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体格检查 胸部检查 心脏检查 课件(共104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篇 体格检查 胸部检查 心脏检查 课件(共104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104张PPT)
心脏体格检查
体 格 检 查
学习目标
第1、2心音产生机理、鉴别
心脏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与舒张期杂音。
杂音的产生机理、临床意义。
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
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
了解
熟悉
掌握
心脏体表投影
2/3居正中线左侧 1/3居正中线右侧
2-6肋软 骨后方
胸腔纵膈内
脏体心脏体表投影
表投影
下方
与大血管相连
左前下方
上方(心底部)


心尖
心脏检查
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
方法:
1.体位:仰卧位、坐位,
2.检查者:右侧,双眼
视线与心前区呈切线方向。
内容:
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心尖搏动
心前区异常搏动
一、心脏视诊
异常情况:
心前区隆起:
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
心肌炎后心肌病、急性心包大量积液
→胸壁向外挤推
心前区扁平:胸骨下段及胸骨左
缘胸廓、胸椎病变→心前区扁平、鸡 胸、漏斗胸。
1.心前区隆起与凹陷的临床意义
心前区:心脏在胸壁上的
投影。正常:对称,无异常 隆起与凹陷。
定义:心脏收缩时,心尖向前冲击胸壁相应

位,肋间软组织向外搏动形成。
正常心尖搏动:通常可见,一般位于第5肋间,
左锁中线内0.5-1.0cm,距正中线7.0-9.0cm,波动
范围直径2.0-2.5cm。
体胖或女性乳房悬垂时不易看见。
2.心尖搏动
心尖搏动改变:
1、位置改变:
A 、生理因素:
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
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可左移2-3c;
右侧卧位向右移1.0-2.5cm;
小儿、矮胖者:横位心,心博向外上移动
瘦长:内下
1) 心 脏 疾 病:
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见于:主动脉瓣关闭
不全;
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但不向下移位。见于:二
尖瓣狭窄;
左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见于:扩张性心机病等。
右位心: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见于先天性右位

B、病理因素:
纵膈移位:
向健侧移位: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心尖搏动向健侧移位。
向患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心尖搏动向患侧移位。
横膈移位:
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心尖搏
动位置上移(左外侧)→横位心脏。
2) 胸腹部疾病:
A、生理情况:
胸壁增厚或肋间变窄时,心尖搏动减弱,范围
也减小
胸壁薄或肋间增宽时,心尖搏动强范围也较

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尖搏动可增强。
3.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变化:
B、病理情况:
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左室肥大,甲亢、发热、贫血。
心尖搏动减弱:心肌病变(收缩↓) , 心包、胸腔
积液或积气、COPD。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心尖搏动内陷:黏连性心
包炎、右室↑↑→左室后移。
1、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见于肺动脉高压、扩张,年轻
人。
