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材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纲要下整理
第一章 古代国家
古代文明产生的特点
基本独立发展,有明显的多元特征。
《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
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利益和权威,具有阶级歧视。
法老的地位
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处理地方事务和政务。
印度种姓制度特征
贵贱、等级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希腊城邦发展的原因
①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②濒临海洋,有利于个体城邦的独立发展。
古代西亚的成就
①君主专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④《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⑤60进制。
⑥泥版文书记录洪水传说。
古代埃及的成就
①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
②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
③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
④金字塔体现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⑤莎草纸成为书写的主要工具。
古代印度的成就
①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②佛教冲击了种姓制度。
③《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④创造了1-9,发明了零。
⑤按位记值。
古代希腊的成就
①城邦制,小国寡民。
②希腊神话、阿里斯多芬和埃斯库罗斯的喜剧和悲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③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成为史学之父。
④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文明扩展条件
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波斯帝国制度(波君神行官税统)
①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权力来自于神。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制约和监督。
③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重要的职务。
亚历山大帝国制度(亚继波斯用马希)
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大权等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推广希腊文化。
古代罗马1-2世纪空前繁荣的原因
①奴隶制迅速发展,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
②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交通发展。
③商品贸易的发展。
古罗马对文明的传承和交流的作用
①继承并发展希腊文化。
②罗马文明对拜占庭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文明的交流
农业:西亚→中亚→欧洲→北非
冶铁:西亚→埃及→希腊
神话:西亚→希腊
雕刻:埃及→希腊
拉丁字母←希腊字母←腓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古代西亚、埃及、印度字母。
其中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的源头。
汉朝罗马交流的史实
①波斯帝国时期,就有中国的丝绸到达地中海东岸。
②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
③2世纪时已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第二章 中世纪的世界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原因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发展。
内容 ①领主提供土地,形成封君和封臣。 ②封臣效忠封君,履行兵役等义务。 ③封建主占有土地,享有司法行政经济等权利。
为什么会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封建主联系起来,形成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独自行使权力,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特点 ①以土地为纽带。 ②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 ③层级间相对独立,有严格的等级性。
庄园与农奴制度
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领主 管理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所有。为农民提供份地。主持庄园法庭。
农民 自备工具耕种领主自营地(农奴)。为领主服一段时间的劳役。定期缴纳租税。
特点 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以领主为中心。
王权加强的原因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国王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③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增长,王权加强。
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的手段,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强化了王权。
城市兴起
原因 ①封建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 ②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畜力有效利用。 ③工商业复兴繁荣。
自治方式 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影响 ①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壮大,为资本主义兴起创造条件。 ②支持王权,推动政治转型,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一定程度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 ③兴办大学,冲破教会束缚,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基督教会的地位
①举足轻重,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征收什一税。
②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③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的发展。
④形成了政教合一的二元制社会。
拜占庭帝国
工商业发达。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6世纪时,《查士丁尼法典》剔除矛盾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衰落的原因 ①连年的征服战争消耗自身资源。 ②游牧民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 ③奥斯曼人的兴起。
俄罗斯
基辅罗斯(9世纪)→金帐汗国臣属(13世纪上半期)→莫斯科公国(16世纪初)→伊凡四世(1547)→欧亚两洲大帝国(17世纪末)
为什么说基辅罗斯的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①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②宗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
伊凡四世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颁布新法典、特辖领地制→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阿拉伯帝国
哈里发——政治军事宗教合一。 巴格达——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8世纪中期建立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特点 ①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陆海贸易和过境贸易发达。 ③境内有很多城市。
对东西方的贡献 ①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 ②阿拉伯商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④地处亚非欧边界,地理位置优越。 ⑤文化积淀深厚。 ⑥善于学习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奥斯曼帝国
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积极: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消极: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形成一定的垄断。
日本
大化改新的结果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第一个幕府:12世纪末镰仓幕府(源赖朝) 最后一个幕府:17世纪德川幕府(闭关锁国)
形成幕府的原因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庄园形成,为了保护财产,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幕府作为军事机构建立。
幕府关系 ①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给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义务。
朝鲜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表现
①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
②推行土地国有。
③引入科举考试,广泛传播儒学经典。
东非
桑巴给尔、蒙巴萨、摩加迪沙 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在4世纪鼎盛。
特点 ①广泛使用奴隶。②以园艺业为主。③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④黄金丰富。⑤信仰伊斯兰教。
产生的原因 ①农业的进步。②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③伊斯兰教的传入。
西非
马里、加纳、桑海 津巴布韦14-15世纪鼎盛。
特点 ①黄金丰富,对外贸易发达,控制商路。②重视教育,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③中央集权统治。
中国人游历非洲
杜环《经行记》。
汪大渊《岛夷志略》。
玛雅文明15世纪中期衰落
①建筑精美。②种玉米为主的农业。③精美的陶器。④独特的文字。⑤复杂的历法纪年。⑥20进制。⑦知道零的概念。
阿兹特克文明
①阿兹特克人控制整个墨西哥及周边部落,产生部落联盟。
②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要求扩大耕地面积,发明浮动园地。
③水渠提供淡水,道路纵横交错。
印加文明
①国王世袭,行政,立法,军事大权合一。
②土地矿产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③全国划分为十大政区,设贵族长官。
④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征兵征税。
⑤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传递情报,调动军队。
⑥强迁被征服的居民,以防止反抗。
衰落的原因
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的灾害。③孤立发展,内部之间缺乏交往。
第三章 走向整体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金银的需求与渴望。
②《马可波罗行纪》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③奥斯曼帝国垄断陆上商路,迫切需要从海上探索新航路。
④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的需要。
⑤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和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⑥地理技术和知识以及造船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基础。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第一次构建了跨越陆海的全球性联系,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
全球物种大交换的影响
积极:促进了物种的传播,加强了世界的经济联系,丰富了经济生活,有利于文明的交流交融,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消极:给非美洲原住民带来了灾难和新疾病肆虐。
三角贸易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①西欧原始资本积累的影响,要求获取更多利益。②疾病的传播使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
影响:①促进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②使非洲丧失劳动力,长期落后。③美洲获得劳动力,得到一定的发展。④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有利于三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殖民扩张的影响
