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实验检查 常用出血与血栓疾病的筛选实验 课件(共35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篇 实验检查 常用出血与血栓疾病的筛选实验 课件(共35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常用血栓与止血筛选试验
(一)一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壁、血小板异常引起
的止血功能缺陷。
1、血小板计数 (PLT)
血小板减少不一定出血,血小板正常也可有严重出血。
2、 出 血 时 间 的 测 定 (Bleeding time,BT)
原理和方法: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TBT) 将Cap刺破后,出血自
然停止所需时间。主要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其次是血管 壁的完整性和收缩功能,凝血因子的严重缺乏对试验也有一定 影响。
参考值:>9min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1.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减低
2.血管异常
3.血管性血友病 (vWD)
(二)二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和纤溶异常引起的止血
功能缺陷。
原理和方法: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途径,在待检血浆中加入接
触激活因子和磷脂,再加入Ca,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参考值:33.68—40.32秒,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同CT。试剂和操作的标准化使其准确性高,是目前
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又是监测肝素抗凝治疗 的首选指标。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
原理和方法: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待检血
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和Ca,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它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试验。
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
参考值:
1、11-13秒,延长3秒以上为异常。
2、凝血酶原比值 (PTR): 测定值/对照值,正常为1±0.15
3.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是PTRISI,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指标。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
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
临床意义:
1.延长: 见于VIl、V、X、 Ⅱ、 l 缺乏, Vitk缺乏,肝
脏疾病, DIC等。
2.缩短: 先天性V 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
性疾病等。
3.口服抗凝剂的首选监测指标: PT在1.5-2倍 ,PTR在
1.5-2.0,同时INR在2.0-2.5为宜。
3、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 正常值: 2-4 g/L
· 临 床意义
增高: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
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减低: DIC 、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4、 凝血时间测定
原理和方法:抽取静脉血离体后发生凝固所需时间,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常用普通试管法。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血友病, V 、X 、 l 因子缺乏,肝病,
新生儿出血症, DIC, 应用抗凝剂等。
2.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
(三)病理性抗凝物质筛查试验
· 凝血酶时间TT试验。
·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为延长。
· 临床意义:
延长:纤溶活性增强、抗凝血酶类物质增多、溶
栓治疗时。
(四)纤溶活性筛选实验
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 ELT)
2.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 FDP)
3.血浆D-D二聚体测定 (DD)
· 原理和方法:测定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大致活性。将待测血
浆加入酸溶液中,蛋白沉淀后离心除去纤溶抑制物获得“优球蛋 白”,其含有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等。然后 把沉淀溶于缓冲液中,加入Ca*或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再 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 临床意义:时间缩短见于原发性纤溶症、血栓形成疾病。
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ELT)
2.血浆(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FDP)
·原理和方法:常采用FDP抗体包被的乳胶颗粒悬液
检测待测血浆中FDP的相对含量。若血浆中的FDP含 量>5mg/L, 则乳胶颗粒发生凝集反应。