2、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见于右室肥大。
3、胸骨右缘第2肋间搏动:见于升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弓瘤。
4、剑突下搏动:可见于右室肥大或腹主动脉搏动。
心前区异常搏动
二、心脏触诊
内容: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
异常搏动
震颤
心包摩檫感
方法:
右手全手掌、手
掌尺侧或示指和中指并 拢指腹触诊。注意体位、 触诊压力。
左室肥厚:心尖区抬举性搏动(心尖区徐缓、
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
心尖搏动的外向运动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
可用于确定震颤、心音和杂音的时期。
1.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
定义: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猫
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相似,又称猫喘。
机制:血液流经狭窄口径或异向流动形成湍流
→瓣膜、血管壁、心腔壁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临床意义: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见于
先心及狭窄性瓣膜病变。
2.震颤
部位 时期
常见疾病
收缩期 胸骨右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3-4肋间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狭窄
室间隔缺损
舒张期 心尖区
二尖瓣狭窄
连续性 胸骨左缘第2-3肋间
动脉导管未闭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定义: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收缩期和
舒张期双相的粗糙摩擦感。
见于:急性心包炎。
机制:炎症→纤维蛋白渗出→心包膜粗糙
→摩擦震动传到胸壁。
3.心包摩擦感
①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最 清楚;
②收缩期更明显;
③前倾坐位和呼气末更 明显;
④呼吸无关。
与胸膜摩擦感的区别:
心包摩擦感的特点
三、心脏叩诊
运用叩诊法
确定心界大小、心脏 大小、形态、位置。
心相对浊音界反
映心脏的实际大
小。
叩诊方法:间接叩 诊 宜轻叩诊
体位与板指:
仰卧位:板指与肋 间平行
坐位: 板指与肋 间垂直
叩诊顺序 :
①左→右;
②从心尖搏动外2~3cm开始,逐渐向内;
由清→浊,标记,再逐肋间向上至第2肋间;
③叩右心界:先沿右锁骨中线从上→下,叩 出肝上界,于其上1肋间,由外→内,由清→浊, 标记,逐肋向上至第2肋间。
叩诊要领:
右界(cm) 肋间
左界(cm)
2-3 Ⅱ
2-3
2-3 Ⅲ
3.5-4.5
3-4 Ⅳ Ⅴ
5-6
7-9
心脏相对浊音界
正常成人心相对浊音界
注:左锁中线距前正中线8-10cm
心脏相对浊音界
右 界 肋间 左 界
升主动脉、上腔静脉 Ⅱ 肺动脉段
右心房 Ⅲ 左心耳
右心房 Ⅳ 、 Ⅴ 左心室
心上界 第3肋前端下缘水平;心底部(第2肋间以 上)主动脉、肺动脉段
心下界 右心室、左心室、心尖部
心腰 左心室与血管交接处向内凹陷处。
心脏浊音界各部的组成
心脏浊音界各部的组成
1. 心脏因素
(1) 左心室增大:
左界:左下扩大;
心腰:直角
心影:呈靴形
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高心病
心界改变及其意义
(2)右心室增大:
轻度--绝对浊音界增大,
重度--相对浊音界向左右
扩大,左侧明显。
常见于:肺心病
房间隔缺损
(3) 左房及肺动脉扩大:
左界:2、3肋心界增大
心腰:饱满
心影:呈梨形,
见于:二尖瓣狭窄
夹层:
右界:1、2肋心界增大
伴随:收缩期搏动
(4) 主动脉扩张、主动脉
(5)双心室增大:呈球形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且左界向
下扩大,称普大型心。
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
克山病、重症心肌炎、
全心衰竭。
(6)心包积液:
呈烧瓶形,心浊音界随体
位改变而变化。
心脏浊音界变化
靴形(主动脉型)
向左下扩大,心腰呈直角
向两侧扩大
梨形心(二尖瓣型)
心腰消失或膨出
普大型 向两侧扩大
向两侧扩大,心浊音