消极:中断了非美洲原有的历史进程,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积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商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①贸易范围扩大,连通整个世界。②商品种类增多,流通量增长。③贸易中心转移,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经营方式改变,出现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
影响: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价格革命的内容及影响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扰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推动社会转型。
两次革命的影响
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玉米甘薯传入中国的影响
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
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萌芽
文艺复兴
14-17世纪,欧洲新兴资本主义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西欧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③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养料。 ④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⑤黑死病的流行促使人们反思。
号召 学习和恢复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直接原因:意大利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根本原因:此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薄弱。
实质 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人文主义的内容 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②反对禁欲主义,抨击腐败守旧思想。 ③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 ④追求现实社会的幸福生活,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文艺复兴的意义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 ②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 ③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文学三杰的影响 讽刺了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了人性的自由。
美术三杰的意义 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实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莎士比亚作品的意义 充分展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路德的主张
①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
②认为人的灵魂获救依靠自己的信仰,而不依靠繁琐的宗教仪式。
③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④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
③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
④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学革命的影响
①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
②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③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④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康德的主张
德国的康德是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启蒙运动的影响
①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③直接推动了美、法革命,有利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④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表达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英法革命的共同原因
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束缚。
③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权利法案》
扩大议会权利,限制王权。
《王位继承法》
国王不能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光荣革命实质
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旧贵族的妥协。
《独立宣言》
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英独立。
《人权宣言》
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拿破仑帝国/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推动民主政治的建立,扫清了封建的残余。
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则得到广泛传播。
《法国民法典》
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实质
基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
实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1787年宪法
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内容
①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②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有一定的自治权。
③承认奴隶制的存在。
④不承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1861年俄国改革
①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②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③进行教育改革。④实行义务兵役制。
影响
自上而下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南北战争的影响
①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②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③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然备受歧视。
④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868明治维新的内容
①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②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
③制定宪法,肯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
④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成为天皇权力的代行机构。
不彻底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势力。
②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③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五章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农业: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资本:殖民扩张促进了原始资本的积累,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原材料和海外市场。
技术:手工工场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科学:科学家关心社会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政治: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1782年瓦特改进复动式蒸汽机的影响
①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
②摆脱了自然的限制,推动城市化、工业化。
③引发了交通革命,也增进了城市污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1866年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取代蒸汽成为新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②几乎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迅速。
③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展,美国、德国尤为突出。
④垄断组织出现。
工业革命的影响
社会阶级结构 ①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②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巩固统治地位。 ③工业无产阶级(工人阶级)迅速崛起,展开争取权利的斗争。 ④产业结构变化,工业比例增加,中间阶层力量发展。
社会生活 ①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城市。 ②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改善人们的生活。 ③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文化素养提高。 ④女性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可以进入工厂工作,妇女地位上升。 ⑤人口增加明显。
负面影响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并存。
工业革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
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继续大肆向外扩张,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工人阶级的斗争形式
捣毁机器,争取政治权利。
三大工人起义(19世纪30-40年代)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表明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及其失败的原因
主张: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原因: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础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弊端暴露,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无产阶级壮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
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
《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对革命的贡献
①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德意志工人协会。
②加入正义者同盟,并帮其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发表之前)
③创办报纸宣传1848年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④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撰写《资本论》。
⑤创立第一国际。
⑥关注巴黎公社运动。
1848年革命
沉痛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唯物史观的意义
科学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①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③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④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类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第一国际的意义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巴黎公社的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六章 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开放性、扩张性。
对世界的影响
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格局:东方从属于西方。
美西战争的性质及地位
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下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一战根源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一战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促进了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国家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列强矛盾激化,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最终爆发。
