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实验检查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尿液检查 课件(共46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篇 实验检查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尿液检查 课件(共46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尿液检查
尿液是血液经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排泌和重吸 收后形成的终末产物.
排泄代谢废物、异物
维持体内水、盐代谢和酸碱 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同时还有内分泌功能,调节 血压,钙磷代谢,红细胞生

尿 检 的 主 要 临 床 应 用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断: 各型肾小球疾 病,小管间质疾病,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等, 均有尿检异常,如蛋白尿,管型尿,细胞成分增 多等,并可作为病情及疗效监测指标。
·全身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 如糖尿病,胰腺炎, 黄疸性肝炎,尿崩症,多发性骨髓瘤等,尿检也 有相应指标变化。
· 应用肾损伤药物的监控: 氨基糖甙类,磺胺类, 多肽类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易引起肾损伤,长 期用药过程中应做尿检进行监控。
尿液一般检查
·理学检查: 量,颜色,气味,比重等 ·化学检查: 蛋白,糖,胆红素,酮体 ·有形成分检查: 细胞,管型,结晶等
—尿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尿标本的正确留取、保存对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嘱患者进行尿检前,
1、 容器带盖、清洁、干燥
2、 女性应避开经期,尽量避免阴道分泌物混入样本中 3、 做好标记。如姓名、性别、科室等
4、 尿量>15ml
5、 正常饮食
6、 及时送检
7、 避免阳光直射
尿液标本种类
·首次晨尿: 经过浓缩、酸化,适合蛋白和有形成分的检测
· 随意尿: 适合门诊和急诊患者临时检测,结果受尿量影响较大
·24小时尿: 定量结果受到尿量影响小,用于检测溶质总量,如蛋 白,糖,激素等定量检测
·清洁中段尿: 消毒外阴和尿道口,排尿中留取于无菌容器中,用 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餐后尿:蛋白质、糖等检验
二 、尿液理学检查
( 一 ) . 尿 量
尿量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等影响滤过率, 而肾小管的功能决定重吸收率。
参考值:正常成人为1000-2000ml/24h; 24 小 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为 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称 为无尿;多于
2500 ml/24h称多尿。
临床意义
除了生理因素和应用利尿剂后,多尿常见于:
1.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引起的渗透性利尿,抗利尿激素 (ADH) 分泌不足引起的尿崩症。
2.肾脏疾病 慢性肾炎,肾间质炎症,急性肾衰测量尿量
作为补液的依据。
少尿和无尿分为:
1.肾前性见于心衰、脱水等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2.肾性多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的急性肾炎综合症。
3.肾后性多见于因尿路狭窄、结石、肿瘤引起的梗阻或排 尿功能障碍。
急性少尿时区别肾前性和肾性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二) . 外观
常见的异常变化有:
1.血尿 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毫升即可出现淡红 色,血量多可呈洗肉水样或红色,称肉眼血尿,
若外观无明显变化,离心沉淀后显微镜下每高倍 视野红细胞数平均>3个称显微镜下血尿。意义见 问诊篇常见症状。
2.血红蛋白尿 尿中出现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可 使尿液呈红葡萄酒色、浓茶色或酱油色。尿中无 红细胞但尿隐血试验阳性。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 血如血型不合输血反应、某些溶血性贫血等。
3.胆红素尿 尿中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时,呈深黄 色,震荡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含量较低时 不易判断,可用化学分析检测。常见于阻塞性黄 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4.结晶尿 出现浑浊,或砖红色沉淀,尿酸盐结晶 和磷酸盐结晶最多见,加热加酸碱变澄清, 一般 无致病意义。
5.脓尿和菌尿 尿液出现白色或云雾状浑浊,多伴 有尿路刺激征,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三) . 气味
典型病理性气味
1.氨味:慢性膀胱炎、慢性尿滁留
2.发酵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四) .比重
是指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受尿 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影响。可大致反映肾小管
的浓缩功能。
参考值:成人1.015—1.025
临床意义:
1.增高:有效血容量不足所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
病,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2.降低:小管间质性肾疾病(急、慢间质性肾炎), 尿崩症。
Ualysis Reagent Su
Resiat Ve Intertereno
10A
sample
南通戴尔诺斯生物科技有眼公司
www he3eo cem
4
mue Zmm
长布