界随体位变化
心浊音界的变化及意义(心内)
常 见 疾 病
主动脉瓣病变
高心病
肺心病
二尖瓣狭窄
扩心病、全心衰
因 素
左心室增大
右心室增大
左心房增大
双心室扩大
心包积液
2.心外因素:
(1) 胸腔占位性病变:患侧叩不出心界健侧心界向
外移。
(2) 肺部实质性病变:如与心浊音界重叠,心界叩
不出。
(3) 肺气肿时,心浊音界变小,甚至叩不出。
(4) 腹腔占位性病变:使膈升高,叩诊时心界扩大。
心界改变及其意义
因 素
心脏浊音界变化
心浊音界变小,或叩不出
健侧心浊音界外移
胸壁较厚 或肺气肿 大量胸腔
积液、积气
患侧叩不出
肺实变、
如病变浊音区与心浊音区重叠
胸部肿瘤 Traube鼓音 区扩大
则心浊音界叩不出
心脏左界叩诊不清
心浊音界的变化及意义(心外)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
二尖瓣区(心尖区)→心尖搏动最强点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
三尖瓣听诊区→胸骨下端左缘4、5肋间
四、心脏听诊
(二)心脏听诊顺序(重点)
“二肺主二三,逆向听一圈”。
具体顺序就是: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
瓣→主动脉第二听诊区→三尖瓣。
心脏听诊口诀
体位 听 诊 内 容
仰卧位 所有听诊区s1、s2 ,收缩期杂音
左侧卧位 钟型体件听心尖部的舒张期杂音
坐位 所有听诊区s1、s2,收缩期舒张期杂

前倾坐位 膜件听心底部舒张期杂音
注意点:①避免隔衣听诊;②膜型体件听高调声音;
③钟型体件听低调声音。
听诊方法
(三)听诊内容(重点)
心率
心律
心音
额外心音
杂音
心包摩擦音
1.心率:正常:60-100次/分(S1)。老慢、妇儿快
成人>100次/分,婴幼儿>150次/分:心动过速; ﹤60次/分:心动过缓。
心律:心脏跳动节律,正常:规整。
部分青年人窦性心律不齐,吸气时心率增快,
呼气时心率减慢。
听诊常见心律失常有: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
(三)听诊内容
1)期前收缩:①规则的心跳+提前心跳+代偿间期。
②提前心跳:S1增强,S2减弱;期前收缩后的第1 个心跳:S1减弱,S2增强。 ③可有二联律、三联律 ; ④听诊难以区别。
2)心房颤动:
机制:心房异位节律点发出的冲动多部位折返。
特点:①心律绝对不齐;②第一心音强弱不等;③脉 率﹤心率(脉搏短绌或短绌脉)
常见:二尖瓣狭窄、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心音:共4个,依次为 S1 、 S2、 S3、 S4。
S1、S2:正常可听到。
S3:部分青少年可听到。
S4:听到则为病理性。
心音
心 动 周 期 图
S1:
机制: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瓣叶突然紧张→
振动。
特点:音调低、响亮、性质钝、历时长
(0.1s)、与心搏同时出现、心尖部最响。
意义:标志收缩期的开始。
心音
S2:
机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瓣膜紧张→
振动。
特点:音调高、性质脆、强度弱、历时短
(0.08s)、心底部最响、心博后出现。
意义: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心音
S3:
机制:舒张早期血液快速流入心室→心室壁、
乳头肌、腱索紧张、振动。
特点:低钝、短促、强度弱,局限于心尖部
仰卧、呼气时明显。
青少年、儿童可闻及。
心音
S4:
机制:心房收缩→房室瓣紧张、振动
特点:低调、沉浊、弱
心尖内侧明显
心音
正常心音特点
影响心音强度变化的因素 :
①心室充盈度及瓣膜的位置
②瓣膜的完整性和活动性
③心肌收缩力和收缩速度,瓣膜两侧的压力差
④胸壁厚度、胸腔与心脏距离
心音变化临床意义
S1:增强:
1)、二尖瓣狭窄——拍击性S1(心室充盈减慢, 二尖瓣活动幅度↑ ) ;
2)、发热、甲亢——心动过速
减弱:
1)、二尖瓣关闭不全;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心肌病变。
强弱不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炮音;
心音改变临床意义
1、心音强度改变:
心音改变临床意义
1、心音强度改变:
S2:
包括:主动脉瓣成分(A2)和肺动脉瓣成分(P2)
影响因素: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压力、半月瓣的弹 性、完整性。
正常:青少年: P2 > A2;成年人: P2 = A2;
老年人: P2 ﹤A2;
取决:心室收缩力、心脏排血量、声源至胸壁的 距离、声音传导介质的改变。
