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习目标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多角度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历史解释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运作方式以及特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评价三省六部制3.通过史料实证认识两税法相对于之前的赋税制度的创新之处,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实行两税法是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决策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1)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2)沿革: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3)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隋唐)(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历程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①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1.知识拓展——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1)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2)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不利于中央集权。(3)曹魏时期,统治者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的三省体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唐朝时期沿用。(2)职能中书省 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 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4)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后改称中书门下。它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5)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1. 魏晋至唐朝前期:租(庸)调制(1)概况①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②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③唐朝初期: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朝后期:两税法(780年)(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意义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习题巩固1.唐朝士人对科举制多有记述,其中部分文献记述如下表。据此可知,唐朝科举制( )文献记述 出处开元中,以多才应诏,解褐(入仕)授秘书省正字。 时海内和平,上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 梁肃《李史鱼墓志铭》自开元、天宝间,万方砥平,仕进者以文讲业,无他蹊径(门径) 权德舆《王公神道碑铭》别得人间上升术,丹霄路在五言中 方干《赠李郢端公》A.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B.适应了基层教化的需要C.缘于文学创作的推动 D.推动了三教思想的融合2.“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材料所体现的税制( )A.促成商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模式C.体现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3.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出现有利于( )A.分割宰相权力 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5.唐朝中期后,政府对农民征收地税和户税,而户税按户等征收,户等主要以土地的数量为原则,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种赋税制度的推行(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推动了均田制趋向完善 D.增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财力6.如图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具体可知( )A.中书门下,权力最大 B.协商政务,减少失误C.皇帝权力,严重削弱 D.六部分工,直属门下7.唐朝时,参知政事类似于临时官职。宋朝时,参知政事名义上是副职,但除了名称稍逊一筹,在所统事务上参知政事与宰相工作内容一样,且权力相当。此举( )A.体现强干弱枝原则 B.推动三省体制解体C.反映分化事权目的 D.促成皇权达到顶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