一.尿pH测定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H+与滤液中的NH 和HPO 2-结合,形成 NH +或可滴定酸H PO -随尿排出。
参考值:4.5-8.0
临床意义:
1.低钾性碱中毒导致酸性尿 低钾血症时, K+由细胞内 移出,Na+、H+移入细胞内,使细胞外液的H+浓度降低;另一 方面远曲小管Na+、K+交换减少, Na+、H+交换增加,使排出增 多。
2.肾小管酸中毒导致碱性尿 见于|型远端肾小管性 酸中毒,由于小管腔液与管周液间无法形成高H+梯度,使H+ 泌出减少,导致尿PH增高。
三、尿液化学检查
二.尿蛋白测定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具有孔径屏障 和电荷屏障,血浆中高分子量蛋白质(>7万)如
白蛋白、球蛋白不能通过滤膜,低分子量的蛋白
质(<2万)如β - M 、a -M 少量滤过后95%在近 曲小管重吸收,因此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含量 很低,定性试验阴性,定量检测<150mg/24h 。 由 于:1.屏障破坏,2.肾小管受损重吸收能力下降, 3.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含量增加超过重吸收 阈值,导致尿蛋白定性检查为阳性,蛋白质含量
超过150mg/24h, 称为蛋白尿。
1.屏障功能受损时,根据滤过膜损伤状况和尿蛋白
的组分分为
(1) 选择性蛋白尿: 以白蛋白及以下分子量的蛋白 质为主,无大分子量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
等,最常见于肾病综合症。
(2) 非选择性蛋白尿: 除了含有白蛋白,还有免疫 球蛋白、补体等大分子量蛋白质存在,最多见于
急性肾小球肾炎。
2.肾小管功能损伤时,滤出的小分子量蛋白质重吸 收不全,尿蛋白含量较低,组分以β -M、a -M 为
主。
3.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异常增多,超过肾小管的 吸收能力,尿蛋白以异常蛋白为主如血红蛋白、
肌红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等。
尿蛋白检测方法:
1.定性检测 常用试纸条法,简便、敏感,受到 尿量干扰,100mg/L以上即可检出。
2.定量检测 收集24小时尿量,检测蛋白排出总 量,稳定,评价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程度及疗效监 测较客观的指标。
临床意义:
(一)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在剧 烈运动、寒冷、发热等交感神经兴奋情况下,肾小 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含量
低。
(二)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见于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症,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球损 害如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药物性肾损伤。
3.溢出性蛋白尿 见于急性溶血,浆细胞病中的
重链病、轻链病、骨髓瘤等。
三 .尿糖测定
原理和检测方法: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几乎完全被近曲小管重吸收,正常尿液中只含 有微量的葡萄糖,定性试验阴性。
当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 (肾糖阈)时,或者肾糖阈值下降时,尿中葡 萄糖含量增加,定性试验阳性。 一般用氧化酶
法。
临床意义:
(一)血糖增高性糖尿
(1)糖尿病因胰岛素分泌量的绝对或相对减少导致血 糖升高,
(2)其他升高血糖激素异常疾病如库欣综合症、甲亢、 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血糖升高,还见于胰 腺炎,
(3)应激性尿糖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梗等, 由于延髓血糖中枢受刺激或应激时肾上腺素分泌 增多导致的高血糖。
二血糖正常性糖尿 见于肾小管病变如间质性肾炎。 家族性糖尿--—部分会发展为糖尿病。
四 .尿 酮 体 测 定
原理和检测方法:
酮体是机体脂肪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分为β- 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当糖代谢受抑制 或不足时,脂肪代偿性分解代谢增强,当超 过机体氧化利用能力而堆积,血酮体升高,
从尿中排出形成酮尿。 一般用试纸条法测定 丙酮和乙酰乙酸。
参考值: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
(一)糖尿病性酮尿 糖尿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胰 岛素量的绝对或相对不足,糖代谢受抑制,酮 体大量生成,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多伴有较高血糖。
(二)非糖尿病性酮尿 见于高热,严重呕吐,腹
泻、禁食、肝硬化等糖代谢不足,酮体升高也
易造成酸中毒。
五 .尿亚硝酸盐测定
参考值 定 性 : 阴 性
临床意义:常见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等所致尿路感染。
原理和检测方法:
单 核 吞 嘴
细 胞 系 统
血 液
肝 细 胞
肠 管
六 .尿 胆 红 素 和 尿 胆 原 测 定
血 红 素 ( 血 红 素 加 氧 酶 )
胆 绿 素
( 胆 绿 素 还 原 酶 ) 胆 红 素
胆 红 素 - 白 蛋 白 复 合 体
肝门静脉
双 葡 萄 糖 醛 酸 胆 红 素
胆 红’素 — — 胆素原 — — 粪便
2UDPGA · 葡 萄 糖 醛 酸 基
转 移 酶
双 葡 萄 糖 醛 酸 胆 红 素
胆 红 素
胆 素 原


尿
+
尿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素称尿三胆,前两者称 为尿二胆,是目前常用的检测项目,多用试纸条 法。
参考值:正常人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弱阳性。
临床意义:
(一)尿胆红素阳性见于(1)肝细胞性黄疸,(2)肝内外胆 管阻塞性黄疸,(3)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中D-J综合 症(结合胆红素排泌障碍)和Rotor综合症(摄取 和排泌均有一定障碍)