S1↑ 、S2↑:心脏活动↑ 、体力活动、贫血、胸 壁薄者等。
S1↓ 、S2↓:心肌严重病变,心搏出量↓,声音 传导受阻(积液)。
心音改变临床意义
1、心音强度改变:
S1 、S2同时改变:
心音改变临床意义
A2↑:主动脉内压力↑ : 高血压,主动脉硬

P2↑:肺动脉内压力↑ : 二狭、左心衰、左
→右先心。
A2↓:主动脉内压力↓和瓣膜病变 : 主动脉
瓣狭窄或/和关闭不全、低血压
P2↓:肺动脉内压力↓ 肺动脉瓣狭窄或/和关
闭不全、低血压
2、性质改变: S1失去原有的特征,与S2相似,当
心率增快时,舒张期与收缩期时限几乎相等,心音 酷似钟摆的“di-di”音。此音调常见于胎儿心音, 又称“胎心音” 。是严重心肌受损的标志。
3、心音分裂:
机制:S1和S2的两个主要成分间的间距延长
(超过0.03s),导致听诊时闻及其分裂为两个声音。
S1分裂:偶见于青少年、儿童。
病理分裂:三尖瓣关闭明显迟于二尖 瓣:右束支传导阻滞
S2分裂:
生理性:正常人(儿童、青少年)深吸气末。
病理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二狭、肺动脉 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
包括:生理性分裂、通常分裂、固定分裂及反常
分裂。
生理性分裂:深吸气→胸腔负压↑ →右心排血时间 ↑ →肺动脉瓣关闭延迟
持续分裂:肺动脉瓣关闭延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 滞、二尖瓣狭窄
主动脉瓣关闭提前:二尖瓣关闭不全、室 间隔缺损;
固定分裂:S2分裂不受影响,见于:房间隔缺损。
反常分裂:P2在前,A2在后。
主动脉瓣关闭延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 滞、主动脉瓣狭窄
定义:原有心音之外出现的病理性附加音。多数出现 在舒张期。
分类:1)舒张期额外心音
①奔马律:舒张期额外心音与有S1、S2组成的韵律, 类似马奔跑时马蹄触地的声音。
舒张早期奔马律 :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肌张力 减低,心肌顺应性减低→血液充盈引起室壁振动
特点:在S2之后,音调低,强度弱。
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严重心功能不全
额外心音
舒张晚期奔马律(房型奔马律):主要为克服心室的 充盈阻力心房加强收缩产生的异常心音。
见于:高心病、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 窄等
特点:S1 之前,音调低,强度弱
重叠型奔马律:舒张早期奔马律+舒张晚期奔马律(重 叠)
见于:心动过速、P-R间期延长、心率减慢时四音律( 四个心音均可听到)
常见于:心肌病、心衰
额外心音
②开瓣音: (二尖瓣开放性拍击音):
时间:S2后0.05~0.06s,
特点:音调高、历时短、响亮,呈拍击样。心尖内侧 清楚。
见于:二尖瓣狭窄时有弹性的二尖瓣瓣叶振动,迅速 开放后又突然停止所致。
意义:可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
额外心音
③心包叩击音:
时间:S2后0.09~0.12s,
听诊部位:胸骨左缘易闻及。
机制:心包增厚阻碍心室舒张,在舒张过程中被迫骤 然停止导致室壁振动
见于:缩窄性心包炎
额外心音
2)收缩期额外心音:
①收缩早期喷射音: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高血 压、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轻中度关闭不全。
特点:高频爆裂样声音 ;高调、短促、清脆,S2之后 听诊部位:心底部清楚
机制:肺动脉高压或主动脉高压、扩张及瓣膜狭窄时 , 在心室射血时动脉壁产生振动以及瓣叶开启时振 动所致
额外心音
②收缩晚期喀喇音:
时间:S2后0.08s者为中期,>0.08s者为晚期。 特点:高调、短促、清脆,像落锁的Ka-Ta音, 见于:二尖瓣脱垂。
随体位改变而变化:下蹲位至立位时,喀喇音提前, 下蹲、握拳时喀喇音延迟出现。
可伴有收缩晚期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合并收缩晚期杂音称为二尖瓣脱 垂综合征。
医源性额外音:①人工起搏音;②人工瓣膜音
额外心音
定义: 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由心室壁、瓣膜、
血管壁振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异样声音。
杂音产生机理:产生机制:在血流加速、异常通道、