·参考值:血浆<5mg/L; 血清<10mg/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 DIC, 溶栓治疗,
和其它血栓形成性疾病。
3.血 浆D-D二聚体测定
·原理和方法:检测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常采用 乳胶凝集法 或ELISA法检测。
· 临床意义: D-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交联的纤维蛋白所
产生的特异性产物, 因此阳性结果对判断是否已有血栓
形成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而原发性纤溶为阴性。
三、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一)一期止血缺陷的选择: 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缺
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较常见,称第一层次。 一般选用血小板计
数 (PC) 出血时间测定 (BT) 作为筛选试验。
常见结果有:
见于血管性紫癜,可进一步做CRT。
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见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或vWD。
1.BT和PC正常
2.BT 延长PC减少
3.BT 延长PC正常
(二)二期止血缺陷的选择: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缺乏
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较少见,称第二层次。 一般选用PT和APTT 作为筛选试验。
常见结果有:
1. APTT 延长PT正常 内 源性凝血途径缺陷如血友病A 、B,
XI因子缺乏。
2.APTT 正 常 PT延 长 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如VII因子缺乏。
3.APTT 、 PT都延长 多见于继发性凝血因子减少如肝病,
尿毒症, DIC等。
(三)纤维蛋白溶解综合症:
原发性纤溶指由于各种原因如含纤溶酶原激活物 (PA) 的
器官或组织(胰腺、肺、卵巢、甲状腺等)在创伤、手术等刺 激下,大量释放PA入血,激活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引起 广泛而严重的出血,也见于使用溶栓药物过量。
继发性纤溶指继发于血栓形成后的纤溶亢进,如DIC。
一般选用FDP、DD和BPC检测来判断是否为继发性纤溶。
2.口服抗凝剂监测 首选PT检测,以INR 值为判断标准2.0—
2 .5,以PTR为判断标准1.5-2.0。
3.溶栓治疗的监测 常选用
(1)Fib测定1.2-1.5g/L
(2)APTT测定延长至50-100秒
(3)BPC>100×109/L
以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出现。
(四)抗凝和溶栓治疗的监测
1.肝素常用于预防血栓性疾病的抗凝治疗,普通肝素治疗监测用
延长至50—100秒。
低分子量肝素副作用少, 一般剂量无需监测。
(1)首选APTT检测
(2)BPC>100×109/L
· 血型:
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
人体各种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
成的血型体系。
输血检查和临床用血
血 型 RBC上抗原
血清中抗体
A A
抗B
B B
抗A
0
抗A,抗B
AB AB
一、红细胞血型及血型鉴定
ABO血型系统
1、分型原则
2、 血型抗原
分 A、B、H 抗原
ABH抗原不仅存在许多细胞上,还可分泌于许多体液
中,体液中的可溶性ABH抗原又称为“血型物质”。
3、 血型抗体
分抗A、 抗B抗体,可以是lgG和 ( 或 ) lgM。
4、 亚型
· 亚 型是指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和性能或抗原位点数有一
定差异所引起的变化。
·ABO 血型系统中以A亚型最多见, A抗原的两个主要亚型是A,和
A 。
正向定型 反向定型
抗A 抗B A细胞 B细胞
十 十
0
十 一 一 十
A

B
十 十 一 一
AB
5、 血型鉴定(盐水凝集法、凝胶微柱法)

O幽 o照
6、 临床意义
新生儿溶血病
器官移植
法医学
输血
A娃
Rh血型系统
Rh抗原与临床密切有关的有5种,其抗原性强弱排列:
为D>E>C>c>e
临床上将含D抗原者为Rh 阳性,无D抗原者为Rh阴性。
Rh抗体极少有天然抗体,多为lgG类。
血型鉴定一般只做D抗原检查。
意义:输血
新生儿溶血病
· 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反应(主侧交叉配血)
· 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反应(次侧交叉配血)
· 其目的是检查受血者与供血者是否存在血型抗原与
抗体不合的情况。
·同型配血主次侧均应无凝集、无溶血。
二、交叉配血实验
·证明母子间血型不合
·证明母体血清中有相应抗病儿红细胞抗体
A型血
导致溶血 胎!1L]
进入
抗B
·证明病儿红细胞受抗体损害
○型血
母亲)
血液中有抗A
全血输注
成分输血:优点:
1.提高疗效
2.减少输血反应
3.降低输血传染病
4.利于血液保存、经济
四、 临床输血
输血原则
输血前必须交叉配血
强调同型输血
婴幼儿禁忌异型配血
大量输血时,献血员之间应交叉配血
提倡成分输血
四、 临床输血
红细胞沉降率 (ESR)测定
概 念: 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原 理:促进增快和阻遏下沉同时存在和制约
方 法:魏氏手工方法
电子血沉仪
参考值:0-15mm/h (男)
0-20mm/h (女)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性别、妊娠、年龄、居住地。
病理性变化:炎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
球蛋白增高的疾病、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1.红细胞参数检查
2.白细胞参数检查
3.血小板参数检查
4.PT、INR、APTT、D-二聚体检测
5.血型检测与临床输血
本课小节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