两大军事集团的目的及影响
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影响:①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②加速一战的全面爆发。
持久战的原因
①1914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着速决战的破产。
②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绵延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方式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一战进程
1914 德法马恩河战役→速决战破产。
1915 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 凡尔登战役→新式武器运用,起决定性作用,“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 中国(以工代兵)、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8 俄国退出战争。
1918.11.11 一战结束。
中国参战的意图
战后收回日本夺取的山东主权。
战后建立新秩序的原则
强权政治。
华盛顿体系对中国的处理
①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②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结束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①同盟国承担战争罪责、割地赔款、裁减军备,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②波兰复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
③限制美英日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问题。
国联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国际联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
“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英法将其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一战的意义(DOZOH)
削弱了帝(D)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O)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Z)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开始改变以欧(O)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H)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评价凡—华体系
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新秩序。
积极:能缓解矛盾冲突,造成二十年的稳定。
消极:没有消除根本矛盾,为二战埋下更大的冲突。
1898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开始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列宁《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作思想组织准备。
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国情=列宁主义)
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一国先胜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
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的影响(WZNNDIW)
①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W)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打破了资(Z)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Now)的伟大飞跃。
④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New)纪元。
⑤沉痛打击了帝(D)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⑥鼓舞(Inspire)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⑦冲击了世界(World)殖民体系,影响了世界格局。
战时共产主义的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种子粮、口粮以外的一切粮食收集到国家手中。
影响
积极: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内容
①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以租让制引入外国资本。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重心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意义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
“新”在哪里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先后实施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在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生产总值占欧洲首位,世界第二。
苏联模式(1936)的特征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影响
积极: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为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使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苏联的发展。
二战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历史原因:德意日对凡—华体系的不满。
社会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法西斯主义基本特征
极端民族主义。
主张
①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②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③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
罗斯福新政内容
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总)
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
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
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影响
①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
②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
③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绥靖政策的后果
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巷战。
意义: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雅尔塔体系内容
①重新确立欧亚国家的版图,分区占领德国,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②日本归还所侵占中国的领土。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三国殖民地及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联合国。
联合国性质
当代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战二战体系内容差异
一战:同盟国承担罪责,割地赔款,裁减军备,殖民地被瓜分,民族复仇主义兴起。
二战: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军国主义,避免了民族复仇。
一战: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
二战:托管制度,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一战: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失去可操作性。
二战: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雅尔塔体系
积极: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共处与合作,对战后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很大作用。
消极: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二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第七章 冷战的兴衰
美苏冷战的原因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直接原因:社会制度完全不同,在消灭了共同敌人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其他原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和二战的教训。
进程
1946年 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
1947年3月 杜鲁门主义出台,公开反共反苏,成为冷战爆发的标志。
1947年9月 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 马歇尔计划,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质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实现美国称霸。
1949年 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9年 民主、联邦德国成立,德国分裂。
1949年 “北约”成立,在1955年5月接纳联邦德国。
1955年 “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两极格局的特点
不对称、不完全。
多极化发展的表现
①欧共体的成立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和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②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斗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③中国“两弹一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④第三世界兴起。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1961不结盟运动
原因
冷战发生后,一些国家希望保持中立,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标志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
1985年美苏关系缓和原因
①美苏争锋,势力有所削弱。
②世界多极力量成长。
表现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③1991年《美苏关于限制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④苏联进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两极格局崩溃的原因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领导,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多极化力量的发展。
两极格局的影响
积极: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②美苏长期共存,推动世界经济发展。③推动世界多极化。④促进第三世界兴起。⑤推动科技发展。
消极:造成国际形势紧张,社会长期不安,出现核讹诈。
第八章 战后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国家宏观调控(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制度)、科学技术新发展、社会结构变化、“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兴起。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宏观调控的原因
①1929年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③凯恩斯理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指导)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
④二战生死存亡的教训。
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
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政府采购等。)
影响
积极: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发展一度较快。
消极: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各国再次进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IMF、WB(成立于1945年)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GATT(运行于1948年)→WTO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金融秩序,救急。