血管管径异常等情况下,使正常血流的层流状态转 变为湍流或漩涡,冲击心壁、大血管壁、瓣膜、腱 索等,使之振动而在相应部位产生杂音。
心脏杂音
具体机制:①血流速度加快(贫血、甲亢);
②瓣膜口狭窄;
③瓣膜关闭不全;
④心腔或大血管之间异常通道
⑤断裂的腱索和破碎、翻转或有赘生物
附着的瓣膜在血流中振动。
⑥大血管瘤样扩张
听诊要点:
最响部位和传导 :
多数情况下杂音最响部位提示该瓣膜病
变。二尖瓣狭窄心尖区隆隆样杂音,不传导;
主动脉狭窄杂音传向颈部;二尖瓣关闭
不全杂音向左腋下传导。
心脏杂音(重点)
时期:收缩期、舒张期、连续性和双期
杂音。通常舒张期和连续性杂音为器质性病变, 收缩期杂音可能为器质性和功能性。
性质:柔和、粗糙、吹风样、隆隆样、机器
样、喷射样、叹气样等。
功能性杂音较柔和,器质性杂音较粗糙。
传导:沿血流
强度和形态:强度采用Levine6级分级法,主要
指收缩期杂音。
相关因素:①瓣膜口狭窄越重,杂音越响,但过度 狭窄则杂音减弱。②与血流速度呈正相关。③与 狭窄的瓣膜口或异常通道两侧压力差呈正相关。 ④与心肌收缩力呈正相关。
杂音形态:在心动周期中杂音强度的变化规律,用 心音图记录,构成一定的形态。
有递增型、递减型、递增递减型、连续型、一贯型。
级别 响度 听诊特点
震颤
1 最轻 仔细听

2 轻度 较易听到

3 中度 明显
无/有
4 响亮 响亮

5 很响 很响、四周、背部传导
明显
6 最响 震耳、离开胸壁可听到
强烈
杂音记录方法:收缩期3/6级杂音
杂音强度分级(重点)
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体位:三尖瓣狭窄——左侧卧位;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坐前倾位;
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仰 卧位
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呼吸:
右心杂音(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的狭窄或关闭不全) ——深吸气时明显
左心杂音(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狭窄或关闭不全) ——深呼气时明显
Valsalva动作→ 回心血量↓→心排血量↓→杂音↓ 。但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的杂音↑。
运动:杂音↑
听诊杂音对诊断与鉴别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价值。
有杂音不一定有心脏病;有心脏病不一定有杂音。
功能性杂音:性质柔和、2/6及以下,持续时间短、
较局限。①只限于收缩期;②心脏无增大;③杂音 柔和、吹风样, ≤2/6级;④无震颤。包括 ①生 理性杂音;②全身性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杂音 ; ③瓣膜相对关闭不全或相对狭窄→杂音。
器质性杂音:较粗糙、3/6及以上,持续时间长,可
传导(局限)。杂音产生部位有器质性病变。
杂音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功能性与器质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
收缩期
舒张期
二尖瓣 三尖瓣 关闭不全
狭窄
主动脉瓣 肺动脉瓣 狭窄
关闭不全
杂音的意义
疾病 视 诊 触 诊 叩 诊
听 诊
二狭 心尖搏动左 移位 舒张期震颤 梨形心
S1↑舒张中晚期隆隆样 杂音
二闭 心尖搏动左 下移位 抬举样心尖搏动收缩期 震颤 心界左下 扩大
S1↓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左腋下传导
主狭 心搏增强稍 向左下 抬举样心尖搏动2区收 缩期震颤 心界稍向 左下扩大
2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颈部放射
主闭 心尖搏动左 下移位 抬举样心尖搏动、水冲 脉、毛细血管搏动 靴形心
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枪击音、杜氏音
心包积 液 心尖搏动减 弱 心尖搏动减弱 心界向两 侧扩大
S1 S2 ↓心包磨檫音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体征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窄杂音断,舒张隆隆低局限。一音亢
进P2强,开瓣音响伴震颤。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漏有特点,粗糙吹风呈递减。三级以
