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体格检查 腹部检查 叩诊 课件(共29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篇 体格检查 腹部检查 叩诊 课件(共29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四节
腹部叩诊
1.腹部叩诊目的:
可了解腹腔某些脏器的大小、叩痛、充气情况、积液、包块等。
2.腹部叩诊方法:
(1)直接叩诊法:主要用于大量腹水的叩诊。
(2)间接叩诊法:主要叩诊法。
—、腹部叩诊音
1.正常叩诊音:大部分是鼓音区。浊音区—肝胆脾、膀胱区,两侧腰肌附近。
2.异常叩诊音:鼓音区小—肝、脾、膀胱等肿大,腹腔积液、肿瘤。鼓音区扩大—胃肠胀气,胃肠穿孔
二、肝及胆囊叩诊
1、叩诊方法:
(1)在右锁骨中线上,从肺部清音区(第2、3肋间隙)开始向下叩诊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
(2)从右锁骨中线脐面开始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时为肝下界。
(3)肝脏浊音界:
①肝相对浊音界—即肝上界。清音 浊音时。肺与肝组织重叠区域。
②肝绝对浊音界—即肺下界。浊音 实音时。一般较相对浊音界下移1~2肋间。
肝脏
上界
叩诊
肝脏下界
叩诊
2.正常肝脏叩诊大小
(1)右锁骨中线上,上界在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二者之间的距离为肝上下径,约9~11cm.
(2)在右腋中线上肝上界为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
(3)在右肩胛线上,其上界为第10肋间。
3、肝区叩击痛:
(1)方法:左手掌平放在右肝区,右手半握拳用尺侧轻叩左手背,若受检者感到疼痛即为肝区叩击痛。
(2)肝脏叩击痛—正常肝脏无叩击痛,叩击痛阳性对诊断肝炎、肝脓肿有一定意义。
(3)胆囊叩击痛—胆囊叩诊不能确定胆囊的大小。胆囊叩击痛可以帮助诊断胆囊炎。
4.临床意义:
(1)肝浊音界扩大:肝癌、肝脓肿、 肝炎、肝淤血、多囊肝等。
(2)肝浊音界缩小: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
(3)肝浊音界消失:代之鼓音胃肠穿孔等。
(4)肝区叩击痛:肝炎、肝脓肿。
(5)胆囊叩击痛:胆囊炎。
三、胃泡鼓音区
1.胃泡鼓音区(traube区):位于左前胸下部,呈半圆形为胃底穹窿含气而形成。上界为横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右界为肝左缘。大小受胃泡含气量的多少和周围器官组织病变的影响。
2.traube区明显缩小或消失见于肝脾肿大、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
四、脾脏叩诊
1.叩诊方法:采用轻扣法,在左腋中线上进行。正常人在左腋中线第9~11肋间可叩到脾浊音区,其长度约为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2.脾浊音区扩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脾肿大。
3.脾浊音区缩小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等
五、移动性浊音
(一)定义: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叫移动性浊音。发现腹腔有无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
(二)临床意义:见于1000ml以上腹水患者。
(三)叩诊方法:
从腹部中间向左侧边叩到鼓音接近转浊音的分界时,板指固定,患者向对侧侧卧,此时叩诊音转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即为阳性。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以核实浊音是否移动。
(四)少量腹水的叩诊方法:腹水量很少时,平卧位移动性浊音不易叩出,可采取站立位叩耻骨上,或肘膝位叩脐部。
(五)易误诊为腹水原因鉴别:
1.肠梗阻及特点:肠梗阻时肠管内有大量液体潴留,可出现移动性浊音。
2.巨大卵巢囊肿鉴别要点:
(1)卵巢囊肿所致浊音区仰卧时在腹中部,鼓音区在腹部两侧。
(2)卵巢囊肿浊音区不呈移动性;
(3)尺压试验可予鉴别。
六、肋脊角叩诊
(一)检查方法:用于检查肾脏病变。检查时,患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医师用手掌平放在其肋脊角处(肾区),右手半握拳叩击左手背。
(二)临床意义:当有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时,肾区有不同程度的叩击痛。
七、膀胱叩诊
膀胱叩诊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膀胱空虚时,因耻骨上方有肠管存在,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轮廓。当膀胱内有尿液充盈时,耻骨上方叩诊呈圆形浊音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