世界银行WB
提供长期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稳定和恢复经济,救贫。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削减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世界贸易组织WTO
1995年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影响
①推动世界经济从无序走向有序。
②有利于加强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③但更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0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新发展的原因
①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②世界大战的推动。
表现
理论:相对论的提出,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
技术:原子能,互联网,空间、海洋技术,生物工程。
影响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结构变化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
表现
①一二产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②中间阶层人数增加,发展趋于稳定。(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但无生产资料。)
“福利国家”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也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影响
积极: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消极:由国家财政承担,增加国家的负担,助长人们的惰性。
结果
70年代经济危机后,80年代开始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寻求新的平衡。
社会运动(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的原因
尽管都加强国家干预缓解社会矛盾,但只是调整生产关系,不能解决根本矛盾,不能触及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结果
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帕克斯—现代民权运动之母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进一步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
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消极: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积极: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机制下有很大的发展活力和空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影响
积极:①注入了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的成效。②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消极: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积极: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消极: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导致思想领域混乱。
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
①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②扩大企业自主权。
③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影响
①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其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③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④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国防,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①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
③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影响
造成思想领域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导致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原因
①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但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使国内改革迷失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抛弃共产党领导,政治多元化)。
南斯拉夫改革
①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群众和企业积极性。
②促进经济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③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埋下分裂隐患。
④民主德国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结果
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解体。
中国社会主义成就
①“两弹一星”及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②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
④2018年稳居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⑤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颇丰。
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第九章 全球化和集团化
G20特点
①成员覆盖面广,代表性强。
②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机制。
③也是世界多极化在经济领域内的重要体现。
世界多极化的背景
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趋势
①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主导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②1993年欧盟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迈进。2013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经济政治实体。
③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
④日本保持经济大国实力,追求成为政治、军事大国。
⑤中国改革开放,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⑥广大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作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因素
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发展。
其他原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上升,新兴力量的崛起。
经济全球化实质
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进程
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 资本主义不断向世界扩展。
工业革命后 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
二战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 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 成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推动力量。
90年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使各国密切联系,相互依赖、渗透,连成一体。
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 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21世纪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
以诚相待,普惠共享,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区域集团化表现
①欧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加、墨)是由发达、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③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④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APEC,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2014年第二次)
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②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③二者既相互补充、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
第十章 时代的和平发展
和平发展成为主题的原因
和平:①除冷战和局部战争外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局部冲突得到政治解决。②联合国实施维和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
发展:①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惊人发展,改变各国和世界的面貌。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和平发展的内涵
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
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
①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②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③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④各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①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
②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机制
传统全球治理机制: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
新治理机制:
1999年二十国集团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调控政策,推动全球经济的治理改革。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 结伴而不结盟,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
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2015年新开发银行 金砖国家是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平台。
中国的行动
①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②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③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①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是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③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④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进程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 设置丝路基金。
2015年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成立。
表明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①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的文明成果。
②搭建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
③增强亚洲文化自信,激发亚洲的创新活力。
④为亚洲、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答的是“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的问题,这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了顶层设计,又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