上缩期占,左腋传导左卧清,吸气减弱呼明显。
口诀
主动脉狭窄
主动脉窄有特点,粗糙缩鸣拉锯般。递增递减颈
部传,A2减弱伴震颤。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瓣不全有特点,舒张叹气呈递减。胸骨下左
心尖传,二区较清前倾声,呼末屏气易听见。
Austin Flint杂音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二尖瓣相对狭窄,出现的 二尖瓣区舒张期杂音。
与器质性二尖瓣狭窄的杂音相似,但不伴有S1增强 、开瓣音和震颤。
六、血管检查
脉搏
血压
血管杂音
周围血管征
脉搏检查
脉率:年龄、性别、运动
脉律:反映心脏节律
紧张度
强弱:心输出量、脉压差、
外周血管阻力
动脉壁状态
波形
方法:
触诊浅表动脉,如
桡动脉(颈动脉、股动 脉、足背动脉等),以 食指、中指和环指指腹 平放桡动脉搏动处,两 侧对比。
波峰 (潮波)
降支
(重搏波)
左室舒张期
主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外 周向近端折回后又向前, 主动脉壁弹性回缩,血液 流向外周动脉
左室收缩中、晚期
血液向主动脉远端运行的同 时部分逆反,冲击动脉壁
脉波改变
左室收缩早期
左室射血冲击主动脉壁
升支
(叩击波)
正常脉波
检查方法:检查者触摸被检查者的
桡动脉并握其手腕掌面,将其手 臂抬高过头。
意义:周围血管扩张、血流量↑→
脉压差增大:见于甲亢、严重贫 血;血液分流、反流→脉压差增 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
心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
脉波改变
交替脉:节律规则,强 弱交替的脉搏
意义:左心衰竭(收缩力强弱交替)
见于:高血压心脏病、急性心
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导致的心力衰竭等。
脉波改变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
收缩压在吸气时较呼气时降低> 10mmHg。
意义: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 炎。
机理:心包积液→吸气时,右心舒 张受限→ 回心血量↓→右心排血 量↓ ;
肺循环受吸气时胸腔负压的 影响→肺血管扩张→肺静脉回流 入左心房血量↓→左室排血量
↓→吸气时脉搏↓。
脉波改变
奇脉:平静吸气时,脉搏
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脉波改变
无脉:脉搏消失
意义:见于严重休克,多发性大动脉炎;
机理:某一动脉闭塞→相应部位脉搏消失
测量方法:
①直接测量方法,即将特制导管经穿刺周围动脉,送
入主动脉,导管末端经换能器外接床边监护仪, 自动 显示血压数值。
② 间接测量法,即目前广泛采用的袖带加压法,此
法采用血压计测量。血压计有汞柱式、弹簧式和电子 血压计,以汞柱式最为常用。
压 (BP)

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收缩压(SBP) 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DBP) 心室舒张末期达最低值
脉压(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1/3脉压
血压
步骤一:病人休息5一1omin,被测的上肢(一般
为右上肢)肘部应与心脏同一水平,上臂伸直并轻度外 展。袖带气囊部分对准肱动脉,缚于上臂,袖带下缘应 距肘弯横纹上2—3cm。
具体测法是:
步骤二: 检查者先触知肘窝处肱动脉搏动,再
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肱动脉上,轻压听诊器胸件与皮肤 密接,不可压得太重不得与袖带接触,更不可塞在袖 带下。
向袖带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待肱动脉搏动消
失再将汞柱升高20一30 mm Hg后,开始缓慢放气。
按Korotkoff法分为5期:
第1期:听到第一次声响时的汞柱值为收缩压
第2期:随着汞柱下降,声音逐渐加强
第5期:最终声音消失为舒张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脉压(pulse pressure)。
①重复测量时应将袖带内气体完全排空后2~3分钟。
②第4期(音调沉闷的声音)通常持续5~10mmHg,
若>20mmHg,应将变音和声音消失的汞柱值分别 记录,如150/90/60。若仅有变音而无声音消失,
则以变音的值为舒张压。
