算方法周转率=每日开放时间/区域游览所需时间线路容人量=游览线长度*周转率/道路容人量指标N e=L*D/A N e—线路容人量L—规划游览线路长度D—周转率A—每个游客所需要的最小长度线路容人量指标:一般为4—8米/人(游览道路长度)面积容人量=(道路面积+各景点面积)*周转率/面积容人量指标公式:Me=(Lm+ Σ Hi)*D/M 或 Me=S*D/MMe——面积容人量 Lm——道路面积Hi——景点面积 D——周转率M ——面积容人量指标 S——区域总面积面积容人量指标:一般为50—100平方米/人五、旅游环境容量及其测算1 .旅游环境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的最大容人量容量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1. 原有生态质量;2. 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场所产生的旅游污染物能够完全吸收与净化的能力;3.人工处理方法所能防止污染的能力;2.旅游容量估算——容人量、容时量容人量估算决定着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规模,各项服务设施的设置及交通、水电等的方面的指标。(防止过度开发)原则:容人量应满足区域内的生态允许标准和游客心理标准。旅游容量量测的修订公式主要是修补传统量测公式的结构性缺陷,解决景区旅游容量被夸大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是保留对不同景点采用不同的基本空间标准这一合理内容,同时考虑到景点之间游客的流动性,不再单独计算各景点的日周转率,而用整个风景旅游区的平均游览时间计算得出的日周转率作为代替。具体的修订公式如下:C= ∑ Xi . T =∑ Di .ZYi tC为旅游区日空间总容量;Xi为第i景点的可游览面积;Yi为第i景点的游客适宜游览面积,即平均每位游客占用的基本空间标准;T为风景旅游区每天的有效开放时间;t为每位游客在风景旅游区内的平均游览时间。Di为第i景点的瞬时旅游容量;Z为整个风景旅游区的日周转率。(3)一个区域整体旅游容量以其中最小的容量作为依据,其数学模型为:Ui=min(P1,P2,…Pj,…Pm)整个区域的游客容量是各个区域容量之和,即,Fm=Σi=1n UiFm表示一定管理水平和时间段的旅游容量,Ui表示第个i个单元的容量,n表示景观单元数;Pj表示第个j个影响因素约束下的容量,m表示容量影响因素的个数。对景观单元容量的计算可用线路法和面积法。3 .案例:中恒南昆山25平方公里控制区域的景观区(线)计算旅游容量:(1)十字水度假区十字水度假区游赏区域平地面积50000 M2,其中建筑面积10000 M2,这里作为高档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旅游容量指标以每人100 M2计算U1=(50000-10000)/100=400(人/日)(2)天堂顶游线从观音潭到天堂顶3000M,游人感到舒适的道路容量指标为6 M/人,考虑到游人沿原路返回,山顶附近道路窄,每人占用空间距离12M,平均每人游赏时间为4小时,每天可游时间9小时;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取不均衡系数为0.7,则理论旅游容量为:U1 =3000/12*9/4*0.7=394(人次/日)若从猴子岭开辟回路,游路长4000 M,而山下道路较宽,游人舒适的距离为6M,则天堂顶生态游览线日旅游容量为:U2=4000/6*9/4*0.7=1050(人次/日)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字,变量太多,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对环境容量修正时需考虑的因素不同的行为类别资源的敏感度不同不同的空间分布时间因素的不同管理水平的不同复习思考题旅游容量评价涵盖哪几种容量旅游资源定性评价的种类和评价体系—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及“三三六”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