(二)尿胆原升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减 低见于阻塞性黄疸
七.尿隐血测定
参 考 值 : 阴 性
临床意义: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和输血、恶性疟疾、大 面积烧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 .尿白细胞测定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提示尿路感染
九.尿维生素C测定
意义:用来监控维生素C对其他检测反应 的干扰
方 法
. 取混匀新鲜晨尿10ml,2000rpm 离心
5min, 留沉淀物0.2ml 混匀取20μl 涂 片
2. 以弱光低倍镜观察,用高倍镜辨认
3. 记录各类细胞在10个视野内或各类 管型在20个视野内所见到的最低和 最高数目
四、 尿液显微镜检查
0 8o
≥10个:++
O ◎ QO
≥20个:++++
尿 液 中 主 要 的 有 形 成 分
一 .红细胞
参考值:正常平均每高倍视野0-3个,>3个称镜下血 尿。
临床意义:1.肾小球源性血尿 红细胞通过滤过 膜受到机械性损伤,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 压变化的影响,呈多形性改变,常见于急慢性肾 小球肾炎、紫癜肾、狼疮肾炎等。
2. 非肾小球性血尿 损伤在肾间质或输尿管
以下部位,常见于肾结石、泌尿系肿瘤、肾盂肾 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等。
红细胞(无染色:非肾小球源性)
变形红细胞整体像(无染色:肾小 球源性
二.白细胞和脓细胞
白细胞外形完整,分散存在,以中性粒细胞
多见。脓细胞是指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
的中性粒细胞,外形不规则,常成堆聚集存 在。
参考值:正常平均0-5个/高倍视野
临床意义:若有较多白细胞或脓细胞,多为 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嗜中性白细胞(无染色)
三 .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较 多出现提示肾小管病变。慢性炎症时肾小管上皮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称脂肪颗粒细胞。
2.移行上皮细胞:根据来源形态不一,有尾形、小 圆、大圆,来自肾盂、输尿管、膀胱,这些部位 有炎症时在尿中出现增多。
3.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来源于尿道前段,女性排除 阴道分泌物污染后,且伴有尿白细胞增多,见于 尿道炎。
尾形、小圆、大圆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扁平上皮细胞
四 .管型
是滤出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其它物质在肾小 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类圆柱形蛋白聚体。其 形成条件:
1.尿中有少量的清蛋白和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 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2.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能力(浓缩可提高蛋 白质含量、盐类浓度,尿液酸化后使蛋白质沉淀)
3.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 尿液在肾小管内有一定的滞留时间,使蛋白质浓 缩和凝结,当该肾单位活动时,已形成的管型随 尿排出
尿液中的管型和临床意义:
1.透明管型: 由T-H糖蛋白和白蛋白构成,某些人在 剧烈运动、发热、麻醉后等无肾脏器质性病变时 有轻度增多,在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高血压 肾损伤的增多。
2.红细胞管型: 基质中含有红细胞,最多见于急性 肾小球肾炎。
3.白细胞管型: 含有白细胞,见于肾盂肾炎。
4.粗颗粒管型: 基质中含有较多粗大颗粒,多见于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初期,肾盂肾炎累及肾小球。
5.细颗粒管型: 多为粗颗粒转化而来,见于急慢性 肾小球肾炎后期。
6.蜡样管型: 由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 长期滞留变性形成,提示较严重的肾小管损伤,
预后不良。
7.宽幅管型: 由基质和坏死的集合管上皮构成,外 形宽大,又称肾衰管型。在急性肾衰多尿早期可 大量出现,随着肾功能改善而渐少消失,在慢性 肾衰时出现,提示预后不良。
透明管型
蜡样管型
宽幅管型
白细胞管型 (S 染色)
五.结晶体
尿液经沉淀后,有些会出现形态各异的结晶体。
1.碱性尿中易出现磷酸盐结晶,
2.酸性尿中易出现尿酸盐结晶。
与饮食和个人体质代谢有关, 一般无致病意义, 较多出现并伴有红细胞者提示泌尿系统结石可能。
尿酸盐结晶
草酸钙结晶
一、尿微量蛋白测定 尿清蛋白测定
尿 a1 微球蛋白测定
尿免疫球蛋白G测定
尿转铁蛋白测定
尿液的其它检验
三、尿蛋白电泳
尿蛋白定性阳性或定量>150mg/24h, 要鉴别蛋白 尿的性质,可采用此检测。 一般用聚丙烯酰胺凝 胶电泳来区分不同分子量和电荷的蛋白质。由于 蛋白质带负电荷,在一定电压的电场中向阳极移 动,分子量小,电荷多的蛋白质泳动速度相对快, 与标准分子量条带比较,可分辨不同分子量的蛋 白质。区分肾小球和肾小管性蛋白尿。
临床意义 推断损害部位。
四 、乳糜尿和脂肪尿
乳糜尿是由于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经正常的淋 巴管入血而逆流经肾脏排入尿中,尿液可呈现不 同程度的乳白色浑浊,有时伴血尿。尿液中的乳 糜含有脂肪微粒,用脂肪溶剂抽提后,再经脂溶 性染料如苏丹Ⅲ染色可见红色脂肪球。
临床意义:多见于丝虫病,也见于结核、肿瘤、胸 腹部创伤等淋巴循环受阻。
五 、尿本 一 周蛋白测定
本-周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 小球滤过膜。此种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加热40-60 ℃时可发生凝固而沉淀,温度升至90-100℃时又 可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 ℃时又凝固,因此称凝 溶蛋白。也可通过尿蛋白电泳测出。
临床意义:BJP 阳性主要见于浆细胞病如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患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