③根据上臂的长度选择适当的袖带。
④检测前30分钟内,停止吸烟、喝咖啡;
⑤汞柱顶端位于零点;
⑥汞柱垂直;
⑦袖带不隔衣物;
⑧听诊器体件不可塞在袖带下面;
测血压注意事项
血压判定标准
1.高血压:见于高血压病和各种原因所至的继发性高 血压
2.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体质性低血压:各种 休克、急性心梗、肺梗塞、心衰、心包填塞、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直立性低血压:休息5min, 直立1min和5min,其 SBP下降20mmHg以上伴头晕 或晕厥。
3.两上肢血压不对称:双上肢血压差别>10mmHg,多 发性大动脉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先天性动脉 畸形。
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
4.上下肢血压差别异常:正常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血压 20-40mmHg若等于或低于上肢血压则提示相应部位 动脉狭窄或闭塞,见于主动脉缩窄、胸腹动脉型 大动 脉炎、闭塞性动脉硬化、髂动脉或股动脉栓 塞
5.脉压异常:脉压>40mmHg,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老年主动脉硬化、 甲亢、贫血等;脉压<30mmHg 见于主动脉瓣狭窄 、心衰、低血压、心包积液、心包缩窄等。
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
(一)静脉杂音:少见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腹壁静脉曲张时,在脐周及 上腹部听到连续的静脉营营声。
(二 )动脉杂音
1.颈部连续性血管杂音:甲亢
2.上腹部、腰部收缩期杂音:肾动脉狭窄
3.锁骨上、背部、颈后三角区收缩期杂音:多发性大 动脉炎
4.病变局部的连续性杂音:周围动静脉瘘
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
(三)周围血管征
包括脉压增大、水冲脉、射枪音、Duroziez双重杂 音及毛细血管搏动征,见于脉压增大的疾病,主 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甲亢和严重贫 血等。
血压杂音及周围血管征
1、毛细血管搏动征:
检查方法:用手指轻压被检查者指甲甲床末端,或 以玻片轻压其口唇粘膜。
阳性:见到红、白交替的节律性微血管搏动现象。
意义:脉压增大的疾病,如主动脉高新技术开发区关闭 不全、甲亢、严重贫血。
周围血管征
2、水冲脉:
将病人前臂抬高过头,检查者用手紧握其手腕 掌
面,脉搏骤起骤落。有如潮水冲涌称为水冲脉。
3.射枪音:
在四肢动脉处(常选择股动脉)听到的短促的枪击样声
音。
周围血管征
4、Duroziez双重杂音:将听诊器体件放在浅表大动脉 处(股动脉),听到“Ta-Ta”音,为枪击音。如将 听诊器体件稍加压,则可听到收缩期和舒张期非连 续性杂音,称Duroziez双重杂音。
静脉杂音:连续的“嗡嗡”样或“营营”样杂音。
动脉杂音:多为收缩期喷射样杂音
临床意义:见于主动脉辩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
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
周围血管征
5、腹-颈静脉回流征: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平卧,平静呼吸,持续用手按压
检查者腹部30~60s,颈静脉充盈更明显。
意义: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
机制:当按压腹部时,腹腔内压升高,腹腔内脏器的 血液向右心回流增加,右心不能有效地排出增加的 血量,导致中心静脉压增高,颈静脉充盈加重。
周围血管征
周围血管征有哪些?怎样检查?
简述量血压的过程。
心脏听诊包括哪些内容?简述五个听诊区的位置和 听诊顺序。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
复习题
钟摆律(胎心律)
Flint杂音
解释:奔马律
Austin
S1标志心脏 开始;S2标志心脏 开始
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的收缩期杂 音和舒张期杂音与瓣膜功能的关系?
简述心脏视诊和触诊的内容。
简述心界叩诊的顺序、方法。
复习题
感谢您的聆听
10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