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学习目标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农业是古代封建政权的主要经济基础,对经济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2.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宋元时期商业兴盛的史实,理解边境贸易、民间贸易发展与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联系3.多角度分析儒学复兴的原因,对程朱理学的内容和影响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 经济的发展1.农业和手工业(1)内地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出现一年三熟经济结构 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宋,推广于元手工业 制瓷 宋朝出现五大名窑,风格各异;元朝烧出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瓷器大量出口矿冶 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印刷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造纸业的发展(2)边疆: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2.商业和城市(1)商品经济繁荣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③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剧增,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2)城市繁荣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3.经济重心南移(1)唐朝: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3)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知识点二 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念变化(1)原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2)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2.人身关系减弱: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3.国家控制松弛: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官府对百姓生活的限制更为松弛。 知识点三 儒学的复兴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2.兴起:北宋中期。3.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4.思想宇宙观 人生观 方法论“理”即“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格物致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四 文学艺术和科技1.文学艺术(1)宋词①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②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2)元曲构成 散曲 杂剧特点 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3)话本: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说。(4)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5)绘画①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②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2.科技(1)三大发明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③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2)其他成就科学家 朝代 成就沈括 北宋 《梦溪笔谈》郭守敬 元朝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王祯 《农书》习题巩固1.宋代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湖州的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这反映了宋代( )A.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B.农业手工业生产日趋专业化C.农民生活富足安稳 D.政府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种植2.宋代土地法规定:“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其邻以东、南为上,西、北次之,上邻不买,递问次邻。四邻俱不售,乃外召钱主。” 亲邻如不愿买,必须在相关文书上画押声明,宋人谓之“批退”。之后业主可以另找他人交易。这反映了宋朝( )A.注重社会治理精细化 B.重农抑商政策已废弛C.宗法制影响商品交易 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3.下列图片显示了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状况。由此可见,当时( )《清明上河图》中的骆驼商队 两宋时期的榷场 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A.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商品经济取得良好发展C.商帮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D.国家经济集权日益加强4.《系年要录》(南宋)载:宰相沈该,顷在蜀部,买贱卖贵,舟车络绎,不舍昼夜。蜀人不以官名之,但曰沈本,盖方言以商贾为本也。以上材料表明宋代士人经商( )A.利于构建良性经济秩序 B.防止了腐败贪污现象C.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剧 D.冲击了传统经济观念5.宋代赏荷之风盛行,还培育出了一种新莲“君子莲”,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荷文化系列,周敦颐的《爱莲说》还将荷花意象与文人修为紧密结合。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B.科技丰富市民生活C.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D.士大夫阶层的崛起6.下表为南宋时期部分年份纸币会子发行情况(单位:万贯)。据此可以推断南宋时期( )发行年份 发行量 流通期限乾道四年(1168年) 1000 3年淳熙六年(1179年) 1800 6年嘉泰元年(1201年) 3633 9年嘉定二年(1209年) 11263 22年嘉定四年(1211年) 23000 20年端平元年(1234年) 42000 30年淳祐六年(1246年) 65000景定四年(1263年) 每日增印15A.纸币会子存在信誉危机 B.财政收入有显著提高C.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D.钱荒导致纸币的发达7.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店铺)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出售后用所得收入在当地购买货物,再回到浙江市场上销售。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魏塘镇( )A.营商环境得到了改善 B.商人群体大量涌现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